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他到底有多恐怖?

爱说历史的紫气东来


郭嘉的恐怖在于,他善于琢磨人,能够看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预测出他的下一步行动,每每料敌机先。

郭嘉生平

郭嘉,字奉孝,颍川人。21岁出山,投奔袁绍,但他看出来袁绍并非明主,所以很快离开了袁绍,赋闲6年。

郭嘉27岁时,经好友荀彧介绍,投奔到曹操麾下,郭嘉认为曹操是值得辅佐的明主,曹操也认为郭嘉是能帮他成大事的人。郭嘉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屡出奇计,受曹操信任,一度打算自己死后让郭嘉辅佐后人,不幸天妒英才,郭嘉只活了38岁,从征11年。

郭嘉的谋略,咱们试举几例说明。

官渡战前,先攻刘备

官渡之战前,刘备占领徐州,对曹操后方形成威胁。

曹操想要先击败刘备,但是众将认为袁绍才是主要敌人,如果我们进攻刘备,袁绍趁虚来攻,那岂不是大事去矣?

然而郭嘉十分了解袁绍,他认为袁绍这个人性格犹豫,我们趁着刘备立足未稳,速战速决,等袁绍决心出兵,刘备已经败了。

果真如郭嘉所想,曹操攻打刘备时,袁绍没有抓住这次战机,田丰苦劝,袁绍都没有立刻发兵,曹操迅速击败刘备,夺回徐州,避免了两面作战的风险。

预言孙策之死

孙策号称小霸王,带着几千人渡江创业,转斗千里,打下江东基业,真可谓年少英雄。

在袁绍、曹操对峙的期间,孙策准备带领军队偷袭许都,消息传来,所有人都很担心。

只有郭嘉表示,孙策在平定江东过程中,杀了江东不少英雄豪杰,而本人又轻率无防备,一定会死于仇家之手。

郭嘉这句话一语成谶,孙策在渡江之前,被复仇而来的许贡门客刺杀。

郭嘉的这句预言可能有些巧合,不过这给郭嘉的形象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预言袁氏兄弟内斗

袁绍死后,曹操急于平定河北,出兵冀州,和袁谭、袁绍交手,虽然打了胜仗,但是没有太大进展。

那么,怎么快速平定河北呢?

郭嘉认为,“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只要放缓了攻势,时间一长,袁氏兄弟内部矛盾就会暴露,这两人就会开始争夺冀州。

曹操于是移师南下,假装去打刘表,袁谭、袁绍兄弟果然开始内斗,袁谭不敌,派辛毗向曹操请降,曹操此时再攻冀州,就容易多了。

除此之外,郭嘉在擒吕布、平乌桓的战斗中也有奇策,总之,郭嘉在曹操前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通过分析对手,帮曹操做出了不少正确的决断,是一位优秀的谋士。

不过,尽管郭嘉很优秀,但如果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那就是有些夸张了,曹操麾下谋士众多,荀彧、荀攸、贾诩、程昱等都不比郭嘉差,甚至贡献还要更大。所以,我们要肯定郭嘉的才能,但也不能盲目夸大。


历史都付笑谈中


姓郭名嘉,字奉孝。

颍川阳翟人,生于东汉170年。

一开始,我在袁绍手下做事,没错,就是那个来头不凡,家世显赫,四世三公的袁绍。

当时袁绍势大,也有些志气,为了实现拯救汉室,并建功封侯的理想,于是我加入了袁绍的阵营。

可后来接触久了,我才知道,袁绍志大才疏,有谋反的实力和野心,但没有成大事的胸襟和智慧,我心灰意冷,遂而离袁闲居。

离开袁绍以后,我在家看书,喝酒,种地,这样的日子,我过了整整六年。

直到建安元年,我的好友荀彧将我推荐给了曹操。

就是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很多人都说他是奸臣,祸乱枭雄,可是这只是偏见而已。

汉室之亡,起源于黄巾和十常侍,后又有猪队友,何进和袁绍的蠢操作,致使董卓入关,而使汉室彻底成为挂名傀儡。

那一日,我见了曹操,我们二人虽是初见,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短短的一个时辰多,我们却相谈甚欢,相见恨晚!

从此,我成了曹操的“军祭酒”,我和曹操工作时,是君和臣,闲赋时,是朋和友。

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方,都想逐鹿天下,取汉室而带之,我随着曹操东征西讨,为他出谋划策,我们一起破了很多对手。

建安二年,曹操讨伐张绣失败,而被袁绍致信羞辱,他担心自己不能和袁绍抗衡,于是我说了“十胜十败”的说法,而振奋了我军将士的士气,同时我也成五大谋士之首。

曹操有五大谋士,除我之外的四人是:

程昱,

荀攸,

荀彧,

贾诩。

建安三年,刘备被吕布打败,而依附于曹操,当时程昱就建议他杀掉刘备,免得将来养虎为患,后来他问我意见。

我说:“主公举剑起义,为百姓除暴,以诚信招揽天下英雄,虽然小有成效,但仍未成功,而刘备前期蛊惑人心,得了些英雄之名,现在杀他不妥,不过主公可以将他软禁起来,待以后时机成熟,在使计除掉他,这样也好收关张二人的心。”

随后几年,我和主公相得益彰,一路连征连胜。

可是建安十二年,袁绍袁熙逃进乌桓,我和主公率轻骑追杀,可是回程路途恶劣,加之连日急行军,我水土不服,染病不起。

这一日,我感觉自己大限已到,我叫人去把主公请来,诉说最后的君臣之义,亦是朋友之情!

