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为什么不写诗的人反而特别在意平仄?读诗必先校对格律?

清溪诗词


因为这种人精通或略懂古代韵文中的骈文。骈文是借古代马车四马或两马并行拉车步伐整齐合一声响韵近的特点演进成的文体。这种文体上下句要求字数相等且对应的字音平仄按律相配。平仄声韵演化成现代汉语拼音中的平上折去四声,也称汉语拼音的一二三四声调。骈文盛兴于秦汉,唐宋吸收其艺术之美并完善于楹联的运用。及至元清诗文中的平仄开始灵活选择运用,主张重意境轻平仄,以强化字面本意和含蓄境界的拓展。这也是现代诗文中特别是对联对偶句创作的主流。

诗词对文体是用艺术手法将汉字组合成既可欣赏又意义深远的作品,其最终目的是让读者通过音韵美感受并体会到意境美。如果只强调诗对的平仄音韵格律为唯一标准,有时就选不出意思好的文字,即使安上平仄合格的字也会别扭意思不清更谈不上意境之美,让读者失望不感兴趣。这就是僵死运用音韵平仄无法创作出优秀诗对的原因。


存铭岁月1


本来不想写的,今天实在是憋不住了,这么多研究诗词的人竟然把诗词带入了死胡同,真tmd恶心。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诗词的本质是什么?诗的本质是表达真实。作者将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感知到的真实的景、物、人、事件、情感等等,从中提取信息,然后经过自己大脑的思维意识加工之后,压缩输出的升华的语言艺术。

优秀的诗歌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让读者还原作者所感知的真实,从而感同身受,形成共鸣。

所以语言的首要任务是用来描述所感知的真实世界,而平仄韵律这些则是语言文字本身的规律,而不是真实世界的规律。

比如李白的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烟和川压共同的韵an韵,但这只是汉语中汉字的发音规律、特点,并不是真实世界中烟和川这两个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比如英语中烟和川,就是smokeMountain,显然这两个单词之间并没有什么音律上的内在联系,其他语言中这两个事物也未必有音律上的关联,只有在汉语中这两个字才有音律上的关联。

伟大的诗歌是一种发现,就类似于数学公式、物理学定律一样的存在,而非人为的创造发明。

比如王维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在人类诞生之前,这样的美景就已经在地球上到处可见了,但是因为语言还没有发明,所以没有人能将这美景描绘出来,等到语言发明之后,虽然可能某个猿人说出了这样的话,但是他仍然无法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一直到人类发明文字之后,要等到王维出生之后才能把这个汉字的排列组合找出来。在这句诗之后,所有这种状态的事物都被写完了,你走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看到清泉从石上流过这样的美景,你只能想出清泉石上流这样的诗句,再也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句子来。再放大,即使你脱离了地球,到了其他星球,看到这样的美景,哪怕哪不是水,而是液态的甲烷、氢气等等,那也是清泉石上流。

再比如李白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到了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看到了瀑布,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这一句,再也想不出比这更好的诗句。即便脱离了地球,到了其他的星球上,比如阿凡达中的潘多拉星球,看到这样的瀑布,你还是会不由自主的吟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再比如杜甫的: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渭北和江东,其实只是一个地名的代称,替换成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影响诗的美感,你可以把渭北换成苏北,冀北、疆北,藏北,辽北,淮北,陕北等等等等。江东也可以换成浙东、岭南等等一些地方。即便是到了将来的宇航时代,你也可以换成其他的星球,比如:

月球春天树,火星日暮云。

当你在月球基地,而你思念的人在火星的时候,这句诗必然就成了真实。

这是一种接近于永恒的数学矩阵阵列,类似于数学公式和物理学定律,它只能被人发现而不能被创造。即便才高如李白、杜甫,也不能每首都写出经典,这就是根本原因。李白如果没有被流放夜郎,他就无法写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的壮美。

毛泽东若不是经历2万五千里长征的洗礼,他就不能写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秋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样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诗句。这整整一年时间的万里长征,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炮火战争的洗礼,无数个惊心动魄的场面,最后只凝结出了56个字,这么大信息量的压缩,这是简简单单的文字排列组合就能实现的吗?假使历史上并没有真正的发生过长征,即便你用今天的人工智能排列出这样的汉字组合又有什么意义呢?

