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为什么说童贯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手机用户淠河清源


公元11世纪,人类公元纪年的第二千年伊始,毫无疑问是地球人类竞争最激烈的一个时代,原本始终逗留于原始部落阶段的蒙古草原终于迎来了一个重大突破,以汉唐制度建立了强大的契丹(大辽)帝国。中原的汉民族在经历了残唐五代的衰世后也终于结束了乱世,建立了强大的宋帝国。

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宋廷议定通过一次大规模讨伐,荡平西夏已经具备条件,调动了三十余万禁军、数万蕃军、上百万辅助兵种和后勤部队,分五路大举攻入西夏,史称“元丰五路伐夏”。面对这样的形势,西夏赶紧向辽国求援。

事实上,每次宋军进攻西夏,西夏都会向辽帝国求援。辽国一般会从中斡旋,严重时也会陈兵边境以示压力。这一次显然是最严重的一次,一般的斡旋毫无意义,即使陈兵边境也无法阻止宋军主力深入西夏,辽帝国必须拿出更刺激的手段来引起宋廷的充分重视。当然,直接出兵攻入宋境似乎又太过分了,保护西夏虽然很重要,但也不至于因此和大宋全面开战,最终,辽帝国的做法是遣使重提关南十县的领土要求。宋辽双方经过反复交涉,最终议定宋方不归还关南十县,但将岁币从三十万提高到五十万。辽方则息事宁人,默许宋军灭夏。

最后,宋夏两败俱伤。宋军深入沙漠,虽然连接大胜,但是后勤不继,数十万士卒饿冻而死,无功而返。西夏虽然苦苦坚持到了宋军撤离,但也大伤元气,被打得“不复成军”,更被攻占了不少国土。辽帝国似乎成了唯一的赢家,只耍了耍嘴皮子,就平白无故地增加了岁币。然而,亡国的祸根却从此埋下。

当然,事实已经证明,辽军无力夺回关南十县,宋方也可以通过贸易把那三十万赚回来。更重要的是免去了兵祸,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模式,所以协议签订后双方都非常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从无人轻言违约,直到这一次。

宋神宗对辽方的违约非常恼怒,在临终前留下遗诏:“能复燕山者,虽异姓亦可封王。”须知宋朝建立百年,除了开国之初的一两位五代遗老,还没有谁能异姓封王,这个赏格相当诱人。严格的说,这份遗诏违背了《澶渊之盟》的精神,但很显然,宋神宗也是在认为辽方率先违约的心理背景下做出的决定。

从现存史料看,这份遗诏刚刚颁布时,在宋辽两国都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因为这事儿其实不太靠谱,既违背祖宗订立的合约,又难以实现,渐渐被人淡忘,直到26年后童贯遇上马植。

当童贯遇上马植

童贯这个人名为后人所熟知,恐怕主要是来源于《水浒传》。然而历史上的童贯,远非小说中所描绘的不堪。他曾身先士卒,率军多次打败西夏,蚕食其大片国土,累计斩首数十万,毫无疑问是历史上军功最盛的宦官。宣和三年(1121年),童贯率军讨平方腊叛乱,因功获得了大宋帝国的最高荣誉职衔——太师。

还没完,这还不算位极人臣,还差一步——封王。

其实按宋朝的行情,已经不兴封王这回事儿了,混到太师就算到顶了。宋徽宗之前一百五十年,也就只出了赵普和文彦博两位太师而已。或许童贯也很困惑,他也在思考还能不能实现人生的进一步突破,最后他找到了答案——马植。

马植本出身辽国的大族,官至光禄卿,但在辽国人缘却很差,前途不是很光明,所以开始考虑通过出卖辽国的方式投奔宋朝。宋辽每年都要互遣宰相贺正旦,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宋廷遣端明殿学士郑允中出使辽国贺正旦,检校太尉童贯副之。马植听说童贯到了辽国,认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于是夜见童贯,声称有灭辽之策!