随着账外的一声惊雷,我的头俞发的沉重,我提起最后一口气,说道:“奉孝此生,得遇主公,已了无遗憾,若有来世,愿再遇主公…………”

这就是我和主公曹操的全部故事!

(完)





姓叶名知秋


谋士郭嘉。

1、郭嘉是谁?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什么意思?就是如果郭嘉不死的话,卧龙根本出不了江湖,卧龙不出,江湖上也就不会有诸葛亮的一系列神奇传说了,因为郭嘉的谋略太厉害,压着卧龙,所以卧龙一直憋屈的待在家里,由此可见,郭嘉是多么强大!

不啰嗦,来简要了解一下郭嘉。郭嘉,河南禹州人,曹操身边著名的参谋长,善谋略,可以英年早逝,年仅38岁。早年投奔袁绍,无奈话不投机,无奈回家蜗居,后经老乡荀彧推荐,来到曹操身边,大展宏图,成就美名。再来说一下他的老乡荀彧,荀彧,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他可是个厉害角色,只可惜仅仅活了50岁。


2、郭嘉的厉害。

说到郭嘉的厉害,不得不提吕布,吕布大家都知道,是个厉害角色,要不人们常说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可这个大英雄偏偏反了曹操,让曹操甚是头痛,调集大军好一个打,却怎么也攻不下下邺城,郭嘉一出马,水淹下邺城,轻松灭了吕布,去了曹操的一块心病,让曹操好生欢喜。话说刘皇叔落魄投奔曹操,郭嘉建议曹操软禁了刘备,以绝后患,就像蒋介石软禁张学良一样,可是曹操楞冲大尾巴狼,不听劝告,放走了刘备,这就为以后三国鼎立埋下了祸根,到以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日渐强大,曹操再想灭他已经无能为力了,再后来,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彻底浇灭了曹操一统江湖的念头,如果当时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那么就不可能有后来的三分天下,如果郭嘉不是早早病逝,那么也有可能帮助曹操重新崛起,只不过多费点时间罢了,所以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智者说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俺本着听老人言,不吃亏的原则,这几天捧着一本三国瞅。毕竟老人家都说了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吗?俺已经快老头子了,乘着小娃娃们还叫俺叔叔的时候,回味一下三国。

这不刚瞅到郭嘉走了,回头咱就刷到了这题目,巧了!这不答都不行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说了:“郭嘉不死便无三国,这话是不是有点高了?”

您这说的,这话还真不高,咋说呢?决定有无三国最关键的一个点是赤壁之战。当年曹操如果能在这场战役中一举击败孙刘联军,那么咱大华夏的地头上,将会少一部精彩纷呈的三国时代。

最后一统天下的必然是曹操,这一准没跑。

江南那块也没啥捯饬的,少则一年,多则三年,这地也就平了,这天下稳稳的就是曹操的天下。

可结果呢?这一战大败,三国成型,长江南岸这块为孙刘提供了壮大的土壤,曹操对他们也奈何不得。

那么郭嘉这人能不能帮子曹操一举击败孙刘联军呢?

毕竟历史不能假设,咱只能从一些过去的细节当中去分析分析。

分析

郭嘉这人谋略当然是有的,但他有一项能力却比谋略更加的厉害,那就是揣摩人心的能力。

话说曹操的谋士那叫个多,却只有一个郭嘉和曹操成为了朋友。

当年曹操出行,如果郭嘉随同,那么二人必定同车,吃顿饭,一个大勺搁那鼎里边舀食吃,一个席子俩人一起坐,小心眼的曹操压根就不嫌弃。

您换个人上去,曹操不拿大脚丫子踹你,都会拿白眼皮字瞅你,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您以为这只是说说而已?

郭嘉搁曹操这里就能做到这一步,偏爱那就自不必说了。

咱说人无完人,郭嘉这人不拘常理,而曹操这人干点啥事那叫个严格,搁现在那叫纪律严密。

所以郭嘉这人时常就有人告他,太过不检点,当年有一位纪检官员,叫陈群的为这事大张旗鼓的跑曹操那里告了他一状。

而曹操作为典范把陈群这顿夸,夸完之后,郭嘉啥事没有该干嘛干嘛,一点影响都没有。

所以从这里,咱就不难发现曹操对郭嘉的信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旦遇到曹操发火十匹马都拉不回来的局面,你让郭嘉试试,这逆耳的话估计就能听进去。

那么大家伙说郭嘉不死,再无三国,这一点很重要。

那么他的谋略如何呢?

