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明朝崇禎帝時為什麼滅亡這麼快,李自成為何步明朝後塵,也很快滅亡了?

一別成久違


明朝亡於他的腐朽體制和天災,李自成亡於草寇鼠目之輩不會治理國家。


朱奕666


明朝滅亡和李自成的覆滅,原因並不相同,但其中具有相繼關係。簡單來說,明末各個勢力角逐,最終的勝利者只可能是關外的清政權,這是根據諸方實力對比推斷出的。

明朝滅亡的原因很複雜,追根溯源,能追到朱元璋。朱元璋的確是勵志典範,從放牛娃到天下之主,可謂一路開掛,逆襲成功。但真是因為他的出身,決定了他眼光的淺顯,這又是難以否認的。朱元璋對明王朝制度設計的主要原則有三:

  1. 保證社會秩序的絕對穩定,不能有絲毫變化,包括四民分工必須始終如一,不得改變

  2. 皇帝要掌握對政權的絕對控制,大臣的定位是奴僕而不是合作者,或者工作上的下級

  3. 朱氏子孫必須永久享受自己建立王朝的紅利

在以上原則的指導下,朱元璋分別訂立了三個弊端足以毀掉明王朝的制度:戶籍制度,廢除宰相,以及藩王制度。

戶籍制度,即按照社會分工將百姓分成多種互等,並且百姓的子子孫孫必須從事該行業而不得轉行。如軍戶便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衛所之中服兵役之人(家族),匠戶則是世世代代依附於官。府的工匠,灶戶則是世世代代為官府提煉食用鹽的人。這些人的地位非常低下,子孫後代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只能從事祖先的行業,並且這些人的人身自由受到嚴格的限制,祖祖輩輩依附於官府,受到官府的剝削,地位如同奴隸。久而久之,在這些人中便產生了不少對現狀不滿之人,紛紛冒著生命危險逃離試圖擺脫這種低微的身份。

然而,朱元璋對於這些人的逃跑所制定的懲罰措施,非常嚴格,一旦被抓住,則性命不保。因此,這些人在逃跑後,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四處遊蕩,久而久之,聚集成團團夥夥,形成了“流民”團體。固然流民中包含破產的自耕農和城市小手工業者,但逃脫的各色戶等人員也佔據了不小的比例。流民問題,從明英宗時期開始便成為了明政府頭疼的問題,明朝終其一世也未能解決該問題。

當然,為了社會的絕對穩定,朱元璋竭力遏制商業額髮展,因為商業作為一種互動性的產業,必然帶來“變化”,而變化的出現必將破壞穩定性。朱元璋不能確定變化時朝著有利方向還是不利方向,既然如此,比如一刀切,不讓它變。於是,明朝採取了海禁的措施,並且利用國家力量打擊大的商人。後世傳說朱元璋拿江南大商人沈萬三開刀,這固然被證明是不可靠的信息,但不可否認,朱元璋在繼位後對江南地區的大商人進行了致命打擊。海禁和重農抑商的後國,便是打破了宋元以來中國越來越開放,商品經濟欣欣向榮發展的趨勢,使得社會在此退回到絕對的農業社會;同時,海禁並不能完全禁止人們對財富的追求,因此不少人冒著生命危險進行走私貿易。由此,明朝時期在海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走私帝國,明王朝無法控制,因此當西方的新航路開闢之後,大量的白銀流入這些中國走私商人手中,但這些白銀並不能投入社會生產,因為其來源不合法,所以明朝錯過了參與到變革時代的機會。

再說廢除宰相。廢除宰相,則使得皇帝不得不直接處理大量的國家事務,對於朱元璋這種權力慾望極強的君主而言,加強君權無疑提高了行政效率。

然而,歷史上君主的常態並不是朱元璋類型,因此明朝後世的君主都成為了廢除宰相制度的受害者。宰相時王朝合法的最高行政長官,但明朝廢除宰相,設置了功能上相當於秘書機構的內閣,在制度上徹底讓最高行政機構消失。內閣的權力,本身就是皇權的延伸,因此其權力大小經常隨著皇帝本人的掌權意願而變化,非常不穩定;當皇帝不愛理政之時,其甚至具有遠高於之前宰相的 權力,從而造成朝廷嚴重的結黨問題,如嚴嵩;但當皇帝的掌權意願非常高時,如崇禎,內閣又絲毫起不到制約作用,造成皇帝獨斷專行,即使政策有錯也難以得到糾正。

