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为何康熙要雍正善待礼亲王后代?

解密历史的细节


康熙临终前确实叮嘱雍正,要小心保全礼亲王子孙,并写在遗诏中。康熙大帝临终,要交代的事应该很多,一般的事情肯定没几乎唠叨,他竟然单独提及,这就说明礼亲王一系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太重要。康熙在留给雍正的遗诏中写道: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满清第一代礼亲王是努尔哈赤长子代善,康熙对礼亲王一系的关照,最大的原因就是代善自我牺牲,先后拥立皇太极和顺治。另外,代善的孙子杰书,为平定三藩之乱和郑经分裂立下了大功,深得康熙器重。

代善两次拥立之功,是嫡系一族不能忘的大恩

努尔哈赤驾崩时,并未指定接班人,能决定汗位继承人的只有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代善为四大贝勒之首,努尔哈赤临终前曾经将大福晋佟佳氏托付给他。

从四大贝勒的实力看,代善掌握两红旗,对他唯命是从的侄子杜度掌握镶黄旗;阿敏掌控镶蓝旗,莽古尔泰掌握正蓝旗,皇太极掌握正黄旗。另外两旗,正白旗旗主阿济格,镶白旗旗主多铎。

从以上实力看,代善出于绝对的优势,又是长子,而且论战功和地位,他都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人。如果他站出来争汗位,皇太极机会不大。

代善的明智在于,他意识到无论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还是阿济格,都不是善角色,轮打仗他不服谁,但是玩政治他信心不足。所以,在儿子岳托和萨哈磷的建议下,代善决定支持皇太极。代善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着实不易,他的决定避免了努尔哈赤家族内部的一场火拼,也为皇太极成为嫡系一族奠定了地位。

皇太极突然驾崩,同样没留下遗诏,让满清皇位的归属,风波再起。这一次的危机比上一次更要严重。

第一次汗位之争还是少年郎的多尔衮,这一次站到了一线,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针锋相对。当时的八旗归属是这样的:两红旗旗主代善,正蓝旗旗主豪格,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两白旗旗主多尔衮、多铎,两黄旗由皇太极直属。

豪格的主要支持者除了自己的正蓝旗外,还有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及部分两黄旗;而多尔衮的支持者除了两白旗,也有部分两黄旗,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松口。这时候,代善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代善除了自己的两红旗外,他的儿孙们一大批,都在朝中占据显赫地位,有足够的能力影响各旗之间的政治态度,他偏向谁,谁就占据优势。当豪格与多尔衮各不相让的时候,多铎首先提出折中方案:由资格最老的代善即位!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事实上结果就是如此,不满六岁的顺治捡了大便宜,假如代善站出来,谁敢说他不能坐上龙椅?

代善再次显示出了自己的智慧,他以自己年老为由,立场鲜明地把自己置身利益之外,又不露声色地表露了力挺豪格的立场。多尔衮眼看代善不在自己一边,觉得大势已去,赶紧抛出了替补方案,拥立小福临,避免输得一败涂地。

可以说,代善的两次拥立之功,让满清政权度过了初年的两次重大政治危机,又保证了嫡系一族的地位确立。这个功劳,不光康熙及其后人要永世不能忘,爱新觉罗家族都不能忘!

杰书两立军功,捍卫了满清政权的安全与统一

杰书是代善的孙子,他是康熙朝平定东南之乱的满清勋臣,也是爱新觉罗家族,及多尔衮之后,最杰出的军事将领。

康熙即位后,满清虽然已经坐稳了江山,但是局部地区依旧暗流涌动。一是三藩势力强大,二是台湾郑氏家族的割据。这两问题的解决,杰书居功至伟。

自康熙十三年,至康熙十九年,二十九岁的杰书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先后平定了耿精忠叛乱,和郑经的入侵。

杰书及时平定耿精忠之乱,对康熙集中兵力打击吴三桂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吴三桂敢起兵反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三王联合,立刻让满清失去江南之地。事实上,耿精忠很快在杰书的打击下投降了,没有起到策应吴三桂的作用。

同样,假如三藩之乱时,郑经这个顶着光复汉统大帽子的前朝遗臣,一旦占据东南,与三王配合,对满清来说真的是雪上加霜。

所以,杰书的胜利不光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因而,杰书回朝时,年轻的康熙皇帝,率领所有王公大臣,亲往卢沟桥迎接!可以说,杰书就是康熙王朝早年的定国之宝!