这时童贯会这么想?也许刚开始他也很震惊,而且作为一名国家领导,他应该很清楚,收容一个辽国的叛徒本身也是违背《澶渊之盟》祖训的重罪。但是,辽道宗和宋神宗违约在先,也不是我童贯开的这个头,于是将马植改名为李良嗣,偷偷带回东京觐见宋徽宗。

李良嗣向徽宗提出:“辽国天祚皇帝荒淫无道,而女真恨辽人入骨,如果宋朝通过海路联络女真,一起夹攻辽国必然成功。”宋徽宗有点动心,但当时参与此谋的人都很反对,主要理由是宋辽两国交好百余年,宋帝国还占了人家不少便宜,没必要为一个小小的女真部落而挑开战端。更重要的是西夏马上就可以拿下了,就算要对契丹动手,也应该先把西夏这边解决干净再说。但李良嗣马上又说:“辽国必亡。陛下念旧民遭涂炭之苦,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责,以治伐乱,王师一出,必壶浆来迎。万一女真得志,先发制人,事不侔矣。”(《续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一),意思是说:幽燕本就是大宋的国土,人民急切盼望宋廷来解放他们,大宋要抓紧时间,不然被女真抢了先就麻烦了。

女真这个部落据说是肃慎或者靺鞨的后裔,跟渤海族也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生活在辽帝国上京临潢府更北的黄龙府(今吉林长春农安县)附近,主要以渔猎为生。注意是渔猎,而不是游牧,也就是只会猎取野生动物,连放牧的技术都还没有掌握,非常落后。

辽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有契丹南院、契丹北院、奚、乙室、汉、渤海六大民族,另有祖卜、女真等49个小部族。宋人应该对六大民族比较了解,但是对49个小部落未必就很熟悉。由于宋帝国有过挑拨辽帝国内部奚、汉、渤海等族叛乱的前科,所以辽人非常防备,一般不允许宋人和辽国其它民族接触,更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当时宋人对女真这个部落的了解应该局限于东珠、猎鹰等几种特产上,具体情况只能听李良嗣的一面之词。李良嗣则充分利用这个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让宋朝的核心决策层相信了女真部非常强大,而且有意反辽的说法。

事实上,当时辽国的局势确实不太景气,但还不至于全面崩盘。金国后来号称辽国对他们严酷压迫,所以起兵反辽,此说虽不失真,但也明显夸张。辽帝国在古代,算是国内民族关系相当和谐的一个典范,要说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一点压迫都没有也不至于,但绝对算是相当仁慈的。更何况以女真的实力,既无生产力又无国家组织,根本不可能对抗庞大的辽帝国,就算有一点压迫也只能屈从。李良嗣编造女真可以助大宋灭辽,就相当于说拉登可以灭美国一样,但是由于宋徽宗、童贯等人对女真的情况实在不了解,又被灭辽这个大功所吸引,几个好大喜功的人终于被李良嗣所利用,成为了他成就盖世奇功的工具。


御前带刀侍卫


童贯是宋徽宗时期的太监。他善于逢迎宋徽宗,权倾朝野,与丞相蔡京狼狈为奸。他统兵20年,歼灭了方腊起义军。他好大喜功,鼓动宋徽宗与金国结盟,向辽国开战。结果,驱狼引虎,导致了北宋的亡国。

【勾结蔡京 沆瀣一气】

童贯(公元1054年~公元1126年),字道父,河南开封人。大约在哲宗后期,童贯净身入宫,沦为太监,在大宦官李宪手下做事。当时的皇帝是历史上著名的风流天子宋徽宗赵佶。他治国无方,但对书画颇为精通。他的书法号称“瘦金书”,享誉书坛。童贯以其粗浅的书画知识和善于逢迎的本领媚事徽宗,成为他身边常在的“知音”,很得宠爱。童贯生得一副好皮囊,状貌魁梧,颐下生须,不像宦官。加之他巧言令色,有度量,能疏财,对后宫嫔妃以下都施以小恩小惠,所以很得嫔妃宫女们的欢心。这些都是他日后飞黄腾达的重要原因。

宋徽宗即位以后,在杭州设明金局,以童贯为供奉官主其事,搜求珍玩古画。这时,奸相蔡京被弹劾罢相闲住杭州。蔡京也喜好书画,极力巴结童贯,两人臭味相投,结为莫逆,朝征暮逐,狼狈为奸。每次,蔡京有什么大作,无论所画屏风、床幛、扇面之类,童贯都派人送到京城,还特地附上书信,说蔡京对朝廷很是忠心。

宋徽宗迷上了蔡京的字画, 接二连三重用蔡京。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正月,蔡京升为宰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贵。

