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心理学领域有哪些事实,是人们不愿相信的?

糗事百科榜


我的回答是 心理学领域对于人们常年形成的智慧谚语和固有观点的证伪很难让人们信任。

1. 人们不愿意相信:心理学对某些谚语的科学性的质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根据经历经验积累很多为人处事的智慧或常识。然而,有些说法在不同的时间解决同样的事件,却持有相反的观点。

比如:“小别胜新婚”表达人们的思念之情,而“眼不见心不烦”又是另外一种夫妻离别时的情绪。好像都有道理,又有点自相矛盾。

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同样都是三个人,遇到的人不同,事情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行为结果截然相反,但是两种说法如今在生活中都常挂嘴边,都很有道理。


心理学家卡尔·特根对这种现象做过一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倾向于认同两个相互矛盾的谚语都是对的。


心理学想要验证某些观点的局限性或是驳倒其中一些说法的做法简直就是徒劳,很难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可,并且有些信念本身难以被验证。


2. 人们不愿意相信:心理学对世俗观点的正确性的质疑

关于这个问题,在美国,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实验,是调查人们对于当地高中生打工是否支持。大多数人的看法是赞成,因为①打工挣到的钱可以补贴学费;②可以培养责任感,让他们更具有担当,③帮助他们提升理财意识;④提前融入社会,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想法很丰满,结果很意外。实验表明,最终这些孩子很少有把挣到的工资补贴家用,反而助长了相互攀比的风气,也没有给他们带来工作上的正面的教育意义,反而滋生更多的抱怨,对工作失去兴趣,甚至反感和对职业的不尊重。


在实验之前,心理学领域对大多数的观点提出质疑,但是因为这些固有的世俗认知已经根植于人们大脑和内心,只是靠推理解释确实不具有说服力。像这样的世俗观点还有很多,只有经过大量的实验佐证,才能够转变人们的看法。


心理学领域还在不断的发展成长中,希望有一天可以解开更多关于“人”类自身的谜题。


易之


每个人时时刻刻都有心里活动,要想捕捉到一个人的思维和潜在意识,真不是件简单的事。

人类主张自主意愿,在自主意愿下展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自主意愿支配着人的思维、行动和其他信仰。

人最致命的弱点是过高地估量了自己的价质,殊不知,这个世界离开谁地球都照样转。

我认识一位阿姨,非常出色能干,但和家人的关系就是处不好,她心里有千千结,就是表达能力差,家人无法理她的奇思异想,其实日子是过的,过份的较真也就失去了生活原有的意义。



梅子145529338


心理学领域有哪些事实,是人们不愿相信的?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心理学研究具有普通性,共性,注重探索规律性。但特个性,特殊性都解释不通。比如个别大学生研究生自杀的问题,死的人肯定学过心理学,为什么不能自解心结,而去选择结束生命呢?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解释不了的东西,我们知道的微乎其微。而未知却是无穷无尽。你不愿相信是因为他们出格了,出乎意外了,超过你的想象,你还没反映过来,他的命就没了。

实际上的意识分自觉意识和潜意识。心理研究的是人的自觉意识,就是你大脑是怎样指挥你行动的。而潜意识是人的本性意识,随着变化自己就会来。比如梦游,好多人都没有这种体验,说明你是正常人,能控制你的行为。而极个别人梦游是没意识的瞎跑,我只在恐怖片中看过梦游,现实也没听说的谁梦游。再比如对未知、对异性、对刺激等的向往与追求,也都是潜意识在作怪。当你猛然醒悟时,也会自责,我怎会这样没脑子。自己都搞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

人在极度压力下,或身体空虚的时候,幻觉就出现了,大脑也不受你控制了,大脑是空白的,表情是麻木呆滞的,行动是轻飘,这时候做出来的事,后来大脑正常以后,会后悔万分。幻觉的产生有点神乎,心理学解释不了。

还有两个恋人之间,幻觉也会发生。男生因为女生回瞥一笑,就觉得爱情来了。就出追求女孩,有礼貌的女孩会说对不起,那只是礼节表情。没礼貌的会说你神经病。所以幻觉会造成错觉。错觉会让你付出代价。