嘉奖礼亲王一族,也是给满清皇室子弟树榜样

满清一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代善的礼亲王家族、多尔衮的睿亲王家族、多铎的豫亲王家族,和豪格的肃亲王家族,代善的礼亲王家族居首位。


不过,铁帽子王享有的永世不降格礼遇,一直到乾隆朝才确立,并非开国就存在。确立铁帽子王,除了表彰这些家族的军功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激励后世的爱新觉罗子孙。

满清入关后,跟所有少数民族入主汉地一样,在汉化的大潮下,皇室子弟迅速腐化堕落。随着多尔衮这些开国名将的离世,满清贵族子弟早就失去了马背民族的彪悍尚武,比汉人还要弱不禁风。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逐步恢复了多尔衮、多铎等后人的爵位,除了追念先祖之功,其目的跟恩待礼亲王一样,都是为了唤醒满人的雄风,鼓励他们学习先祖,为满清皇室效忠。康熙的这个举措,也为乾隆朝厘定铁帽子亲王制度开了一个头。


寻根拜祖


清朝共有十二个铁帽子王,功封的八个,恩封的四个,其中就有礼亲王,且地位是最高的。

礼亲王是何许人物

爱新觉罗•代善,满洲正红旗人,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亲为大福晋佟佳氏。天命元年,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名列四大贝勒之首,称大贝勒。代善父子领满洲两红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与明朝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曾因作战英勇,赐号“古英巴图鲁”。



皇太极和顺治能坐上皇帝的宝座都离不开礼亲王代善

1.皇太极继承汗位,最初是由代善儿子岳托、萨哈廉推举,后和父亲代善三人议定,首先提出拥立皇太极为汗位继承人。内心十分欣喜的皇太极自然十分感激大哥代善,因为努尔哈赤在临死之前并没有立下遗嘱,汗位一直悬而未决,各方势力都相互争夺,最有势力的还是代善和他自己。这个时候,大阿哥代善主动提出要拥立自己,其他诸王自然没有什么话可说。

代善拥立皇太极,一方面赢得了让贤的好名声,另一方面也化解了与皇太极的恩怨,皇太极更是感恩戴德。


2.顺治的继位得到代善的大力支持。由于皇太极突然病逝,没有来得及指定继承人,导致诸王间展开了争夺皇位的斗争。作为皇长子的豪格和代善的弟弟多尔衮针锋相对,谁也不肯让谁。作为诸王之首的代善,提出让刚年满6岁的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最后双方才达成协议。代善的拥立本不具有实力的福临推上了皇位。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去世引起的两次皇位之争中,代善不惧权争,让清朝入关前两次关键的嗣位之争顺利进行,避免了内部的动乱,稳定了局面。


尽管礼亲王代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人无完人。除了他本身,他的后代也犯过错误,甚至罪行很大。但是作为皇太极和顺治的后代,康熙还是要雍正要善待他的后代。


古今博学


因为礼亲王和满清其他的亲王不一样,如果要把满清所有的亲王进行一个排名的话,礼亲王代善,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满清第一亲王。最多只有摄政王多尔衮可以和他一争高下,其他的人应该都比不上他。



代善在满清初年权势地位都非常的高,他是太祖努尔哈赤的第2个儿子。在努尔哈赤的长子因为某些问题出局之后,他事实上就是当时的嫡长子,并且在努尔哈赤成就大业之后,曾经把他封为自己的继承人。只不过代善后来因为一系列问题被努尔哈赤怒斥了一番,最后失去了继承人的身份,不过即使如此,努尔哈赤在满清的地位依然相当的高。



后来努尔哈赤死后并没有指定弃权人,所以当时的皇位出现了一定的争夺,而代善的实力最强,可谓是登上皇位的最有竞争力的继承人。代善审时度势,后来推举了实力并不是很强的皇太极登上了皇位,所以皇太极对代善还是比较感激的,因为这等于是代善将皇位直接让给了皇太极一系。



