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在中國繪畫中,線描也稱白描,既是具備藝術價值的獨立畫種,又是造型基本功的鍛鍊手段,還是工筆畫設色之前的工序過程。根據歷代各派人物畫的衣服褶紋的描繪表現形式,按其筆跡形狀歸納得到十八種技法,稱為“十八描”。清代的王瀛將其付諸圖畫,並註明每種描法的要點,載入《芥子園畫譜》。但不論採用哪種線描,都突出一個“寫”字,務求使每一條線都具有書法氣韻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一曰“高古遊絲描”。

是最古老的工筆線描之一,由晉代顧愷之創始。以毛筆中鋒筆尖均勻用力,平穩移動,如“春蠶吐絲”般連綿彎曲,不現折線,線條提按變化不大,細而均勻,頓筆出為小圓頭狀,要有秀勁古逸之氣為佳。含蓄、飄忽,使人在舒緩平靜的聯想中感到雖靜猶動,一般適宜於絲質衣紋飛舞的表現。實例如顧愷之的《女史箴圖》。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二曰“琴絃描”。

唐代周昉在高古遊絲描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用中鋒懸腕顫筆,筆致比高古遊絲描粗,多為直線,流暢犀利,內含張力,挺拔形如琴絃而得名,開始有寫意味道。實例如周昉的《簪花仕女圖》。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三曰“鐵線描”,

是中國畫中最常見的描法。線條比琴絃描更粗,但粗細一致,用毛筆中鋒,轉折處方硬有力,直線硬折,頓筆處是圓頭,似鐵絲弄彎的形態而得名,主要用於體現硬質布料的褶皺效果。實例如閻立本的《步輦圖》。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四曰“混描”。基本上是一種寫意畫法。先用淡墨皴衣紋,墨未乾時,間以濃墨,講“濃破淡”的墨法變化。關鍵是濃淡線條的結合,處理要巧妙、得當。混描的處理增加了畫面的立體感和線條豐富的變化。可以分別表現薄紗和內衣的通透效果。實例如張瞿的《題壁圖》。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五曰“曹衣出水描”,

簡稱“曹衣描”,得名於西域畫家曹仲達,其畫佛像衣紋下垂、繁密,貼身如出水狀。受印度健陀羅藝術的影響,用筆細而下垂,成圓弧狀,講求線之間的疏密排列變化,把絲綢布匹輕軟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物的肢體動態雖有衣服遮掩依然可被感覺。“曹衣出水”和“吳帶當風”並稱,用來形容繪畫的栩栩如生。可惜的是曹仲達的作品已全佚失。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六曰“釘頭鼠尾描”。

相傳由北宋武洞清始創。用筆堅挺,起筆按下時頓筆,產生的點如釘頭,收筆時漸提漸收,如懸針豎,筆畫漸細,形如鼠尾,故得名。關鍵是起筆釘頭和落筆鼠尾的這一特徵,運筆頓挫有力,行筆方折多,轉筆時線條加粗,如同蘭葉。清代任伯年常用,實例如任伯年的《風塵三俠》。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七曰“橛頭釘描”,

又稱“撅頭描”或“禿筆線描”。用禿筆側鋒畫出,線條堅強挺拔有力,頓頭大而方,是一種寫意筆法,有“斧劈皴”之筆意,易表現出堅強挺拔之意,但忌粗糙,要剛中含柔,並有婀娜之美感。南宋馬遠、夏圭多用之。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八曰“馬蝗描”,又稱“蘭葉描”。因南宋馬和之常用而得名。形似蘭葉,頓頭大,伸屈自如,行筆曲折柔而有力,氣神通暢,切忌雍腫斷續。更早的唐代吳道子也用此法,其行筆磊落,圓潤轉折,凹凸起伏,輕重頓挫之間,呈現出粗細剛柔、長短虛實的特點,具有立體感。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九曰“折蘆描”。用筆粗,由圓轉方,方中含圓,而轉折多為直角,折筆時頓頭方而大,線多為細長直線,如寫隸書之法,是一種寫意筆法。實例如南宋梁楷的《六祖劈竹圖》。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十曰“橄欖描”。筆畫兩頭尖,中間大,粗細變化亦大,似橄欖狀而得名。勾勒時忌兩頭有力而中間虛弱。下筆頓挫撆納,落筆收筆須藏鋒,以區別於“釘頭鼠尾描”。敦煌的唐代佛像較多用。實例如元代顏輝的《蛤蟆鐵柺仙人圖》。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國畫講座」中國畫線描及其十八種技法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