咱刚刚不是说了吗?郭嘉这人揣摩人心的能力比谋略更胜一筹。

咱说几件事,大家伙听听,就能明白!

当年郭嘉其实最先投靠的是袁绍,毕竟当年袁绍那舞台是最大的。可郭嘉到了那,也就是十几天的功夫,就给袁绍下了断语:“这人喜欢谋划这很好,但没有一点决断之能,拯救国家于危难,建立称王称霸的大业,这种事搁他身上,就一个字难!”

回头郭嘉就走了,这时间点上郭嘉才二十一岁。

事后证明郭嘉说的话都应验了。

而郭嘉这一走,搁家里边一呆就是六年

这不后来曹操的一个重要谋士戏志才去世了,曹操连个出谋划策的人都没有了,这就写信给荀彧,让他给自己再弄一个谋士。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这事为嘛要找荀彧?”

这您就不知道了吧,戏志才就是荀彧举荐的,事实证明荀彧的眼光没有错,所以曹操回头又找人家去了。

那么经过荀彧的举荐,曹操和郭嘉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俩人一交谈,您还别说,郭嘉的路子挺合曹操的口味,两人一度表示相见恨晚啊!

郭嘉找到了明主,曹操找到了好谋士,得咧,从此之后俩人算是绑到了一辆战车上了。郭嘉做了曹操的军事祭酒。

后来曹操打张绣,结果被人家张绣打了个稀里哗啦,袁绍得到了信,特意给曹操去了一封信。

瞅瞅你那德性,连个张绣都打不了,还争霸天下,要点脸好不啦。

嘚不嘚,嘚不嘚,这顿数落。

把个曹操气的够呛,有心提兵要弄袁绍,但一想自己的体量和袁绍的体量,这就打算忍个肚疼,算了。

结果郭嘉就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明袁绍十个必败的理由,以及曹操十个必胜的理由。

这顿气打的,一下子就把曹操的信心鼓舞了起来,而且曹操一帮子将士听了也觉太有道理,一家伙就拧成一股绳子,要弄死袁绍。

后来,咱刘皇叔到处溜达,也没个根据地,加上又被吕布给整趴下了,这没地可去了,这不就跑到曹操这里做客。

瞅着刘皇叔,当时就有谋士提议要把刘皇叔给整死,郭嘉就提议这刘皇叔瞅着挺狼狈,但人家的英雄有名啊,他在穷途末路的时候找你,你一家伙把人家干死了,这就是杀贤士的恶名,所有人都会质疑你,将士和智者都会远你而去。

事实确实如此,可后来郭嘉又提了一个更加险恶的主意,说这刘皇叔虽然现在落魄,但他有万人敌的关羽和张飞辅佐,现在已经得了人心,那么相信用不了多久就会居人之上了,不如直接软禁起来算了。

结果后面的意见曹操没搭理。

说道这里,大家伙就知道了郭嘉瞅人那可真的是很准啊!当时曹操真要是把刘皇叔给软禁了,打这起就没啥三国了。

后来,曹操提大兵去和吕布掰手腕,大家伙都知道吕布这人勇到是勇,但没智,一家伙就把吕布给逼到了下邳。

咱说吕布不愧是勇猛,曹操搁这里一呆就是大半年,愣是没有拿下下邳。曹操瞅着士兵都打疲了,这就有心想要退了。

可郭嘉却瞅出了机会:“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败亡就在眼前了”

郭嘉又给曹操打气,让他下大力气再弄一次,于是曹操又按照郭嘉的想法,一边攻城,一边可就开始决堤准备水淹下邳。没跑,吕布直接就被擒杀了。

这不后来,刘皇叔呆在曹操这里,瞅着郭嘉的样子,感觉这不是个善茬,就等着郭嘉不在曹操的身边,跑到曹操眼跟前要趁着袁术投靠袁绍的时机,要去拦截。

曹操一听用别人的手,去办自己的事,这挺好的。

结果放跑了刘皇叔,回头刘皇叔就把下邳给拿下,和曹操对着干。

这事让曹操面对郭嘉的时候,弄了个大红脸。

再后来,曹操被袁绍和刘皇叔夹在当中间。曹操就有心先把这连脚跟子都没有站稳的刘皇叔消灭在徐州,但他又怕袁绍趁自己不再,弄了自己的许都。

这弄了个左右为难,于是他又去咨询郭嘉。

“这还用问!当然是直接弄刘皇叔,这人脚跟子都没站稳当,灭他容易,三两下的功夫。那袁绍压根就是个优柔寡断的人,您这弄刘皇叔的时候,他一准犹豫,当他想明白了,咱早就把刘皇叔灭的啥也不剩了。”

