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抗戰祕聞:柳條湖事件,九一八事變臺前幕後的那些事


提起抗日戰爭,就不得不提到九一八事變。它作為抗日戰爭的起點,標誌著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九一八臺前幕後的那些事。

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左右,瀋陽柳條湖,數百日軍襲擊了東北軍第七旅駐地瀋陽北大營,揭開了日本侵吞中國東北的序幕。

面對日軍侵略,此時東北守軍的力量是怎樣的呢?

雖然剛經過中原大戰,東北軍在關內留有十餘萬人,但東北仍留有20餘萬守軍。另一方面,由於發動事變的關東軍,事先並沒有得到日本政府的同意,因此只有一萬多兵力。

其實,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前,日本關東就在東北不斷製造挑釁事件,尋找發動侵華戰爭的藉口。如鐵嶺事件、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等。日軍的這些行為,國民政府及張學良看在眼裡,但一直採取息事寧人、退避三舍的態度。甚至在日軍向北大營發起攻擊時,仍電令北大營守軍不予抵抗,希冀避開一場與日紛爭的兵災。

北大營參謀長趙鎮藩接到張學良指示後,在憤怒和無奈下跟將士說:“不準抵抗,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於是,幾百日軍在北大營如入無人之境,肆意開槍。一時間,北大營成為了日軍的殺戮場。

面對當局“不抵抗,等待交涉”的指令,還活著的北大營士兵只能忍痛撤退。根據史料記載:第七旅官兵有148人捐軀,另有186人負傷,還有26輛樂鰲式戰車、112挺各式機槍、33門迫擊炮、平射炮、1302支長短槍支,以及大批彈藥都落於敵手。而日方資料記載,日本侵略軍僅付出戰死2人、負傷23人的微弱代價。

也因為當局堅持不抵抗的命令,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榮臻、遼寧省長臧式毅以及第七旅旅長王以哲在無奈之下,先後逃出瀋陽。自此,瀋陽全城陷落。

在北大營遭受日軍攻擊後,奉天、長春、遼寧等東北各地都遭到日軍攻擊,而當地守軍都是沒有抵抗,有的投降,有的撤走。

面對日本侵略,東北淪陷,三千萬東北民眾即將淪為亡國奴的危急時刻,並不是所有人都沒有了血性。留在東北的部分東北軍官兵、地方鄉紳、青年學生以及廣大工農民眾自發組織起來,投身到保衛東北的戰鬥之中。

1931年11月,黑龍江省代主席馬占山率領東北民眾,在嫩江河岸,打響了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民眾有組織、大規模抵禦日本侵略的第一槍。這次戰鬥打了14天,打死打傷日軍百餘人。

保衛東北的戰鬥打響後,生活在黑龍江省的眾多少數民族,如:滿族、達斡爾族、蒙古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回族以及朝鮮族也紛紛參加戰鬥,給予了日軍沉痛的打擊。但是,由於雙方裝備和軍隊實力相差巨大,日軍最終還是攻佔了黑龍江省。

前車之鑑,後車之師,戰爭雖已遠去,但警鐘長鳴。對於這段歷史,中國人民並沒有忘記,也是不應忘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