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誰是“玄武門之變”背後的真正推手?

一千四百年前的長安城內,當太白金星三次劃過上空。一場突如其來的“宮門喋血”,讓唐高祖李淵的三個兒子手足相殘,最後以秦王李世民成功斬殺大哥建成和三弟元吉而結束。緊接著迫使父皇提前“退休”,自己則冠冕堂皇的坐上了大唐帝國第一把手的高位。


誰是“玄武門之變”背後的真正推手?


但是,到底是誰一手釀成了這幕慘劇?關於這一點,後世議論紛紛,不過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

一、有人認為太子李建成心胸狹隘,眼看二弟李世民戰功卓越、聲威日漸,擔憂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多次對二弟世民“下狠手”,欲除之而後快。而李世民雖說是這次政變的主要策劃者,但卻是太子李建成一手釀成的,李世民是在萬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決定先發制人。實際上主要責任在於太子李建成一方。

唐朝建立後,李淵按照“嫡長子”的慣例,冊封李建成為皇太子,立二子世民為秦王,三子元吉為齊王。但以這三人的功勞和能力對比,無疑是秦王李世民為最。他文武全才,功勳卓著,又深得人心。加上秦王府中眾多“實力派”武將謀士,更讓李世民如虎添翼,聚攏形成一股強有力的軍政勢力。而太子李建成,自知無論功勞才幹,還是手下人才,同二弟比起來簡直是判若鴻泥。因此,一直將李世民視作自己將來登上皇位的最大潛在威脅。但是僅憑自己的實力,似乎還無法吃掉秦王府集團,於是便聯合三弟元吉,對李世民百般刁難陷害。力求早日拔掉這顆“眼中釘”“肉中刺”。

此外,他還千方百計地用金錢收買秦王府中的武將,明確記載的有尉遲恭、段志玄等人。奈何這些人對秦王忠心耿耿,根本就不買賬。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李建成認為“秦王府智謀之士,可忌憚者獨房玄齡、杜如晦者”。於是便跑到李淵面前通過誣陷、告黑狀的方式,圖將此二人逐出秦王府。武德七年,太子假借李淵之手,將秦王帳下猛將程咬金遠調康州。《資治通鑑》記載,在玄武門之變前幾天,李建成趁北征突厥之際,圖謀將秦王府中的精兵良將轉入自己手中,然後再趁機除掉李世民。但太子的陰謀被識破,未能得逞。而李世民面對太子的一再緊逼,依舊採取妥協的方式。雖說秦王寬容,可其部屬一致認為,只有先下手除掉太子和齊王,自己才有安身立命的機會。在這種嚴峻的形勢逼迫下,李世民終於決定先發制人,發動玄武門事變。可見,李世民之所以手足相殘,完全是被逼得走投無路。所以說,太子李建成一夥是玄武門之變的始作俑者,不無道理。


誰是“玄武門之變”背後的真正推手?


史書記載,李世民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數次發難可謂是一忍再忍。(連秦王府中的“狗”都表示忍不下去了。)其中最典型的是“騎馬事件”和“毒酒事件”。

騎馬事件發生在突厥退兵後,李淵為緩和三兄弟間的矛盾,便挑了一個風和日麗的天氣,帶著他們到長安城外狩獵。而大哥為顯示“兄長風範”,親自為二弟挑選了一匹“良駒”。而李世民也毫不懷疑的跳上馬背,挽弓射獵。其間,多次被這匹馬摔倒在地。他心裡明白,便對身邊人說:“他想借這匹馬來殺害我,可生死自有天定,馬怎麼能傷到我呢?”可這話被太子等人傳到李淵耳中卻變成“秦王自有天命,會成為天下之主,不會輕易地死去。”

毒酒事件則在玄武門之變前兩三天,據說也是導致事變發動的決定性事件。史書記載,武德九年六月,李世民被太子和齊王私邀入宮參加宴會,結果二人在秦王杯中下毒,導致李世民“心中暴痛,吐血數升。”幸虧回府解救及時,才得以保住性命。總之,李世民被太子和齊王猜忌和不容,屢遭暗害,肯定不假。但上述騎馬事件和毒酒事件也存諸多疑點。眾所周知,秦王文武雙全,久經沙場。騎馬射箭自是不在話下,為何不識劣馬,即便礙於情面,騎上大哥親自挑選的劣馬,一蹶便應換騎,何致數蹶?至於毒酒事件發生前,秦王同太子等人的矛盾已經激化到不可挽救的地步,雙方几乎達到了劍拔弩張的局面。面對大哥三弟的邀請,明眼人都能看出是“鴻門宴”,為何會輕易入宮宴飲?更無法讓人理解的是,這個“吐血數升”的二弟在幾天後居然生龍活虎的出現在玄武門,並親自參與射殺自己的同胞兄弟。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蓄謀已久的謀殺行動,是他爭奪太子之位,君臨天下的最後一步棋,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因為李世民對自己的功勞和地位不對等而引起的心理失衡。從大唐建立到武德五年班師回朝。這幾年間,李世民率領手下將士打敗了當時最大的幾處地方割據勢力,為大唐的統一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朝廷裡最獨一無二的特殊功臣,威望和人氣與日俱增。既擔任尚書令高位,又被李淵冊封為史無前例的“天策上將”,地位和勢力直逼皇位。有史記載,李世民在平洛陽王世充時,在房玄齡的陪同下微服拜訪了一位叫王知遠的道士。王知遠說:“此中有聖人,得非秦王乎?”李世民便據實相告,王知遠又說:“方作太平天子也,願自惜也!”李世民聽了,牢記於心。“眷言風範,無忘寤寐。”便堅定了爭做天下主的決心。