綜合來講,內閣之類顧問性質的組織,始終無法向宰相那樣,做到對皇權既有制約和限制,也有幫助和促進,穩定性太差。

藩王制度,則更是離譜。朱元璋規定,自己的子子孫孫都受到朝廷的供養,所有藩王爵位世襲,歷代皇帝除太子以外的兒子都成為新的藩王。

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明朝的藩王數量便達到了數萬,這還不算各種郡王等其他爵位。這些人不從事生產,所有的生活費用由明朝政府支出。不僅如此,這些人還大量兼併民間的土地,造成國家稅收的減少,更有甚者,有些藩王甚至掌握地方的稅收權,如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便掌握著河南地區的稅收,當崇禎皇帝省吃儉用籌措軍費之時,福王還在花天酒地。

供養藩王的大筆支出加重了明朝財政的枯竭;藩王大肆的兼併,則造成了社會矛盾的進一步激化。朱元璋想讓自己的子孫世世代代享受福利,但這種福利,卻成為了壓垮明王朝的巨大壓力。

當然,明朝滅亡的原因,不能全部賴朱元璋,而是世世代代社會矛盾積累的產物。到了明朝後期,衛所制和軍戶制之下,明朝軍隊的戰鬥力退化,僅能對付蒙古的散兵遊勇;土地兼併嚴重,造成了大量自耕農破產,加入到流民的隊伍之中,社會不穩定的程度加重;君主素質的低下,官僚機構自然跟著腐化,對於社會的管理則越發不上心,社會矛盾沒有在合理的範圍內得到解決,種種因素,最終導致了大明王朝病入膏肓。最終,內部的大起義和外部的後金同時對大明王朝發動攻擊,一個虛弱的帝國,自然是無法承受得住內外交困的局面,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以明軍的戰鬥力為例,明朝末期,大多數的邊境軍隊受到軍官的盤剝,連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證,何談去打仗?明朝精銳的西北軍隊,在李自成崛起之後,居然主動投奔李自成,倒戈攻擊明朝。精銳部隊尚且如此,更不必說其他不受重視的部隊。可見,明朝政權在最後已經失去了軍隊的支持,這樣的王朝,是不可能苟延殘喘太長時間的。

前文說道,李自成覆滅的原因和明朝滅亡的原因有一定聯繫。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明朝末代皇帝崇禎上吊自殺,明朝滅亡。李自成的根據地在陝西,從陝西到北京基本上是在東西方面貫穿了明朝的北方地區。因此,李自成在向東攻擊之時,順道清掃了明朝北部邊境的邊防軍,如李自成的精銳部隊便是由明朝的邊軍組成。這樣一來,明朝的北方防線已經不存在,這就為關外的清軍入關提供了便利。雖說在明朝北方防線尚未被摧毀的時候,清軍也多次通過借道蒙古的方式突入內地,但畢竟邊軍能夠讓清軍產生後顧之憂而不敢南下太深。李自成毀滅明朝的邊境防線,無疑是為清軍南下統一開闢了第二條道路。

清朝也的確做了這樣的打算。在吳三桂投降之前,多爾袞已經做好了進入中原的部署,即繞過山海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從河北突襲北京,擊潰李自成後反過頭來兩面圍攻山海關。但吳三桂的投降著實讓清軍省下不少事情。

當然,李自成的滅亡,原因不止於此。李自成的政權,始終是代表農民的政權,即使在他佔領北京之後,也依舊採取“追贓助餉”的方式解決自己軍隊的開銷,即對地主士紳採取強制徵收財產的方式。這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因為歷史上不少農民起義軍到最後都變質了,成為了與地主階級合作的力量。但這也是歷史的趨勢,士紳掌握著絕對的資源,要治理天下,在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下,一個政權必須要完成從農民政權向士紳地主政權的轉變。

李自成沒有做到這一點。實際上李自成起兵之初,得到了很多士紳的支持,因為這些人已經預料到明朝即將滅亡,於是紛紛向李自成示好。但李自成依舊對他們採取敵對和打擊的措施,這使地主士紳從內心開始反對李自成。當清軍入關後,飽受李自成欺壓的地主士紳毫不猶豫地選擇支持關外來客,明朝投降的官僚,將領也紛紛背叛李自成,這也是為何李自成迅速潰敗的原因。