蔡京为回报童贯,在徽宗面前鼓吹童贯曾十次出使陕右,熟悉那一带的地理民情和驻军将领的情况,极力推荐童贯为监军出征。宋军抵达湟川时,京都太乙宫失火,徽宗以为天谴,出师将不利,当即手诏童贯停止进兵。童贯接到手诏,阅后心里一震,但他求功心切,便不露声色,秘而不发,纳于靴中。王厚询问是怎么回事,童贯只是轻描淡写地说:“皇上督促臣等早日成功。”军队继续前进。由于王厚和高永年等将士们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很快收复陇西等四州,然而从中得到好处的却是蔡京、童贯。蔡京被授为司空、封嘉国公,童贯为景福殿使兼襄州观察使。以太监而兼两使这种殊荣是从童贯开始的。

【身居相位 兵败报捷】

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徽宗晋升童贯为太尉、奉使契丹。消息传出,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有的说:“以宦官为使者,国家再没有人了吗?”徽宗解释说:“契丹听说童贯破羌有功,很想见见他。我也想派他去探测契丹的虚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决策。”童贯出使归来,更加得意非凡,不仅参与朝政决策,而且掌握了兵权,提出对西夏用兵。徽宗命他以太尉兼陕西、河南、河北宣抚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入枢密院。不到三年,为枢密院主管,兼制九镇,晋封太傅、泾国公,位至使相。时人称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宦官被阉以后,逐渐女性化,这里是讽刺以宦官为宰相的荒唐事。

童贯军政大权在握,命秦、晋锐师深入河、陇,薄于萧关。在毫无胜利把握的情况下,强令西北名将刘法攻取朔方。刘法说,时机不成熟,暂时不能出兵。童贯逼迫刘法说:“你在京师时,亲自接受皇帝的命令,表示此行必定成功。现在你又不想出兵打仗了,这是为什么呢?”刘法被迫率兵出塞。西夏军队早有准备,设下埋伏,以逸待劳。刘法陷入重围,激战一天,士卒死亡过半,只得夺路而走,不幸被乔装成商人的西夏军士杀死。西夏军乘胜追击,血洗震武城而去。这次战斗失败,童贯罪责难逃。刘法是西州名将,他的阵亡沉重地挫伤了宋军的士气。童贯为了逃避罪责,竟谎报军情,以捷报星夜送往朝廷。百官上朝称贺,私下都切齿咒骂,但没有一个人敢出来揭穿童贯的骗局。

【平定方腊 穷凶极恶】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10月,方腊在浙东领导农民起义,给宋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宋徽宗在江浙设置“应奉局”,置办“花石纲”,在民间搜罗奇花异石,不惜破房拆墙,运至京师,当地老百姓不堪其苦。方腊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旬日之间,聚众数万,自号圣公,建元永乐。他们攻城略地,得不法官吏必杀之。警报传至京师,王黼藏匿不报。起义烽火迅速蔓延,江浙一带六州五十二县均被起义军占领。宋徽宗大惊,急忙派遣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晋15万大军前往进剿。临行,给童贯以临机处置大权,并下诏宣布罢去应奉局,以缓和矛盾。

如果说在同西夏的战斗中,童贯是败军之将,那么在镇压方腊起义时,他却十分凶狠。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正月,方腊部将方七佛引兵6万攻打秀州,秀州统军王子武据城固守。眼看就要攻下,忽然宋军到来,里外合击,义军伤亡惨重。童贯惨无人道地将9000义军尸体筑成高台,以威慑人心。宋军前锋水陆并进,来势凶猛。方腊义军不得不放弃青溪,退至帮源洞坚持斗争。帮源洞周围山峦起伏、地势险峻,宋军久攻不下。童贯气急败坏,下令鸣镝纵火,焚山围攻。最后由当地土豪劣绅为官军带路,才攻占了帮源洞。方腊及其妻子邵氏、儿子方毫、宰相方肥等被俘。义军7万余人被杀。第二年三月,义军彻底失败。双手沾满义军鲜血的刽子手童贯加官晋爵,被迁为太师,改封为楚国公。

【引火烧身 金国南下】

北宋末年,除与西夏对峙外,还与辽朝、金朝对峙。童贯出使辽朝时,有燕人马植进宋金联合灭辽之策,结果双方缔结了“海上之盟”。当时已有有识之士指出,平燕之议成立之时,便是边衅开启之日。宋徽宗听不进这种意见,于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命童贯为河北、河东路节度宣抚使,蔡京子蔡攸为副,率兵15万北伐。由于指挥不当,遇到了辽军的顽强抵抗,无功而还。

