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這場疫情帶給快遞行業的啟示與思考

一二十年前,大多數中國人還並沒有互聯網概念,更不用說網購了。那時候網絡上就在討論一個話題:一個人關在一個房間裡,不能出門,給你1000元只能通過網絡訂餐,能活多久……

當時在北京的測試,測試者通過網絡聯繫上了一家豆漿油條店,最後成功活下來了。 而現在全國被疫情禁足在家中,甚至真的能夠做到不下樓,這背後全因為隨著網購的興起,快遞行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如今也形成了三通一達、順風、百世、京東等巨頭競爭的局面。

在這場全民禁足的戰疫行動中,快遞行業顯得如此重要,但與此同時,在這場抗戰疫情之中,我們也看到了行業的許多弊端:在武漢新冠肺炎爆發之時,竟然只有兩家快遞能夠正常的為武漢運輸,那就是順風和EMS。

那麼通過這次疫情,究竟給我們快遞行業的發展帶來哪些啟示?

疫情中逆勢崛起


這場疫情帶給快遞行業的啟示與思考


“新冠”疫情全面爆發整整一個月,太多行業受到衝擊甚至“停擺”,而快遞業則成為這個人口流動遭到空前限制狀態之下串起抗擊疫情以及保障維繫人們生活物資流通的生命線,成為為數不多“逆行而上”的行業之一。

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貨運航空公司,擁有58架全貨機的順豐航空在支援疫區的戰役中表現的異常突出,自1月24日起,順豐就增開多個國內、國際航班,波音757、767及747型全貨機悉數投運,為防疫物資的運輸備足運力。

這場疫情,讓順風搶足了彩頭,當封城之後封路之後,其他快遞行業寸步難行,而順風的空運飛機卻不斷地在武漢上空來回運送物資。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月21日中午,順豐航空直飛武漢航班量累計執行航班117個,運輸防疫物資3038噸。同時,順豐全網合計運輸至湖北的包裹已達7560萬件,為前線醫療物資和生活物資的運輸送提供物流保障。

順豐控股於2月24日晚間發佈了2020年1月快遞服務業務經營簡報,數據顯示,儘管受到春節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該公司仍實現116.28億元營收,同比增長14.40%;業務量達到5.66億票,同比增加40.45%。

與此形成的鮮明對比的是,整個快遞行業在1月份的業務量卻呈下滑趨勢。

2月7日,國家郵政總局發佈2020年1月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1月,快遞業務量預計完成40億件,同比下降11.5%;快遞業務收入預計完成522億元,同比下降12.6%。

招商證券分析師認為,直營體系+強大的航空資源使其在疫情爆發時期顯示出強大實力,直營模式下,高控制力和執行力,為順豐贏得了強有力的品牌優勢;“天網+地網+信息網”的綜合物流服務網絡,為順豐開拓新業務提供有效保障。

快遞行業的大洗牌

中國快遞行業的發展元年是在2003年,隨後隨著中國網購的流行而進入了高速的增長時期,每年行業增速都在50%以上。

2013年至2016年期間,由於電商的高速發展催生了一大批中小規模的快遞公司,導致CR8開始下滑。2013年我國電子商務增速達到峰值,2013年全年累計電子商務交易額45673億元,同比增長58%,此後增速開始下滑。

電商的爆發給整個快遞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增量,誘使社會資本進入快遞市場,導致2013-2016年期間快遞行業集中度下行。但隨著行業龍頭公司快遞網絡的不斷完善、技術的不斷進步,在服務及時效上不斷提高,規模優勢逐漸顯現,競爭能力進一步提升。

相反,中小規模的快遞公司,受規模等因素的制約,在單位成本及服務質量上難以形成優勢,一旦龍頭公司開始降價和提升服務,中小規模快遞公司生存空間就受到擠壓。

2016年,對於快遞行業來說可謂是上市元年,正因為行業競爭的加劇以及巨頭們為了更好的發展搶佔份額,紛紛上市藉助資本的力量以謀求長遠的發展,也為應對行業增長的下滑。

