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用心理學解讀奧斯卡贏家《寄生蟲》呈現的階層問題

《寄生蟲》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韓國電影,但能打敗《小丑》而獲得奧斯卡倒是我沒有預期到的,結合上一屆獲獎的《綠皮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個題材其實有類似之處。為什麼這種反應階層分化或者種族歧視的片子會那麼受歡迎,我個人感覺,這是人類意識進化的結果。

用心理學解讀奧斯卡贏家《寄生蟲》呈現的階層問題

人類意識的進化是有階段性的,心理學家在這個領域已經做了研究並指出,人類的意識迄今共有六次轉變:原始的、魔幻的(部落的)、神話的(傳統的)、理性的(現代的)、多元化的(後現代的)和整合的(後—後現代的)。而最近的兩次轉變我們姑且稱之為多元與整合、或個人主義與自治、或相對性與系統觀,甚至可以更加簡單地稱為綠色與青色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們開始從過去的服從權威、規則等,慢慢呈現出更強的自我意識以及對系統的重視,對多元文化的認同,並且能夠更深刻感受到階層分化的影響,需要被尊重的需求也明顯提升。就像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隨著物質的極大滿足,大多數人開始更強調歸屬與愛的需求,並進入到自尊的需求,少數發展得快的人已經進入自我實現乃至自我超越這個階段。隨著越來越多人意識到自尊的重要性,為尊嚴而犧牲生命的狀況出現就不足為奇了。

用心理學解讀奧斯卡贏家《寄生蟲》呈現的階層問題

為什麼這幾年韓國不斷有這類非常優秀的電影呈現出來,我個人認為跟韓國經濟的發展階段有一定相關性。隨著物質的高度發展,貧富差拉越來越大,階層矛盾自然凸顯。加上普通人的意識不斷進化,由階層分化而產生的自卑、不被尊重等心理越顯強烈。中國即將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教育水平的提高,自我意識逐步增強,同樣的問題會否產生值得深思。

接下來,我就用近期感受比較深刻的幾部類似主題電影給大家進行分析。為避免過多劇透,我儘量只講其中的關鍵點,如果希望保持神秘的,建議先看完相關電影再讀本文。

第一部當仁不讓,就是剛獲得奧斯卡獎的《寄生蟲》,剛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一直無法理解窮人家的爸爸金基澤最後為什麼要殺了那個富人樸社長,因為全片我們會發現,樸社長一家其實素質高,人也挺好,女主人家甚至善良得有點傻。那麼為什麼這樣的一家人,給電影中窮苦的一家提供了全套的生活給養,最終卻獲得瞭如此惡報呢?其實核心問題就是階層分化產生的自卑。

用心理學解讀奧斯卡贏家《寄生蟲》呈現的階層問題

細緻的朋友可能發現,造成樸社長被殺的主要原因就是那個捂著鼻子的動作,因為這個動作體現出他對另一個較低階層的歧視,雖然非常隱晦,樸社長也從來沒有刻意去表現,但陰差陽錯,讓爸爸金基澤感受到了那份被侮辱,最終化作一腔怒火殺害了樸社長。我不知道這裡是否也暗示著一個階層對另外一個階層的反抗。為什麼貧富分化是一個越來越嚴峻的問題,甚至有一些富人已經開始意識到這種危機,希望通過新的途徑來解決。鑑於這個問題太大,此處就此打住。

用心理學解讀奧斯卡贏家《寄生蟲》呈現的階層問題

韓國這類電影其實不少,比如另外一部《燃燒》,反應的也是類似問題:不同階層之間存在的難以調和的矛盾。《燃燒》中的富豪以殺害低階層的美女為樂,甚至將殺害後留下的死者首飾作為戰利品留存,雖然全篇沒有一個鏡頭描述他殺害女人的事情,而且富豪又是那種素質好,甚至讓人感覺善解人意的那種,骨子裡的階層分化還是無法掩蓋。當然結局也是一樣,被另外一個階層的代表復仇殺害,這裡是否再次反映出階層的矛盾與反抗?