得咧,曹操得到了这么一个保证,直接提兵就去干刘皇叔,这家伙把刘皇叔给坑的不要不要的,还没怎么打就跑了。

刘皇叔的老婆也丢了,兄弟关羽也让曹操给拿了。整个战局和郭嘉预料的一样,袁绍压根就没啥反应,刘皇叔就这么撂挑子了。

他还预演孙策虽然拥兵百万,但他必死于刺客之手,因为他吞下辽东,所诛杀的都是英雄豪杰。

确实后来的孙策就死于刺客之手。

接着是曹操打败袁绍,一般人在这个时候一定会继续追击袁绍剩下的俩儿子,而且一帮子谋士都是这么建议的,唯独郭嘉不赞成。

“费那劲干嘛?咱不动他,这俩兄弟自己个就能打起来,咱要动他,他们反而会抱成一团。”

曹操表示同意,这不,曹操带着大兵刚刚回到许昌,这俩兄弟就闹别扭了,曹操立马又带着大兵杀了回来,这俩兄弟被曹操逐个击破,一个领了便当,一个跑的那叫个欢快。

这一仗打的轻轻松松,曹操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在204年曹操就将郭嘉封为洧阳亭侯。

所以说了这么多,大家可以看出来,第一曹操很信任郭嘉,第二郭嘉对人心的揣摩很好,第三郭嘉的谋略很棒。

那么在赤壁之战曹操犯了好几个错误,如果郭嘉在的话,他必然会指出来,其结果就是曹操必然会接受。

所以这就有人说郭嘉不死,再无三国。这话是这么来的。但历史就是历史,他是不能改的。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是,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他辅佐曹操白手起家,逐步扫灭北方诸侯,奠定曹魏基础。有人说:“郭嘉不死,孔明不出”,还有人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那么,郭嘉到底有多厉害、多恐怖?难道他能帮助曹操统一三国吗?

郭嘉是三国时期的奇才,而这个奇才主要显示在郭嘉的脑回路上。

我们拿一个经典案例来进行分析,那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在曹操完全掌控河北之后,面临两个情况,第一点就是直回许昌大本营,第二点就是继续追击将敌军全部剿灭。而在这个时候,曹操的四大谋臣分别表示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其中有三位谋臣都表明曹操必须立刻回到许昌,否则整个曹魏政权将会有很大的危险,只有一个人表示反对他就是郭嘉,郭嘉认为既然已经掌控了河北,就一定要把事情做绝,不能够给任何敌人以喘息时间,并且他建议曹操此刻必须立刻率领自己的全部军队前往内蒙的乌桓地区,并且在乌桓地区彻底击溃袁氏家族。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下,曹操听取了郭嘉的意见,彻底剿灭袁氏集团,巩固了自己的大后方,平定了多年的隐患。

后来赤壁之战战败,曹操说,如果郭嘉还活着的话, 断然不会让自己有这样损失惨重的失败,说明了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同时这话也是说给帐下谋士听的!曹操此举是在让自己帐下谋士羞愧,埋怨没人劝自己不要渡长江。

郭嘉献计有一个特点,对敌人内部洞若观火。孙刘联盟的内部矛盾定然逃不过郭嘉的眼睛。基本上是能够给曹操点明孙权和刘备面和心不和的本质,并以此为根据告诉曹操,只要放任一段时间,孙刘火拼可能极大。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孙刘联盟只要没有共同的外敌,必然瓦解。


往往是在曹操陷入左右为难,并且无法看到未来发展前景的时候,郭嘉才会提出个人的建议,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个人建议全都会被曹操所采纳。而且郭嘉的脑回路非常奇特,他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很多情况之下是被所有谋臣和谋士所反对的。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郭嘉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这句话有一定的理论实际操作性。

综上。


一起聊历史


三国时期有两大谋士的死亡最令人叹息,一个是刘备失法正,一个是曹操失郭嘉。如果刘备不失法正,也许不会有夷陵之败。如果曹操不失郭嘉,也许不会有赤壁之败。世人皆称,郭嘉不死,便无三国。那么郭嘉到底有多厉害呢?

郭嘉二十岁的时候意识到天下即将大乱,这正是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于是他投奔了四世三公的袁绍,并且得到袁绍的重用。但是随着郭嘉在袁绍身边待久了,就慢慢意识到袁绍并非明主,袁绍优柔寡断,缺乏霸主应有的气概,恐怕难成大事。郭嘉就这样一人独自离开袁绍,转而投奔了曹操。

曹操与郭嘉可谓知己,他们相见如故,郭嘉对他这位新主子十分满意,并且说到“曹操真可谓吾主”。此后郭嘉在曹操身边的十一年里,不断献谋献策,让曹操统一了北方成为最大的诸侯。

曹操与袁绍官渡对峙,又恐怕身后吕布偷袭自己,为这事头痛不已。这时候郭嘉对曹操说:“应及早灭吕布,否则日后与袁绍大战,吕布必偷袭,袁绍性格优柔寡断,应趁袁绍没反应过来迅速打败吕布,在回过头来对付袁绍”曹操听从了郭嘉的意见,果然一切如郭嘉所说。

