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陳平丨對東西方文明差別的觀察

陳平丨對東西方文明差別的觀察

陳平丨對東西方文明差別的觀察

節選自|陳平《代謝增長論:技術小波和文明興衰》

20世紀70年代中國文史界爭論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中國封建社會這麼長?或者說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為什麼這麼難?附帶的問題是,如何評價中國的封建社會?中國的封建社會與西歐相比是先進還是落後?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自秦漢以來的專制中央集權、地主小農經濟,代表世界上最先進的封建經濟。言下之意是地主小農經濟比中世紀西歐的莊園農奴制度先進。中國之所以後來難以過渡到資本主義,是因為封建主義太先進了。

作為科學工作者,我想知道這種觀點是否有定量的證據,我希望從觀察中尋找各種可能的答案。馬克思講先進與否,究竟是看生產力,還是看生產關係?我算了一下,英國中世紀按人均的耕地、牧場、糧食產量,比中國秦漢到明清要高一個量級。假如中國農業的勞動生產率落後,能否認為中國的地主經濟比西歐的莊園經濟先進?經濟發展的尺度是勞動分工的程度還是人身自由?

因為我對中國社會史的興趣是從研究科學技術史開始的,科學技術革命始於勞動分工,所以我的問題就從研究階級關係轉為研究生產規模和農業技術。科學研究的歸納法是從現象的觀察分類開始的。我在讀文史以至小說、繪畫時,注意到中西方文明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差別:

(1)中國和西歐的“封建”大不一樣:中國是一個集權化的小農經濟,西歐在前資本主義階段是一個王權微弱、諸侯分權的牧(業)農(業)混合經濟,西歐莊園的規模比中國的地主小農大得多。

(2)中西方統治的方式也不同:西歐的貴族一般是住在鄉下的莊園,而中國從春秋戰國開始,政權就以城市為中心。

(3)西歐重商(包括羅馬教會),中國一直重農抑商。

(4)中國的人口規律、人口政策與政治、軍事戰略關係密切。春秋戰國時各國紛紛鼓勵人口生育。毛澤東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和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政策極為相似,說明中國秦漢以來到毛澤東時代的戰略思想一直以小農為本:有糧則有軍,有軍則有權。歷史上的戶口保甲制度、扶農抑商政策,為的是保證糧源兵源。土地戰爭打的是控制糧食與人口的土地戰爭。而西方在軍事戰略上自古就是控制交通要道的商路戰爭:從絲綢之路到海上香料貿易的航路。希臘、威尼斯、西班牙、英國都以航海通商立國,海軍的作用大於陸軍。中西戰爭規模差別很大。中國戰國時代的戰爭規模就近似於西方兩次世界大戰的規模。

(5)產權繼承製度不同:西歐實行長子繼承製,因而易於保持大的莊園規模,實行輪作;而中國實行諸子平分制度,土地不斷細分,小塊經營,精耕細作,勞力密集,表現出來的小農特點特別明顯。

陈平丨对东西方文明差别的观察

沃勒斯坦(Wallerstein,1974)注意到世界文明的分岔點發生在15世紀。當時,中國地少人多,西歐地多人少,但中西方的演化方式卻是截然相反的:中國感到缺少人口,中國是世界上在工業革命前大量增加人口的唯一大國;而西歐感到缺乏的是生存空間,因而要尋找和發現新大陸,大量向外殖民擴張。這一奇怪對比如何解釋?

我認為,東西方文化差別的原因在於中國與西歐農業的技術結構不同。西歐人的主食是肉、奶。氣候溼潤的環境導致西歐形成了以牧業為主的混合型農業,養一頭母牛及其小牛需大片牧場,但增人不增畜,所以缺的是牧場,不是勞動力。西歐輪作的農業特點也是廣種薄收。中國在商代還是一個農牧混合經濟,經歷了周代寒冷氣候階段,大批牲畜受凍死亡,大規模牧業經濟被摧垮,繼而春秋時氣候變暖,人口增長,生態環境發生了大的變化,華北有限的平原支持不了眾多的人口,導致井田制瓦解,演變為一種以種糧為主的單一小農經濟。對種糧來說,投入勞力數量增多,單產會緩慢增加,從而刺激人口增長。而西歐人口則保持相對穩定。中世紀,西歐人均土地約為2 000畝,而中國到了清代人均土地不到2畝。

我曾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中部做過一個實地觀察:平均每頭母牛約需要10英畝草場,一個典型的牧牛家庭要有100頭母牛才能保持不盈不虧,這就最少需要1 000英畝或6 000市畝的土地來維持三口之家的生活。若改為中國精耕式的種糧,可養活近百甚至近千的家庭。可見中西方文化中的“效率”觀念是完全不同的。西方經濟學從人均產量看,會認為中國的小生產沒有效率,但若從生態經濟學的標準來看,牛吃草、人吃牛的能量轉換效率,比人吃糧的能量轉換效率低1—2個量級。西方文化的特點是發展消耗資源、節約人力的技術,而中國文化則是發展消耗人力、節約資源的技術。李約瑟講到,在傳統中國的許多發明中,凡是通過吸收人力增加產量的技術,就很容易被吸收,而節省人力的機械技術卻難以在中國推廣。

陈平丨对东西方文明差别的观察

制度規則的選擇須與技術經濟的基礎相匹配。歷史上,鮮卑人、蒙古人、滿人都曾試圖變中原的耕地為牧場,但無法養活眾多的人口,而被迫還牧場為耕地。入主中原的遊牧民族被農業文明同化,這顯然不是漢族文化的力量,而是多山少地、氣候乾旱的生態環境所致,可見生態演化是很難逆轉的過程。

西方工業革命產生的一個重要觸發原因是黑死病。瘟疫消滅了當時人口的約三分之一。牧業人口恢復慢,勞務價格猛漲,僱工籤的長期合同,使土地貶值,貴族破產,莊園瓦解,所以工業革命的發生是以發展節省人力、消耗資源的技術為背景的。中國歷史上有13次大的農民起義和戰爭動盪,每次人口消滅約三分之一到一半以上。東漢末年,人口由5000萬下降到幾百萬,但仍是以種植為主的簡單農業,沒有逆歸到農牧混合經濟。從複雜系統的角度而言,中國農業結構從複雜系統(混合農業)退化為一種簡單系統(單一農業)。中國自給自足的簡單小農業結構與西歐的勞動分工向大規模複雜化發展的方向背道而馳。西歐的城鄉分治、教會獨立、中產階級興起、科學與教會的分離都是基於農牧混合經濟。莊園制的規模經營、多元結構對工業革命的勞動分工、技術革命乃至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

陈平丨对东西方文明差别的观察

圖源丨網絡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