因此后来在满清不断壮大的时候,代善这一家族在满清的地位依然相当的超然,满清开国的铁帽子王,代善一个家族就占了三个。康熙皇帝死后,在他的遗诏里除了立雍正为新的继承人之外,还告诫雍正一定要善待礼亲王的后代。由此可见,礼亲王的地位在满清一朝可谓是相当的高。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康熙非常看重礼亲王这一系,他在遗诏中写道:“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可见在康熙的心目中,礼亲王一系的重要性,特别是第一代礼亲王代善的重要性,不然也不会专门在遗诏中还要叮嘱雍正。

代善是努尔哈赤的第二子,他先后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福临,而且在后金崛起的过程中功勋卓著,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皇太极称帝后,代善被授予和硕礼亲王爵位,成为了众亲王之首,而礼亲王爵位也成为了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由子孙世袭罔替,世代相传。

代善的军事才能

最能体现代善军事指挥才能的当属萨尔浒战役,此战中代善认为“清河路虽有兵,其地峡险,不能至”,对来犯之敌不予理睬,率军直冲敌营,最终打败明军。这场战役是决定后金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而代善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赢得了胜利。

代善主动让位

除了军事领域,代善在稳定政权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努尔哈赤因为两次立嗣的失败,不再指定汗位继承人,他死后面临着四大贝勒共同推选王位继承人的局面,其中代善和皇太极最有竞争力。代善作为大贝勒,年长、战功多、实力强,都比皇太极强,但是玩弄政治权术就比不上皇太极了。

代善看出如果两虎相争必然导致后金的分裂和混乱,所以他果断的选择了拥立皇太极,放弃了争夺汗位。不仅如此,代善还多次以大贝勒的威望给予皇太极支持,调节他们之间的矛盾。

天聪四年(1630),代善提议:

“我等既拥戴皇上为君,又与之并坐,恐滋国人之议,谓为等奉上居大位,又与之并列而坐,甚非礼也。”

于是从今以后皇太极南面独坐,为皇太极树立了绝对的权威,使皇太极确立了独尊地位。

代善立皇太极之子

1943年皇太极病逝,代善仍然对多尔衮施加压力,提出“帝之长子,当立大统”,使得福临即位为顺治帝。

但是多尔衮并不甘心,代善之子硕讬、孙子阿达礼也密谋支持多尔衮称帝,并且希望能争取到代善的支持。结果代善严厉的斥责其“祸必立至”,并且大义灭亲举报了他们的阴谋。最终多尔衮欲打动政变夺取皇位的企图失败。

代善这么做,和十七年前拥立皇太极的情况一样,此时的清朝已进入统一全国的关键时刻,如果发动内战必定会削弱清朝势力。代善牺牲掉一儿一孙,做了莫大的牺牲。

代善一生征战,帮助后金崛起,又先后两次在皇位交接之争上,以顾全大局的豁达和不计私利的牺牲做了极大的贡献。没有代善,也许就没有清朝,没有代善,也许就没有康熙的皇位。所以就可以理解康熙为什么会特地叮嘱新皇帝要善待代善后人。


邯郸醉


在决定皇四子胤禛皇位继承人身份的《康熙遗诏》中,除了“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决定了大清皇位的最终归宿外,康熙皇帝还刻意强调了一件关于礼亲王代善的恩遇: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礼亲王代善,后金政权建立者——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六大铁帽子王”之首,曾被康熙皇帝评价为“忠冠当时,功昭后世”,并予以了“追谥和硕礼亲王代善曰烈”的最高谥号。正如明末抗清名臣夏允彝对代善之“东国乃能恪遵成命,推让其弟。又能为之扦御边圉,举止与圣贤何异,其国焉得不兴”的正面评价一样,代善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以及皇太极去世后的两次争嗣斗争关键时刻,敢于直言,使入关前两代嗣位得以顺利进行,稳定了清入关前统一的大局。