袁术称帝,曹操号令天下诸侯讨伐,这时候只有刘备只有愿意去讨伐,郭嘉听说后急忙劝说不可让刘备去讨伐袁术,果然不出郭嘉所料,刘备后来占据徐州并且与曹操为敌。

曹操为了打败二袁,问郭嘉计策,郭嘉系统的分析了当前形势,让曹操撤军,二袁必定会反目。曹操后来撤军,二袁果然反目,就这样曹操轻易的打败了二袁,二袁一死一伤。

只可惜郭嘉性命不长,仅仅追随了曹操十一年,便因病去世了,郭嘉一生计策从未出错。郭嘉要是不死,曹操很有可能早早就统一了天下,没有三国也是有可能的。

郭嘉去世后,曹操十分痛心,亲自到其灵堂前大声痛苦,曹操视郭嘉为知己,却不曾想郭嘉如此短寿。


三农天下185


郭嘉很恐怖吗?没多恐怖吧。


网络时代,郭嘉被人捧上神坛,原因之一是三国游戏的盛行,第二个原因大约是《三国演义》中,曹操赤壁兵败后哭的那句: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好像有了郭嘉,曹操赤壁就不会落败一样。


曹操虽然不像刘备一样喜欢哭,但是,也不是只哭过郭嘉一人,他还曾哭过典韦。

曹操有特殊的爱好,喜欢和已婚妇女交朋友。


在打下宛城张绣投降后,曹操和张绣的寡居婶子邹氏搞到了一块儿,张绣觉得丢人,半夜发动袭击想杀了曹操,曹操裤子都没来得及提,仓皇而逃,他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为了孟德这次的春风一度付出了生命。


事后曹操亲自设酒祭奠典韦,那一次曹操哭的很痛:


又设祭祭典韦。操亲自哭而奠之,顾谓诸将曰:“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


毛宗岗认为这就是曹操得人心的地方,但是毛宗岗认为曹操亲口说出来,又难免太假。


不过如果曹操不说,手下人那些武夫粗人又怎么知道自己爱将之心呢?


曹操第二次哭典韦,在一年之后,征袁绍时,路过淯水时他放声大哭,手下人问他为何无缘无故哭泣,曹操说:


吾思去年于此地折了吾大将典韦,不由不哭耳!


于是再次命人设酒,祭奠典韦,手下人无不感叹,曹操要的就是这种感叹。


毛宗岗在这儿还不忘酸酸的说一句:邹夫人不知如何下落,亦当一哭。


曹操祭奠典韦,无非是给手下诸将看,我对死人尚且如此念念不忘,你们只要跟着我老曹安心干活,银子房子娘子要啥有啥。


哭一既死之典韦,而凡未死之典韦,无不感激。此非曹操忠厚处,正是曹操奸雄处

其实这和后来哭郭嘉异曲同工之妙,哭典韦是为了激励武将哭郭嘉是为了羞辱文臣。


一扬一抑,足见曹丞相用人手法高妙。


《三国演义》中曹操赤壁之战大败,从华容道败走,率领二十七骑侥幸脱险,曹仁给曹操设酒压惊,酒席宴间曹操忽然放声大哭,众人不解,问他,当时兵败的时候他不曾哭泣,现在安全了为何大哭呢?


曹操说:


“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这其实是在打脸众谋士,所以,众谋士皆默然自惭。


哭郭嘉不是《三国演义》独创的,是记载在《三国志》郭嘉传上的。


曹操为啥哭郭嘉呢?除了给诸位大臣看之外,还有他和郭嘉之间的君臣情义在的。


郭嘉跟了曹操十一年:


又以其通达,见丗事无所凝滞,欲以后事属之,何意忽尔失之,悲痛伤心。


赤壁新败,曹操大约想起郭嘉当年的建议。


郭嘉建议他要想谋天下,必须先定荆州。


郭嘉身体不好,曾和人说过,往南方去,自己必然会死,但是他生前依旧坚定的要和曹操去平定荆州。


郭嘉在曹操一众谋士中年纪最小,曹操还想自己百年之后托孤给他,没想到不到四十岁郭嘉就死了,曹操难免伤心,人都是有感情的,曹操其实也是一个很重情的人,哭郭嘉这点我觉得不完全像毛宗岗说的那样,只是为了羞辱众谋士。


郭嘉很有谋略,这点没错,但是说郭嘉的计谋恐怖到,郭嘉不死诸葛不出,郭嘉不死三国不立之类的,真的是过誉了。郭嘉死不死诸葛亮都会出山,只不过诸葛亮出山时正好赶山郭嘉死去,于是现代人,尤其是郭嘉的粉丝就编出来郭嘉不死诸葛不出的段子来。



其实郭嘉的影响力真的没有那么大。


在曹操的阵营里,郭嘉的绝不会比荀彧更重要,荀彧和曹操的关系类似于萧何之于刘邦,虽然从不和曹操一块儿出征,但是却是曹操的坚强后盾。


曹操出征是因为有荀彧坐阵后方,才让他可以安心在前线开疆拓土。


曹操出征时,战场上的主心骨是荀彧的侄子荀攸,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荀攸是曹操的军中第一谋士,官渡之战阵前主要的谋划者是荀攸,许攸来降,劝曹操相信许攸火烧乌巢的是荀攸好贾诩,不是郭嘉,袁绍死后让曹操乘胜追击对袁尚袁谭各个击破的也是荀攸。


