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歷數西王莊的那些炮樓——你知道還有那些嗎?

棗莊在線:清末民國時期,軍閥割據,刀兵四起,連年混戰,導致生靈塗炭,民眾流離失所。一時間,爭強鬥狠之徒,好逸惡勞之輩,聚眾為匪,多行盜搶之事,茲擾村莊,禍害百姓。各地匪患猖獗,但因時局混亂,執政更迭頻繁,根本無暇治亂,老百姓只好憑藉一己之力求自保。

當時,薄有田產之民眾紛紛建高牆,起屋瓴以自保。稍富之家自建更樓警示居民,富貴人家則立炮樓以自衛,甚至有村莊民眾不惜集巨資建立高樓,旨在確保自家安寧。當年的更樓、炮樓、高樓、堂樓,多用青石或土坯砌壘於村莊的高處,或村邊及院落周角,居高臨下,有人值守,易守難攻。

炮樓的四周有槍眼,是可以瞭望並射擊的高碉堡,平頂。基本結構是,石牆到頂,內用厚木板隔成二或三層,人員和裝備一般都在一樓。二樓是職守人員住處,主控在二樓以上,樓頂用於瞭望執勤,有垛口和槍眼。更樓與炮樓相似,為屋頂,上層四壁各開炮口和槍眼,兩山牆設瞭望窗口。堂樓是四合院落的正房,一般五間,青石或磚木結構,內用厚木板隔為兩層,屋形頂。

市中區西王莊鎮過去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各個村莊多建有炮樓,甚至有些村莊建有多處炮樓,形狀、樣式多樣。但隨著時空的變換,歲月的更迭,歷經多年戰爭,再加上各種運動的毀壞和近年來的建設,多數的炮樓式建築遭到破壞。存有的炮樓式老屋因失去原有的使用價值,且建築位置獨特,大多坍塌、破敗,亟待進行保護。

西王莊鎮現存有炮樓9處、更樓3處、堂樓1處。炮樓分佈在於官莊村(於志亮宅)、付劉耀村(付瑞臣宅)、趙莊村(呂鳳華宅)、高莊村(高煥金宅)、西王莊村(宋中奇宅、宋中立宅、宋厚鋒宅、宋中群宅)、洪村(玄帝廟內),其中宋中群家中的炮樓為棗莊市文物保護單位;更樓分佈在西王莊村(宋延山宅)、陸莊村(陸宜鵬宅)、橫溝村(老村北,村集體);堂樓在西大樓村(吳修琛宅)。


歷數西王莊的那些炮樓——你知道還有那些嗎?

1、於官莊村炮樓

於興儒建於1889至1899年間,在村子的西北角嶺側,約5米見方,高8米,東西向。年久破敗,後修水泥樓頂,將原樓頂垛口等拆除,成平頂,樓內隔層不存。

歷數西王莊的那些炮樓——你知道還有那些嗎?

2、付劉耀村炮樓

傅氏族人建於清末,距今約130年,在原村後東北角,長5.5米,寬4.3米,高8米,東西向,外形基本完整,內隔層損壞嚴重,樣式可辨。傳至付寶良手時,因其為中共地下黨員,他和當時的國民黨鄉紳來往密切,暗與共產黨傳遞情報,將此處闢為共產黨的一個秘密聯絡站,堪稱紅色遺址。


歷數西王莊的那些炮樓——你知道還有那些嗎?

3、趙莊村炮樓

呂氏族樓,建於1874年,長5.5米,寬4.3米,高8米,東西向,在村子的西南角。解放戰爭時期,魯南戰役打響後,曾在此住有解放軍部隊。2018年6月,呂鳳華出資修繕,將樓內毀壞的內樓板修為混凝土頂,兩層,樓頂按樣式復原為廈棚。現炮樓完整如初,可登樓一探舊制。


歷數西王莊的那些炮樓——你知道還有那些嗎?

