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武漢義務送藥人被舉報賺差價 媒體:別讓好人太難做

(原標題:義務送藥人被舉報“賺差價”,別讓好人太難做)

■ 來論

“武漢義務送藥人被舉報賺差價”——新京報的一則報道,日前引發關注。

據報道,中學老師吳悠在武漢封城後1個多月時間裡,騎著電瓶車為網上求助者義務送藥。據其稱,連花清瘟、口罩等物資都是免費送,奧司他韋等稍貴藥品則收取低於市場價的費用,出售所得會返還給捐贈方,以支持繼續買藥。截至目前,吳悠和朋友們已為600多戶求助者送去了藥品和防護物資。然而,最近他卻被人以非法售藥和牟利舉報,並接受了公安機關的調查。

為患者義務送藥卻“引火上身”,吳悠的經歷被報道之後,網友紛紛為其抱不平。

事實上,疫情暴發以來,有不少像吳悠這樣的志願者、擺渡人,奔波在武漢的大街小巷,給居家封閉的人們送去食品、藥品等急需物資。與正規志願者不同,他們更像是“遊俠”,全憑一腔熱血在做事,相應地,也就沒有太多條條框框。

客觀說,吳悠沒有醫師資格證,而所送部分藥品又是處方藥,這其中確有可商榷空間。但正如吳悠所說,他只是根據對方需求來配送,並不推薦藥品。而在公示捐贈物資、藥品發票明細等方面,也確有可提高空間,但他不屬於任何部門和組織,過高要求未免有些吹毛求疵。

當下,武漢疫情依然膠著,對於有購藥需求的人來說,其困難可想而知,吳悠主動送藥行為本身已十分可貴;而且,不少買藥者就是感染者,吳悠實際上是冒了極大的感染風險,可謂出錢、出力又出人。我們不清楚舉報者有著怎樣的理由,但此舉無疑會讓好人寒心。一個普通人最純粹的善意,不該承受從惡出發的揣測與指摘。幸而,公安機關的調查已還其清白。

現實中,志願者被誤會、誤傷的情況並不鮮見。我們不是反對監督和質疑,而是要儘可能瞭解實情、對自己的舉報行為負責。

曼德拉說:“不要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諷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熱情的人們。”無情的病毒讓我們看到了社會守望相助的力量,尊重並保護這些善良、勇敢的人們,他們才不至於失去了行善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