对于清王朝而言,代善几十年披坚执锐,戮力疆场,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在国家政治活动中同样立有安邦定国的特殊勋劳。自皇太极登基称汗到清朝发展成为全国性政权,代善一直是统治集团最受尊敬的人物,在国家政治生活乃至皇族事务中继续起着重要作用。

就此来看,康熙皇帝能在传位诏书中专门提及代善这位特大功臣,似乎也属情理之中。但事实如此吗?《康熙遗诏》中,为何会独独出现代善这位“世袭罔替”的亲王呢?其实,此乃雍正皇帝稳固皇权、立稳统治根基的政治手段。

首先,我们要明确在康熙皇帝驾崩七天以后,才被雍正皇帝颁诏天下的《康熙遗诏》,经过后世学者的诸多考证,这份决定大清皇位的传位诏书并非出自康熙皇帝之手,更可能是雍正皇帝事后所成。也就是说,对于礼亲王代善的“惕心保全”要求,并非康熙皇帝的意思,而是雍正皇帝出于某种目的所为。

作为以八旗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清朝皇权的稳固几乎全部依仗于八旗的支持和拥护。也就是说,只有拥有八旗或者八旗之中的多数旗属支持,康雍皇权更迭过程的平稳进行,才能从根本上被保证;雍正皇权才能拥有应对诸多反对势力的反对声音乃至武装政变的威胁。

就康熙朝晚期的八旗分布而言,上三旗之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从康熙皇帝手中直接移交到了雍正皇帝手中,对皇权绝对服从和拥护;正红旗统领乃系礼亲王代善之后,第三代康亲王爱新觉罗·崇安;镶红旗统领乃系代善长子岳托之后爱新觉罗·讷尔苏;镶白旗统领乃系裕亲王福全之后;镶蓝旗统领乃系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后;正蓝旗的统领较为复杂且无明确记载。

也就是说,除了雍正皇帝手中掌握的上三旗以外,只要再拉拢和掌握了两红旗,雍正皇帝就拥有五旗支持,就能在权力天平上占据有利一方,立于不败之地。而两红旗正是掌握在礼亲王代善后代的手中,所以,才有了雍正皇帝利用《康熙遗诏》拉拢礼亲王一脉的超高政治手段。


参考资料:《康熙遗诏》、《清实录·圣祖实录》、《爱新觉罗·宗谱》

正说清代十二朝


大家都知道,自从努而哈赤突然驾崩,是礼亲王代善率先拥立皇太极做为后继之君,当时的代善作为爱新觉罗的族长,从满清八旗的大局出发,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才让满清得以继续发展,再到顺治一朝,代善虽然不在理朝,但是他的威望尚在,更是几次阻挡了多而衮想篡位的机会,可以说,礼亲王一系对于满清初期的稳定发展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礼亲王一系的忠心耿耿,可能皇位就不会是皇太极一脉,而是多而衮一脉,也就不会有以后的康乾盛世了


