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看《囧妈》了吗?你如何评价这部电影?

升腾的海水


这片节奏其实没什么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逻辑太违和了,其实囧妈这片前面还行,但从徐峥爬列车顶开始,整个剧情就开始崩了,虽说这类型喜剧不免有夸张情节,但爬车顶、被熊追、热气球这些已经脱离现实太远了,这种夸张的动作剧情突然出现在公路片里真的显得十分违和和不搭,就像你在看一部写实的电影时,看着看着画风突然变成了《万万没想到》,其实这些元素如果放在周星驰那类无厘头式的喜剧里我觉得没什么问题,但放在囧系列这类片就真的很违和。



还有离婚这条支线在里面真的很鸡肋,其实就算把这条线完全删除也不影响剧情,甚至观感可能还更好,这条线就是强行给主角增加中年危机的,但问题是囧妈这片本身又不是讲中年危机的,而且结尾安排还是离婚的设定也是迷,强行写实?我看到有些人洗说这片文艺向?拜托,这片从开始宣传就没定位过文艺深度这些,包括预告都是往喜剧里剪的,而且你见过哪套文艺片里会有爬火车顶被熊追还坐热气球飞去莫斯科这样扯谈的剧情啊。

以上这些都是导致囧妈观感不好的地方,基本上从徐峥爬车顶开始,后面的剧情我都是快进着看,后面歌剧院的剧情虽然拍得挺好,但观感已经被前面的剧情给破坏掉。


阿Q的观影日记


前几天我问我妈,你有没有看那个电影《囧妈》?她说,听这个名字就不想看。噢 ,好吧,这个名字不可否认是奇葩了一点儿,但是这个电影的剧情......不可否认,也是一般般的。

我记得整个电影里令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那个俄罗斯的姑娘,因为她的身材实在是太火辣了,她还教会了我一个词语:敝履。就是破鞋的意思。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首俄罗斯的插曲,非常的好听,听得叫人不停地抖腿儿。但除此之外这部电影并没有给我带来情绪上太大的波动!

是这部电影垃圾吗?倒也不至于。因为它还算是揭露了生活里面一些比较真实的情况,比如说这个场景:伊万被老婆绿了之后,伊万又认识了一个俄罗斯女孩儿,知道这个俄罗斯女孩儿是被男友劈腿后,两人同病相怜,便聊得很投缘,一起吃饭、喝酒后,两人来到火车尾“做一些疯狂的事”:其实也就是扔结婚戒指。

俄罗斯姑娘倒是毫不犹豫地扔了,但是伊万试了好几次还是扔不出去,因为他不想扔。

这个揭露了一个事实:真正分手的时候,女人放手比男人更坚决!

不过这个场景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伊万扔戒指的时候,配一些回忆妻子的画面也好啊!这样显得比较连贯!不至于有种生硬感。因为伊万本来演技就一般般,那个表情也没觉得有多难受、多煽情。

还有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中的那句“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你没发现,我不是你所想象出来的那个人吗?”

这句话,妻子对着伊万说了一遍,然后伊万又对着老母亲说了一边。

这个揭露的现象就是:我们都是自私的。我们总希望把亲人变成自己设想中那个优秀的样子,设想好他的思想、行动、言语,一旦现实中与设想中不符合,就给他“指正”,表面上是为了对方好,实际上只是希望对方变成自己心宜的样子,顺自己的心意......但是唯独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所以,结果总是事与愿违,甚至关系恶化。但这都是正常的,因为你的出发点就是自私的。一旦你开始学会不再自私、顾及对方的感受,关系才会慢慢变好。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尊重彼此的感受,才有可能更好地沟通下去。

最后给个评分吧:6分,刚刚好及格。它的定位应该是情感类电影。演员给我的感觉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感觉,剧本也是平平淡淡,到后面也就有点儿网友所说“强行煽情”的感觉。搞笑路线的话,也没觉得多搞笑,反而觉得台词有点尬,因此我并不打算吹爆这部电影。

但是就像上面说到的那些情节里,还算是比较能引发深思的,所以我觉得这勉强还算是一部有情感深度的电影,不好也不差,也就刚刚好合格吧!





