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都說殺功臣,徐晃憑啥壽終正寢?他的言行,足以啟示世人

《三國志》中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頜、徐晃列為一傳,並稱為曹操的五大良將。

在曹魏猛將雲集的集團裡,能作為五大之一而且還是良將,可以看出徐晃這人一定不簡單!

連一向不大瞧得上人的領導曹操同志,也對自己這位下屬欣賞不已,稱徐晃是“周亞夫在世”。周亞夫又是何許人也?西漢時期名將,官至丞相(官大!)。以善於治軍領兵,直言持正著稱。軍事才華卓越,在吳楚七國之亂中,他統帥漢軍,三個月平定了叛軍,拯救了漢室江山(功大)。後被冤下獄,閉食自盡(冤大!)。

由此可知,曹操對徐晃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

都說殺功臣,徐晃憑啥壽終正寢?他的言行,足以啟示世人

功勞大評價高自然是好的,可是在那個動盪不安、人心不古的年代,能夠平安著陸,那才叫高高手!周亞夫前輩的悲慘結局就是個深刻教訓,能做到功大官大未必就能命大

不客氣的是,徐晃同志這三樣都做到了。活了多少歲我們不得而知,但知道的是徐晃很不容易地讓自己實現了壽終正寢。歷史對他的記載是,至魏明帝曹睿時代,把徐晃供了起來,封3100戶養老,徐晃直至太和元年(227年),不幸因病去世。

歷史對徐晃總的評價是:一生儉樸,對自己約束很嚴,病死前還特別囑咐叫埋葬他時斂以時服。生前每戰有功,卻很少邀功請賞,所以在曹操的軍隊中流傳著一句話“不得晌,屬徐晃。”(徐晃,你多摳門啊!)他是曹魏政權的開國元勳,也是中國古代的優秀戰將。

徐晃同志成功做到功大官大命大的秘密,就在歷史對他的評價裡。解樊城之圍、大敗關羽,臨危受命做救火隊長這段故事,更是集中說明了

他就是一個勇敢而聰明的人

都說殺功臣,徐晃憑啥壽終正寢?他的言行,足以啟示世人

話說當氣勢洶洶的關羽帶著3萬餘兄弟把樊城圍得水洩不通、一隻蒼蠅都飛不出去的時候,連一向老成的曹操同志也急了。從目前的情況來分析,作最後垂死掙扎的可憐曹仁已堅持不了多久了,他時時刻刻都在等著曹操給他哪怕是最後一根救命稻草。怎樣在最短的時間內,召集離樊城最近的部隊,讓最得力的屬下統領,儘量及時給曹仁送去充足的彈藥呢?

曹操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走也不是,又不能跺腳,可把人急得!誒,曹操就是曹操,眉頭一皺、靈光一閃,一個人的名字進入了他的腦海——徐晃!對,就是徐晃!嘿嘿,曹操興奮得拍起了巴掌。哎,你看我怎麼現在才想起徐晃呢,早該想到了,畢竟是老了不中用了!

曹操立刻叫來秘書,馬上做出指示,請徐晃同志火速從宛城出發,前往樊城,協助曹仁同志開展軍事工作。

都說殺功臣,徐晃憑啥壽終正寢?他的言行,足以啟示世人

軍令如山,正在宛城對軍營開展督導工作的平寇將軍徐晃一收到通知,便帶著自己的五六千員工向樊城開去。快到樊城時,徐晃從探子的口中得知,現在的關羽兵力是自己的N倍。於是便開了個緊急會議,會議的主題是,讓大家做一個風險評估,我們還要不要再立即前進?很明顯,如果繼續前進,和關羽決一死戰,那等於是拿自己這顆雞蛋去碰關羽那顆大石頭。如果不前進,要是曹仁頂不住一旦樊城失守,不但自己這趟白來了,還很可能要被曹操問責。

會上說什麼的都有,最後如何選擇還得一把手徐晃來拍板。關鍵時刻的抉擇,決定了一個團隊的生死,也能充分體現一名優秀將領的水平。我相信自己是對的,因為我要一如既往地做一名優秀將領。徐晃果斷拍板了,不要貿然前進,先等待機會,再做打算。

