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时间很短,他的几首诗文含义是什么?

据《通鉴》载,永王于至德元载“十二月甲辰引舟师东下

”。甲辰是十二月下旬(约为廿四或廿五日),《新唐书》载:“二载正月永王入鄱阳。”鄱阳离浔阳不远抵浔阳当在二载正月,那么李白的被胁陷入,也当在正月。《旧唐书·肃宗本纪》:“二载二月戊子,永王璘败,奔于岭外,至大庾岭,为洪州刺史皇甫所杀。”戊子是二月上旬,(约为八或九日),此处所指应该是永王丹阳之败;《通鉴》:“二月戊戌永王璘败死。”戊戌为二月中旬(十八或十九日),所谓败死应该是指永王奔岭外时最后的战败被杀。李白是从丹阳逃的,也就是说李白是二月初就离开永王幕的,所以计算起来,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

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时间很短,他的几首诗文含义是什么?

李白

在这样不过一个月的短促时间内,李白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就是留下来的有关诗文,除《致贾少公书》外,也只有《永王东巡歌》、《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诗》、《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等三个诗篇(《永王东巡歌》是组诗)。其中《观妓》一诗,只是赞咏风物,没有更多地谈到自己,看不出他的思想活动,现在只能凭前两篇诗来考察李白当时的情况。在入幕之前致贾少公的书里,李白就提出:“徒尘忝幕府,终无能为。”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他自己也觉察到是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因为李白的希望和永王的图谋完全背道而驰,这就限定了他不能有所作为。但是热情的李白毕竟太天真了,他虽然说过:“扶力一行,前观进退。”而事实上他对永王却不是采取敷衍的态度,设法摆脱这个自己并不是不感到的羁绊,而是痴心地希望自己仍然能象一个诤臣那样,规劝永王以“二帝”为重,去“救河南”,“扫胡尘”,成就勤王救国的勋业。

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时间很短,他的几首诗文含义是什么?

李白

在《永王东巡歌》中他说: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从这首诗来看,他对永王的希望是很清楚的。他想用“二帝”的被迫巡游和宗庙陵寝的受辱来打动永王的心,希望永王不像其他诸侯一样,能去解救陷入水深火热的中原一带人民。这不仅是李白个人的希望,也是当时天下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又说: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尖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时间很短,他的几首诗文含义是什么?

诗意境

这里的意思也非常清楚,他讽劝永王要扫清胡尘,然后回到皇帝的身边;至于他自己,他希望能在这个不世功业中有所建树,能参与扫荡戎虏的工作。在《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诗中,太白也申述了同样的意志,而且说得比前两首诗里的更为坚决一些:

浮云在一诀,誓欲清幽燕。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所冀旄头灭,功成迫鲁连。

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时间很短,他的几首诗文含义是什么?

李白

不惜杀身以驱胡虏的意思在这里说得更明白,“欲清幽燕”,是欲清扫为安禄山所践踏的幽燕之地后面强调“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他正是要用自己坚定的心愿来讽劝永王及其左右,激发他们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心。当然,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李白当时的处境是难以明说的,他只可能采取这样回的讽喻方式。永王虽然强胁李白入幕,但对他并没有委以重任,李白在幕中其实是不予实权的。后来他在《南奔书怀》诗里说:“侍笔黄金台,传觞青玉案。”说明自己实际上是一个点缀风物的幕宾实况。所以他自己接着慨叹地说:“不因秋风起,自有思归叹。”

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时间很短,他的几首诗文含义是什么?

点缀风物

我们于此可以明白李白不仅在入幕之前有“前观进退”的打算,就是稍后,李白的去志也是深蓄于心的。在这种欲留不可,欲去未能的险恶环境中,他只有借诗以喻志,而这也只是一种无力的自我宣传而已,后来事实证明,他苦心所赋的这些讽喻诗,并没有得到丝毫效果,永王终于和官军决裂了。太白这番苦心的谏劝,并没有为永王所采纳。而更令人遗憾的是他的这番苦心,还常不为后人所鉴谅。朱熹便说他“见永王璘反,便怂惥之。”但是从我们上面所引那些诗看来,李白果真曾赞助永王造反吗?我以为无论从李白这一时期所作任何一首诗中,都得不出这样的结论,这只能说是理学家头脑中的一种偏见而已。

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时间很短,他的几首诗文含义是什么?

诗人心境

问题在于这种偏见,还不只是朱熹一人如此,有的评论家常以这种偏见为出发点,无视上面所引的那些明白如话的诗句,却要从诗里另外一些较隐晦的典故比喻中,寻找李白的差错,然后断定李白有助反意图。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中说:“及观白集有‘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又曰‘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若非赞其逆谋,则必无斯语矣。”为什么一定要曲曲折折地从这些比喻中,来引出和那些明白如话的诗句意思完全相反的结论呢?这不能不令人怀疑他们的立论是为偏见所囿。且让我们看看赵翼在《北诗话》中的反驳吧!所云“云梦开朱邸,金陵作小山”,“朱邸”亦是藩王之事,且《在水军宴与幕府诸公诗》云“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亦正以讨贼为志也

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时间很短,他的几首诗文含义是什么?

诗意境

然则谓青莲有从乱之意固不待辩也。我以为葛立方之认为前两联有“赞其逆谋”的意思,经赵翼这一辩解,很可以证明葛立方的揣测是没有什么根据的。问题在于后两联,连赵翼也为葛立方的说法所困,认为李白“则竟以太宗比璘,其结语亦太不检矣。宜其身陷重罪,虽以崔涣、宋若思之辨雪,终不免夜郎之行也”。其实就是“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这两句诗,又为什么不可以从另一方面来解释呢?文皇虽然是太宗,但用“却似”二字就说明只是比拟之词。而且这句诗的主要立意还是在“欲渡辽”,喻以汉族讨四夷,是劝永王去征讨安禄山。为什么放过这样明显的意思不顾,却要抓住以永王比太宗这一点,并由此推断是劝永王去谋帝位呢?认真讲究起来,以永王比太宗是不十分贴切的,但这只是写作中的一种手法。

李白在永王幕停留的时间很短,他的几首诗文含义是什么?

李白影视剧照

比喻常常不能完满地传达出作者的意思,这两句诗之所以引起一些人的误解,原因正在这里。但不应该因此怀疑李白有什么助反意图,因为那样就会产生使人不能理解的问题:为什么李白在同一组诗中,或者说在同一时期中,一方面竭力讽劝永王去救中原,去救“二帝”,而另一方面却又劝永王去谋帝位(等于说要永王去杀肃宗),这分明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件事,李白竟同时希望永王去做,这是多么离奇而又荒谬的逻辑!如果我们不把李白看作是一个不可理解的怪物,如果不把李白的思想逻辑看作是完全不能理喻的话,那么,他在这句不高明的诗句中所寓的原意,必然不是劝永王去谋帝位,而是要永王去讨安禄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