Jin将心比心


今年初一不论你身在哪儿,相信都不会错过囧妈,因为疫情,得知各大影院过年期间都不营业的时候,还觉得有点遗憾,好几部电影都不能去看了,随之又听说囧妈全片在网上播放,真感觉徐峥也太讨喜了吧,在这种国家灾难面前可以做到这样,反正当时就想着挺好的,估计等电影上映了很多人还会去还他电影票的。

初一看了电影,跟宸小妞一起看的,反正在酒店也没事儿呗,就拿着pad看。看完之后,说实话跟我的预期还是有差距的,除了感觉徐峥妈妈的控制欲似曾相识,熊出没的那段把某宸吓得要抱我外,别的情节没有太深的印象,中间还一度觉得剧情有点断裂。

看完电影就在知乎里面搜影评,却意外看到了毕志飞的吐槽,才发现原来我想的太简单了,又想到了贵圈真乱,感觉黑白是非都不简单。孰是孰非只有内情人才能评判,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关注,还是花点时间想想剧情吧。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对电影的容忍度很高,大多数我看过的电影都会被我评论为还不错,好看的电影不用多说,不好看的电影咱也可以感受到人文关怀。这部囧妈我也只是想借机回顾一下我和妈妈的关系。我看很多人说自己的妈妈跟徐峥的妈妈很像,特别是小番茄那段,我的妈妈还没到这种程度,不过从下到大也真的是事无巨细。一直到现在,我在家时候的穿着还是要被从头到脚地打量和评论好看不好看或者冷不冷。

小时候妈妈在我眼里是无所不能,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工作上面风生水起,似乎在她那里没有什么难事儿,我一直觉得自己家境一般,但是却从来没觉得想要什么买不成的,似乎妈妈总有办法把我的想法都变成现实。但是我大了之后,到我工作之后,我才渐渐觉得我妈也有为难的时候,就囧妈里面的妈妈一样,也许她可以考虑长远想替儿子什么事都做决定,但她也需要儿子的陪伴,需要儿子看自己实现梦想,我想我妈的心态也是这样,再独立的个体,也需要关系的依赖,需要在关系中成长。

电影里列车员还挺出彩,绝对有点搞笑的惊艳,给电影加了分。还有沈腾那段,人家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是扮女装毫无违和感。再来说熊出没那段,感觉有点脱离现实,虽然母爱在那种情况下都会挺身而出,但是在今天的社会,这样的背景,似乎再来一段这样戏剧化的剧情并不能给电影加分,也许导演想引出妈妈出走的为难,又想展现下妈妈的伟大,我觉得出走的妈妈很现实,就像我妈跟我一起出游的时候,动不动就埋怨我让她多走路了,所以我每次跟她出门都很紧张,害怕没安排好,我也相信她一气之下会一走了之,不过这种桥段仅限于国内,国外估计她搞不定。

我还想说一说这次疫情,跟家人一起去深圳本打算游玩,结果没想到被困在了外面,但是就像朋友说的,在哪里都好,只要全家人在一起就是开心的,虽然很担心很担心,可是每天就跟家人一起在酒店里待着就觉得很满足,这种状态应该是这种特定环境下才能产生出来的亲密感,就像03年的非典一样,确实拉近了身边的人的距离,有一种患难与共的感觉。真心希望祖国快快度过难关,也希望我们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思考有所进步,跟着我们的城市和国家一起成长~


蘑菇大迷糊


这个电影的剧情,个人觉得也是一般般。

我记得整个电影里令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那个俄罗斯的姑娘,因为她的身材实在是太火辣了,她还教会了我一个词语:敝履。就是破鞋的意思。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首俄罗斯的插曲,非常的好听,听得叫人不停地抖腿儿。但除此之外这部电影并没有给我带来情绪上太大的波动!