官渡之战前郭嘉的唯一戏份是给曹操献上了征讨袁绍的《十胜十败论》,从理论高度帮曹操坚定了征袁绍的信心。


不过也只是理论高度而已。


后来在实际操作整个官渡之战中,郭嘉都是: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


只是从,跟随,具体出了啥有用的谋划,正史上没说,应该是没有。即使郭嘉出过什么谋划也因为不太重要被忽略了。

其实,历史上的郭嘉的本事不在出谋划策上,他更擅长决断。


比如有一件事有三种计划,可以向东也可以向西,曹操面对截然相反的意见拿不定主意时,请郭嘉来,郭嘉会给他一个明确的判断:一路向西。


比如征吕布的时候,曹操和吕布接连打了三次,把吕布打得丢盔卸甲,只有防守之力,曹操这时候想停下来休整一下,但是郭嘉劝他要一鼓作气拿下吕布:


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今布每战辄破,气衰
力尽,内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项籍,而困败过之,若乗胜攻之,此成禽也。


曹操听了郭嘉的建议,一鼓作气擒住了吕布。


郭嘉另外一个著名决断是,断定孙策会死于小人之手。


郭嘉的判断原理是,孙策这人得江东之地,杀了很多当地豪杰,这些人都是能得人心的人,手下有很多死忠小弟:


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马亲王根据这段话,脑洞大开的写了《孔雀东南飞》的故事,那个故事中作为特务头子的郭嘉虽然未正式出场,却是恐怖的存在。


真的恐怖。


不过那毕竟是小说,大胆假设,合理猜想而已。


对于郭嘉判断孙策之死,裴松之认为只是巧合,他说起郭嘉这次判断给了四个字的评语:


自非上智。


曹操手下人才太多了,论奇谋算计郭嘉不如贾诩,论掌控全局郭嘉不如荀彧,论阵前谋划他不如荀攸,不过长于判断这点,足以让他在曹操阵营脱颖而出,但是说郭嘉影响了整个三国走向,甚至郭嘉不死诸葛,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之类的话,真是听听就算了。


=============


薛白袍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东汉末年,逢三国,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期,无数英雄豪杰都在为了自己毕生的梦想而努力,这些英豪当中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诸葛亮,出山后诸葛亮凭借自己过硬的才能为西蜀的建立奠定基础,并且要诸葛亮名流千古,成为无数人的典范,曾经有人一句话“郭嘉不死,诸葛不出”好多人认为郭嘉强于诸葛亮。

郭嘉曹操的第一知己,唯一懂曹操的人

郭嘉最早开始先投靠了袁绍,认为袁绍并不是可以成大事者,他就离开了袁绍赋闲在家,后经过苟彧介绍投奔曹操,给曹操视为上宾,这个时候曹操很看重郭嘉。

郭嘉在成为曹操的谋士后,很快就为曹操出谋划策,并且在官渡之战,提出十胜十败论,坚定曹操抗击袁绍之心,并稳定军心,并且在其他战役中鼓励曹操,不断为曹操出谋划策,曹操按照郭嘉的计策不断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曹操可以统一北方,有郭嘉的功劳。

郭嘉无数次出谋划策,都给曹操带来不错的结果,曹操对郭嘉是十分信任的,郭嘉的才能,郭嘉能动曹操,曹操也懂郭嘉,可以说他们是人生难得一知己,曹操对国家有评价:“难奉孝为能知孤意

郭嘉为什么能如此了解曹操心思

郭嘉善于性格分析,并且喜欢冒险,不按常理出策,并所出之策,都是良策,这是因为有这样的本事,郭嘉看袁绍,吕布都有精准的分析,从而可以保证他在合适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

郭嘉对人心了解十分透彻,他知道刘备十分得人心,并有关羽张飞相助,不会久居曹操之下,果真刘备背叛了曹操,后来又预测了孙坚会给刺客说杀,孙坚死在了刺客手下,可以说郭嘉对人心是十分了解。

郭嘉知道曹操也懂得曹操,他可以在曹操需要他的时候,他就可以马上为曹操想好计策,这样一个十分懂自己一个人,自然可以获得曹操的喜欢和热爱。

还有最重要就是郭嘉把曹操当朋友,曹操这个级别的人,朋友必然和很少,可以说曹操十分需要一个人可以和他好好说话,这个人就是郭嘉。

郭嘉不死,诸葛不出,徐庶进曹营,不献一计

郭嘉死去的同年,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是个全能型人物,郭嘉并不是个全能型人物,只能说郭嘉强于一项,而不是多项,诸葛亮会在郭嘉死后出山,主要是一个巧合的原因,才会要不少人在这句话上做工作。