用户大秦帝国


康熙临终前确实叮嘱雍正,要小心保全礼亲王子孙,并写在遗诏中。康熙大帝临终,要交代的事应该很多,一般的事情肯定没几乎唠叨,他竟然单独提及,这就说明礼亲王一系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太重要。康熙在留给雍正的遗诏中写道: “太祖皇帝之子礼亲王之子孙,现今俱各安全,朕身后尔等若能惕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满清第一代礼亲王是努尔哈赤长子代善,康熙对礼亲王一系的关照,最大的原因就是代善自我牺牲,先后拥立皇太极和顺治。另外,代善的孙子杰书,为平定三藩之乱和郑经分裂立下了大功,深得康熙器重。 代善两次拥立之功,是嫡系一族不能忘的大恩 努尔哈赤驾崩时,并未指定接班人,能决定汗位继承人的只有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代善为四大贝勒之首,努尔哈赤临终前曾经将大福晋佟佳氏托付给他。 从四大贝勒的实力看,代善掌握两红旗,对他唯命是从的侄子杜度掌握镶黄旗;阿敏掌控镶蓝旗,莽古尔泰掌握正蓝旗,皇太极掌握正黄旗。另外两旗,正白旗旗主阿济格,镶白旗旗主多铎。 从以上实力看,代善处于绝对的优势,又是长子,而且论战功和地位,他都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人。如果他站出来争汗位,皇太极机会不大。 代善的明智在于,他意识到无论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还是阿济格,都不是善角色,论打仗他不服谁,但是玩政治他信心不足。所以,在儿子岳托和萨哈磷的建议下,代善决定支持皇太极。代善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着实不易,他的决定避免了努尔哈赤家族内部的一场火拼,也为皇太极成为嫡系一族奠定了地位。 皇太极突然驾崩,同样没留下遗诏,让满清皇位的归属,风波再起。这一次的危机比上一次更要严重。 第一次汗位之争还是少年郎的多尔衮,这一次站到了一线,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针锋相对。当时的八旗归属是这样的:两红旗旗主代善,正蓝旗旗主豪格,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两白旗旗主多尔衮、多铎,两黄旗由皇太极直属。 豪格的主要支持者除了自己的正蓝旗外,还有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及部分两黄旗;而多尔衮的支持者除了两白旗,也有部分两黄旗,双方势均力敌,谁也不松口。这时候,代善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代善除了自己的两红旗外,他的儿孙们一大批,都在朝中占据显赫地位,有足够的能力影响各旗之间的政治态度,他偏向谁,谁就占据优势。当豪格与多尔衮各不相让的时候,多铎首先提出折中方案:由资格最老的代善即位!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事实上结果就是如此,不满六岁的顺治捡了大便宜,假如代善站出来,谁敢说他不能坐上龙椅? 代善再次显示出了自己的智慧,他以自己年老为由,立场鲜明地把自己置身利益之外,又不露声色地表露了力挺豪格的立场。多尔衮眼看代善不在自己一边,觉得大势已去,赶紧抛出了替补方案,拥立小福临,避免输得一败涂地。 可以说,代善的两次拥立之功,让满清政权度过了初年的两次重大政治危机,又保证了嫡系一族的地位确立。这个功劳,不光康熙及其后人要永世不能忘,爱新觉罗家族都不能忘! 杰书两立军功,捍卫了满清政权的安全与统一 杰书是代善的孙子,他是康熙朝平定东南之乱的满清勋臣,也是爱新觉罗家族,及多尔衮之后,最杰出的军事将领。 康熙即位后,满清虽然已经坐稳了江山,但是局部地区依旧暗流涌动。一是三藩势力强大,二是台湾郑氏家族的割据。这两问题的解决,杰书居功至伟。 自康熙十三年,至康熙十九年,二十九岁的杰书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先后平定了耿精忠叛乱,和郑经的入侵。 杰书及时平定耿精忠之乱,对康熙集中兵力打击吴三桂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吴三桂敢起兵反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三王联合,立刻让满清失去江南之地。事实上,耿精忠很快在杰书的打击下投降了,没有起到策应吴三桂的作用。 同样,假如三藩之乱时,郑经这个顶着光复汉统大帽子的前朝遗臣,一旦占据东南,与三王配合,对满清来说真的是雪上加霜。 所以,杰书的胜利不光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政治上的胜利。因而,杰书回朝时,年轻的康熙皇帝,率领所有王公大臣,亲往卢沟桥迎接!可以说,杰书就是康熙王朝早年的定国之宝! 嘉奖礼亲王一族,也是给满清皇室子弟树榜样 满清一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代善的礼亲王家族、多尔衮的睿亲王家族、多铎的豫亲王家族,和豪格的肃亲王家族,代善的礼亲王家族居首位。 不过,铁帽子王享有的永世不降格礼遇,一直到乾隆朝才确立,并非开国就存在。确立铁帽子王,除了表彰这些家族的军功外,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激励后世的爱新觉罗子孙。 满清入关后,跟所有少数民族入主汉地一样,在汉化的大潮下,皇室子弟迅速腐化堕落。随着多尔衮这些开国名将的离世,满清贵族子弟早就失去了马背民族的彪悍尚武,比汉人还要弱不禁风。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逐步恢复了多尔衮、多铎等后人的爵位,除了追念先祖之功,其目的跟恩待礼亲王一样,都是为了唤醒满人的雄风,鼓励他们学习先祖,为满清皇室效忠。康熙的这个举措,也为乾隆朝厘定铁帽子亲王制度开了一个头。


