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医理论没有定量计算,中医配药是根据什么调整各种药材数量的?

尼马乐戈比


中′医治病的中药配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辩证的情况进行配伍,即脏腑的受邪的影响,那方面的盛衰,进行用量调节,以达到脏腑阴阳平衡,恢复健康。


隐居林中85466304


说中医没有定量计算这个说法恰恰反应了不懂中医,我想问一下你能把人类会得多少种疾病说出来,把每种疾病的程度说出来,中医就会给你定量了,古圣留下的方剂都有详细记载,什么病,什么程度,如何演变预后,如何预防都针对性得讲了治法和用量,这还不足以说明中医的厉害吗?

关键是后世人得病会完全按照古圣的方子去得病吗?病有无数种,程度也有所不同,个体还有差异,祖宗早已给后人留下了非常完善的治疗理论体系,依照理论,依照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依照病情去合理配伍恰恰是中医最科学最实际,西医完全比不了的地方,人个体既有差异如何定一个标准的量,程度轻重既有差异,如何定一个具体的量,这个量只能掌握在中医的手里,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量。

所有抨击中医的人都是因为根本就不知道中医里面都包含了什么,想当然去诋毁。中医学习要懂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性味归经;要懂脏腑辩症,八纲辩证,六经辩症等,要懂脉像,懂经络穴位针灸等一系列的知识才行,尽管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内证功夫,但是能把祖宗留下的智慧继承好就非常厉害了。

希望批评中医的人具体点,如果你能把中医的八纲辩证或者中药的性味归经或者任何一项提出它的不合理,错在哪说出来,还有个讨论的余地,完全没有针对性,对中医理论一窍不通,还要批评,真不知要说什么好。


haolanying1973


传统的中医脉诊是依靠医师的指感去判断脉象。他们往往以手指放在寸关尺三部诊脉,藉此判别出病人的症候,病性,病位,和病机。但在循证医学之中,单凭主观的指感去描述脉像是不足以令传统中医脉诊在国际的科学舞台上立足。要令全世界人都认识到中医脉诊的精髓,脉诊数量化是刻不容缓的。目的:一.调查中医脉诊的八大元素和压力脉搏波的物理涵数的关系;二.建立八个中医脉诊数量化的数学模型。方法:此研究采用多因素多变量的设计。中医师被定为黄金标准,压力脉搏波的物理涵数作为量化的因素。一方面中医师要在右、左手腕,寸关尺六部诊脉,并按照指感,在0至10的比例上,去判别八大元素的强度。另一方面,六部的压力脉搏波会用压力脉搏采集仪采集,然后抽取相关的脉搏波涵数跟中医师的指感作比较。分析:以线性回归法去调查八大元素和压力脉搏波的物理涵数的关系及其相应的数学模型,α定为0.05.结果:在八大元素当中,除了’柔软度’之外,其余的P 值均小于0.05.‘深度’、’阁度’和’强度’的回归系数R2都令人相当满意。结论:此实验的重要性就是能从传统中医学的角度去量化中医脉诊。此八个数学模型能够把中医脉诊从抽象、主观的无形层面引领到实质、客观的有形层面。


川君说易


西医貌似精准,实际是模糊医学,大数据形成“药方”仅分婴幼儿与成人,成人不分男女、高低、胖瘦,大众化医疗。中医看似模糊,实际是精准的医学,药方分男女、阴阳、虚实……,故中医药方是千变万化,真正的个体化医疗。现代中医西医化之后,千变万化的中医向西医看齐,中成药满天下,是进步还是退步?问题更严重的是:你看中医科,如果遇到一个现代中医院校毕业的“小”大夫,往往是:“你想开什么药”?或者问:“你都有什么病”?你说发烧,就给你开“去热”的中成药,可此热不是彼热呀……,再问:现代中医西医化是进步还是退步?


