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无为而治”造就盛世,为何汉初能成功推行而秦朝不行?汉承秦制

导语:“无为而治”造就盛世,为何汉初能成功推行而秦朝不行?从制度建设、基础设施角度,分析汉初成功推行无为而治,汉承秦制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图强争霸,纷纷变法改革增强国力,有秦国商鞅的法治变法实行“霸道”治国,韩国术治变法实行“术治”,齐国吏治变法实行“吏治”,还有实行“仁治”的鲁国,实行“王道”的燕国;在这些治国理论中,儒家、墨家、法家是显学,还有一种思想也是显学那就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但这种治国思想在汉朝才被统治者完全采用。

本篇文章我们了解一下道家的无为而治,它是道家老子的主要学说,也是老子对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的观点,是道家对于治国理念的一种体现;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人与道之间的联系,也是道家的核心观念,更是体现自然发展的一种规律。

“无为而治”造就盛世,为何汉初能成功推行而秦朝不行?汉承秦制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历史社会当中绝大多数的盛世,都是在道家无为而治的观点的指导之下形成的,比如说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等,这些都是由无为而治这样的观点进行辅佐的。

无为而治,造就我国王朝“盛世”

很多人并不理解无为而治到底指的是什么?总是认为无为而治说的就是什么都不做,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无为而治,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本篇文章,分析一下,无为而治到底有哪些具体体现?在汉朝初期推行无为而治的基础又是什么?

  • 无为而治并不是君主不作为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无为指的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过多的干预人们的作为,指的是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让人民能够充分的去体现自身对于生活的作用,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过分的要求平民百姓们进行付出,同时也不过分的用制度去干预他们的行为。

在老子的观点当中,无为而治是一种用制度,来治理国家的方式而不是​用人来治理国家,这里的制度更加倾向于法律,也就是依据明确的法令,来规范整个国家的行政制度,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制度的规划上面,却不过多的干预制度之下人们的自身生存和发展,充分的发挥每个人的自主能动性。

“无为而治”造就盛世,为何汉初能成功推行而秦朝不行?汉承秦制

  • 无为而治有利于休养生息

这种形式有利于让每个人都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过分的要求人民群众为国家的设施建设做努力,尤其是在王朝建立之初非常实用,毕竟在每一个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结束了分裂之后走向统一的最基础时段,整个王朝可以说是百废待兴的,在这个时候最适用的就是无为,不对平民做出过多的约束和要求,让他们能够融入到自身的生活当中去,安稳的发展最基础的农耕事业。

如此一来,整个国家的基础就会得到稳固,实力也会缓慢的进行恢复;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不过多干涉的行为,并不是不干预也不是不作为,而是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同时淡化总体领导者的作用,放在古代历史当中来看,就是能够稳定平民百姓的发展,稳定整个国家基础的建设,在此程度上淡化皇帝这个角色对于普通百姓的震慑作用。

  • 汉初实行无为而治,与秦朝命运不同

就比如秦汉,在秦朝的时候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将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没有经历过渡阶段就完全的推行到了所有的臣民身上,然后开始了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无论是哪一道的工序,都需要对当时的平民百姓做出极为苛刻的要求。

“无为而治”造就盛世,为何汉初能成功推行而秦朝不行?汉承秦制

无论是财力还是物力其实都出自于广大的农业民族,在这样一个刚刚稳定的社会里,农业民族,其实没有过多的精力去为整个国家的发展做出努力;因此在这个时候,君主就不应该过多的干涉他们自身的生活,让他们首先将自身的生活做出保障,之后才能够慢慢的融入到国家的建设当中。

汉朝就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在汉朝刚刚稳定的时间段推行无为而治,也就是人们传统所说的黄老学说;君主不过多的去干预底层百姓们的生活,不过分的要求他们进行付出,赋税和徭役也相对来说比较轻,人民群众有精力去整顿自身的生活。

而当整个国家的基础安定下来之后,到汉武帝的时期再征兵进行对外战争,此时整个国家其实已经有了明确的运转形式,所以,即使到汉武帝因为对抗匈奴而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使整个国家再度陷入一种资源比较贫乏的时段,也没有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基础造成巨大的影响,也没有导致汉朝像秦朝那样破灭。