童贯连吃两次败仗,外不能实现由宋攻下燕京的宋金协议,内无法向宋朝君臣交代,乃密遣使到金营,请金兵合攻燕京。金兵一举攻下燕京,在城内大掠,最后留下一座空城给宋,责以100万贯的赎城费。童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大肆吹嘘这次“不世之功”,自欺欺人地耀武扬威,“凯旋还师”。昏聩的宋徽宗竟封童贯为广阳郡王。

辽的威胁解除了,但金的威胁更加严重。金朝看透了北宋的虚弱,在灭辽之后,便挥戈南下,对付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11月,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一路取燕京,一路取太原。金军派使者持书来到宋营,童贯殷勤招待,说:“这么大的事,何不早些告我?”使者劝童贯迅速割让辽东、河北之地,金即退兵。童贯听了,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心里已做好了遁归开封的打算。

太原守将张孝纯讥诮地说:“金人背盟,王爷您应当召集天下兵马全力抵挡,今弃之而去,是弃河东交于敌国啊!河东入敌手,河北怎么办呢?”童贯闻言大怒,斥责说:“我受命宣抚而来,并非守土之将。你一定要留住我,那还要你们这些将帅干什么?”张孝纯拊掌叹息说:“平时看你童太师是何等威风啊,大敌当前,却畏首畏尾,抱头鼠窜,你还有什么脸再去见天子呢!”童贯最后还是置国家危亡于不顾,逃回了开封。

面临金兵的强大攻势,昏庸误国的宋徽宗被迫传位给太子。宋钦宗即位,下诏亲征。金兵顺利渡过黄河,进围北宋都城。宋徽宗闻讯,连夜带着蔡京父子和几名内侍出津门东逃,一口气逃到了泗州。童贯不敢接受钦宗给他东京留守的任命,带着他的私兵“胜捷军”,打着护驾的旗号,跟随徽宗一道逃跑了。过黄河浮桥时,人多桥窄,拥挤不堪。童贯怕延误时日,金兵追及,竟指挥他的“胜捷军”向桥上徽宗的卫士引强弩射去,100余名卫士中箭落入黄河,一路哭声不断。

童贯的卑劣行径立即激起满朝文武的愤怒,朝野上下,一片咒骂之声。以陈东为首的太学生连连上书,声讨蔡京、童贯等“六贼”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为了平息舆论,钦宗贬童贯为左卫上将军,谪居池州(今安徽贵池)。接着又贬他为昭化军节度副使,流放到英州吉阳军(今广东英德)。但这些都平息不了民愤。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宋钦宗终于下决心除掉童贯。他下诏历数童贯之十大罪状,命监察御史张征火速追踪,就地正法。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张征为稳妥起见,派一小吏先行。

追至南雄(今属广东),赶上了童贯。小吏对童贯说:“圣旨将到,赐您茶药,召您回京,任河北宣抚使。我先行向您祝贺,明天中使便到。”童贯半信半疑。小吏说:“今朝中将帅皆晚进之辈,不可委以重任,圣上以为只有您德高望重,能主边事。”童贯得意起来,说:“朝廷还是少不得我。”次日张征驰至,童贯出迎。张征令童贯跪下接旨,童贯一听,如雷轰顶,魂飞魄散。刀斧手一拥而上,手起刀落,割下童贯首级。

童贯死后不久,金兵再次南下,攻破开封,掳走徽、钦二帝,把开封160多年积累的财物几乎席卷一空,北宋亡国。


诗雨花魂


童贯就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

童贯是宋徽宗时期的太监。他善于逢迎宋徽宗,权倾朝野,与丞相蔡京狼狈为奸。他统兵20年,歼灭了方腊起义军。他好大喜功,鼓动宋徽宗与金国结盟,向辽国开战。结果,驱狼引虎,导致了北宋的亡国。

勾结蔡京 沆瀣一气

童贯(公元1054年~公元1126年),字道父,河南开封人。大约在哲宗后期,童贯净身入宫,沦为太监,在大宦官李宪手下做事。当时的皇帝是历史上著名的风流天子宋徽宗赵佶。他治国无方,但对书画颇为精通。他的书法号称“瘦金书”,享誉书坛。童贯以其粗浅的书画知识和善于逢迎的本领媚事徽宗,成为他身边常在的“知音”,很得宠爱。童贯生得一副好皮囊,状貌魁梧,颐下生须,不像宦官。加之他巧言令色,有度量,能疏财,对后宫嫔妃以下都施以小恩小惠,所以很得嫔妃宫女们的欢心。这些都是他日后飞黄腾达的重要原因。