徐庶是个三国十分著名的谋士,原本他投靠刘备,成为他谋士他又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才会给刘备请出山,可以说没有徐庶的推荐,就没有诸葛亮,徐庶是个孝子,曹操抓住他母亲,逼徐庶前来投靠,无奈徐庶离开了刘备。

并到曹操军中后由于十分感激刘备,不给曹操出一计谋,就算他已经知道火烧连环计他不违背誓言,从而曹操惨败后大哭:“要是郭嘉郭奉孝先生在,怎能如此惨败”可以看出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总结

郭嘉的去世,对曹操打击确实很大,少了一个懂他的人,只要郭嘉有在他的劝言曹操必然听之,以那个时候曹操的势力完全是有机会在几年内统一天下,无奈郭嘉死了,也就没人可以在进入曹操的心中,原本徐庶是个不错的替代者,无奈徐庶不愿给曹操效力,最终要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莫地方


郭嘉(170年-207年),东征乌桓途中病逝,年仅37岁!这一年诸葛亮出山,有人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可见郭嘉对当时的影响!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

郭嘉早期投奔袁绍,后转投曹操!良臣择主而事,初投袁绍时对袁绍谋臣郭图说: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想和他共同拯救国家危难,建立称王称霸的大业,实在很难啊!”于是从此离开了袁绍。此后,郭嘉过了六年隐居生活。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臣去世,曹操伤心之余,托荀彧为自己推荐一位贤才!郭嘉荀彧私交甚好,于是将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且为曹操统一北方做出了极大贡献。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谋略,当时各路诸侯割据一隅,势复杂。在这种情况下,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是曹操常胜的关键。

对战袁绍时曹操明显底气不足,此时郭嘉提出:“公有十胜,绍有十败。”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官渡之战,袁绍战败自杀!两个儿子节节败退,曹军诸将都想乘胜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时,先前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独进奇策,建议退兵。他为曹操分析了袁氏两兄弟之间的矛盾,说:“袁谭、袁尚素来互不相服,又有郭图、逢纪这样的谋臣在当中搀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刘表,静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一举可定也。”后来曹操果然以极小的代价轻松击破二袁!

建安三年,刘备败于吕布,依附曹操。程煜建议曹操杀刘备!曹操又问郭嘉;郭嘉提出,刘备此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代表贤能,杀刘备,以后能人异士只会对主公望而生畏!建议软禁刘备,而曹操并没有采纳此条计谋。想以个人魅力让刘备心服于自己!以致后来养虎为患!

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最后围困下邳。吕布坚守不出。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这时,郭嘉却看出了胜机。他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提出“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便不久于败亡”!曹操依计而行,最后擒杀吕布。

郭嘉神机妙算的一面。官渡之战时一条不好的消息传到曹营!江东孙策准备偷袭许都,许都是曹操的大本营,此时的曹操腾不出手来对抗孙策。以致曹操帐营之中极为恐慌,有不少人勾结袁绍,为自己留后路。在此关键时刻郭嘉推测出:“孙策刚吞并了江东,所诛杀的都是些英雄豪杰,他是能让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孙策这个人轻率而不善于防备,虽然他拥有百万之众,却和他一个人来到中原没什么两样。如果有刺客伏击,那他就不过是一人之敌罢了。在我看来,孙策必定要死于刺客之手。”孙策到了江边,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敌许贡的门客所杀。

 后来赤壁之战战败,曹操说,如果郭嘉还活着的话, 断然不会让自己有这样损失惨重的失败,说明了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同时这话也是说给帐下谋士听的!曹操此举是在让自己帐下谋士羞愧,埋怨没人劝自己不要渡长江。

郭嘉献计有一个特点,对敌人内部洞若观火。孙刘联盟的内部矛盾定然逃不过郭嘉的眼睛。基本上是能够给曹操点明孙权和刘备面和心不和的本质,并以此为根据告诉曹操,只要放任一段时间,孙刘火拼可能极大。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孙刘联盟只要没有共同的外敌,必然瓦解。

综合以上,郭嘉助曹操一统天下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九一王先生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他到底有多恐怖?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吹得神乎其神,其实,此人缺点不少。郭嘉计谋不少,长处是看人极准。郭嘉死后,诸葛亮谋划赤壁之战,将天下一分为三,如果郭嘉未死,就会阻止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犯下如此多的错误,赤壁之战就不会失败,也不会三分天下,所以有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之说。

可以说郭嘉之死,再加上诸葛亮出山,导致三分天下,延缓了华夏民族统一大业百年进程,对历史没有推进作用,虽说,这两件事的巧合,导致改变了历史进程,也只是让历史走了弯路,拐了一个弯,百年后,中华大地还是统一了。

郭嘉一生做过几件非常有代表性的事,成就其名。

郭嘉刚出道时投奔的是袁绍,但半个月后,郭嘉离开袁绍回家,他对袁绍有一个总结,“袁绍虽然势大,也喜欢谋划,但优柔寡断,不善决断,不可能成大事!”此时,郭嘉年仅21岁。