“无为而治”造就盛世,为何汉初能成功推行而秦朝不行?汉承秦制

  • 无为而治是以法治建设为基础

所以说,其实道家的无为而治,在整个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还是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老子也说,实现无为而治的基础其实是法治建设,因为如果以人来治理国家的话,依照当时整个中原地区的发展现状来看,总会有过多的人去干预政治的建设,而一旦参与的人过多,那么利益的纷争就会变得复杂,国内的发展也就会变得混乱。

但一种稳定而且合适的法治政策是不会改变的,所以依靠一套法治政策去进行治国就能够一定程度上排除人对人的干预,或者说人对国家的干预,也就能很好的实现无为而治当中的重点:不过多干涉。

所以说,其实老子的无为而治与主流历史上的依法而治是并不违背的,很多人看来无为而治,讲究的是大家什么都不做听天由命,这种理解方式是不对的。

汉朝为何能够成功实行无为而治?

那么通过我们上述的叙述也可以看到,无为而治也是需要一些基础进行支撑的,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支撑到底有哪些方面?并且来分析一下汉初,之所以能够实行无为而治又是因为哪些支撑给了它资格?

“无为而治”造就盛世,为何汉初能成功推行而秦朝不行?汉承秦制

汉承秦制,秦朝为“无为而治”提供制度上支持

首先第一点是制度方面的支持,我们上面也说到过,无为而治是要改变以人来治理天下的形势,而变成以法来治理天下;在秦朝建立之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其实已经实施了,封建社会也已经形成,基本的政治制度也已经确立,这种制度上的支撑让在实行无为而治的时候,有了对于法治的选择。

同时,秦国在进行商鞅变法之后,所遵循的就是一种依据法制来治理国家的形式,对于法治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它的一些法律法规已经形成了一套稳定的体系,对于整个天下是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的。

  • 秦朝为汉朝打下了法律制度基础

所以,当大汉王朝建立之后,无论是基础的政治制度还是在法律上面的法令订立都是有着依据的,所以人们才会说汉承秦制;实际上,大汉王朝所实行的一些政治制度或者说订立的一些法令都能够看到秦朝的影子,而有了制度方面的支撑,皇帝对于政治制度的干涉,以及对于人们生活的干涉也就小了很多,而且社会也多了更多的稳定因素。

事实上,在战国时代的争斗当中不仅是实力上面的交锋,更多的也是制度上面的对比,如果一旦政治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那么整个国家的发展形势也就基本能够稳定下来,在这种稳定的制度之下推行一种比较适合王朝复苏的政策,那么对于一个朝代的繁衍来讲是非常有好处的。

“无为而治”造就盛世,为何汉初能成功推行而秦朝不行?汉承秦制

  • 汉朝推行郡县制,有利于无为而治

还有就是郡县制的推行,郡县制是从秦朝开始实施的一个行政制度,在汉初的时候,刘邦对比了西周的历史与秦朝的历史,在汉朝推行郡国并行制度,后来发生了七国之乱,并且在这场内乱当中,只有谋反的诸侯但没有谋反的郡县。

所以在此基础上,对于诸侯国实力的削弱和取缔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其实当时诸侯国的权利并不高,很多都在郡县之下,这也是为什么七国之乱并没有导致大汉王朝覆灭的原因。所以,事实上,秦朝所创立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基础政治制度,以及在法制道路上面的探索,这都是大汉王朝能够推行无为而治的一个原因。

秦朝为汉朝留下大量的基础设施

第二点是因为基础设施上面的支持;在中国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农业经济是整个经济收入最关键的方面,一般来讲,一个王朝以中最多的也就是农业民族,直到宋朝的时候海上的经济贸易才正式的兴起,到明朝的中后期才慢慢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所以说,在汉朝统一的时代里,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民生,关系到国本,还关系到一个王朝的稳定,同时也关系到大汉王朝在与北方匈奴作战时的胜负。如果让农业民族自身进行发展的话,那么必定会受到社会环境或者说自然条件等方面的阻碍;必须通过一些设施的建设来保障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一点在汉朝初期的时候并没有体现,它所依靠的实际上是秦朝遗留下来的基础设施建设。