4、高莊村炮樓

高振倫修建,距今81年,按照民間“八尺一井繩”的規制建造,加樓頂共三層。“八尺一井繩”換算為現今長度約5.2米見方,高13米。外形完整,內隔層有損壞,模樣尚存,不可登人。


5、西王莊村炮樓

西王莊村現存炮樓分為兩處:宋氏“木匠鋪”一處三座,為四角之東南、東北、西北,1919年宋泰修建;宋氏“前井”一處,炮樓、更樓各一,1933年宋景瑞修建。炮樓長5.5米,寬4.3米,高8米,東西向,外形完整,內隔層基本完好,可登人,各樓均有老式青磚建飛簷造型。

“木匠鋪”位於村莊的東南角,東依溝渠,炮樓正向相距百米。“前井”位於村莊的西南角,西臨溝渠,炮樓、更樓南北相距百米。


歷數西王莊的那些炮樓——你知道還有那些嗎?

6、洪村炮樓

建於民國初年,為玄帝廟內女僧人為保護廟產而建,橫溝村蔡氏施工。原炮樓與廟內大殿連為一體,西高東低,大殿三間,樓兩間。大殿曾為學校,現倒塌,僅存殘牆。炮樓長6米,寬4.2米,高8米餘,東西向,外形完整,內隔層損毀,前牆依稀可辨連接大殿的茬口。


歷數西王莊的那些炮樓——你知道還有那些嗎?

7、西王莊村更樓

西王莊村更樓,宋氏“前井”與炮樓一同修建,處村莊西南角,長5.5米、寬4.3米、高6米餘,南北向,外形完整,內隔層基本完好。


歷數西王莊的那些炮樓——你知道還有那些嗎?

8、陸莊村更樓

1926年陸茂田、陸茂堂、陸茂金三兄弟合資修建於村北。長5.5米、寬4.3米、高6米餘,東西向,屋頂塌落,牆壁猶存,可辨識原有風貌。


歷數西王莊的那些炮樓——你知道還有那些嗎?

9、橫溝村更樓

橫溝村更樓位於村北,裴宋山東麓。清朝末年由蔡氏牽頭,村民集資修建,村民自發組織,輪流值守看護家園。更樓長5米、寬4米、高6米,現屋頂塌落,牆壁猶存,原有設施不見蹤跡。


歷數西王莊的那些炮樓——你知道還有那些嗎?

10、西大樓村堂樓

西大樓村是清光緒六年(1886)進士、內閣中書王寶田的外莊子,村中的堂樓為其所建。“恆興”是王寶田的錢莊字號,至今“王恆興”、“鮑王二家”的故事還在嶧城當地流傳。王寶田祖籍安徽宿縣,其先祖因軍籍落戶於嶧南澗頭集西北之穆莊。到王寶田中了進士,勢大業大,始稱“王恆興”。

村中的堂樓為五間,東西向,長16.5米,寬6米,高7米,磚石結構,多用石雕,脊棒杉木,硬挑五間,中為厚木板隔兩層,灰瓦屋頂,是典型的魯南民居。據說當年王寶田閒暇時,經常帶著家眷來此小住。

在魯南戰役期間,據說我軍曾在這裡設立營指揮所。當時國民黨51師一個連的駐軍佔據壇山,在山頭建起碉堡。我山東軍區一縱隊派出五團一個營的兵力擔負起攻打壇山的戰鬥任務。時至黃昏,營長一聲令下戰鬥打響。敵軍佔據有利地形負隅頑抗,為減少傷亡,我軍首先用迫擊炮進行轟擊,將敵碉堡炸掉。不待敵軍喘息,全營發起攻擊。戰鬥持續兩個小時,敵軍潰敗,除敵連長逃離外,全部被殲。

解放後該樓曾被當過學校,上世紀七十年代南山挖國防洞時,曾有部隊官兵在此居住。現在堂樓屋頂塌落,僅存四周牆壁,但原制式模樣依稀可辨。(孔浩 孫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