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錢乘旦:科學是個好東西,唯科學論是個壞東西

更多內容請看北京日報客戶端學習頻道

何謂“科學主義”

科學主義是指認識論和科學哲學中的一種思潮或運動。科學主義認為自然科學是真正的科學知識,惟有自然科學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用來獲取知識,它能夠推廣用於一切研究領域並解決人類面臨的各種問題。科學主義追求工具理性、忽視價值理性,把自然科學的觀念、方法不加限制地外推搬用並規範人文、社會科學,是違背科學精神的。

“民主”與“科學”(被稱為“德先生”和“賽先生”)是近代以來中國學術話語中最常見的範疇。長期以來,我們對“民主”的起源和由來談得較多,而對“科學”的這方面情況的介紹卻較少。有鑑於此,筆者重點談一談“科學”的有關情況和問題。

“科學”是怎樣興起的

在近代中國,“科學”與“民主”一樣,都是西方的舶來品。在西方,理性主義為科學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後,科學就大踏步發展起來,16世紀的主要成就在天文學、解剖學方面,17世紀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牛頓,18世紀科學成果很多,涉及領域也很廣,這和理性主義思想方法廣泛傳播有密切關係。在科學理論方面,或者說科學哲學方面,英國的培根和法國的笛卡爾這兩個人,對現代科學理論的建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奠基性人物。

錢乘旦:科學是個好東西,唯科學論是個壞東西

培根的科學理論有這樣幾個原則:第一個原則是重經驗,大多數英國人都有這樣的思想特徵,培根的理論也是經驗主義的。他特別強調科學的實驗性,指出科學必須是實驗的,這成為現代科學的第一個原則。具備科學常識的人都知道:一切科學結論都來自於實驗,沒有實驗,也就沒有科學了,只有經過實驗所檢驗的結果才是可靠的,而所謂實驗的檢驗又有一個基本要求,就是你無論做多少遍、在什麼地方做、由誰做,只要實驗條件一樣,得出的結論就應該完全一樣。

培根的第二個原則是科學必須有用,並且能夠被運用。關於這個觀點,就要看我們怎麼理解了,因為早期歐洲科學家都是一些無所事事的人,基本上是貴族紳士,吃飽了飯沒事幹,又不想像別的貴族那樣去打獵、玩撲克,所以就趴在地上觀察螞蟻,或者到樹林裡去觀察樹葉——葉子是三片還是四片等等。觀察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呢?就看我們怎麼理解了——也許對自己沒有用,不能掙錢,其實他們也不需要掙錢;但是對人類會有用,對世界是有用的,最終可以用來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這就是培根科學理論的第三個原則——可以改造自然。

笛卡爾是法國人,大多數法國人也都有共同的思想特徵,與英國人不同,他們喜歡抽象。法國思想家整天坐在那裡苦思冥想,抽象地推理,從理論到理論,設計出許多理論模型,想象出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案,法國啟蒙思想家大多數都是這樣的。笛卡爾擺脫不了法國人的思想特點,他在科學理論方面最大的貢獻是:他認為所有的科學——只要它是科學,就一定可以用數字來表達。這對後來自然科學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我們都知道,自然科學是可以用數學公式來表達的。

培根提出實驗的原則,笛卡爾提出數學的原則,把這兩個加在一起,就成為現代自然科學了。學理科的人其實就是學兩個東西,一個是做實驗,一個是用數學公式來表達。可以形象地說,培根加笛卡爾就是現代自然科學,這兩個人並列為現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

“科學”是不是客觀存在的

科學是現代社會的一根支柱,這一點不會有問題。但如果問:什麼是科學?換個問法,科學是不是客觀存在的?相信我們多數人都會認為:科學是一個客觀的存在,就如同其他的客觀存在一樣;我們只需要做的是把“科學”這個客觀存在找出來,如同到樹林裡去把一棵樹找出來一樣。