因為2016年,無論是業務增長和收入增長都首次下降到50%一下。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平均快遞單價由2004年的28.8元下降至2014年的14.7元,利潤率下滑至5%左右,與海外市場基本持平。

但當時的一個背景是,上市公司上市審批制度把控嚴,流程慢,瞭解資本市場的人都知道,當時上萬家企業排隊IPO,等待審批形成堰塞湖。而快遞公司們如果不趁著當時發展還算景氣之時上市,等到行業大洗牌,恐怕就再也沒有上市的機會了,所以“借殼”成了這些快遞公司的首選。

所以,快遞巨頭們在2016年,上演了一場“借殼”的資本盛宴。

9月13日,圓通借殼A股服裝上市公司大楊創世上市,正式獲得證監會批准,成為民營快遞第一股;

10月10日,中通上市招股書曝光,將在本月於紐交所敲鐘,公開發行募資金額15億美元(約100億元人民幣),超過順豐的80億人民幣、申通的48億人民幣以及圓通的23億人民幣;

10月11日,民營快遞龍頭順豐借殼鼎泰新材的方案獲得有條件通過。

11月8日,韻達貨運借殼的新海股份發佈公告稱,經證監會審核,公司重組事項獲得有條件通過。

資本動作頻繁背後反映出爭個行業對先發優勢的爭搶。藉助資本力量,快速完成整個快遞行業上下游的整合是順豐、三通一達的共同夢想。

如果當時不上市,這些巨頭們就很難在長期的價格戰中消耗下去,只有抓住源源不斷的資本市場,才能贏得充足的發展資金,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活下來。

圓通創始人喻渭蛟此前曾表示,2017年將正式進入快遞行業的整合時代:“快則五年,慢則五到七年,現在國內的這些物流公司都會相繼進行重組整合。”

對於快遞行業未來的發展,劉強東曾經在接受央視財經採訪的時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劉強東表示,中國物流行業未來可能只有京東和順豐會勝出,這兩家是公認的,物流服務最好的。隨著京東和順豐規模不斷擴張,成本會進一步的下降,而利潤則會進一步增長。當時因為劉強東這句話,導致京東物流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行業的洗牌在行業高速發展的時候就一直存在。

國通快遞,國通快遞作為曾經比肩順豐的超級巨頭,也是有一段非常光輝的“歷史”。只是在這場“戰爭”當中,國通沒有堅持住,不僅沒能成為行業巨頭,甚至還出現了嚴重的虧損情況。以至於國通最後陷入停擺狀態,5萬多員工失業,甚至連國通老闆朱寶良都被抓了!

如風達快遞,2007年,國內著名電商網站凡客創立了如風達快遞,旨在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那時候,凡客正處在巔峰時期,規模非常大,如風達也是因此發展得非常迅速。不過從2013年以後,凡客業務急速萎縮,如風達快遞被“賣”給了天地華宇集團。如今虧損幾億,負債千萬,人去樓空。

全一快遞,2000年成立的全一快遞,曾經是國內最著名的快遞公司,創造了很多行業第一!巔峰時期,全一快遞擁有數萬名員工,數百個網點和數十條航線。在那時候,即便是順豐也比不過它。只是由於股東意見不合,最後全一快遞經歷了2次“賣身”,而這2次經歷,讓全一快遞錯過了很多發展機會,最後成了“扶不起的阿斗”。在去年,全一已經全面停止了服務,導致數萬員工失業!

而到了目前,國內的快遞行業已經走過了高爆發和高增長期,2019年1-11月,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567.9億件,同比增長25.4%,預計全年業務量將達到610億件左右;業務收入累計完成6725.7億元,同比增長23.9%。

行業的機遇與思考


這場疫情帶給快遞行業的啟示與思考


1、 行業洗牌會繼續加劇

對比國外快遞行業,現階段,美國快遞行業呈現三足鼎立的壟斷競爭格局。優於美國快遞行業經過150多年的發展整合,目前已經形成了USPS+UPS+FedEx三家巨頭件量份額佔比超90%的寡頭壟斷格局。