我们村以前有位学耶稣的老太太,有天晚上,散会回来,路过池塘,两边都是水,中间有一条四五米宽的小土路。由于月光的映射,水发亮,她认为水面是光明道,直奔水里走去。当时没淹死,却一病不起,不久人就没了。











新浪阳春白雪


根据本人粗浅见解,简单说几个吧:(根据社会心理学自我服务偏差理论举例说明)

当成功时候很多人会把成功的大部分原因归功于自己,而失败时会埋怨他人,而且认为自己分析得相当客观;

当你认为集体完成一项工作时,集体每个成员认为自己的贡献之和大于100%

对于音乐品味、个人能力等突出个性的特点,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而对于政治观点等态度我们更愿意相信我们大家是一致的;

还有球赛的赛程过程当中,客队球迷大多认为裁判有失公正,即使裁判很公平;

还有个很有趣的实验,一座高空吊桥站着一个男人,美女走过吊桥时由于害怕引起的心跳加速会让美女本人误以为对该男子可能动心,我的天啊……

人们更愿意相信飞机更加危险而没有意识到,车祸才是交通工具死亡人数最多的家伙

赌博时赢了的话人们更愿相信自己的技术好,而输了很愿意相信是因为运气差

体育竞赛时,一二名争夺与三四名争夺时,第三名的心情往往比第二名更好,虽然第二名的成绩比第三名更好

以上八个例子都可以入自我服务偏差以及群体服务偏差解释,感谢提问,如有需要请私信我吧


吕心社


1.眼见为实?(非注意盲视)

网上有个这样的图,来看看图中有几个球?五个还是六个。那么你留意到这个男人有多少个手指了么?其实这个图进到你眼睛里的时候,按说大家会注意到异常的手指。因为异常比正常更吸引人的注意力。可是当别人问你几个球的时候,你的大脑会去把几个球设为注意信息。于是原本你会注意到的异常你根本看不到。实际中,有多少你应该注意到的异常,但是你的大脑先给了你一个印象你就注意不到呢?其实非常非常多。这也就是固有印象不容易改变,因为你根本没按照你看的去判断,你按照你大脑提醒你去看的看了,然后又按照它提醒你看到的东西自认为是做了判断。其实这个判断真的你做的还是你大脑本身做好的呢?人们相信眼见为实。然而事实是,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你真的看到的,而是你的大脑想要看到的。

2. 聚光灯效应

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放大自己的问题,我们都觉得自己会是受人瞩目的主角--这就是聚光灯效应。你的脸上长了个痘痘,你会觉得这对你的容貌影响特别大,可能会不自觉的产生一种自卑的感觉。你今天剪了个新发型,以为朋友都会注意到你的变化,却没想到朋友根本没注意到你的情况。已经有无数个实验证明:人们常常认为自己会被过多地注意到,或窘迫或得意,而事实并非如此。真的,你远比你想象中要卑微得多,人家都忙着看自己箱子里的鱼呢!哪顾得上你啊!

3. 巴纳姆效应

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这就是巴纳姆效应心理学家弗拉对学生进行一项测试,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得到了一个个人分析。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但他们并不知道)“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结果平均评分为4.26,在评分之后才揭晓,弗拉是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搜集出这些内容。从分析报告的描述可见,很多语句是适用于任何人。我们为什么会相信星座分析,就是这个原因,我在《我们为什么相信星座》一文中已经阐述了相关的内容。

4.记忆欺骗

人们经常认为自亲历过的东西是可以相信的,其实,有时候,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也会欺骗你。简而言之,记忆并不可靠。事实上,人类的记忆并不仅仅是对所经历的事件的总结,更多的是对他们曾经思考过的,被告知过的以及他们所相信的总和,也就是说,你的记忆可能是你脑部出来的很多时候,你的记忆都不是真正的事实,是错误的,夸大的,甚至虚假的。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我们内心对事件的评价和态度会扭曲我们的记忆,其中负面的评价对记忆的影响最大。(2)人的记忆并不是固定的,一旦形成仍有可能被篡改。其他人提供的相关干扰信息影响了记忆。记忆中可能存在完全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特别是有很多小时候的事情,你本身就没有清晰的记忆,再加上你家人时不时的给你加工,你脑中完全可能脑补出一段没有的记忆。