这部电影揭露了生活里面一些比较真实的情况,比如说这个场景:伊万被老婆绿了之后,伊万又认识了一个俄罗斯女孩儿,知道这个俄罗斯女孩儿是被男友劈腿后,两人同病相怜,便聊得很投缘,一起吃饭、喝酒后,两人来到火车尾“做一些疯狂的事”:其实也就是扔结婚戒指。

俄罗斯姑娘倒是毫不犹豫地扔了,但是伊万试了好几次还是扔不出去,因为他不想扔。

这个揭露了一个事实:真正分手的时候,女人放手比男人更坚决!

不过这个场景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伊万扔戒指的时候,配一些回忆妻子的画面也好啊!这样显得比较连贯!不至于有种生硬感。因为伊万本来演技就一般般,那个表情也没觉得有多难受、多煽情。

还有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中的那句“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你没发现,我不是你所想象出来的那个人吗?”

这句话,妻子对着伊万说了一遍,然后伊万又对着老母亲说了一边。

这个揭露的现象就是:我们都是自私的。我们总希望把亲人变成自己设想中那个优秀的样子,设想好他的思想、行动、言语,一旦现实中与设想中不符合,就给他“指正”,表面上是为了对方好,实际上只是希望对方变成自己心宜的样子,顺自己的心意......但是唯独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所以,结果总是事与愿违,甚至关系恶化。但这都是正常的,因为你的出发点就是自私的。一旦你开始学会不再自私、顾及对方的感受,关系才会慢慢变好。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尊重彼此的感受,才有可能更好地沟通下去。

演员给我的感觉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感觉,剧本也是平平淡淡,到后面也就有点儿网友所说“强行煽情”的感觉。搞笑路线的话,也没觉得多搞笑。





墨宇娱乐


我记得整个电影里令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那个俄罗斯的姑娘,因为她的身材实在是太火辣了,她还教会了我一个词语:敝履。就是破鞋的意思。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首俄罗斯的插曲,非常的好听,听得叫人不停地抖腿儿。但除此之外这部电影并没有给我带来情绪上太大的波动!

是这部电影垃圾吗?倒也不至于。因为它还算是揭露了生活里面一些比较真实的情况,比如说这个场景:伊万在和老婆闹离婚时,认识了一个俄罗斯女孩儿,知道这个俄罗斯女孩儿是被男友劈腿后,两人同病相怜,便聊得很投缘,一起吃饭、喝酒后,两人来到火车尾“做一些疯狂的事”:其实也就是扔结婚戒指。

俄罗斯姑娘倒是毫不犹豫地扔了,但是伊万试了好几次还是扔不出去,因为他不想扔。

这个揭露了一个事实:真正分手的时候,女人放手比男人更坚决!

不过这个场景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伊万扔戒指的时候,配一些回忆妻子的画面也好啊!这样显得比较连贯!不至于有种生硬感。因为伊万本来演技就一般般,那个表情也没觉得有多难受、多煽情。

还有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中的那句“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你没发现,我不是你所想象出来的那个人吗?”

这句话,妻子对着伊万说了一遍,然后伊万又对着老母亲说了一边。

这个揭露的现象就是:我们都是自私的。我们总希望把亲人变成自己设想中那个优秀的样子,设想好他的思想、行动、言语,一旦现实中与设想中不符合,就给他“指正”,表面上是为了对方好,实际上只是希望对方变成自己心宜的样子,顺自己的心意......但是唯独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所以,结果总是事与愿违,甚至关系恶化。但这都是正常的,因为你的出发点就是自私的。一旦你开始学会不再自私、顾及对方的感受,关系才会慢慢变好。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尊重彼此的感受,才有可能更好地沟通下去。


茹妹爱侃剧


我记得整个电影里令我印象最深的人就是那个俄罗斯的姑娘,因为她的身材实在是太火辣了,她还教会了我一个词语:敝履。就是破鞋的意思。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首俄罗斯的插曲,非常的好听,听得叫人不停地抖腿儿。但除此之外这部电影并没有给我带来情绪上太大的波动!