江少晨


【我是浮生若浅,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清朝有这样一些特殊的王爵,称为“铁帽子王”。比起其他的王爵,铁帽子王享受更多的福利待遇,特别是这个爵位可以世袭不降封典,简单说,你爹是亲王,你继承时还是亲王,而没有降爵为郡王等等。

礼亲王在清朝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和硕礼亲王是清朝铁帽子王之首,初代礼亲王就是咱们很熟悉的,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而礼亲王这个爵位之所以可以世袭罔替,主要是来自代善的卓越贡献,这才让礼亲王成为了“铁帽子王”。那代善究竟做了什么贡献呢?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次子,16岁起就跟着努尔哈赤南征北战,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在努尔哈赤长子、代善亲哥哥褚英被废被处死后,代善成为努尔哈赤诸子中最年长的存在。后金政权建立后,代善被册封为和硕贝勒,为四大贝勒之首,位高权重。1618年,努尔哈赤正式对明朝发起进攻,代善随从出征,期间身先士卒,立下大功。

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没有留下继承人选。在此之前,因代善内宅处置不公等因素被废黜嗣位,不过他的声望和军功摆在那里,实力强劲,尽管之前被废黜了嗣位,可如果他想要争夺汗位,也不是没有可能成功的。不过他没有这么做,相反的他选择拥立机警聪睿的皇太极为汗。

皇太极在位期间,代善同样十分“敬业”,跟着南征北战。再有最重要的一点,皇太极登上汗位时,四大贝勒共同辅政,这等同于把大权分开了,在皇太极想要收归这些权力时,处置完其他三位,这头瞅准机会“揪起”代善的小鞭子。代善也是个识时务之人,克制退让,盟誓表示会忠心于皇太极。

一转眼到了皇太极崩逝时,同样没有留下继承人选。对皇位发起争夺的,除了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另一个就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这场清初皇权斗争我们这里不多赘述,最终双方各退一步,改立第九子福临为继承人登基。看似这是豪格与多尔衮之间的妥协,但其实代善作为八旗亲王中,资历最老,声望最高的,他在其中起到的协调作用绝不容忽视。

这样一个为后金、清朝初期立下汗马功劳,拥立皇太极、顺治帝有功的亲王,本身就是不容薄待的存在,否则后来坐上皇位的人,就也轮不到康熙帝、雍正帝他们了,自然要善待其后代。


若浅话史


礼亲王起源于代善,努尔哈赤的二儿子,在长子褚英出事以后,代善成为实际上的长子,并且长期帮努尔哈赤监国,战功卓著,早已被内定为接班人。努尔哈赤去世时没有指定接班人,代善新与大妃的绯闻主动放弃汗位,最终皇太极继承大汗并建立满清。

皇太极去世时,又没有指定接班人,代善此时位高权重,且有很高威望,再次拒绝继位,而拥护皇太极儿子继承皇位,在与多尔衮兄弟的妥协与斗争后,拥立福临登基,是为顺治帝。可以说,没有代善做坐镇,很可能皇位到不了顺治手上,同时年幼的顺治也坐不住皇位,代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康熙要求子孙后代善待礼亲王一脉,是出于感恩!


小义老师扯历史


满清还在关外之时。1626年8月努尔哈赤死。代善、皇太极两位贝勒最有希望接替王位,最后代善力挺皇太极为王。

皇太极即位后,代善因拥立有功,被封为礼亲王。然而,四大贝勒之中。代善德高望重。引皇太极嫉恨。不断给代善安插罪名,使其赋闲在家。

皇太极死后,为了消除内斗。代善不计前嫌力挺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主。为清朝入关前两代嗣位得以顺利进行,稳定了清入关前统一的大局。

礼亲王代善为清朝统一大局付出了很多,康熙也觉得有些清朝有些亏对代善。

还有一方面康熙在遗诏中提到礼亲王,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向礼亲王学习,不要为皇位流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