雖然徐晃很勇敢,但是在充分分析了敵我形勢之下,結合實際情況,他還是選擇了鬥智。

就在徐晃領兵推進到陽陵坡的時候,關羽已派了一支前哨部隊等在了郾城。被攔截了,正好可以休息下,於是徐晃部隊便在此停了下來。

是真的休息嗎?在關羽軍看來是的,可實際上不是。

徐晃正在暗地裡行動呢!他趁自己的部隊剛到,敵軍一時還估算不出自己到底帶來了多少人(實際上就五六千人),量對方不敢貿然行動,領軍抄小路迅速圍住了郾城,同時還秘密地挖了一條長壕。這兩下子可管用了,關羽軍怕對方斷了自己退路,一旦徹底被圍住,可能會落得被全殲的下場,想想就害怕,便燒燬了營盤,連夜撒丫子跑了。

都說殺功臣,徐晃憑啥壽終正寢?他的言行,足以啟示世人

這正是徐晃想要的結果。

略施小計,便旗開得勝,徐晃輕輕鬆鬆佔領了郾城。在稍事休息後(雖然未開打,但是挖長壕的兄弟累啊),徐晃又領著軍隊向前推進了。一路上,徐晃都在仔細琢磨上級的精神,到底是讓自己來解救曹仁的,還是隻需拖住關羽等待後援部隊贏得戰爭主動權呢?聰明的徐晃意識漸漸清晰起來。他命令部隊放慢了步伐,最終在距離關羽的包圍圈不遠的地方停了下來。

然而,徐晃的下屬們就看不懂這是啥意思了。

眼看樊城危急,曹仁命垂一線,你卻在這裡等著看好戲,要是被領導曹操知道了,那是要嚴肅追責問責的。莫不是徐晃膽怯了?害怕那名氣沖天的關羽?這有可能,越想越有可能。於是,有那麼幾個平時看不怪徐晃的,就帶頭大呼小叫地責備徐晃,催促其趕緊去就曹仁。還大有你再不去,我們就要告黑狀了之意。

徐晃是清楚底下這些人的想法的,可是他不能說破上級的意圖啊。

就算要說,也不知道如何開口啊,因為他口才不行。若說讓他帶兵打仗還行,但要是發表一番演說,那就難為他了。平時開會也是提倡開短會,三言兩語把工作安排下去就是了,至於要講出個一二三來,那實在不是他的長處。

一天被責備催促數次,徐晃也犯難啊,壓力也大啊。正在沒轍之際,曹操派去協助徐晃的一名文官發揮了重要作用。

都說殺功臣,徐晃憑啥壽終正寢?他的言行,足以啟示世人

這名文官口才很好,正好可以彌補徐晃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他領會上級的精神與徐晃是一致的。因此,在一次軍事會議上,這名文官給同志們做了很好的思想工作。他是上面下派的,講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再加上他摸準了下面的人在擔心什麼,因此他表態說:如果因為沒有及時援救曹仁而被上面問罪,我個人承擔責任。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還有什麼擔憂的呢?不打更好,誰又願意沒事拿自己的命去開玩笑呢。於是這些人雖然面上還是表現出很擔憂的樣子,實際上心裡樂開了花。但畢竟嘴上不再說什麼了。

這又是徐晃想要的結果,因為他終於可以放心地實施他的謀略了。

於是,徐晃領兵抵達了樊城之下,待站穩腳跟後,一面抵擋關羽的進攻,一面挖地道通向樊城內,或是派遣勇士躲開關羽軍的監事射箭書進樊城,目的都是為與被圍困在樊城內的曹仁取得聯繫。

這套雙管齊下的辦法果然湊效了,當曹仁手捧徐晃親別寫來的書信時,感動得不要不要的,畢竟是好兄弟啊,關鍵時刻沒有忘了我。當曹仁感動完之後,打起了一百二十分的精神,轉頭看著自己的每一個下屬,那一雙雙期待的眼神,十分振奮地說:

兄弟們,我們有救了,徐晃來救我們了。

略作停頓之後,一字一句的說:所以,我們更要與關羽死磕到底,人在城在,人不在城也一定要在。

是。頓時會議室裡群情激奮。這聲是喊得驚天動地。

都說殺功臣,徐晃憑啥壽終正寢?他的言行,足以啟示世人

曹仁不再是一個人在戰鬥,同時徐晃也不再是一個人在戰鬥。

就在徐晃抵達樊城後沒多久,曹操就陸續地派遣多支隊伍支援徐晃,便指示這些部隊均聽命于徐晃、由他一人管理。於是,徐晃的隊伍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慢慢的、漸漸的,就壯大到了可以與關羽針鋒相對、決一死戰的地步。

這又是徐晃想要的結果。

於是,徐晃公開表示,將在未來幾天結束戰鬥,一舉擊敗關羽。

徐晃敢說這話可不是吹牛的,在與關羽對峙的這段時間裡,徐晃基本上已經把關羽琢磨了個透,已經詳細調研掌握並分析了關羽的軍事部署,可以說已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東風就是曹操的後援部隊,可是現在東風來了,OK,那就行動吧!