在三家巨頭壟斷之下,美國快遞行業價格戰壓力較小,在人工成本持續攀升之下,甚至形成了三家快遞巨頭每年同時默契提價的行業趨勢。並且除此之外,美國快遞會徵收燃油附加費用以對沖油價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2017年UPS燃油附加費用率約為5.5%)。

而國內,快遞行業的寡頭格局將會更加明顯,行業的集中度會不斷提高。

2、 行業空間依然有潛力

雖然快遞行業的50%的高增長已經不再,但根據業內分析師預測,近兩年國內的快遞行業依然有20%的增長空間。

分析師認為因行業增速逐步放緩,但受居民高網購頻次及持續滲透驅動,韌性仍強,未來兩年有望繼續維持20%以上增速,預計2020-2021 年行業業務量增速分別為22%/20%,屆時件量或達773/928 億件。

加上本次的疫情,和以拼多多為代表的不斷下沉的電商市場,將會有更多消費者的網購意識被喚醒,這也將是快遞行業的一個發展機遇。

3、 中高端路線全面佈局

在這次疫情面前,其它快遞面臨運營困難的時候,順風快遞卻取得了業務量40%的高速增長。這給了我們的快遞行業一個啟示,就是一定要有全面的物流網絡,這才能保證在機遇面前能夠抓住市場。

同時,在結合最近兩年的巨大下沉市場,佈局居民最後一公里。

4、 佈局海外

快遞行業佈局國際快遞件,是國內快遞公司基本一致的戰略方向。國際業務之所以受到各家的重視,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全球華人的運輸需求,一方面也是因為國際件擁有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單件價格。2018 年,航空件為主的 Fedex 單件收入達到 52.31 美元,UPS單件收入達到 29.27 美元,遠高於國內快遞單件價格。

5、增強信息化、自動化

自動化設備有助於增加現有分揀中心的運營效率,有助於減少公司日益增長的人工成本。 自動化分揀設備的啟用,未來很有可能改變目前的攬件派送格局,使得分揀不再成為限制單量的因素,即使出現季節性或突發性行情,也可以通過增加每日配送次數的方式化解,能夠有效打開各公司單量的天花板。

這次疫情,再次讓無人機等科技物流成為關注的焦點,同時各大快遞行業也在施行無接觸配送。而將來快遞行業的發展核心便是信息化、自動化。

6、攪局者可能來臨

菜鳥網絡,無疑會成為目前快遞行業未來的巨大攪局者。菜鳥的戰略目標是要實現“全球一張網”,“成為全球的基礎設施”,並把這一目標明確為“一橫兩縱”戰略。為進一步推進新零售戰略,加快建設全球領先的物流網絡,實現中國24小時、全球72小時必達,阿里巴巴及菜鳥其他現有股東在2019年11月份對菜鳥進行了233億人民幣(約合33億美元)的增資。

目前來看,阿里系(包括菜鳥)已相繼投資中通、百世、圓通、申通四家快遞物流企業,馬雲在快遞行業下著一盤大棋。

另外,由於快遞量快速上升,2019年年初拼多多已通過電子面單系統切入物流業,8月又宣佈正在開發“新物流”技術平臺。

7、疫情政策降成本

2月17日零時起至疫情防控工作結束,全國收費公路免收車輛通行費,免費對象包括客運、貨車、特種車輛等。

2018年我國收費公路通行費收入5552.4億元,如果減免一個月的通行費相當於是463億,最利好的就是快遞物流企業。

成本構成中,預計通行費成本佔快遞公司運輸成本的 20-25%左右。 以圓通速遞 19 年中報披露的成本結構看,運輸成本 28 億,單票運輸成本 0.74 元,佔單票成本的26%。

同時對比推算,預計行業的通行費成本佔運輸成本的20%-25%左右, 取均值測算通達系公司單票通行費成本0.14-0.15元。預計對通達系快遞公司節省每月1.1-1.6億成本,順豐預計可節省2億左右。

綜合以上幾點來看,快遞行業未來幾年依然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就和所有的行業一樣,機遇與挑戰都是同時存在的。這次疫情給佈局不全面的快遞行業一個啟示,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