軍事上的差距,更是決定了李自成不可能戰勝清軍。當時的清軍,在冷兵器作戰方面遠遠勝過明朝最為精銳的關寧軍,並且已經收編了關寧軍。李自成的部隊自然不是對手。更可怕的是,清軍配備了上百門紅衣大炮,火炮裝備和水平上也遠勝李自成,如此一來這仗就更沒法打。清軍消滅李自成的過程中,最常見的場景便是:紅衣大炮一頓轟,李城牆倒塌,清軍不費吹灰之力便佔領城池,因此清軍西征的速度非常之快。

綜上,李自成最終輸給了關外的清政權。


庭州行者


不請自來深表感謝,我來回答

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媒山自縊而亡,大明王朝滅亡,相國276年。

我們先來說說崇禎皇帝

天啟皇帝死後,崇禎繼位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廢寢忘食,通宵達旦的工作力圖恢復大明王朝,希望大明王朝在他的手上得到振興。然十七年風雨飄搖,越忙越亂,越亂越忙,崇禎皇帝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時終於知道了大明王朝以到了非亡不可的程度,憂憤至極自縊而亡,我們回首崇禎十七年的皇帝生涯真的沒一點機會了嗎?為何短短十七年整個大明王朝轟然倒塌?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崇禎繼位之初也曾整治朝綱,勵精圖治,平亂黨,立新規選賢良大明朝廷一片朝陽之氣,然而魏忠賢一死東林黨上臺,官商勾結之風再次興起,崇禎與文官集團的矛盾日益激化到了最後相互之間互不信任。

文官不行,武將亦是如此,崇禎繼位之後為了儘快回覆大明王朝以證明自己,結果對於前線將士們極為嚴厲,稍有不對,變猜測不以,搞得到最後將士們疲憊不堪,總是到最後一刻不能一鼓作氣徹底解決內部叛亂同時,外部也無法有效遏止後金的崛起。

崇禎繼位之時天啟皇帝告誡朱由檢重用魏忠賢,並再三囑咐,天啟時期魏忠賢開徵南方富商之稅,打壓東林黨,雖然內外用兵不斷但國庫依然艱難支撐的住,魏忠賢一死,東林黨的文官集團上臺取消南方富稅,國庫頓時難以為繼,邊關戰時不斷只能提高國內百姓賦稅,導致百姓苦不堪言揭竿而起,大明王朝最終亡在崇禎皇帝手裡並不能說崇禎無能,只能說崇禎並非救世之主,大明王朝傳到崇禎手裡已是內外交困,崇禎皇帝只是剛好站在了大明王朝的末端罷了!

再來看看李自成

李自成本身農民出生,因崇禎皇帝為應對邊關戰事而曾加賦稅百姓活不下去,而隨農民軍隊起義,最初聲勢浩大但畢竟實力太弱被孫傳庭擊敗,差點被殺帶十八騎逃走,後因後金入侵明軍不能趁勝追擊,而百姓苦難不減而捲土重來,幾年之後越滾越大最終擊敗孫傳庭,攻破北京。

然雖然攻破北京佔領北方大量土地,但其本身並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軍事制度體系,軍糧基本靠強,打戰基本靠勇,並且極為殘暴,北京城破燒殺搶掠從未停止,如此只靠一時之勢得到天下必然不會長久,遇到腐敗不堪,搖搖欲墜的大明朝尚可一戰如果遇到如日中天的滿清結果可想而知,上海關一戰,直接導致農民軍弱點暴露無疑,棄北京而去!最終大將劉宗敏被弓弦勒死,李自成被一個叫李九伯的地主誤殺。


外太空的首富


明朝滅亡主要是天災人禍造成的,總結以下幾點原因:

1、小冰河氣候災害,造成糧食減產,百姓沒有飯吃,紛紛造反起義,李自成起義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的代表人物。

2、明朝作為一個封建王朝,逃不掉每一個封建王朝的通病。王朝末期貴族士族土地兼併重,百姓手裡的土地變少,要知道貴族的土地是不用向朝廷納稅的,這就導致朝廷稅收嚴重縮水,如再遇到天災,朝廷無力救濟,農民起義就會爆發。如此明朝後期就出現了一個滑稽的現象,貴族世家富得流油,國家卻無錢籌建一隻強大的軍隊去鎮壓農民起義。

3、明朝對女真的控制不力,讓女真做大,與明朝連年作戰,巨大的戰爭消耗,導致明朝財政更是雪上加霜。

4、山海關主將吳三桂獻關降清,更加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進度。要知道山海關的軍隊可是明朝當時最精銳的軍隊了,吳三桂投降,而此時明朝財政空虛嚴重,已經無法拿出更多的錢財來組建軍隊了。