是这部电影垃圾吗?倒也不至于。因为它还算是揭露了生活里面一些比较真实的情况,比如说这个场景:伊万被老婆绿了之后,伊万又认识了一个俄罗斯女孩儿,知道这个俄罗斯女孩儿是被男友劈腿后,两人同病相怜,便聊得很投缘,一起吃饭、喝酒后,两人来到火车尾“做一些疯狂的事”:其实也就是扔结婚戒指。

俄罗斯姑娘倒是毫不犹豫地扔了,但是伊万试了好几次还是扔不出去,因为他不想扔。

这个揭露了一个事实:真正分手的时候,女人放手比男人更坚决!

不过这个场景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伊万扔戒指的时候,配一些回忆妻子的画面也好啊!这样显得比较连贯!不至于有种生硬感。因为伊万本来演技就一般般,那个表情也没觉得有多难受、多煽情。

还有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中的那句“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难道你没发现,我不是你所想象出来的那个人吗?”

这句话,妻子对着伊万说了一遍,然后伊万又对着老母亲说了一边。

这个揭露的现象就是:我们都是自私的。我们总希望把亲人变成自己设想中那个优秀的样子,设想好他的思想、行动、言语,一旦现实中与设想中不符合,就给他“指正”,表面上是为了对方好,实际上只是希望对方变成自己心宜的样子,顺自己的心意......但是唯独忽略了对方的感受!所以,结果总是事与愿违,甚至关系恶化。但这都是正常的,因为你的出发点就是自私的。一旦你开始学会不再自私、顾及对方的感受,关系才会慢慢变好。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尊重彼此的感受,才有可能更好地沟通下去。

最后给个评分吧:6分,刚刚好及格。它的定位应该是情感类电影。演员给我的感觉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感觉,剧本也是平平淡淡,到后面也就有点儿网友所说“强行煽情”的感觉。搞笑路线的话,也没觉得多搞笑,反而觉得台词有点尬,因此我并不打算吹爆这部电影。

但是就像上面说到的那些情节里,还算是比较能引发深思的,所以我觉得这勉强还算是一部有情感深度的电影,不好也不差,也就刚刚好合格吧!


低调de嘴哥


看电影的时候深有感触,被控制的孩子,孩子因为自己一直被控制而去控制自己的老婆。

电影看到一半时我对老公说:你说这部电影想表达什么?最后是孩子体谅了母亲还是母亲被改变了?

对于电影里的母亲,我可以理解她,但是不会认同她。

对于我的母亲,亦然。

我就是现实版的那个孩子。我是女的。

我的妈妈很强势:

我的衣服,永远都是她觉得好看的,我才能穿,和她去买衣服,让我试了无数件衣服后,总是选我不喜欢,但是她觉得好看的,一定要买下来。所以我很讨厌逛街买衣服,我妈还和店员夸我是帮她省钱。当我长大后买衣服从来不试穿,自己看中意的衣服直接打包带走,在店里一刻都不想停留,更多的衣服是淘宝直接下单。这也让我的衣品变得非常差。

我的发型,永远都是我妈帮我决定,小时候超级想留长发,做梦都是自己留了长发。可是一直到上大学才实现长发梦想。

看我的日记(小学,因为后来不写了),撕我海报(初中),让我删朋友圈(大学),翻我书包箱子(一直到现在)。

家里的菜两个月不变。只要我们喜欢吃什么,妈妈就会一直烧那几道菜,中饭,晚饭,烧到我们吃腻了为止。

口头禅是“不是”。和别人对话,不管别人说什么,她都会接上:不是,……。哪怕接的话和其他人万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每次问我:你要不要…?那就是说明她已经为我准备好了什么,下一秒就要给我了。这不是问句,是陈述句。不管我说要或者不要,都会给我,一定让我接受。

喜欢背地里说所有人的“坏话”。但凡是她认识的人,都吐槽过他们哪里不好哪里不对什么没做好,站在上帝视角去评判所有人。跟A吐槽BC和B说AC与C说AB…提醒过无数次,无效,曰:我说他们是为他们好。我…