宋徽宗即位以后,在杭州设明金局,以童贯为供奉官主其事,搜求珍玩古画。这时,奸相蔡京被弹劾罢相闲住杭州。蔡京也喜好书画,极力巴结童贯,两人臭味相投,结为莫逆,朝征暮逐,狼狈为奸。每次,蔡京有什么大作,无论所画屏风、床幛、扇面之类,童贯都派人送到京城,还特地附上书信,说蔡京对朝廷很是忠心。

宋徽宗迷上了蔡京的字画, 接二连三重用蔡京。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正月,蔡京升为宰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贵。

蔡京为回报童贯,在徽宗面前鼓吹童贯曾十次出使陕右,熟悉那一带的地理民情和驻军将领的情况,极力推荐童贯为监军出征。宋军抵达湟川时,京都太乙宫失火,徽宗以为天谴,出师将不利,当即手诏童贯停止进兵。童贯接到手诏,阅后心里一震,但他求功心切,便不露声色,秘而不发,纳于靴中。王厚询问是怎么回事,童贯只是轻描淡写地说:“皇上督促臣等早日成功。”军队继续前进。由于王厚和高永年等将士们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很快收复陇西等四州,然而从中得到好处的却是蔡京、童贯。蔡京被授为司空、封嘉国公,童贯为景福殿使兼襄州观察使。以太监而兼两使这种殊荣是从童贯开始的。

身居相位 兵败报捷

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徽宗晋升童贯为太尉、奉使契丹。消息传出,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有的说:“以宦官为使者,国家再没有人了吗?”徽宗解释说:“契丹听说童贯破羌有功,很想见见他。我也想派他去探测契丹的虚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决策。”童贯出使归来,更加得意非凡,不仅参与朝政决策,而且掌握了兵权,提出对西夏用兵。徽宗命他以太尉兼陕西、河南、河北宣抚使,开府仪同三司,进入枢密院。不到三年,为枢密院主管,兼制九镇,晋封太傅、泾国公,位至使相。时人称蔡京为“公相”、童贯为“媪相”。宦官被阉以后,逐渐女性化,这里是讽刺以宦官为宰相的荒唐事。

童贯军政大权在握,命秦、晋锐师深入河、陇,薄于萧关。在毫无胜利把握的情况下,强令西北名将刘法攻取朔方。刘法说,时机不成熟,暂时不能出兵。童贯逼迫刘法说:“你在京师时,亲自接受皇帝的命令,表示此行必定成功。现在你又不想出兵打仗了,这是为什么呢?”刘法被迫率兵出塞。西夏军队早有准备,设下埋伏,以逸待劳。刘法陷入重围,激战一天,士卒死亡过半,只得夺路而走,不幸被乔装成商人的西夏军士杀死。西夏军乘胜追击,血洗震武城而去。这次战斗失败,童贯罪责难逃。刘法是西州名将,他的阵亡沉重地挫伤了宋军的士气。童贯为了逃避罪责,竟谎报军情,以捷报星夜送往朝廷。百官上朝称贺,私下都切齿咒骂,但没有一个人敢出来揭穿童贯的骗局。

平定方腊 穷凶极恶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10月,方腊在浙东领导农民起义,给宋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宋徽宗在江浙设置“应奉局”,置办“花石纲”,在民间搜罗奇花异石,不惜破房拆墙,运至京师,当地老百姓不堪其苦。方腊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旬日之间,聚众数万,自号圣公,建元永乐。他们攻城略地,得不法官吏必杀之。警报传至京师,王黼藏匿不报。起义烽火迅速蔓延,江浙一带六州五十二县均被起义军占领。宋徽宗大惊,急忙派遣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晋15万大军前往进剿。临行,给童贯以临机处置大权,并下诏宣布罢去应奉局,以缓和矛盾。

如果说在同西夏的战斗中,童贯是败军之将,那么在镇压方腊起义时,他却十分凶狠。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正月,方腊部将方七佛引兵6万攻打秀州,秀州统军王子武据城固守。眼看就要攻下,忽然宋军到来,里外合击,义军伤亡惨重。童贯惨无人道地将9000义军尸体筑成高台,以威慑人心。宋军前锋水陆并进,来势凶猛。方腊义军不得不放弃青溪,退至帮源洞坚持斗争。帮源洞周围山峦起伏、地势险峻,宋军久攻不下。童贯气急败坏,下令鸣镝纵火,焚山围攻。最后由当地土豪劣绅为官军带路,才攻占了帮源洞。方腊及其妻子邵氏、儿子方毫、宰相方肥等被俘。义军7万余人被杀。第二年三月,义军彻底失败。双手沾满义军鲜血的刽子手童贯加官晋爵,被迁为太师,改封为楚国公。