熟悉明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清軍入關後明朝和闖王李自成很快就被打敗,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呢。原來闖王在攻打北京城的時候,北京城內因為常年的環境汙染,已經爆發了鼠疫,所以一群農民組成的烏合之眾才能輕易攻下北京。闖王攻下北京卻沒有立馬去奪取山海關,而是帶兵入了城,導致自己軍隊也染上鼠疫,軍力大減,才導致後面和清軍的較量中迅速敗北。




平頭哥vvip


祟禎的性格特徵是他悲慘命運的因果。他多疑和剛愎,親手殺害了抗滿入侵的民族英雄袁崇煥,掃除清軍進攻明朝的最大障礙,實際中了滿清的離間計,剛愎自用,任用唯唯喏喏,奉迎拍馬無能小人,所謂勵精圖治也就每天鼓搗木匠手藝,打傢俱自娛自賞,無深謀遠慮,事事親為,實質不相信任何官員,隨時處罰官吏,國難將至,無人敢去擔當護國大將,離心離德,陪他自殺的僅有太監一人。早忘了南京還有陪都,可以遷都南京再振朝廷。

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在攻佔北京後,沒有系統的政治綱領,起義軍領導們只顧搶劫財物,搶劫美女享受,紙醉金迷,李自成只想登基稱皇帝,但對鞏固政權和未來戰爭缺乏準備和謀略,未能有諸葛亮和劉伯溫這樣知識分子人才輔助,頭腦發暈,驕傲自滿,心胸狹窄,聽不進合理的建議,基本就是流寇,整個起義軍腐敗貪婪昏饋,得不到人民的廣泛支持,最終很快軍事上被打敗,來去匆匆,曇花一現。


童白說歷史


為了消滅勁敵,皇太極巧用反間計,借崇禎之手除掉了能征善戰的大將袁崇煥,掃清了後金進軍中原的障礙,毀掉了大明朝最堅固的一道屏障。

原本在遼東守將袁崇煥的排兵佈陣之下,努爾哈赤率領的後金大軍鎩羽而歸,並且努爾哈赤本人也在戰後不久抑鬱而終。皇太極繼位之後,繼承父志,繼續對明朝用兵。然而皇太極和他的父親一樣,依舊攻不破袁崇煥的銅牆鐵壁。無奈之下,皇太極只能繞過山海關,避開袁崇煥,取道古北口入長城,直撲北京城,並一舉深入北京郊區。這一招出乎袁崇煥意料,他急點9000兵馬,日夜兼程,追趕後金軍隊,與皇太極在京郊展開激戰。袁崇煥身先士卒,使得京城轉危為安。但是,此次戰爭震動朝野。崇禎皇帝身邊的宦官閹黨趁機散佈謠言,說是袁崇煥故意引出後金軍隊繞道來取北京。本來崇禎皇帝就猜疑心極重,聽到謠言後更是心煩意亂,胡思亂想。皇太極趁此機會上演反間計,使得崇禎帝下令調袁崇煥進京,並逮捕入獄。公元1630年,一代名將袁崇煥在北京西市被砸死。而袁崇煥的死使得明朝最堅固的一道防線被徹底沖垮。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入北京,崇禎帝絕望之際,無奈在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殺,大明朝就此滅亡。

而李自成在佔領北京之後,驕傲輕敵,沒有政治家的戰略眼光,導致吳三桂打開關門引清軍而入。最終李自成進京僅40多天,就不得不退出北京,死在九宮山下,遺恨千古。


洋哥說歷史


我來說說兩者滅亡比較快的原因,

共同原因是外患入侵(大清)。

明崇禎是因為萬曆開始閹黨暴虐,皇帝無能,官場腐敗,貪婪,加上自然災害,百姓生不如死,崇禎剛愎自用,自斷手臂,無識人之明,珍惜內帑,不肯拿出來補貼國庫。

李自成是因為起義軍內部不團結,缺乏知識人才,不能夠給出正確的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起義軍發展具有盲目性,入住京師以後,不能夠及時回覆國事,大肆搜刮錢財,人心惶惶,註定他們不能久待,不能夠爭取吳三桂,致使門戶大開,清軍得以入關。


