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山國號稱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強國,它是如何產生的?為何會走向滅亡?

文史磚家


中山國(前414年-前296年),建立者出自中山武公,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國家,因城(中人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國。國土嵌在燕趙之間。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曾長期與晉國等中原國家交戰,一度被視為中原國家的心腹大患,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的事件。後來,晉國魏文侯派大將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在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後來中山桓公復國,國力鼎盛,有戰車九千乘。前296年,被趙國所滅。

  中山國是嵌在燕趙之內(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一帶)一個由鮮虞人建立的國家,因城中有山得國名。由中山武公建立,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在每個階段都被中原諸國視為華夏的心腹大患,同樣經歷了邢侯搏戎,晉侯抗鮮虞,魏滅中山和趙滅中山的階段。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狄鮮虞部落,為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

  鮮虞得名出自鮮虞水,鮮虞水即今源出五臺山西南流注滹沱河的清水河,這一帶是鮮虞最早的發祥地。鮮虞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國語》一書中。書上記載,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鄭桓公問話時談到,成周雒陽四周有16個姬姓封國,6個異姓諸侯國,還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蠻、東夷及西北的戎、狄國家或部落集團,其中就有鮮虞。

  中山文化主要分佈在今石家莊市、靈壽、平山、晉州一帶的山區,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縣上三汲鄉附近)。出土的器物中有遊牧文化特點的雙耳銅釜、扁方壺、獸首青銅短劍和金腕飾、嵌松石金質虎形牌飾,充分反映了北方遊牧文化與華夏諸國文化交流與影響。

  春秋時期的鮮虞部落聯盟,由鮮虞、肥、鼓、仇等幾個部落組成,逐漸開始擴張勢力。最初實力薄弱,受到邢國的抗擊。史籍中多次記載邢國打敗戎狄的記載,有效地捍衛了西周的疆域和中原諸國。春秋初期,邢國衰弱,公元前652年春,鮮虞出擊邢國,次年又征伐衛國,邢君出逃,衛君被殺。齊桓公聯合宋、曹、邢、衛諸國的兵力挫敗鮮虞,才將邢、衛兩國從滅亡中挽救回來。

  春秋中後期,鮮虞的主要敵人是晉國,晉國採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鮮虞屬國,最後消滅鮮虞的戰略。公元前530年,晉將荀吳借道鮮虞進入鼓都昔陽(今河北省晉縣西),但並未滅掉鼓。當年8月,晉滅肥(在今河北省藁城縣一帶),俘國君綿皋,肥國舊地歸屬晉國。第二年冬,晉昭公得知鮮虞邊境空虛,即以荀吳統率大軍進,破鮮虞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峭嶺)。公元前527年秋,荀吳率軍攻鼓,俘國君鳶鞮,使鼓成為晉的屬國。六年後,鼓被徹底毀滅。

  公元前507年秋,鮮虞出兵晉國平中,大敗晉軍,俘虜晉國勇士觀虎,報了晉滅肥、鼓,佔領中人城的一箭之仇。

  公元前506年,鮮虞人在有險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建國。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這便是初期的中山國,中山之名始見於史書。《左傳》記載:公元前506年春天,晉國拒絕蔡侯伐楚的要求,準備專心對付中山。公元前505年、504年,晉國兩次進攻鮮虞中山,報"獲觀虎"之仇。此後對鮮虞中山國,史書中兼稱"鮮虞"、"中山"。

  公元前497年,晉國發生內訌後,中山從晉國的重壓下獲得喘息,開始介入列國紛爭。

  公元前494年,中山與齊、魯、衛共同伐晉,取得晉國的棘蒲(在今河北趙縣境內),將棘蒲列入中山國版圖。前491年,晉大夫荀寅因晉內亂逃奔鮮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敵,但此時中山為了削弱晉國,將荀寅接納到新佔領的晉國屬地柏人(今河北隆堯縣西)。為報復中山國,公元前489年春,晉大夫趙鞅"帥師伐鮮虞",擊敗中山,這次進攻對鮮虞中山國的打擊極為沉重,以至此後20餘年間史籍對中山國沒有隻字記載。

  然後晉國又把矛頭指向中山國的最後一個屬國仇由,晉國的智伯(名荀瑤)詭計多端,唯恐仇由國路險難行,遂新鑄大鐘一口,詭稱送給仇由國君,使仇由國"斬岸堙溪"以迎鍾。仇由臣相赤章蔓看透了荀瑤的詭計,多次勸說國君,但仇由國君得鍾心切,不聽勸阻,七天後仇由被滅。

  外圍掃清後,晉國開始進攻中山國本土。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間,"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在今河北易縣境內)。前457年,晉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佔領左人、中人(在今河北唐縣境內),"一日下兩城",中山國受到致命的打擊。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名存實亡。前403年,趙、韓、魏被封為諸侯,形成秦、齊、楚、燕、趙、韓、魏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中山國在這個動盪的年代,開始了復興。

  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他的部落離開山區,向東部平原遷徙,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華夏諸國的禮制,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年幼無知,不恤國政,因此遭到晉國的進攻。魏文侯派遣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於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魏文侯派太子擊為中山君,三年後又改派少子摯,後來擊被立為魏國國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國的殘餘退入太行山中。