六年后,曹操的重要谋士戏志才死了,曹操深感没有好的谋士可用,致信荀彧,经荀彧举荐,找到闲赋在家的郭嘉,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郭嘉二次择主,选择了曹操。郭嘉从此跟随曹操,长达11年之久,直至在征途中获病不治而死。

在官渡之战,郭嘉提出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分析了袁绍必败的十个理由,曹操必胜的十个理由,入木三分,将局势看的十分清楚,曹操听后信心大增,出兵攻打袁绍,果然袁绍大败,曹操势力因此一战得以扩大,奠定局面。

此时,曹操想追杀袁绍的两个儿子,郭嘉进言,袁绍的儿子不用追杀,撤兵,他们自己就会打起来,等他们两败俱伤,再来收拾他们。曹操依计,事后袁绍的两个儿子果然因为袁绍死后分配问题,打起来了,两败俱伤,曹操趁机出兵,以极小的代价,收复大片土地,一举稳固北方,再无后顾之忧。

在下邳之战中,曹操信心已失,准备撤兵,郭嘉及时进言,分析形势,提出“吕布,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时,便是败亡之际”,向曹操说明,此时不但不能撤兵,还是绝好的时机,应一鼓作气,拿下下邳。曹操听从郭嘉的计谋,水淹下邳,将吕布擒获,斩杀,除去一个后患,也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实力。

孙策攻打辽东,取得胜利,但孙策却杀了许多不能为他所用的名人志士,郭嘉准确分析判断出孙策会被刺客所杀,提前进言曹操,做了战略准备,为曹操争取了时间和机会,再次扩大了曹操的势力范围。

刘备势单时,曾投奔曹操,曹操意识到刘备以后必是后患,就想趁机杀了刘备,郭嘉及时阻止,说你要是现在杀了刘皇叔,就会落得嫉贤妒能的坏名声,有能力的人就不会来投奔你了,对统一大业不利,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刘皇叔软禁起来,不给他机会,到时机成熟后,再将刘皇叔杀掉,以绝后患。

曹操深以为然,将刘备收留,看的很紧,但一番试探下来,曹操被刘备演技欺骗,放松了警惕,刘备借着要为曹操劝说袁术,阻止袁术投奔袁绍之际,逃出曹操控制,放虎归山。

后来曹操面对郭嘉,十分不好意思。曹操对谁曾有过难为情,感到过不好意思?曹操是一个宁愿我负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负我的性格,也只有这次事情,对郭嘉感到了不好意思,说明了曹操对郭嘉的信任,和两人之间感情之深厚,已成为朋友,已经超越了谋士与主公之间的关系。

郭嘉临终之前,力劝曹操北征乌桓,曹操担心刘备寄居在刘表那里,趁自己出兵北征乌桓之际,怂恿刘表出兵,攻打自己的后方,郭嘉说,刘表就是一个夸夸其谈的人,遇事犹豫不决,刘备献计,刘表会难以决断,失去战机,等他想出兵之时,咱们已经北征乌桓胜利了,不用顾虑刘表。

曹操依计,出兵北征乌桓。果然如郭嘉所料,刘备确实给刘表献计趁机攻打曹操,刘表直到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回朝,还在犹豫不决,将大好时机错失,也使刘备失望至极,深感刘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最后离开刘表。

郭嘉与曹操关系超然,深得曹操信任,深受器重,奉为知己。曹操对郭嘉曾有一句评价:难奉孝为能知孤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郭奉孝知道我的心思。对郭嘉的信任和喜欢,可见一斑。

那为什么曹操对郭嘉如此喜欢呢?郭嘉此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把握人的心理,分析局势,眼光独特,思考角度另类,与大多数谋士不同,总能提出不同意见,事实证明郭嘉总是对的,屡建奇功,于是,深得曹操喜爱。

正因为曹操喜欢和信任郭嘉,郭嘉的许多建议曹操才能听进去,才能屡建奇功,阻止曹操犯错。其他谋士就算看出来,分析的也对,但曹操疑心极重,从不轻易信人,总有自己的看法,有时显得有些固执己见,有点持才傲物之感。

在赤壁之战前,程昱和贾诩已经向曹操提出了正确的意见,因与曹操意见不同,曹操当成了耳旁风,结果导致惨败。如果此时郭嘉还活着,向曹操建言,曹操一定会考虑,不会置之不理,历史走向就会发生改变。但历史不能假设,所以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

郭嘉不死,便无三国,只是假设,这里面没有考虑诸葛亮的作用。诸葛亮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大能,在赤壁之战中,借东风就是诸葛亮懂得查看天象,懂得季节气候变化之理,估算出这几天内会起东风,但为了建立自己的个人威信,故弄弦虚,建了借东风的作法台,并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自己趁机逃走,脱离东吴,与自己的大部队成功会合。

诸葛亮善于利用别人的失误,善于利用不是机会的机会,也是大能,如果郭嘉活着,谁能占上风还很难说,从这个方面考虑,说郭嘉不死,便无三国,也不一定准确,一切都是假设和猜测,这句话更多的是对郭嘉能力的肯定和褒奖,不必当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