红军是谁?不知道,是以前的红毛子土匪还是英国的红虾兵?不知道。

长征是什么?谁的长征?不知道。

五岭是哪里的五岭?不知道。

乌蒙是什么?是乌克兰和蒙古吗?不知道。

金沙是什么?是金色的沙子,金色的沙滩还是金沙江?没人知道。

三军又是谁?是陆海空三军吗?还是前中后、左中右?没人知道。

那些被压缩的信息已经全部不存在了,没有办法还原,所以说即便是今天的人工智能排列出了所有诗句的组合,也只有当那个诗句所对应的真实事件在我们的真实世界中真正发生的时候,他才能被注入灵魂,成为真正的诗,否则它依然只是文字的游戏,而不是真正的诗。

当今的很多人写作的诗,古体、近体、古风体等等,还有各种各样的古风歌词,无论文笔如何优美,归根结底都不过是玩弄的文字游戏,根本就没有所对应的真实,所以读者无法理解,也无法通过文字将那个真实还原,自然也无法感同身受,形成共鸣,所以注定都是垃圾。


飞龙在天9783


《必须痛批王力》(现代诗)

毛主席倡导“古为今用”,

暗指批评王力。

王力擅长古汉语,

叙诗狂热追求复古旧体。

“诗当然以新诗为主体”,

这是毛泽东的言辞。

直指王力诗词说,

“旧体诗不宜在青年中提倡,”

体载束缚思想且学又不易(注)。

毛主席逝世之后,

王力印发“诗词格律”,

登台大讲旧体诗,

培养研究生与博士。

致使旧体诗泛滥,

干扰发展新诗体。

朦胧邪诗趁机播发,

诱导诗人自杀抑郁。

今日中国新诗一片乱像,

王力有着不可推卸责任。

1976年5月,

大连曾有会指导发展新体诗。

一要有韵律,二将平仄舍弃,

三要爱憎分明,四要面向人民。

这是新诗发展出路,面临空间广阔无比。

此刻诗坛名人分化,

顾工公开支持朦胧诗。

一些诗人追求与西方接轨,

出国访问学习。

诗坛出现乱像,

导致诗坛上复古(注)现象丛生,

当今诗词脱离人民,

被人民唾弃!

现在提倡古韵的人是王力,他的《诗词格律》讲的是106种古韵,与当今社会语言变化差异很大。当今写诗应使用《中华新韵》,抛弃水平韵等古韵。

#原创诗词# #现代诗# #诗海# #诗词# #每天一句诗# #古诗词##诗意盎然#



辽海醉仙


正是因为从不写诗(力所不及),所以又要证实自己不是一般的人。那么挑别人作品的瑕疵,就成了某些人的工具。

其实诗的写法有很多种。千篇一律的去强调一种写法,且又极为苛刻,是不利于诗词向前发展的。

喜欢挑别人的毛病,而又不下笔去写,其实他自己也得不到什么。或许能满足一下虚荣心? 从而证明一下自己所谓的能力?典型的好为人师。

当然了,如果作者注明了写的是律诗,那就应该允许别人挑毛病。这样反而可以促进律诗的健康成长。


双人鱼42891187


在意平仄的人肯定会写诗,说不写诗的人反而特别在意平仄,这个应该是想当然得出的结论吧!

律诗之所以有平仄,并不是古人吃饱了没事干,硬生生给写诗定个门槛,汉字有四声,只有平仄交替读出来一个句子才最具美感,诗乃汉字之精华提炼,目的就是让汉字之美达到极致,我们说一个人声音真好听,说话抑扬顿挫,抑扬顿挫指的就是平仄交替。

题主言外之意就是无需在意平仄关系,那么近体诗就真的没有门槛了,打油诗也可以登上殿堂了,是以为,中华文化就真的要断层了,摒弃掉汉字组合之美,取其随意,去其精华,是对优秀中华文化的背叛。

很多人以为平仄是一种束缚,真是门外之言。平仄是束缚,那么舞蹈的基本功,书法绘画的的功夫,那些不是束缚么?乱写乱画乱舞,岂非更容易成为艺术?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的规则和约束,不是胡乱弄就行的。

在任何一个艺术门类中,这种基本的功夫,永远是最容易的,而意境、艺术却难多了。当你试图超越这种基本的东西,想要直达“艺术”层面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你从此与这门艺术无缘了。





择一堂书院刘汇江


野狐试答

题主好,你的问题描述一个现象,我们在头条中可以看到很多读者,在读古诗的时候常在评论里说这首诗不和律,那个地方平仄不合适等,就这个问题和诗的格律我很高兴和你交流一下。

一 什么是格律

诗歌、诗歌,诗在产生的时候就是用来唱的,它必然有节奏和韵律,这也是中国诗歌的本质特色。格律是诗歌的格式和音律,诗歌都存在格律问题。近体诗在格律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所以一般说格律只是指近体诗的格律。