考古論今


明祟禎帝時,統治階級已經腐朽沒落到極限。只說經濟,明軍缺少軍餉,崇禎帝要大臣們湊幾十萬兩銀子。但是大臣們不但拿不出,還結夥弄死崇禎帝的小王子。小說李自成有描寫,其情節來源於史實。李自成打下北京,從上述人身家,掠走七千萬兩銀子!李自成失敗於戰略不當。沒有在南京建都。他聽軍師顧君恩們的,在西安建都,決定了必然失敗。李自成農民軍以步兵為主,滿清軍以騎兵為主,且有大量紅衣大炮。李只有建都南京,象南宋那樣,靠長江天塹擋住女真人的騎兵。待自已的騎兵新隊組建訓練成功,再象岳飛北伐那樣,就可以打敗清軍了。唐代以後,中國政治中心北移東漸,西安巳不適合建都。李自成等在北京,大肆搜刮明王朝的財富。所得銀子,都溶鑄成千兩一塊的銀餅,騾車載歸西安。去山海關打仗,只想到打吳三桂。根本沒有料到清軍!本來清軍已出動12萬騎兵,按老套路走內蒙抄北京的後路。半路接到吳三桂求救信,然後才改道山海關。否則李自成只能死在北京,連去湖北九宮山都不可能。莫道詩文無勇力,古來成事皆書生。當時如果有見識高的書生?建議李自成走南宋高宗的路子,中國現在會更好一些。


文廟山居


題主好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1644年)年號,崇禎。崇禎帝即位時大明朝已經是江河日盡的局面,對內是官員腐敗,國家權力機構已經失效,無法形有效的執行力了,農民起義頻發,國家動盪不安,對外,關外的後金努爾哈赤虎視眈眈,時刻準備入關,此時老天爺似乎也不太給面子,天災來的又勤,這使得本想勵精圖治,整頓國家的崇禎帝根本無力下手,只能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啊。

其實明朝在崇禎朝滅忙出了,官員腐敗等等其他因素。還有崇禎帝的個人因素面對千瘡百孔的局面,急於求成,想要勵精圖治力挽危朝,遇事卻又往往剛愎自用,因情況的複雜導致對臣僚的多疑苛刻,使得其用人不專,責罰太重,同時頻發的調動內閣,無法讓內閣形成有效的決策力量,使得“諸臣畏罪飾非,不肯盡職”。

李自成(1606年—1645年),綽號,闖王。曾經是一名驛卒,期初不想造反,可奈何被明朝的官員逼的太緊,最後來了一個“官逼民反”,李自成的失敗其實源自於他帶有農民的侷限性,他的大順軍成功的原因就是為了能有口飯吃,當年他造反的原因就是保障能有飯吃,當時大打到北京城之後,農民軍的本性就開始暴露了,開始貪圖享樂,因為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就是把飯吃飽,但是李自成和清軍開戰的時時候,直接被清軍的團滅,當清軍起碼從屍體上他過去的時候還能聽到“框框框框”的聲音,因為農民軍全身上下都帶著搶來金銀珠寶。

還就是李自成的軍隊戰鬥力完全沒有辦法和清朝的正規軍打,雖然號稱有百萬之多,但是算起來能打可能只有三十萬之多,還有大量的老弱婦孺,完全沒辦法提升戰鬥力。

在治軍思想方面李自成其實也沒有多大的能力,最後在大順軍的內部也出現了重重矛盾。


小歷史課堂


天災人禍一起來的,明朝後期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統統都來了,瘟疫橫行不說還到處跑。還處於小冰河時期國內糧食大幅度減產。任你有天大本事也不能救回來,何況崇禎剛愎自用大殺人才,立了點功勞就把別人殺掉時間長了手下戰戰兢兢都怕他了。有錢的怕出錢後被安排個貪汙罪殺了,武將怕打仗立了功勞被殺導致很多文武官員都不敢出頭了。這是自己作死啊,最作死的事就是收稅,本來收商稅好好的一年也有三四百萬兩國家還過的過去也沒有幾個造反的,結果哪根筋不對聽文官的去收農稅,而且還是加倍的收。老百姓本來就吃不飽飯了這下連粥都沒得喝了乾脆造反算了。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當時各路反王的外號,什麼曹操啊,劉備啊,孫權啊,李世民啊,甚至還有叫閻羅王的。有一百多個自己稱王的呢。這他媽幾乎都反了,要是朱元璋泉下有知能活過來再氣死,好好的商稅變成了農稅,這就是官逼民反你你不得不反啊。崇禎要是有他哥哥的一半能力也不至於這個下場。聰明的懶人和勤勞的蠢人就是說的天啟和崇禎。天啟在的時候國內還是蠻富足的,打的後金壓不過頭來。國內總共就兩個起義的。崇禎一上臺變成了一百多個,這是真牛逼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