徐晃決心用實力和智謀逼迫關羽撤圍。

當時關羽率領主力部隊駐紮在圍頭,而剩餘部隊則屯紮在四冢。徐晃見了,嘿嘿一笑,臉上現出了狡黠的神色。於是,馬上發出命令,進攻圍頭。聽說徐晃親自帶隊進攻圍頭了,關羽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立即迎敵。畢竟難逢棋手嘛。這樣一來,關羽四冢的防守就有所鬆懈。

都說殺功臣,徐晃憑啥壽終正寢?他的言行,足以啟示世人

徐晃要的就是這個結果。嘿嘿,關羽,你上當了。

於是,徐晃集結兵力猛力攻打四冢,當然,同時也象徵性地攻打圍頭,畢竟,太不重視一代名將關羽也不好。等到關羽發現徐晃不是想跟自己玩的時候,已經悔之晚矣,關羽心急,便親自帶兵援助四冢。

徐晃要的就是這個結果。嘿嘿,關羽,你終於徹底上當了。

在這段時間的多次實地調研研究中,徐晃發現關羽的防守十分嚴密,暗地裡也不得不佩服關羽果然是一代名將,軍事佈防十分合理得當,要想靠硬攻取勝幾乎是不可能的。那剩下的,唯有一種辦法,那就是把關羽引誘到防守圈外作戰,可是關羽豈是那麼容易上當受騙的,在進行了三番五次的引誘之後,關羽就是不吃這一套。

所以,徐晃只得動腦筋另闢蹊徑。這不,想了一招聲東擊西之計,不料,還果然湊效了。

現在終於將關羽引出,就像是貓見了老鼠,徐晃格外興奮。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這個絕好良機。

都說殺功臣,徐晃憑啥壽終正寢?他的言行,足以啟示世人

可憐的關羽帶來五千兵馬尚未抵達四冢,徐晃就送了他一個大大的禮物,給了他一個半路埋伏。

雖然關羽勇冠三軍,能打能殺,畢竟雙拳難敵四手,又加上上當中了埋伏,惶急之中戰鬥力大不如以前,血戰半天,傷亡慘重。徐晃又親率大軍加重重圍,誓要把關羽這隻獵物圍殺在眼前。

可是,關羽見勢不妙,居然不顧一代名將的身份,調轉馬頭就要跑。這倒是有點大出徐晃的意料,要是自己,會不會跑?

好不容易好不容易才讓關羽中計,這要是讓關羽重回防禦圈,這以後要想解樊城之圍那是千難萬難了。

徐晃沒作一絲猶豫地高呼,命令自己的千軍萬馬,直追關羽軍。

喊殺聲、兵器聲、馬蹄聲盈滿樊城外。關羽逃跑的速度非常快,徐晃緊追窮寇的速度也很快。因此,就在關羽前腳踏進自家營門的那一刻,徐晃也到了。關羽只能任由徐晃踐踏自己好不容易才建設好的“家園”了。現在,敵人就在眼前,講什麼都沒戲了,唯有短兵相接,一見高下。

驚天動地的廝殺聲充斥著整片天空,這聲音傳到曹仁耳裡,猶如一曲動聽的交響樂。他知道,反攻的時機到了。於是,高喊出城迎敵,帶著僅剩的殘兵弱將也投入到了戰鬥,與徐晃很好地來了一個裡外夾擊。

都說殺功臣,徐晃憑啥壽終正寢?他的言行,足以啟示世人

鏖戰中,投降關羽的博方、胡修等被殺。關羽被徐晃、曹仁內外夾攻下,也漸漸不支。眼看再無奪取樊城的機會,便再一次地不顧一代名將的身份(其實也是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軍事策略),開始撤圍退卻。徐晃和曹仁當然不會放棄這個“

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機會,拼盡全力地一路追殺關羽,關羽算是徹底地敗了下來。

徐晃救了曹仁、解了樊城之圍這件事,回去後獲得曹操特別的嘉獎,最重要的是得到曹操的高度評價:

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曹操毫無保留地高度評價徐晃超過了古代的名將孫武和司馬穰苴此兩人,可見曹操對徐晃在襄樊戰役中的表現是十分滿意的。

人生圓滿的徐晃,對我們有啥啟示?答案都在徐晃的故事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