对孩子用打压式教育,和别人说起自己的孩子一脸嫌弃,等着别人夸自己的孩子。

很在意别人对她的评判,不能听到任何不好的评价。听到了会哭会生气。

说说结果吧:

我和妈妈基本不联系,不想联系,太累了。

高中之前非常听话,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高中后开始叛逆,什么事情都反着来,一直到现在(奔四了)。

我发现我的性格其实和我妈很像,这又让我非常崩溃。

转机:

我遇到了我的老公和我的婆婆。

我的婆婆简直就是个仙女,从来不会强迫我去做什么,会听我的想法,尊重我的意见…写到这里泪奔了

感觉在婆婆地方,我终于成为了自己。

感谢婆婆。


阿英喜剧场


我跟家里大娃一起看的,第一次跟孩子看不是动画片的电影,还一起哭成泪人,她说这个叔叔不乖咋跟妈妈那么说话?

就是这电影让我特想我妈,虽然上周还见过。虽然囧妈很上海,但我的东北老妈一样会不停的往我嘴里塞东西,塞小番茄那段简直一摸一样!

大年初二应该回娘家了,跟妈视频好一顿思想工作,才能不去吃饭,还有劝住妈妈不来我这送(现在我们这外面已经冻不住了,开化的话很多菜会坏掉,还有给孩子准备的水果和蛋糕啥的)。我妈很倔,虽然嘴上答应,能听得出心里很遗憾。妈妈都是一样的。

可能这电影没有那么经典的桥段能让人历久弥新,但是在这么敏感的时候给我们带来笑点,让我们放松,还有泪点让我们释放,那么我对于它还是感谢的。优秀的电影成就导演成就演员,而我的电影观:能让人一气呵成看完的电影就不错。囧妈,挺好。


疯狂杂谈


正在离婚大战中、准备飞到美国去解决的徐伊万(徐峥饰)阴差阳错,被困在开往莫斯科的绿皮火车上,不得不陪伴母亲(黄梅莹饰)踏上圆梦之旅——在著名的红星大剧院舞台上歌唱3分钟——其背后是一个略带骗局性质的商业操作,可包括母亲在内的老太太们却异常投入,每人交了2万元,还整整排练了4个月。

内心焦虑的儿子,过度自我的母亲,他们平时在一起聊上5分钟,就会彼此大吼,如今却要挤在同一铺位上,一起度过6天6夜,这真是一次“苦痛之旅”。

乍看这样的情节设计,着实有些担忧。

首先,场景被框定在国际列车上,难免单调。

其次,母子之间从相爱相杀到和解,这类影片实在太多,该如何拍出自己的特色?显然,在《囧妈》中,导演徐峥下了一步险棋。

然而,黄梅莹的表演实在太精彩了,她将一位母亲的多种性格侧面,准确地演绎了出来:在舞台上,她是那么知性优雅,可气哼哼地独自吃完速热火锅后,带着红肿的嘴唇,她又是如此不顾忌形象;为圆梦,她不惜交给陌生的公司2万元,却为省几元钱,将大米、小西红柿、绿豆等带上火车;她爱儿子,给他吃了整整一盒红烧肉,只剩最后一块时,她却突然想到不利健康,就盖上盒子不让儿子再吃;她明知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没什么值得别人算计的,却老是怀疑别人,甚至担心成为火车大劫案的牺牲品……

矛盾的背后,是两代人内心中挥之不去的痛。在现实生活中,太多父母把爱理解为结果最优,过多干预孩子们的生活,他们的控制欲带来恶果——一方面,让孩子们丧失了对父母的亲近感,成年后纷纷选择逃离;另一方面,因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孩子们很难拥有健康人格,为他们后来的人生投下阴影。

徐伊万正是这样的例子,在母亲规训下,成年后的他走入婚姻后,同样不自觉地想控制妻子,妻子选择退出,去美国发展,徐伊万却不愿接受失败,准备飞到那里,继续捣乱,以使她回心转意。