哈大叔3


中医配药没有定量,因为不是每个人的体质、病情都一样,有经验的医生开药需要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进行判断调整,比如:同样是一个风寒感冒,给一个身材壮士的男士开药和给一个柔弱的女子开药计量就不一样,男士开少了可能不起作用,女士开多了可能吃了会伤害身体。同样的一个感冒,差不多体质的人,症状不一样,有的发热重,有的恶寒重,那么在用药的时候就要根据病情调整药的量,发热重的可能要加重清热的药,恶寒重可能要加重温里的药(当然,这里只是打个比方,实际不一定就是发热就清热,恶寒就温里的,只是来表达这么一种状态),这也是中医的优势所在,辩证施治,量身定做方子,如果药方很对症,计量也很合适,那么中医说的一剂知两剂已是很正常的事,假若方子对症、方子里各种药的计量配伍不是很合适,那效果可能就稍逊一点,中医不传之密在于计量,可能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仁心话中医


首先说说中国的传统食品,药品的定量。

说药品可能不太熟悉,说食品吧。学厨师,师傅是不会教导你放多少盐的,只教授你主料,陪料,佐料,制作程序,掌握火候。走遍全国,千地千味,万人万品。想吃正宗,还得去原产地。

中药也一样,有南沙参,北沙参,南吴庾,北茱萸等等。

同样的药方,可人用,也可兽用。

因为地缘辽阔,北方风沙严寒,南方高温潮湿,医师就要在方中调节剂量,加大发散除湿药。北方风寒,就要增加滋润温补药。

这也是中医辩证施治的精髓。也是导致中医传承困难的根本。

首先说明,好的中医,是需要精通天文,地理,阴阳的。

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治国和治人都需要高深的学问。

中医,讲究传承,不是看几本药书,记多少汤头就算中医。

就像炖鸡,师傅教授你什么鸡好,放什么调料,炖多少时间,但只有师傅最喜爱的徒弟才知道,炖鸡不可以揭锅盖,出锅时打开锅盖要立刻加香油锁住香味。别人还在为加少了无味,加多了有中药味发愁呢😂😂😂这也是中医没落的原因吧。因为中医会同门相残。

西医定量制剂。管你黑人白人黄种人,亚洲欧洲南美洲。是适合发明药物的人群用的。

就像在外国开中餐馆,必须公开用料量。如果真按湘菜,川菜制作程序,外国人吃的了吗?可中国人会说你做的是个锤子,这也是川菜?格老子再给我来点辣椒。[捂脸][捂脸][捂脸]

所以,认识的错误是对中医的最大伤害。

最好的定量永远在医师的技术和担当里。

西医就像流水线。万人统一。


豫西懒人


这个问题提的好!这一点也正是中医需要去探讨去研究的地方。要让中医发杨光大,必须把这些靠经验的东西上升到科学理论上来。但其中存在很多很多已由古人们费尽心血调查研究的成果。例如同一种中草药,产地不同用起来的作同也不同,同一位草药量也相同在煎药时先放和后放其疗效就杰然不同。所以说中医里的学问绝不比西医差,而是高深莫测。不然的话她怎么能留传几千年,所以说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开发,使其发扬光大为民造福。


丿丿丿乂乂


中医理论的学习没有多长时间,就那些书,背过就行。

以方剂为例,不管是书本,还是他人的验方大多都是有剂量的,但这个剂量只是参考剂量,因为地域,时间,药物品质,病人情况等都会影响方剂中每味中药的用量甚至需要对药方进行微调。

上面这个针对不同情况的调整,就需要大量的时间了,可能十年甚至二三十年,这也是中医大师很难处的原因。


天天练天天


中医对用荮虽然没有定量计算,但各种药物的用药都有一个上限范畴,这正是中药用药特性所在,中医可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程轻重,用药主次甄情安排。


证真证伪黄酒生产


中医配药是根据病情用药,主要以号脉为主。望闻问切。各种真对某种病的中草药都多少加点,一种药一般不超过30g,把所有的能为该种病起作用的都熬成液体引用。一般一次不能解决问题,还要看第二次,大夫根据上次情况,真对病情再适当调整药剂量和品种。所以每位中医大夫都要留病人的原始药方好对症下药。在长期的研究中有些中药会不用重复制量,制出成形的可用多人的中药,这就是现在买的中成药。这些中成药都有固定配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