“无为而治”造就盛世,为何汉初能成功推行而秦朝不行?汉承秦制

  • 秦朝修建大量农业水利工程

在秦朝还没有一统天下的时候就已经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在消灭魏国的战争当中又重新修整了大鸿沟;秦王嬴政横扫六国之后又修建了灵渠等等,这些基础的设施建设都是对于农业经济生产提供保障的行为,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设施的建设,给了大汉王朝在“无为而治”过程中依旧能够迅速发展农业经济的资格。

如果没有这些基础的设施建设,那么想要在刚刚结束了重大战争时,就安稳地发展农业生产是绝对不可能的,汉朝依旧需要利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为农业生产做出保障,这就免不了继续剥夺农业民族自身发展的机会,也就没有办法真正的做到不过多的干涉发展,无为而治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所以说,秦朝所遗留下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大汉王朝在最开始的时候能够推行无为而治的一个因素。

秦朝的长城对匈奴防御作用

第三个原因是长城的存在对于北方匈奴的阻拦;事实上,在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对战匈奴的战争是胜少负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匈奴很可能会乘胜追击而南下,如此一来,中原文明的发展必定会受到极大程度上的阻拦,可是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

很大原因是长城的存在而提供的阻拦,虽然长城作为一道古代防御工事并没有完全的抵抗戎狄的入侵,但我们也不能够否认它在防御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正是因为这道工程横亘在汉朝与匈奴之间,才没有在汉朝推行黄老政策的时候与其发生大规模的冲突,也间接性的为汉朝的无为而治提供了保障。

所以说,长城的存在也是有着自身的好处的,虽然人们在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当中无比的感慨,甚至去讽刺秦始皇的苛政,可是如果没有长城,那么汉朝的发展不会那么稳定,后是每一个王朝的发展也会受到更多的轻扰。

“无为而治”造就盛世,为何汉初能成功推行而秦朝不行?汉承秦制

讨论

笔者认为,汉初之所以能够成功实行“无为而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基础生活上的保障。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书同文车同轨并且统一度量衡,文字和一些生活方式的统一,让出生于不同诸侯国的人可以融合在一起,也加快了中原地区的文化交融。

当文化融为一体的时候,当人们为共同的一种文化的传承而奋斗的时候,整个中原地区其实已经成为了一个整体,在整体上面所产生出来的分裂或者统一,其实表现出来的只是王朝更替,不至于产生文化上的根本分裂从而导致中原地区一分为多。

而这种文化上的共通和交融也让整个天下管理起来比较方便,人们都采用一种传承的形式,对于制度和法律条令的建设上也就少了很多的特殊因素。因此,文化上面的互通也是保障无为而治的一个基础。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的文字不同语言不同,那么统治者就不能不干预平民的生活,因为他必须要规避分裂的风险;所以说,基础生活方式和文化上面的共通也是能够安稳推行无为之至的关键因素。

综述

笔者认为,大汉王朝之所以能够在建立之初,推行无为而治的黄老政策,其实与秦朝的统治和发展是有着分不开的关系的,秦朝的建立给它提供了基础政治制度,提供了基础行政制度,提供了制定法令的形式和样本,同时也为它统一了文化,建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切其实都在无形当中提供给了大汉王朝推行无为之治的资格。

“无为而治”造就盛世,为何汉初能成功推行而秦朝不行?汉承秦制

因此,其实在王朝更替当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是朝代的传承,王朝有兴起就会有衰落,这是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所导致的一种必然因素;而王朝更替当中文化以及体制的传承也是必然会出现的。

所以,我们在分析历史的发展进程的时候,不能够因为一个王朝存在时间短或者说王朝最终的结局,而就否定这个王朝对于后世安定发展的奠基作用;其实王朝更替是一个制度在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变革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点一点的进行更替,才能够拥有越来越美好的生活。

比如,没有秦朝的奠基就没有后来汉朝的兴盛,没有汉朝对于文化发展上的传承和推进也就没有后来唐宋元明清的辉煌;虽然王朝与王朝之间本身是一个割裂的状态,但它们的发展进程却是统一的,体现出来的也是历史进程当中的一些特定的因素和条件,所以我们在分析历史的时候还需要整体来看。


参考文献:《道德经》、《国语》、《资治通鉴》、《左传》、《汉书》、《战国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