對很多人來說,“科學”本來就存在,只是人們不知道,我們把它找出來了,這樣就“發現”了科學。可是事實是:我們能夠發現的只是自然的現象,或者物體變化和運動的規律。

其實,科學是人的創造,是人對自然的探索活動,人通過自己的活動認識了種種自然現象,這些活動和知識的積累,就是科學。科學是人類活動的結果,它不是自然界的一種存在,它和文學、哲學等等是一樣的——這些“學”本來都是不存在的,是人的活動創造了它們;哲學是人的創造,文學是人的創造,科學也是人的創造,它們都是人的創造性活動。今天,很多人把“科學”抬得很高,抬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凌駕於一切,彷彿它就是自然本身,但自然界只存在現象,人通過自己的活動認識了這些現象,科學就是對這些現象的認識。科學因人的活動而出現,沒有人的活動也就沒有科學。

這樣,科學就沒有那麼神聖了。現在有人認為,人類社會的一切問題都可以由科學來解決,有了“科學”,一切都好。科學於是和“進步”的觀念結合起來:在科學的保護下,人類社會不斷地“進步”。而有些問題今天之所以還不能解決,是因為科學尚未到位、水平不夠高,等到科學水平更高了,一切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但是,科學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科學”能解決什麼問題

科學只是人類對自然的探尋活動,儘管科學的目標是觀察並且研究自然,企圖透徹地瞭解客觀存在並且尋找利用它的方法,但科學做不到徹底揭開自然的奧秘,不可能窮盡自然知識。科學只能夠讓人儘可能接近全部的客觀存在,瞭解儘可能多的自然現象,這是科學的極限。

因此,科學不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而這裡的“問題”,還僅僅是指和自然現象相關的問題。但人類社會有更多的“問題”:那些和自然現象沒有關聯的問題,許多社會問題,還有“思想問題”等等,都是科學解決不了的。

除此以外,科學一方面可以解決某些問題,另一方面卻製造和引發出新的問題,因此科學不僅在解決問題,而且在製造問題。解決的問題和製造的問題比較之後,結果可能是問題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這一點現在已經很清楚了,比如生物工程解決了不少問題,它可以提高農業產量,但同時製造了轉基因問題;進而,非轉基因的作物也許被消滅了,這就變成了另一個問題。汙染問題、環境問題、化肥問題、農藥問題都是這樣,臭氧減少的問題更是這樣,這些問題是不是科學造成的?科學給我們帶來這麼多麻煩,有些問題有可能再也不能解決。

有人會說:隨著科學的發展,問題總是能解決的。我不這麼認為,舉一個例子:在科學大發展的幾百年中,全球三分之一的生物物種被消滅了,這些被消滅的物種,可以恢復嗎?

這就涉及到科學的方向問題了,科學最大的問題是它自身沒有方向性,我的意思是:科學可以造福於人類,也可以破壞人類的福祉,甚至造成人類的災難,像核能的運用就是大家知道的一個例子,克隆也是這樣。顯然,科學的方向決定著人類的命運,錯誤的方向有可能造成人類的毀滅。現在困擾中國的毒牛奶、毒空氣、毒土壤、毒蔬菜等等,其實都是錯誤的科學方向造成的惡果,已嚴重威脅著中國人的生存了。但科學的方向恰恰是掌握在人的手裡,能夠把握好科學的方向的,不是科學,而是人的道德,是科學家對人類命運的責任感。

說到這裡,我要強調的是:科學有它的侷限性,不要以為科學萬能,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科學是個好東西,唯科學論卻是個壞東西。唯科學論又叫科學主義,科學主義是要不得的。

“科學”發展需要什麼條件

科學發展需要有條件。在我看來,這些條件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科學必須得到社會的承認。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科學就不能存在。科學不是客觀的存在,它來自人的活動,現在大家理解了:如果社會不承認,科學就不存在。舉例來說,在哥白尼那個時代科學就不能存在,如果有人提倡科學,他和他的科學會一起被消滅。因此,社會的承認是科學存在的第一個條件。

第二,必須有社會的需要。這樣又回到我的命題上:科學不是客觀的存在,只有在社會需要時,它才會出現;如果社會不需要它,認為它沒用,它就不出現。其實,科學和文學、史學、哲學並沒有本質區別,科學是人類的創造性活動,只不過科學的對象是客觀的自然現象,而文學的對象是詩性的想象,比如美猴王孫悟空或者哈利·波特諸如此類的東西;科學的對象是真實的存在,文學的對象是虛構的想象。

(作者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學者·關鍵詞

何謂“科學”

《辭海》裡對科學的定義是: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方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按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以及總括和貫穿於三個領域的哲學和數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