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怎么戒掉拖延症,这属于一种病吗?

快乐生活点滴


首先,不要轻易把任何一个现象理解是“病”,一旦这么理解,从心理角度,你就会从一种异常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其次,拖延症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问题,也许你觉得手头有更重要的事,也许你只是单纯被眼前的娱乐沉迷得无法自拔,这些都是很正常的。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

我觉得解决拖延有几个方法,仅供参考:

  1. 想到什么事情最好立刻去做;不过这里需要首先判断这件事和你手头的事情孰轻孰重,如果想到的事情很重要很紧急,那么你就需要抛下手头的事,抓紧完成心中的那件事,反之亦然。

  2. 做待办事项;新的一天开始前,写下当天该做的几件重要的事情,按照清单一件件去做,期间想到什么新的事情,可以不断增加,重新排序,这样既不会漏掉,也会在完成清单所有事情之后,有一种成就感。


孤鲸有鳍


说实话,我自己也曾是个重度拖延症患者。我曾为了延迟复习考试,甚至打扫起了卧室卫生。为了推迟写paper,可以看刷一整天的facebook,人人网和youtube,刷到最后没东西可刷,越刷越焦虑,却依然根本停不下来。说多了都是泪啊!但后来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我渐渐在与拖延症的战争中占据了主动,能够按时完成许多任务。通过这篇文章,我将把这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大家战拖。

拖延症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无非只有三种:

  • 因为担心自己做不好,所以一直不敢行动,或者暗示自己「要准备好才可以行动」。(比如开一场演讲)

  • 事情本身难度过大,或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导致难以入手。(比如某个盘根错节、事务繁琐的项目)

  • 事情本身的吸引力不够,导致我们缺乏动力去做。(比如养成健身、读书的习惯,换言之:懒)

任何一件事情,从「着手去做」这个角度来看,都存在着两种力量,动力和阻力

阻力是我们去做一件事情需要克服的成本、付出的资源——包括时间、精力、思考、行动,以及失败的风险,机会成本,等等。动力就是推动我们克服阻力,投入行动的内在驱动力。

很显然,当动力高于阻力时,我们就会采取行动;当阻力高于动力时,我们就会裹足不前。战胜拖延症,其实就是两个思路:提高动力,降低阻力,或者,双管齐下。

什么事情会提高我们的动力呢?通常是跟我们的期望密切相关的。

举个例子,如果明天有一场考试,你今天是不是会更刻苦?如果你十分想出国留学,日思夜想,那么读英语对你来说,是不是也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些?

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什么事情,有一个确保有效的方法就是,有一种东西逼迫着你去做。

它可能是deadline,可能是你心心念念的目标,可能是一种惩罚,可能是一种奖励……只要你重视它,它就会持续不断地提高你的动力。

因为你知道,你如果不去做,可能就会失去某种东西(比如出国留学的机会),或者受到某种惩罚(考试挂科)。只要这种失去或惩罚带来的「负效用」,大于你去采取行动的阻力,你就会两害相衡权其轻。这是显而易见的。

它跟反馈的机制一样。当我们朝目标迈进一步时,就会激活大脑里的「奖赏系统」,从而对当下的行为产生即时的激励,从而让我们能够长时间持续、专注地去完成它。

所以,不妨试一试,对自己的目标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丰富细节,建立框架,构造出一个完整的理想模型。告诉自己,如果我实现了,会怎么样;如果没能实现,又会怎么样。

举个例子,如果你想攒钱去旅行,那么,不妨挑选一个你心仪的目的地,尽可能多地去搜集相关信息:照片,游记,攻略,视频,访谈,纪念品……然后,把它们放在显眼的地方,每天都可以看到;或者打印出来,贴在房间里、笔记本里。以此来作为目标,督促自己努力攒钱、做功课、学语言。

但是,有些事情,未必能有这样的吸引力,甚至可能没有什么「预期的收益」——这样的事情可能会更多——那又该怎么办呢?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阻力,提高动力,那就是:立刻开始,让自己尽快地进入状态。这看起来有些废话,但却是个十分有效的窍门。


