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領悟詩歌藝術底蘊的鑰匙:說一說詩前小序

詩歌是語言的精華,是詩人對生活高度概括、提煉的藝術結晶。學習古詩詞中那些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得到極好的精神陶冶和美的享受。

有不少詩詞,除詩詞正文外,還有一個字數不等的序言。而平常學習時,我們往往容易忽略對詩前小序的推敲理解。

其實,小序是詩歌有機體的一部分,雖然不顯眼地出現在篇首,卻是打開領悟詩歌藝術之門的一把鑰匙。

白居易名詩《琵琶行》,詩人運用多種多樣生動形象的比喻,將琵琶女純熟高超的演奏技巧、優美多變的音響,再現在我們眼前,再現在我們耳邊。在全詩的正文前,詩人還加上了一個一百三十八字的小序,扼要地交待了時間(元和十年)、地點(湓浦口)、琵琶女悲涼的身世(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人,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的寫作背景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只要將小序與正文對照起來看,就比較容易領會到,詩人寫琵琶女的高超技藝,是為了更好地映襯她淪落天涯的淒涼身世,而理解了“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始覺遷謫意”就可以知道:詩人寫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又是為了比照自己的遷謫漂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詩人將小序與正文結合,巧妙地把藝人淪落的悽楚和文人失意的悲憤揉合在一起,寫得淋漓盡致。可見,小序可以幫助、引導我們體會詩體的意境和主旨,領悟作者匠心,把握詩的感情意脈。

小序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手段,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交待作詩的緣由。如毛澤東的《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前面的小序說:“一九五O年國慶觀劇,柳亞子先生即席賦浣溪沙,因步其韻以奉和。”

可以表明寫詩的背景和心境

。如陳毅《梅嶺三章》詩前說:“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餘傷病伏叢莽間二十餘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解圍。”

可以概述詩中的主要事件。如白居易《賣炭翁》詩小序:“苦宮市也。”所謂宮市,就是宮廷派太監到市場去購買物品,任意勒索搶奪百姓的財物。詩中記敘的就是賣炭翁被掠奪的痛苦經歷。

可以概述詩中的故事。如《孔雀東南飛》序言:“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劉氏,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於庭樹。時人傷之,為詩云爾。”

可以表述心緒和題旨。如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序:“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小序還可以交代寫作時間、地點,等等。

另外,我們在藉助小序理解詩篇正文時,還應積極學習序文的語言。好的小序,語言極為凝鍊、概括,富於啟迪性。有的序文,因為立意精深、語言含蓄優美、藝術性很強,可以單獨成篇,以致於忽略了它所序的詩篇本身。在中國曆代詩歌文學長廊中,最著名的當數魏晉時期著名詩人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詩並序》中的序,詩前序文被人們千年傳誦、廣為人知,而原詩卻並未得到人們的特別垂青而淡出人們的視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