李世民非李淵長子,照祖宗之法,絕對輪不到他做天子。因此,要想實現自己的皇帝夢,就必須要通過非正常的手段和方式來達到目的。在此之上,李世民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撈取政治資本。一方面,不斷積累功勳,擴大自己的軍事影響。另一方面,禮賢下士,網羅天下人才,暗中積蓄力量。尤其在打下洛陽後,李世民大量招攬八方人才,設立天策府和文學館。天策府是秦王的軍事顧問決策機構,是李世民私人“軍機房”。而文學館則是他的政治智囊團。在這一文一武兩大機構的加持下,秦王府儼然擺出一副“小朝廷”的姿態。當天策府和文學館的建立,標誌著以秦王李世民為首的軍事政治集團的形成。即使李世民沒有奪取皇位的想法,但他手下的大批謀臣武將卻不會甘心久居府館。除了堆積戰功和廣納人才,李世民的結髮妻子長孫氏也沒閒著。長孫氏通過不斷討好李淵身邊的“枕邊風”,替自己的丈夫在父皇面前美言嘉贊,改善李世民在李淵心中的形象。

另外,李世民也通過“挖牆腳”的方式,在太子身邊安插“定時炸彈”。玄武門是進入皇宮的必經之地,而值班將領何常本是太子的心腹,卻便被李世民所收買。為自己將來圖謀大業提前做準備。由此看出,李世民早有奪位之心。貞觀史籍將將李世民寫成處處被動挨打的局面,是有悖真實歷史的。

東宮謀士魏徵進言:“秦王勳業日隆,每勸建成早為之所”。因為他看到李世民日益壯大,嚴重威脅到了太子地位。因此數次勸諫早日除掉秦王,根除後患。如果不是秦王集團咄咄逼人的氣勢,太子李建成是不需要和李世民進行明爭暗鬥。本身他將來就是名正言順的皇帝。所以說,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策劃已久的謀殺行動,而非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綜上,李世民才是這背後的黑手?


誰是“玄武門之變”背後的真正推手?


三、唐高祖一直採取中立的態度成為骨肉相殘的真正元兇。有史書記載,太原起兵前,李淵曾對李世民說:“若事成,天下皆由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但這種說法站不住腳,疑是貞觀史臣的虛構。試想,當時前途未卜,早早就安排太子人選,明顯不合常理。

而實際上,李淵後面按照傳統,立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明顯違背了自己當初許下的諾言。在太子和秦王長期明爭暗鬥中,李淵一直採取不偏不倚的態度。既不想看到兒子相互爭鬥,也不希望前朝“廢長立幼”之事再次發生。很多時候,面對太子和秦王的爭鬥,他也無可奈何,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甚至在李世民功立下不世奇功時,為彌補對秦王的虧欠,還別出心裁的獨創“天策上將”封號。但對於李世民一些過激行為,李淵也會表現出嚴重不滿。武德五年,後漢劉黑闥引兵犯境。李淵主動讓太子李建成掛帥出征,欲意讓其多立戰功,為將來順利接位爭取資本。武德七年,太子手下將領楊文幹叛亂。李建成隻身入宮請罪,李淵勃然大怒將其囚禁。並派李世民前去平叛,還許諾他若勝利歸來,則改立為太子。結果,待班師回朝時,李建成太子之位依舊,李淵並沒有過多責罰他。只是將太子府中的部分官員貶出長安。李淵表現出的這一系列行為態度,讓李世民很是失望。

齊王李元吉曾數次上書秘密處死李世民,但均被李淵駁回,認為沒有殺他的理由。

武德九年,為抗擊突厥,太子極力推薦李元吉出征,並建議從秦王府中抽調精兵悍將。高祖雖看出太子用意,卻依舊批准太子的建議。

李淵處在父親的位置上,既不同意太子加害於秦王,又無改立秦王為太子的想法。當他察覺到這幾兄弟間勢如水火,無法調和時。甚至還設想江山分半,讓李世民常駐洛陽,分管陝西以東的土地。但這種設想,不僅是渴求太子之位的李世民所不能接受的,就是太子和齊王也極為不滿。在他們看來,李世民一旦前去洛陽,如同放虎歸山。憑藉秦王手中掌握的地盤和軍隊,以後,誰都控制不了他。假如將其留在長安,孤家寡人,對付他易如反掌。

李世民不願離開長安,太子也極力阻止他離開長安。事實上,李淵所堅持的“走鋼絲”政策不僅沒起到絲毫作用,反而助長了太子對秦王的步步緊逼,也讓李世民更加堅定了以武力奪取皇位的決心。而李淵極力避免出現的骨肉相殘的慘劇,還是在一千四百年前的那個夏天發生了。因此“玄武門之變”,李淵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誰是“玄武門之變”背後的真正推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