《囧妈》的结尾略带忧伤:徐伊万得到了妻子的理解,但曾经爱过的两人还是选择了分手,毕竟内心的伤痕太过沉痛,已经无法恢复。也许,徐伊万能早一点开启莫斯科之旅,早一点意识到问题的源头,早一点主动修复,结局可能不同。这也许是一个善意的提醒:既然我们内心都有伤痕,那么与其逃避,不如在陪伴父母中疗伤,以“痛苦之旅”为开始,以“朝圣之旅”为终结。

在徐峥的“囧”系列中,《囧妈》是最具现实性、也最感人至深的一部。如果说“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囧妈》显然已超越了喜剧层面。





安娱君


实事求是地说,不算好。

作为娱乐片可能可以博人一笑,免费发布的创举也很大气。但从宣发口径来说,这部片子的卖点是带妈妈一起看,有点亲子和解的立意在其中。然而看完这个故事,我们对母亲的理解增加了吗?除了陶醉于一曲《红莓花儿开》的深情,我们对她成为今天这样一个人,有过更深一步的共情吗?

没有,就很难说电影达到了和解的目的。

在电影里我们只看到常见的,对父母一代的吐槽(这是笑料的主要来源):不断往孩子嘴里塞东西啊,对子女过度控制啊,被公众号带节奏啊,在米里插手机啊……以及最令人发指的,催生孩子(越界到了过问夫妻性生活的地步)。——到这里为止,我还抱着很高期望,期待看到故事的反转:让一个典型的,「愚顽不灵」的老人形象,在另一个叙事层面得到深度剖析,揭示人物的内在逻辑,得到(故事中和故事外)年轻一代的认可。可惜,等到的只是一段惊险的反转和硬拗的煽情。

我怀疑这不是编剧的技巧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同样的态度在这一代年轻人身上很常见,我把它叫做「傲慢的体谅」。怎么描述这种傲慢呢?一个最近的比方,前些天为了劝老人戴口罩,网上疯转的「老年体」恐吓文案和海报(当然,这事本身是为了应急,可以理解),感叹号,震惊体,语不惊人死不休。表面上我们是跟父母和解了,你看,不争吵,我们还主动用他们的语言,多体贴!但心里在偷着乐。子女反正认定了,老年人就是这样固执,愚昧,不可理喻的人种,只好居高临下地迁就他们(美其名曰:只有发这种东西他们才看得进)。

你细品,有没有感觉到那种傲慢?

如果只想达成戴口罩的说服目的,可以。但要达成两代人真正的理解,这态度还差得远,甚至是南辕北辙——假如你真的把它当成沟通智慧的话。

这不是在沟通,而是自作聪明地回避沟通。

没有沟通,就不会有真实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电影只能在后三分之一处,硬拗出一个不一样的妈妈:哇,原来妈妈年轻时有这样的家国情怀!原来她那么文艺,爱音乐,爱电影,爱《伊万的童年》,太酷了!啊,她有过一段不幸福的婚姻,好可怜……然后呢?后来她怎么做的?这个卓尔不群又富有阅历的女性,为什么老了以后就变成一个急着抱孙子的老太太?她对苏联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她为什么不聊电影只聊公众号?她对婚姻有怀疑和思考吗?她后来几十年经历了什么?

不知道,都不知道,通通没有交代。

什么都不知道,儿子怎么就突然就认同她了?怎么就来了一个爱的拥抱?编剧也说不圆,于是搞来了一头熊,一个热气球,再来一屋子剧场观众。意思是你看,哥们,这事都折腾到这份上了,你说感不感动?那肯定和解了啊!你还较真干什么?

不是,还是要较一下真的。

否则,对大众没有说服力。这是一个和解的题材,我们需要知道和解是怎么发生的。普通人不能指望遇到一头熊才能跟父母和解。或者说,在没有熊的时候,我们和上一代之间除了战斗,就只能高姿态地选择「体谅」,只说他们爱听的话(同时继续偷笑,仍然当他们固执,愚昧,不可理喻)了吗?我们能否把他们当做真正意义上的正常人,从正常人的角度,叙述他们的人生故事?然后理解他们为什么如此控制,或者如此迫切地催婚催生?