引火烧身 金国南下

北宋末年,除与西夏对峙外,还与辽朝、金朝对峙。童贯出使辽朝时,有燕人马植进宋金联合灭辽之策,结果双方缔结了“海上之盟”。当时已有有识之士指出,平燕之议成立之时,便是边衅开启之日。宋徽宗听不进这种意见,于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命童贯为河北、河东路节度宣抚使,蔡京子蔡攸为副,率兵15万北伐。由于指挥不当,遇到了辽军的顽强抵抗,无功而还。

童贯连吃两次败仗,外不能实现由宋攻下燕京的宋金协议,内无法向宋朝君臣交代,乃密遣使到金营,请金兵合攻燕京。金兵一举攻下燕京,在城内大掠,最后留下一座空城给宋,责以100万贯的赎城费。童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大肆吹嘘这次“不世之功”,自欺欺人地耀武扬威,“凯旋还师”。昏聩的宋徽宗竟封童贯为广阳郡王。

辽的威胁解除了,但金的威胁更加严重。金朝看透了北宋的虚弱,在灭辽之后,便挥戈南下,对付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11月,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一路取燕京,一路取太原。金军派使者持书来到宋营,童贯殷勤招待,说:“这么大的事,何不早些告我?”使者劝童贯迅速割让辽东、河北之地,金即退兵。童贯听了,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心里已做好了遁归开封的打算。

太原守将张孝纯讥诮地说:“金人背盟,王爷您应当召集天下兵马全力抵挡,今弃之而去,是弃河东交于敌国啊!河东入敌手,河北怎么办呢?”童贯闻言大怒,斥责说:“我受命宣抚而来,并非守土之将。你一定要留住我,那还要你们这些将帅干什么?”张孝纯拊掌叹息说:“平时看你童太师是何等威风啊,大敌当前,却畏首畏尾,抱头鼠窜,你还有什么脸再去见天子呢!”童贯最后还是置国家危亡于不顾,逃回了开封。

面临金兵的强大攻势,昏庸误国的宋徽宗被迫传位给太子。宋钦宗即位,下诏亲征。金兵顺利渡过黄河,进围北宋都城。宋徽宗闻讯,连夜带着蔡京父子和几名内侍出津门东逃,一口气逃到了泗州。童贯不敢接受钦宗给他东京留守的任命,带着他的私兵“胜捷军”,打着护驾的旗号,跟随徽宗一道逃跑了。过黄河浮桥时,人多桥窄,拥挤不堪。童贯怕延误时日,金兵追及,竟指挥他的“胜捷军”向桥上徽宗的卫士引强弩射去,100余名卫士中箭落入黄河,一路哭声不断。

童贯的卑劣行径立即激起满朝文武的愤怒,朝野上下,一片咒骂之声。以陈东为首的太学生连连上书,声讨蔡京、童贯等“六贼”祸国殃民的滔天罪行。为了平息舆论,钦宗贬童贯为左卫上将军,谪居池州(今安徽贵池)。接着又贬他为昭化军节度副使,流放到英州吉阳军(今广东英德)。但这些都平息不了民愤。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宋钦宗终于下决心除掉童贯。他下诏历数童贯之十大罪状,命监察御史张征火速追踪,就地正法。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张征为稳妥起见,派一小吏先行。

追至南雄(今属广东),赶上了童贯。小吏对童贯说:“圣旨将到,赐您茶药,召您回京,任河北宣抚使。我先行向您祝贺,明天中使便到。”童贯半信半疑。小吏说:“今朝中将帅皆晚进之辈,不可委以重任,圣上以为只有您德高望重,能主边事。”童贯得意起来,说:“朝廷还是少不得我。”次日张征驰至,童贯出迎。张征令童贯跪下接旨,童贯一听,如雷轰顶,魂飞魄散。刀斧手一拥而上,手起刀落,割下童贯首级。

童贯死后不久,金兵再次南下,攻破开封,掳走徽、钦二帝,把开封160多年积累的财物几乎席卷一空,北宋亡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