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出孩子是否出息,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我们经常会听到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孩子大致的人生走向,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看的出来。

这句话虽然只是人们口耳相传的一句古话,但是经过现代科技的证明,这句话却是非常有道理的。它非常简单明了的道出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注意到了三岁和七岁这两个关键的节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在孩子三岁的时候,就能从ta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倾向上,看出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在ta七岁的时候,看出ta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出孩子是否出息,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姆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对近千名儿童进行了从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踪调查。

调查结果是这样的:五岁以前,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把孩子在17岁时的智力水平看作百分之百,那么孩子在4岁以前就已经获得全部智力的百分之五十。

而有百分之三十是在四岁到七岁之间获得的,剩余的百分之二十则在7~17岁间获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孩子从出生到7岁这一段时期,对家长来说,是必须要密切关注和把握的。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出孩子是否出息,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为了使孩子发育的更聪明,将来可以更有出息,家长一定不可错过以下关键期和培育重点:

0-7岁是孩子一生的关键期,家长要密切关注和把握

孩子从出生直到三岁,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婴儿期。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同时也是心理发育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

在0-7岁的这一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以及一些生活标准都会被幼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孩子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家长应该尽早开发孩子大脑的潜能。

这个时期不仅仅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的学习能力、性格塑造、语言爆发的关键期,并且这个时期对于孩子未来的身高发育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出孩子是否出息,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对孩子的教育要把握好学龄前

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甚至有人说,早期教育可以造就天才。

2-3岁是孩子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而对于外语的学习最迟不要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

在孩子五岁至五岁半期间是学习“数”这一概念的最佳年龄,而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的最佳年龄。

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出孩子是否出息,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给孩子创造最有利的环境

孩子生活的地方应该是美丽的,家长要给孩子一个民主、平等、亲爱、和睦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但分不清对错,家长在早教时一定要注意言传身教的作用,自己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而且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种双向沟通的关系,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意见,多些耐心,更多去了解孩子。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出孩子是否出息,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对于孩子的培育重点:

重视对孩子品德的教育

说起品德的教育,我们古人就有过非常深刻的总结,司马迁就说过:“圣人、君子、小人、愚人。德才兼备为圣人,有德无才为君子,有才无德为小人,无德无才为愚人。圣人君子可遇不可求,在无圣人君子时,宁用愚人,也不用小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德行在有些时候比智力更为重要。

因此,在家庭教育环节,父母就应该重视对孩子一些品德行为的教育,让孩子学会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出孩子是否出息,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重视对孩子“礼”的教育

一个没有礼貌、举止粗俗、不尊重他人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很难获得别人的认同的,也会很难获得别人的友谊和信任。

要想使孩子成长为有所作为的人,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懂礼貌,讲友谊。

重视对孩子亲情的培养

亲情是所有情感当中最为特别的存在,无论是哪种情感,在上升到最大高度时,都将演化为亲情。可见,亲情能否得到较好的培养,将影响孩子后续各类情感的接触。

因此,在家庭教育阶段,父母应该多陪伴自己的孩子,通过一些有益活动来增进彼此之前的感情,这也是为后续教育的进行奠定感情基础。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出孩子是否出息,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并不是一句戏话,家长如果不从小就好好教育孩子,极可能就毁了他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