用心理學解讀奧斯卡贏家《寄生蟲》呈現的階層問題

看完韓國的電影,我們再看看其他,比如近期的一部《皇后與瘦子》。我印象很深的是,剛開始男女主角就體現出其特別階層的屬性,雖然都是黑人,在美國沒有地位,但男女主角之間也存在階層的不同,女主角Queen是一名優秀的律師,男主角Slim則更像是個底層市民。影片開頭,女主角Queen因為心情特別糟糕而約見網友Slim,其實他們的溝通已經發現雙方並不在一個層次。我在想,導演是不是在給兩位主角起名字的時候已經埋下了伏筆,自我意識更強的女主角起名Queen,而習慣自卑、沒有太多自我意識的男主角起名Slim。而這部片有一部分主線在我看來就是Slim的自我意識成長過程。

影片開頭就鋪墊了Slim性格中的自卑、習慣忍氣吞聲,從點餐的細節也可以略見一斑。所以當白人警察去查他們的車,明顯帶有挑釁、侮辱味道時,他是逆來順受的,反而是具有更多自我意識的Queen跳出來指責白人警察,導致一系列的暴力及最終的誤殺。而且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殺人跟Queen一點關係都沒有,她是沒有必要逃跑的,但反而是她在鼓動準備留下來自首的Slim逃亡,最終兩人一起走上不歸路。可以說這裡Queen更加洞悉到可能的結果,也感受到被侮辱的無法容忍,因此願意為此奮鬥。在兩人開始逃亡期間,他們不斷受到黑人的尊重,甚至有年輕人對他們產生膜拜,去模仿他們做出反抗,那個憤怒殺害警察的黑人男孩,在我看來就是這種意識的極端反應。

用心理學解讀奧斯卡贏家《寄生蟲》呈現的階層問題

​其實這部分內容跟《小丑》中的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小丑》中的亞瑟·弗蘭克也是在地鐵上因為與精英階層的一場矛盾而爆發,最終殺害了這幾個另一階層的人。後來甚至殺害了那個帶給他機會、他一向喜歡與尊重的主持人。但電影的結尾,他竟然因為這件事而獲得了從來沒有過的被尊重,當人群為他起立歡呼的時候,他享受著那個時刻,這是否也是反映一個階層的自我意識的覺醒?

我們再看看《皇后與瘦子》最後的鏡頭,這也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當一群警察舉槍面對兩個手無寸鐵的逃難人,大聲命令他們趴下時,與其說是害怕他們倆,還不如說是害怕一個階層的崛起。Queen 和 Slim這時候都沒有趴下,這是經過一系列逃亡過程中自我意識的覺醒,其實不是生死的問題,而是身而為人的尊嚴問題。警察再一次誤殺了女主角,這次的男主角已經跟被查車的時候完全不同,他抱起女友的身體,毫無畏懼或者說無奈悲憤地走向警察,最終倒在子彈的掃射中。看著這一段,我熱淚盈眶,既有看到Slim的意識自我成長後的喜悅,也有看到這種反抗無效而產生的悲憤。

你想從一個低的階層抬起頭進入一個更高的階層,談何容易。但人類發展的趨勢就是自我意識的覺醒,沒有人希望終生被奴役、成為寄生蟲、變成小丑、最後被燃燒。因此,有那麼一批自我意識覺醒的人,他們哪怕失去生命,也要維護自己的尊嚴。

用心理學解讀奧斯卡贏家《寄生蟲》呈現的階層問題

​喜歡小丑樓梯跳舞的意氣風發、喜歡Slim挺直腰桿毫無畏懼迎向死亡,那是看到自己生命的獨一無二而綻放出來的力量,雖然最終幻滅,卻可以讓一個人的靈魂得以涅槃重生。


注:任何藝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解讀,以上作品都僅僅切出一個共通的面向來探討,僅代表個人觀點。由於每部電影還有很多豐富內容及觀點,為避免以偏概全,特此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