近体诗以五七言律诗为主,兼及五七言绝句、排律。格律就是“格”和“律”,“格”主要指对仗、字数,八句四联,颔联、颈联要求对仗,字数固定为40和56,绝句又叫截句,律诗的一半,要求同律诗。格还包括起承传合,甚至有格调要求,打油诗和律都不能算数的,因为格调不够。“律”主要是用韵和平仄问题,属于音律方面的要求,很具体细碎,不具体展开了,有兴趣自己网上可以查看。

二 格律与诗

任何艺术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任何艺术的形式都是服务于内容的。就是在唐代很多诗人也会出格、出律的,崔颢的《黄鹤楼》因为出格而成绝唱,出律的诗就更多了。科考不出律就好,涉及前程问题,平时抒发情感,古人也不会那样死板地削足适履,玉有瑕,有瑕才是玉。

形式强调过头必然会伤害内容。在大讲格律的唐宋,为什么古体诗依然很盛行,就是它的限制没有律诗那样严格,李白的成就主要在乐府歌行体,就是他不喜欢约束。当然也有不少人喜欢在这方面展示才能,李贺愿意把自己写到吐血,他高兴这样,也没啥不好。

三 现在的格律

现在写古诗,我觉得还是写古体诗为好,既有古味、古趣,又没有太多的束缚。再说古音和现在的音在很多字上面早已不同了,按古代还是现代的呀,多累呀。平仄就那几种固定格式不憋屈吗?要是音乐的1/2/3/4/5/6/7也排成几个固定的格式,像律诗一样,那音乐还有生命力吗?

所以我个人认为写诗也好,读诗也好,不要太过于在这方面纠缠,就是作律诗也应该在守与不守之间,毕竟是为了悦己愉情,不是为了折磨自己,又不参加科举考试。

对律诗的格律问题,现在高中学生也只是简单了解一下,知道有这回事,大学中文系四年出来,也没几个人精于音律。

话又说回来,如果个人喜好音韵学,有志于在这方面有所成就,那很难得了,这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内容,而且很冷门,需要有人传承。

个人浅见,有此雅好的朋友多有得罪,见谅。


野狐习禅


问题:为什么不写诗的人反而特别在意平仄?读诗必先校对格律


前言

不写诗的人在意平仄似乎有点奇怪,真正对于格律比较了解的一般都会写诗的。完全不写诗的人也不太可能去研究什么格律,最多是浅尝辄止。老街就遇到不少人喜欢指点他人的格律有问题,其中有一部分人其实是一知半解。

读诗必先校对格律吗?

这要看什么人了,老街自己读诗一定会先看是什么诗体,如果是古体诗当然不需要看格律,但是会注意它押韵的字;

如果是格律诗的话一定会看其格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一、首先,可以帮助自己记住更多的入声字。

《望蓟门》唐代: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万里寒光生积雪,仄仄平平平仄仄这种句式第六字一定是仄声,所以可判断“积”一定是入声字。

看得多了,自然记住的就多,更利于领悟古诗词的妙处。

二、其次,有助于理解古人的句法。

诗是精炼的语言,而格律诗又是精炼语言中带着镣铐的文体,因此诗人在创作格律诗的时候,为了符合格律会使用不同于文章逻辑的句法。

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例如“佳人拾翠春相问”,“春相问”这种用法很多现代人作诗不敢用,这是条件状语“在春天”的意思,用散文句法看上去“春”似乎成了主谓结构的主语。

香稻啄馀鹦鹉粒两句也是诗家语的典型案例。

三、另外,又有利于记住同韵部的字。

学习格律诗的朋友知道,古韵中,元寒删先不是一个韵部,很难记住,平时阅读时注意观察,会有利于记住一些常用的字。

例如杜甫的另一首就是押删韵,背过了这首诗,自然就记住了这五个删韵中的字:山、间、关、颜、班。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四、了解不同时期律诗的演变

《赋得华亭鹤》唐代:孔德绍

华亭失侣鹤,乘轩宠遂终。三山凌苦雾,千里激悲风。
心危白露下,声断彩弦中。何言斯物变,翻覆似辽东。

这首五律两处失黏,基本可以判断这位诗人是盛唐以前的人,孔德绍生活于隋末唐初时期,格律诗的粘连并没有形成严格的标准,可以看出五言律诗从南北朝到隋唐的过渡演变。

又如《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李白这首诗大家都很熟悉,懂格律的朋友会发现,这首五律通篇不对杖,这种不对仗或者少一联对仗的格律诗被严羽称为古律,也是格律诗演变过程中的现象。