我至少能想象出几种解释。比如,集体主义是妈妈这一代人的精神支柱,她不敢想象脱离集体的生活,她无比恐慌。或许她曾经有过那样的尝试(她骨子里是有这种精神,所以她选择脱离队伍独自坐火车去莫斯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教训是惨痛的。所以她看到儿子越来越表现出这样一种人生志趣时,不自禁地替他担心。也许她想到了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她急于把经验分享给下一代。

又比如说,妈妈在婚姻中是不幸福的。但是在她的年代和身份背景下,忍受这样的「不幸福」,换来的结果对她利大于弊。或许她想让儿子理解,在有些时候,「幸福」未必是考量一段关系最重要的元素。有些东西比精神的需求更为重要。

甚至可以是俗套的:妈妈年纪大了,生了病,这时候发现有个伴侣老来相互扶持,比年轻时看重的那些事重要得多。她后悔了,也许她此时虚弱而孤独。她不想成为孩子的负担。她帮儿子挽留他的家庭,意思是:等我走了还有人可以照顾你。

这都是一些可能的假设。倒不是说电影必须把这些故事拍出来。不讲也行,但是写故事的人需要建立这种视角,站在老年人的角度思考他们是什么回事: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教育、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他们的人生起伏……从而对他们产生真切的共情。这样再讲这个人物的时候,哪怕什么都不说,这个人物的表现也会不一样。我怀疑主创根本没想过,他们只想要「和解」。这就是我说的傲慢:这个妈妈之所以强势,固执,愚昧,干涉子女私人生活,因为她就是一个被塑造出来强势,固执,愚昧的人物。仿佛她天生就是如此,一个笑料。

你没法从这样的叙事里学习和解。

今年我参加得到的知识春晚,认识了一位作家林特特老师。她教人聊天,有一个万能句式叫做:「那一年,你在哪里?在做什么?」很棒,我建议你学一学。那一年是一个具体年份,是和对方人生经历相关的,比较重要的年份。也就是问某个历史背景下对方的个人经历。她用这句话和自己80多岁的奶奶聊得不亦乐乎(1949年您在哪里,在做什么?)。我认为,这句话也适合所有想和父母长辈取得真正和解的人。真正的和解首先来自你对那个人的理解。要理解,就要有真正的沟通。

沟通太难了。何况我们要的还不只是和颜悦色的说话,不只是自作聪明的话术,不是故作大度的拥抱,体贴的微笑,或者动不动就回忆往事的煽情。而是好奇,单纯的好奇。好奇这个人都经历了什么?他一生下来就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他是怎么长大的?他的家庭给他带来了什么?他接受了什么教育?他跟什么样的人交往?他属于什么圈层?他有什么信仰?做过哪些职业?经历过哪些重大的事件?那些事件怎样沉淀下来,才会形成眼前这样一个(在你看来)不可理喻的老顽固?——你们曾经朝夕相处,但他的故事你未必真正理解。

他要首先是一个可理解的人,然后才会有理解。

如果你有兴趣,想对父母多点了解,这个长假是难得的机会。你们都在家,无处可去,你可以试着打开这个话题,听听他们的人生。也许你就会理解他们为什么那么在乎稳定,为什么有钱舍不得花,为什么对你的生活方式那么地不认可,以及在催你结婚/生娃的焦虑背后,他们究竟在怕什么。

但这都是题外话了。我不是建议每个人都一定要问父母:「那一年你在哪里?在做什么?」。在那之前有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必须要理解父母吗?假如我就是不想跟他们和解怎么办?——我的想法是,不想就不想。各人有自己的选择。有人完全没有跟父母休战的愿望,就想僵着。也好,僵下去也比自以为是的「体谅」好。前者至少暴露出我们之间是有问题的。不要用《囧妈》式的温情来粉饰问题,以为和解就是给出一个高姿态的拥抱,一切问题就消失了。别想啦,你也遇不到那样一头熊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