03.01 從康公到獻公,秦國為何沉寂258年

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卒。秦穆公是秦國的第九位國君,他在位39年,繼位後啟用百里奚、由余等賢臣,先後擊敗強大的晉國,滅掉西戎12個小國,開闢國土千餘里,使秦國稱霸西戎,奠定了秦國在函谷關以西的版圖,為秦國日後統一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按理說,如果按照秦穆公的發展勢頭走下去,秦國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及老秦人彪悍的民風,加之此前歷代國君積累的資本,秦國應該逐漸強大起來,在列國中更加有話語權。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翻開史書我們發現,一代雄主秦穆公死後,秦國曆經15位國君,這期間,曾經敢於和強大的晉國掰手腕的秦國,卻沉寂了258年(前620—前362)。勉強來說,15位國君中,也只有第15位國君——秦獻公給秦國帶來了一些新的氣象。

那麼,為何稱霸西垂的秦國,會沉寂200多年呢?

首先,讓我們先梳理一下秦國這200多年間的歷史。

從康公到獻公,秦國為何沉寂258年

秦穆公

這段歷史,得從秦穆公晚年說起。秦穆公繼位後,戰略決策幾乎毫無瑕疵,帶領秦國一路順風順水,這本是一件大大的好事。然而,正是因為太順了,讓秦穆公盲目自信,被勝利衝昏頭腦。

晉文公死後,秦穆公開始不把晉國放在眼裡了。他不聽百里奚等人的勸阻,一意孤行,於穆公三十三年越過晉國,去攻打遠在千里之外的鄭國。秦穆公此舉,等同於與晉國交惡,終於惹怒晉國,在崤山被晉國大敗,這就是著名的崤之戰。這場戰役中,秦軍全軍覆沒,主將被俘,損失慘重,是秦穆公繼位以來的最大失利,讓秦國元氣大傷。兩年後,秦穆公再一次伐晉,與晉國戰於彭衙,但仍被晉國擊敗。

對晉國作戰的失利,堵住了秦國向東發展的道路。秦穆公轉而向西戎作戰,先後滅掉西戎十二個小國,於穆37年稱霸西戎,算是他晚年少有的成就了。

穆公死後,太子繼位,是為康公。秦康公在位12年,算是有點小作為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多次伐晉,雙方互有勝負,最大的功績,是拿下了河西之地,但這片土地後來又被晉國奪了回去。

秦康公死後,兒子共公繼位。秦共公是一個守成之君,在位期間沒什麼作為。秦共公只當了5年國君,死後他的兒子桓公繼位,桓公在位27年,幾乎也毫無作為。

秦桓公和秦共公在位的30多年裡,楚國在楚莊王的領導下開始強大起來,這期間晉楚爭霸成為主基調,秦國在此時又沒什麼作為,自然被邊緣化了。

從康公到獻公,秦國為何沉寂258年

秦獻公

桓公死後,景公繼位。景公在位40年,與他同時期的晉國國君是使晉國復霸的晉悼公。景公十五年,秦國曾擊敗晉國一次,但很快就被強大的晉國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結下城下之盟。

景公死後,子哀公繼位。哀公在位期間,秦國也算有一些存在感,這就是楚國國都被吳國佔領後,秦國發兵幫助楚國復國。但是,楚國之所以後來能復國,與吳國發生內訌以及楚國自身的實力強大有很大關係,秦國發揮的作用並不是特別大。

秦哀公當了36年國君,由於太子死的早,就立了太子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孫子為國君,即秦惠公。秦惠公當了10年國君,沒幹什麼事,死後兒子繼位,是為秦悼公。

秦悼公當了14年國君,同樣毫無作為。而此時,列國間卻發生劇烈變化:晉國六卿逐漸強大,田氏成為齊國權臣,吳國空前強大,晉、齊、吳、楚之間的相互牽制與爭鬥是當時的主基調,這時期秦國大部分的角色,只不過是一個位於西垂的看客而已。

悼公之後的厲共公和躁公共在位47年,期間和西北的義渠互有討伐,但總體上在向東的發展上也沒什麼作為。

從康公到獻公,秦國為何沉寂258年

秦孝公

躁公死後,立弟弟懷公為國君。懷公四年,秦國發生政變,懷公被宗族和大臣合夥圍攻,被逼自殺。大臣們為掌控政局,立懷公的孫子為國君,即靈公。靈公當了13年國君,大部分時間是傀儡,死後連自己的繼承人都決定不了,兒子(即後來的秦獻公)不得立,反而是自己的叔叔被立為國君,即秦簡公。

簡公當了16年國君,死後傳位給兒子惠公,惠公在位13年,這期間秦國貴族勢力強大,父子二人執政的30年間,受貴族的掣肘,幾乎毫無作為,白白耽誤了30年的發展時間。

惠公死後,兒子出子繼位,兩年後,貴族殺死出子母子,改立秦靈公的長子繼位,即秦獻公。對於此前秦國這四五十年的亂局,《秦本紀》曰:”秦以往數易君,君臣乖亂,故晉復強,奪秦河西。“可見,這期間秦國政局如此之亂,又怎麼與列國爭強?能保境安民、不被吞滅就不錯了。

慶幸的是,就在危急存亡之際,秦國迎來了新國君——秦獻公。秦獻公原在魏國當質子,魏國的變法圖強對他觸動很大,繼位後第一年,他就廢除了秦國幾百年的殉葬習俗,為了擺脫貴族的控制,同時為了向東發展,他還遷都櫟陽,把首都遷到了今天的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鄉境內。

此外,秦獻公時期,還取得了軍事上的輝煌勝利,秦獻公21年,秦國與魏國戰於石門,大敗魏軍,斬首六萬。兩年後,秦國又在少梁擊敗魏軍,俘虜魏國大將公孫座。

秦獻公時期,秦國政局煥然一新,政治上趨於穩定,軍事上步步為營,文化上也有進步。不過,秦獻公對秦國最大的貢獻,在於他選擇了一個敢於改革的接班人——秦孝公,正因如此,這才有了後來的商鞅變法,讓秦國大破大立,富國強軍,為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莫大的基礎。

從康公到獻公,秦國為何沉寂258年

秦始皇

綜上,我們可知,秦國之所以在這258年間沒有大作為,甚至大部分時間十分沉寂,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文化上落後,秦國長年與西戎雜居,文化上與主流的周文化相去甚遠,吸引不了人才。秦穆公之後,秦國幾乎沒有招攬過外來的人才,直到秦孝公之後才有所改變。二是國君能力一般,這15位國君,除了秦獻公,其他14位幾乎都沒什麼作為,尤其是其他國家紛紛改革圖強的時候,他們仍然故步自封、墨守成規,使得國家經濟和制度落後,國力此消彼長。三是國內政局的不穩,在秦獻公之前的50年左右,秦國國君的權力被貴族架空,國君與傀儡無異,國力在內訌中消耗。

有趣的是,秦獻公之前的14代國君皆能力一般,可是秦獻公之後的秦國,就像開了外掛一下,從秦獻公算起,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以及後來統一中國的秦始皇,都是治國能力超強的國君,國君的綜合能力簡直是秒殺六國。可以說,連續八代國君的超強治國能力,是秦國能夠統一全國的真正原因。

可惜的是,秦國幾代國君的努力,被秦二世在位的短短7年間揮霍的乾乾淨淨,好不容易統一中國的秦王朝僅15年而亡,這或許正應了電影《無間道》中的那句話:”出來混,遲早要還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