评书相声与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领域,没有研究过。

心理学应该是门复杂的心理系统工程。

心理的变化五花八门,瞬息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人对利益,对前程,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的把握上造成的误差,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发生混乱,或者是逆反,或者是抑郁,或者是亢奋等产生的心理障碍。

最典型的是范进中举,终身奋斗,一日成名,重压之下其实难负。

在日常生活中,确有心理上不愿面对的现实,如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怨天尤人……。

人最不愿面对的结果,要么过高估计自己,结果适得其反。

要么唯唯诺诺,缺乏信心,错失良机,结果是悔不当初。

总之,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必然性。

而现实生活,无论是否愿意面对,它都客观存在。

如何调整好心态,面对困难,面对成绩,都能淡定,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提升的。

悄悄的告诉自己:学习吧!



诗佩细雨


说一个很多人不愿意相信的事实: 人们经常认为自亲历过的东西是可以相信的,其实,有时候,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也会欺骗你。简而言之,记忆并不可靠。

美国心理学家Loftus说,人类的记忆并不仅仅是对所经历的事件的总结,更多的是对他们曾经思考过的,被告知过的以及他们所相信的时间的总和。很多时候,你的记忆都不是真正的事实,是错误的,夸大的,甚至虚假的。

虚假记忆(False Memory),是指一种人们回忆起了以前没有发生过的事件的现象。这种现象很常见。每个人的大脑都会因为信息自动的组合产生不真实的回忆。比如说,在我的回忆中,童年有一台怎么都关不上的电视机,随着母亲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我在电视机前心急如焚。这段记忆是如此真实,似乎发生过许多遍,以至于我长大成人之后都无法忘怀。

那么,虚假记忆的成因是什么呢?

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态度和信仰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记忆形成。

康奈尔大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将被试分为两组,给他们讲了同一个关于一个男性不买单的故事。一半人听到的故事是:这个男人品行不端,总爱小偷小摸。另一半听到的故事是这个男人接到一个紧急电话而忘了付账。

一周之后,实验者研究了被试关于“男人的账单价格”的记忆,第一组被试对账单价格的记忆比实际价格高10%-25%,第二组被试对价格的回忆则略低于原价。实验结果清晰的显示了,我们内心对事件的评价和态度会扭曲我们的记忆,其中负面的评价对记忆的影响更大。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干扰线索和信息。

人的记忆并不是固定的,一旦形成仍有可能被篡改。

早在1974年Loftus和Palmer就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使用不同的词语“撞毁”或“碰撞”来描述一部车祸短片,并让被试观看。

一周后,他们分别询问两组被试有没有在短片中看到碎玻璃。有32%听到“撞毁”的被试认为他们看到了碎玻璃;只有14%听到“碰撞”的人认为在短片中有碎玻璃,然而事实是,短片中并没有任何碎玻璃出现,人们根据后来的信息“脑补”了自己的记忆。在这个实验中,其他人提供的相关干扰信息影响了记忆。

此外,我们的记忆中也有可能存在完全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另一个试验中,研究人员在向被试展示一个图片时,请他们同时在脑内联想另一张图片。不久之后,研究人员询问这些人当时看到了什么,在很多被试的记忆中,他们当时真的看到了另外一张联想出的图片。虚假记忆的形成是非常常见的。

在fMRI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当大脑底部负责记忆概况的额顶区活动强过大脑底部负责细节记忆的内侧颞叶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产生虚假记忆。

他们说:“我们认为人的有些脑区能够在感知到事物之后,想象一个新的事物来覆盖原有的事物,因此,一个想象中的生动事件就能够在我们脑中留下和真实发生过的事件同样的记忆痕迹。”

由此可见,你的大脑并不诚实,它会依靠原事件,生成一个并不存在、或与事实不同的的虚假记忆。同时,我们对于过去的特殊记忆并不会永久不变,而是在反复回忆中留下一份大概的、不精确的印象。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是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磁振造影来测量神经元活动所引发的血液的改变,能够看到脑活动情况。)