  中山被滅後,桓公經過20餘年的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終於在公元前380年前後重新復興了中山國,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復興後的中山國在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因此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趙國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兩次進攻中山國,都遭到中山的抵抗沒有成功。此後,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築長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順平、唐縣等地發現了土石混築的戰國中山長城,長城高處約有3米,寬0.5-2.5米,做法是兩側挖地基,砌石塊做邊牆,中間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據專家推測,中山長城可能在中山國西北邊界,沿今唐縣、曲陽、行唐、靈壽、平山、石家莊西南的太行山南下,終點在邢臺西北。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國,將王尚遷徙到膚施,中山國自春秋末期立國,經過350餘年時間,宣告滅亡。



御前帶刀侍衛


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秦齊楚魏趙燕韓,被統稱為“戰國七雄”,它們之間的戰爭與和平,幾乎構成了當時中國的全部歷史。其實,在“七雄”之外還存在著一個實力相當雄厚的國家,在戰國時期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因而被後世成為“第八強國”。這個不為人所熟知的國家,便是中山國。


中山的前身,是夏商時期白狄族(古代漢族先民之一)的一支,最早遊牧在陝西省北部,春秋初期遷徙到太行山區,因居住地位於鮮虞水(今山西省五臺縣境內的清水河)流域,因而得名為鮮虞族。經過百餘年的發展,鮮虞先後降服周邊的肥、鼓、仇等部落,組建起強大的部落聯盟,並伺機向中原進犯,以掠奪人口、財富和土地。



按照司馬遷的說法,春秋是一個“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併”的超級混亂時期,而中原社會環境的極度動盪,也為周邊少數民族的入侵提供了良機。正是抓住中原各國混亂的良機,鮮虞開始頻頻南侵,不僅長期威脅晉國的安全,而且還先後滅掉邢(前652年)、衛(前651年)兩個諸侯國,虧得齊桓公率聯軍進行反擊,才遏制住鮮虞的攻勢。


春秋中後期,鮮虞遭到晉國的攻擊,不僅屬國肥、鼓、仇等先後被滅,甚至連“老巢”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也一度淪陷。經過多年的辛苦發展後,恢復元氣的鮮虞在前507年反攻晉國,不僅一舉收復中人城,而且還大敗晉軍,俘虜晉國勇士觀虎。次年(前506年),重創晉國的鮮虞正式在中人城建國,因城中有山,因而被稱為中山國。



中山建國後,不僅長期與晉國交戰,而且還主動介入後者的內政,收留並支持晉國大夫荀寅對抗執政趙鞅(趙簡子),意在削弱、分化晉國。趙鞅對中山國的做法極為憤怒,因此在前489年傾盡全國兵力進攻它,最終將其徹底擊潰。這場戰爭對中山國的打擊極為沉重,以至於此後20多年的時間裡,史籍中都沒有關於它的任何文字記載。


晉國對中山國的打擊持續多年時間,直到它被趙、魏、韓三家分解後,才為中山提供了難得的喘息機會。前414年,中山武公姬窟率部眾離開祖源地,遷徙到東部平原求發展,並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建立新都。此後,武公仿效華夏諸國的禮樂制度,建立適合中山國特色的政治、軍事、文化制度,使得該國的面貌發生深刻變化。



武公薨逝後,中山遭到魏國優勢兵力的進攻,經過3年的苦戰後,最終在前407年被滅亡。中山滅國後,桓公姬恆率殘眾退入太行山中,經過20餘年的勵精圖治,終於在前380年驅逐魏軍,成功地光復故國。中山復國後遷都靈壽,並繼續學習中原的社會制度治國,不遺餘力地發展國力,使得國勢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由於中山將趙國的領土分割為南北兩部分,因此成為後者的心腹大患。在威脅中山割讓土地未果的情況下,趙國在後者復興後不久,便連續發動兩次(前377年、前376年)大規模的軍事進攻,但均被中山國擊敗。此後,中山國開始在邊境上修築長城,以抵禦趙國的侵略,並取得積極的成效。



經過桓公、成公父子兩代人的辛苦經營,到釁王姬厝在位時(前328-前308年),中山進入鼎盛時期,雖然疆域並不遼闊(約3.5萬平方公里),但國富兵強,是中原各國不敢小覷的國家。前323年的“五國相王”事件中,在魏國犀首(官名,具體職掌不詳)公孫衍的斡旋下,中山獲得跟魏、韓、趙、燕4大國平起平坐的地位,一舉躍入列強行列。


中山被承認為強國後,開始大規模地介入中原事務,除多次參與聯合伐秦的戰事外,還曾在前314年夥同齊國伐燕,一戰攻取數十座城池,並劫掠到大量的珍寶。正是憑藉著這些成就,中山國“錯處六國之間,縱橫捭闔,交相控引,爭衡天下”(見清人王先謙所著《鮮虞中山國事表、疆域圖說補釋》),經常被後世稱為“七雄”之外的第八強國。



伐燕戰事結束後不久,中山釁王薨逝,先後繼位的國王姬姿和姬尚完全喪失憂患意識,毫無改革進取之心,整日裡寵信奸佞、不恤國政,使得該國的政事敗壞,國力因此大幅下滑。趁此良機,趙國從前305年開始便持續進攻中山,前後共用了整整十年時間,最終將其擊潰。前205年,中山國都城靈壽淪陷,國王姬尚被俘虜,隨即被流放到膚施(今陝西省榆林市南部)。至此,強盛一時的中山滅亡。


史料來源:《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北狄族與中山國》、《鮮虞中山國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