无问东西


解决拖延症,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过来的,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那么一点。有以下几点建议:

1. 将事情分为重要紧急重度

2.逐渐养成不拖延的习惯。也就是说这件事想留到明天做,那就下一次决心今天做完。慢慢地改变


朋Charlie


职场上,有这样一个片段,描述了许多人工作的进度状态:

离上司规定的完成时间还剩3天,“时间早着呢”,看看手机,流量网页,悠闲自在。

还剩两天,“我开始认真啦”,手忙脚乱,资料堆积如山,茫无头绪,继续拖延。

最后1天,“真烦人!工作这么任务重”,抱怨不断,东拼西凑,仓促上阵,急匆匆完成工作。

我们觉得有很多事,该做但不想做。绕了过去,又忍不住回忆。最后自己心烦气躁,匆匆完成,但内心却充满负罪感。

拖延症是一种大多数人都患有的顽疾。尽管我们内心里,千叮万嘱,要早点、快点,夜不能寐、焦虑不安,但还是将工作拖到了最后,赶在最后一分钟才搞定。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你可以拖延,但时间不会停止,失去的时间再也找不回来。”

拖延症产⽣的原因是眼前的⼯作让⼈很痛苦,⽽痛苦的原因则在于它的复杂性、不擅长、⿇烦以及所导致不安心理,这些心理因素又进一步放大了我们对于工作的痛苦感。

要想戒掉拖延症,首先需要了解8个原则

1、戒掉拖延症的8个原则

(1)给⾃⼰设定必须戒掉拖延症的理由

危机感:如果再这样下去,会让上司以及客户失望。

人生需要一定的“激发”,就好比著名的钱塘大潮,至柔至弱的水,一经激发,就能产生“白马千群浪涌,银山万迭天高”的蔚为壮观的景象。

人都有惰性,平平安安、四平八稳的安逸生活,虽然是人人都向往的,但是往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的潜能在外界因素刺激下,往往能促使我们激发动力,想方设法突破原有格局,从而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多一分胜算。

快感:消灭拖延症以后,精神上也会变得愉悦起来。这种良性循环,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面临更大的未知挑战时,可以充满信心去尝试,避免下一次的拖延。

期待感:通过提前安排来提升⼯作质量。未雨绸缪,与其事到临头、茫无头绪造成拖延,不如事先规划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提前解决掉。

(2)定一个最终期限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中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如果一个任务规定一个月完成,人们通常会等到月末才加班加点。如果一个任务没有期限,人们往往会无限期地拖延,直到有一天这个任务确定了完成期限为止。

因此,最好能给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略微紧迫的、可以刺激自己不断努力的时间期限。

比如,我给自己约定的是7天之内,必须写出一篇职场心理类文章。于是,从第一天开始,就构思主题、准备素材、规划纲要,随着时间推移,文章内容也就越来越清晰明确了。

(3)分层次分解⼯作

⾯对⼤块的⼯作,将要做的事项⼀⼀分解细化并明确,这样⼀来痛苦程度就会减轻,也会容易上⼿。

比如,很多人觉得写作是一项很繁杂的工程,即使有好的题材,也总是往后拖延,不愿动笔整理思路。其实,通过分解,可以把看似巨大的工作,分解成一步步细小的组成工作。

当我在职场上遇到一类问题时,觉得需要通过写作整理思路时,首先运用同理心思考:职场中其他人是否也遇到类似问题——这一步是界定问题。第2步是分析原因,查阅资料,思考研究。第3步是列出解决方法,包括权威的理论与方法、我自身的经验与体会,还有古今中外名人的方法集锦。最后一步是总结升华。

(4)找到制约点,首先攻克

拖延症往往是一个问题挡在整个工作路口,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整个工作进程的拖延。这就是不安与恐惧的来源。事实上,很多事情做了以后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难,之前的恐惧与不安也只是杞⼈忧天罢了。