记忆痕迹是我们脑内现实存在的化学和生物现象。我们的记忆会以蛋白质(白物质)的形式现实的储存在脑内,每次我们回忆起一段记忆,这一片记忆相关的蛋白质都会按照我们的思想意志修改重组一次。

每当你记忆一件事时,你都在重建它。确切地说,记忆本身就是一种创作的过程。每段记忆在被重复回忆起时,都会被微妙地改造。

某种程度上,你对一件事记忆得越多,这段记忆就会变得越不精确;它更多地变成了你自身的某种体现,而不再关于实际发生过的过往。因此,有一个荒诞的事实:最安全的记忆、从未被污染过的记忆,只存在于那些罹患了遗忘症的病人的头脑中。


大鼻子超哥


你最不可能相信的事实——姓名决定你爱谁

图片中的数据来源于美国东南部的三个州,你可以从图中看出不同姓氏之间结婚的人数远少于相同姓氏结婚的人数。

人都有自我感觉良好的欲望,这使得我们更喜欢与自己有相同特点的东西,比如姓氏相同。

而在大脑中控制这种偏好的区域叫作背侧纹状体。

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个有共同爱好的人,你的好感度是不是会一下上升很多。

我们不得不承认不管什么时候潜意识都在发挥作用。



不吃辣的重庆人


人人都有精神病,这一点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肯承认。并不是发狂会出现幻觉的人才有。

有一位女教师,每天能收到二三十条来自学校和学生家长的短信,即使放学回家,也会即时处理。晚十点后,知道不会再有新的信息发来了,应该睡觉了,但她仍逼迫自己保持清醒,握着手机,不断地查看是否有新的短信。夜深了,决心睡了,但手指却仍点向了手机。。。。。。三四年来,天天如此,痛苦至极。

X同学为一本大学本科大五的学生,由于未修满学分延毕一年。X同学自与女友分手开始,出现食欲下降、睡眠减少的症状,之后经常一个人呆在家里,也不与朋友聚会,情绪低落。开学后,出现呕吐的现象,且有流鼻血的现象,睡眠减少到每天2-3小时。

某公司领导李某,平时温文尔雅,最近接到一个大项目,天天加班,精神亢奋,就在项目刚成功的时候,手下小王犯了个小错误,李某突然无名火气,拿起手边的文件夹就劈头盖脸的朝小王砸去。

上面三个案例分别是强迫,焦虑+抑郁,躁狂,相信这些事情,大家都会在身边经常碰到。

再来换个角度,人格分裂,多重人格,我认为,每个人其实都隐藏着多重人格,只是正常人的主意识压住了所有分意识,但是一旦主意识受损,就会让分意识占据主动,从而出现人格分裂。

梦中的你真的是你么?难以下决定时脑中天使和魔鬼的声音是你么?为什么这些你往往表现出和你不一样的性格呢?







风花劫


人们不愿意相信的都是与自己存在冲突的。

人们一直深信自己是理性,自己的决策都是大脑深思熟虑的结果。但其实很多测验证明,人能不用脑就不用脑,人能少用脑就少用脑,就是这么懒(ಡωಡ)。

超市促销白菜,第一天广告语,十块钱五颗,第二天广告语,十块钱五颗,每人限量十颗。第二天就能比第一天多卖好多颗白菜,因为物以稀为贵,商品越少,越能刺激购买欲,满足大家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看过让人印象深刻的洗脑广告后,逛超市时就可能不自觉地将它买下,即使我们根本用不到,会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买下来。放在超市收银台旁边的口香糖也是同一个概念。

早期网上购物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挑选商品,卖家及时提供了买家购物评价系统,逐渐的开始大家通过好评判断商品好坏,慢慢的就开始没人在相信好评了,因为在决策过程中过于看重自己知道的或容易得到的信息,而忽视对其他信息的关注的进行深度发掘,从而造成判断的偏差。

人生来非理想,思维模式的转变是个持续的过程,认识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