五、学习古人的对仗

自己创作格律诗的诗词,当中拿两幅对子如果不好,整首诗都会失色不少,多看古人的作品,潜移默化也好,庖丁解牛也好,照猫画虎也好,都会提高自己的水平。

唐代:马戴《楚江怀古三首》其一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上联:猿啼洞庭树,下联:人在木兰舟。

上联:广泽生明月,下联:苍山夹乱流。

结束语

如果以诗人之眼读诗,自然会注意格律,格律诗就按照格律诗来阅读领悟,古体诗就按照古体诗来学习欣赏。

格律诗不符合格律,就要看其年代,看其作者,了解原因和背景,以免造成误解。

例如唐诗三百首中,有不少失黏失对的诗被归为五律七律中。后人以此为标准学习格律就学糊涂了。唐诗三百首中的五绝和七绝是不分古体诗和格律诗的,所以要有辨别能力。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对于这个问题,《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解答。



一、初学者才在乎平仄,真好诗都求意境新奇。


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组建了诗社作诗,香菱对作诗也有兴趣,却又不会,于是向林黛玉请教。原著中,林黛玉对于作诗,是这样说的:


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林黛玉已经十分精通诗的精髓,已经跳出了格律要求之外,更追求意境美,而不追求格律工整。

但香菱这个门外汉却不懂,一味的求平仄,听了林黛玉的话,茅塞顿开。


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香菱看的诗不多,因此看到一些浅显易懂、平仄工整对仗的句子,便觉得已经非常好了。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作为行家里手,深知初学者容易走进的误区。

于是劝告她读一百首王维的五言律,仔细揣摩,再读一二百首杜甫的七言律,再读礼拜的七言绝句,这些还都是打底。

之后再度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庾信、鲍照等大诗人的作品。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林黛玉的教学方法,正是那句谚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的多了,读的诗多了,自然而然的,就会养成作诗的习惯。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到: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诗歌的格律固然重要,但学习了格律,依然不会作诗。而且还容易陷入必须校对格律的误区,以为诗歌必须是无言律师,七言绝句,必须平仄工整,其实不然,要知道,除了格律之外,诗还有文体之分。

比如个人非常喜欢的诗人陈子昂。



陈子昂是初唐诗人,也是一个求变的诗人。胸襟开阔,不拘泥,陈子昂的《感遇十二首》,受到非常多的大诗人的好评。

陈子昂有一首诗《登幽州台歌》却是这样写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不仅没有讲究格律,而且字数都不一样,因为这是一首古体诗。

古体诗又分入律的古体诗和不入律的古体诗。

而当诗人兴致高昂,诗兴大发时,不仅不讲求格律,连基本的文法都不讲。

所以如果锱铢必较的校对格律,只会自讨苦吃。

以上。


OYALUCKY吖


题目: 打油诗一首

(新儒学在旧体诗词上墨守成规旧韵谱,竟不知世变而变的道理,自命清高,实乃自欺欺人愁煞人)

宇峰

2019年11月3

诗词本是民间生,

苦乐歌声内涵深;

唱诵千年铸佳句,

平仄韵在情感真。

随口触景山湖曲,

不忌音格记红尘;

至宋儒学定官谱,

清高寡众自欺人


用户1098911698556


不写诗的人反而在意平仄,是为了显摆自己有学问,知识渊博。常用平仄来套别人的作品。

律诗是唐代一座诗歌高峰,唐代之前的诗并不讲平仄对仗,只有唐代形成的律诗才有十分严格的平仄、对仗、押韵要求,并规定了四种固定格式,不可改变。律诗艺术成就高,但要求严格、规范,难学难写且束缚思想。

现在有一些人附庸风雅,喜欢指手画脚当大师,对别人的作品用平仄的框框硬套,并以大师口吻说这句诗"出律",那句诗又"失替",以此显示自己学问高,知识渊博。实则不然,半捅水淌得很,犹如那些"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人。

其实,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为春。讲平仄对仗押韵的律诗诚然很好,但自古以来不讲平仄对仗的优秀诗篇也很多。

解放初期,诗词集大成者毛泽东主席在给诗刊编辑部的一封信中明确指出:"旧体律诗不宜在青年中提倡,难学难写且束缚思想,应以新诗为主。"

要自创一首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优秀律诗确实很难,要用规定的律诗规则去套别人的作品却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些惯于用平仄去评判别人的作品而自己却不发布原创作品的人,实则是"嘴尖皮厚腹中空"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