比如写作,过去,当我面临一大堆素材,产生逻辑线混乱、多线交叉时,感觉每一点都想表达,却哪一点都难以深入挖掘、难以表达清晰。再加上完美主义思想,无论哪个素材都不愿意舍弃,导致迟迟下不了笔,就出现了拖延症。

经过反思,我发现:千头万绪的丝线,只要围绕中间一根主轴,就可以有序地绕在一个线轴上。写作只要抓住逻辑主线,明白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哪些原因,针对原因有哪些解决办法,这样就可以迅速转入下一步的素材归类分组,整理出所要表达的逻辑主线。

(5)接受不完美,逐步提高

曾经的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写作中为了精确表达意思,我会在与文章逻辑主线无关的细节上花费大量时间反复遣词造句;为了符合特定场合,我会不厌其烦地布置房间,谁也没有我能折腾。可是,近几年我明白了,完美主义其实是个坏习惯——事事追求完美占用了大量时间。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要努力表现自己,追求卓越。可这些年我发现:每次一陷入追求完美的状态,最后都拖延工作时间,最终,工作不得不在有限的剩余时间内匆匆忙忙完成。

每个人在生活中经常面临着种种抉择,人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结果,于是在抉择之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仔细斟酌,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机会稍纵即逝,并没有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去反复思考,反而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决策。

不擅长整理收拾⽽选择拖延的⼈,往往会给⾃⼰设定⼀个收拾得⼗分完美的状态。反过来⼀想,要达到这种状态需要花费半天的⼯夫。⼀想到还有其他事情要做,结果就想着先做其他,至于收拾房间嘛,等⼀会⼉再说吧——拖延就出现了。

这时,不要给⾃⼰设定完美的⽬标,这次可以只收拾15分钟,先行动起来,避免拖延,避免没有任何进度,等下次有时间,再收拾得更好。

(6)降低难度

除了限定时间以外,降低⽬标的难度也是视⾓之⼀。例如,只打扫⼀个房间,只打扫厨房等。

降低门槛之后就会容易上⼿。

从最容易解决的工作突破,有限解决掉,为全面完成工作扫清障碍。

(7)对于中途插进来的⼯作,5分钟去处理。

对于临时插进来的临时性工作,在明确主次的前提下,可以不假思索,快速完成,以免影响主要工作的整体进度。

(8)养成一次搞定的习惯

发现问题再返工,往往得花比第一次多几倍的功夫来调整,折腾得你心烦意乱。动手前想清楚,争取一次就“搞定”,会有一种胸有成竹的洒脱自在。

2、戒掉拖延症的4个阶段

(1)禁欲期(第1天—第7天)

戒掉拖延症的第1天—第7天,属于禁欲期,表现为痛苦难耐,是同欲望作⽃争的时期,这时候很容易输给诱惑。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给⾃⼰创造⼀个杜绝诱惑的环境。比如,当我集中精力进行一段时间的写作时,把手机放在伸手不可及的远处,提前喝水,调整好精神状态,如果外界噪音很大,我会带着隔音耳机专注于写作。

列出消除拖延症的具体⾏动措施。以清单进度表形式写出来,一目了然掌控自己的进度。

给⾃⼰设定⼀个破罐破摔的上限。⽆论是什么时候,最多的拖延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到时间立即进行清单上的工作任务。

(2)动⼒缺乏期(第8天—第15天)

戒掉拖延症的第8天—第15天,属于动力缺乏期,这个阶段,很容易陷⼊这样⼀种模式:会⾃问⾃答,为什么要戒掉这个习惯,做这件事情到底有什么意义,然后失去⼲劲,偷懒三四天,不久戒掉坏习惯就又失败了。

这是由于在禁欲期间蓄积的“想要戒掉”的原始动力能量已经被消耗殆尽了。因此,在动⼒缺乏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再次激发⽃志,并以前一段时间禁欲期的经验为基础,制定出最符合⾃⼰的⾏动模式。

