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呆在家裡,有人時間多到無數安放,有人根本不夠用?


呆在家裡,有人時間多到無數安放,有人根本不夠用?

聽朋友說他前一陣的宅家生活,早上快十點起床,早中飯一起,吃完看電視手機,到兩三點睡個午覺,五六點起床,弄晚飯,看電視手機,十一二點睡覺,手機電視看到不想看,除了吃飯就是睡覺,如此重複,日子過得無聊又沒勁。

我彷彿看到他們一家,那無處安放的時間,變成被孩子玩丟的布娃娃,曾經珍惜利用,如今卻視若無睹,任憑它自生自滅。日復一日,24小時後又一個24小時,一個多月也就那樣過去了。


呆在家裡,有人時間多到無數安放,有人根本不夠用?


可為什麼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呢,我感覺時間根本不夠用,恨不得一天有48小時才好。

孩子在家,比之前更忙,六點起床做早飯,一起早餐,然後精心準備午飯,隨時幫兒子打印資料、上傳作業,整理洗曬,一切忙完,才可以做自己的事,寫作、看書、烘焙,運動,刷刷手機買買東西,留給自己的時間少之又少……

每天不知不覺忙到晚上十一二點,還總感覺有好多事沒完成,我經常跟兒子感慨:時間過得太快,靈感轉瞬即逝,手頭忙著,當時不記,最後就沒有了。


呆在家裡,有人時間多到無數安放,有人根本不夠用?


而面對突然多出來必須在家裡的時間,兒子一開始也很不適應,每天追著老師的計劃和作業,一天到晚“疲於奔命”的感覺。

我一直在思考要怎麼“破局”,怎麼樣能夠在完成老師任務的基礎上,根據他自己的節奏學習。

最後找到的解決方案是——提早一小時起床,用這多出來的一小時時間,做好所有準備工作,喝水、上廁所,找講義,整理課桌,準備文具;做好預習,帶著問題去聽課,及時消化完成課後作業。

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不至於老師一發交作業,看看沒完成,趕快做;一會又來個作業,發現還是沒完成,心急火燎,疲於應付。

第二,能夠保質保量、第一時間提交作業,老師更有可能給予優秀作業鼓勵,讓他適時得到正向反饋,提高之後的作業積極性,形成良性循環。

僅僅多了一個小時,一切都得以改觀,時間管理和規劃如此重要。

呆在家裡,有人時間多到無數安放,有人根本不夠用?


我想,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最公平的,每天24小時,不多也不少,可是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如何規劃我們的時間,讓每個人的感受完全不同。

時間具有欺騙性,當你刷手機看抖音時,一兩個小時過得飛快,時間就在指尖無聲無息地快速滑過;當不得不做不想做的事情,也許只是五分鐘,感覺已經過了一小時。

對於時間的不同態度,決定著做事的效率:快, 以後沒時間,抓緊時間把這件事保質保量完成;不急,反正有的是時間,慢慢來,慢慢做、先看會手機,等會再說吧。


呆在家裡,有人時間多到無數安放,有人根本不夠用?


時間悄無聲息地過去,它不會提醒你,也不會為你多作停留。

只是你怎麼對待時間,時間會給你答案,所有努力一定會有回報,儘管不是立竿見影;所有辛苦都值得,也許結果在有些人眼裡不值一提。

重要的是消耗時間的過程,被思考、文字、美食、畫畫、書籍、愛好填滿的時間裡,感覺一定是充實又快樂的。


呆在家裡,有人時間多到無數安放,有人根本不夠用?

這場疫情,不僅僅考驗人的身體免疫力,更考驗一個人的心理免疫力、財富免疫力,情緒免疫力,這些免疫力從哪裡來,我想,也藏在你對於時間的態度裡。

工作時間,好好工作,提高能力,努力賺錢;業餘時間裡,運動鍛鍊、吃好玩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自己喜歡的,學自己想學的,玩自己想玩的,抓住機遇,抓住時間,積累足夠的財富、擁有足夠的能力、同時培養一兩個愛好,那樣,不管遇到什麼樣的突發狀況,一定更能經得住考驗,扛得住危機。


呆在家裡,有人時間多到無數安放,有人根本不夠用?

如果有時間,下面有關時間管理的書,可以找來看看,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穫的。

附:時間管理書單

津巴多《時間心理學》

美國博恩·崔西《吃掉那隻青蛙》

瑞典史蒂夫·諾特伯格《番茄工作法圖解》《單核工作法圖解》

英國邁克爾·赫佩爾《超級時間整理術:每天多出一小時》

美國簡·博克的《拖延心理學》

美國蒂莫西·費里斯的《每週工作4小時》

美國戴維·艾倫的《搞定:無壓工作的藝術》

美國吉姆·洛爾的《精力管理》

英國尼克·利特爾黑爾斯的《睡眠革命》

日本久賀谷亮的《高效休息法》

俄羅斯格拉寧的《奇特的一生》

美國凱利·麥格尼格爾的《自控力》

美國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以色列艾利·高德拉特的《目標》

美國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

英國於爾根·沃爾夫《專注力》

美國丹尼爾·戈爾曼的《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美國理查德·格里格的《心理學與生活》

美國查爾斯·都希格的《習慣的力量》

李笑來老師的《把時間當做朋友》

鄒鑫老師的《小強升職記》和《只管去做》

劉未鵬老師的《暗時間》

臺灣張永錫老師的《每天重要的3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