给⾃⼰设定⼀个必胜模式。早上上班路上看⼀下⾃⼰的必做清单,思考解决拖延症的对策。寻找以前成功战胜拖延症的最佳经验,作为秘笈,攻克导致拖延症的绊脚石。

设定例外规则。不得不拖延的时候,考虑⼀下究竟什么时候能结束这种状况,用最快的速度解决掉它。

提升动⼒。将拖延中的⼯作细致分解,然后制作成指导⼿册。还可以从最⼩⼀步开始着⼿,用计时器来限定时间,增强动力。

(3)平稳期:(第16天—第21天)

通过对困难的清单分解和重复必胜模式,在戒掉坏习惯的第16天—第21天,习惯培养就步⼊正轨了,进⼊到神清⽓爽的平稳期。

这个阶段最有可能经历的失败是:我们感觉快成功了,于是就松懈下来了。事实上,这只是路程的⼀半,我们的潜意识还没有对这种新习惯“习以为常”。

在这个诸事顺利的阶段,会产⽣挑战其他坏习惯的念头。但是, 请坚守⼀次只戒掉⼀个坏习惯的原则。要抱着彻底戒掉坏习惯的决⼼,严格对待⾏动结果。

要点就是要极⼒减少达不到要求的⽇⼦,快速提升实践效率。

平稳期有两⼤对策可供参考:回顾过去的⾏动、彻底地戒掉。

回顾⾏动。认真回顾到⽬前为⽌记录的战胜拖延症的情况。从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再次强化预防对策和成功范例,强化巩固前面行之有效的必胜模式,使之常态化。

彻底斩断坏习惯。完成回顾以后,要极⼒将戒掉坏习惯的⾏动率提升⾄100%。 虽然在禁欲期远离完美主义是⾮常困难的,但是在平稳期,要近乎完美地彻底消除失败的可能性,彻底打消给⾃⼰找借口的念头。

由于在平稳期动⼒和⾏动都很稳定,所以要严格对待每⼀天的⾏动结果,提⾼实践率。这一时期的要点是即刻行动,一旦认定好的行动,立即执行,不给坏习惯丝毫喘息露头的机会。

(4)倦怠期(第22天—第30天)

结束稳定期以后,就到了最后的难关。这就是在倦怠期会出现的“原地踏步”的状态。

对于正在做的事情开始感到停滞不前的时候,⼈就很容易丧失信心,出现疲劳感。每个⼈⾝上都会存在两种情绪:⼀种是想要安定下来,还有⼀种是寻求变化和刺激。当我们感到停滞不前的时候,就是需要变化和刺激的时候了。

给⾃⼰注⼊刺激。将例⾏⼯作制作成⼀份清单,然后做成指导⼿册,目的是形成条件反射,还可以通过加深工作的深度与难度,产生新的刺激。

一鼓作气戒掉拖延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彻底赶跑拖延症。

减少上⽹以及玩⼿机的时间。因为戒掉拖延症,工作效率提升了,并挖掘出我们的知识漏洞,从而形成新的刺激因素,促使我们投入更多精力到工作中,反而不会百无聊赖地玩手机。

3、戒掉拖延症的实践案例

(1)禁欲期

我的朋友小李,是一家文化公司的新媒体运营,他向我诉说了戒掉拖延症的过程。

依据戒掉拖延症的8个原则,在禁欲期的7天⾥,小李决定每天着⼿解决⼀件正在拖延的⼯作。

第1天从每⽇报告开始。每天都要把拜访的7位客户的情况录⼊到公司系统中。这时候,小李给⾃⼰分解设定了4个步骤。

①拜访客户后做好记录⼯作;

②分条写下来,输⼊到系统⾥;

③将条⽬串成⼀篇工作报告;

④检查错别字。

之前,最让他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到了晚上11点,已经忙了⼀天,精疲⼒尽以后,还要去回忆⼀天之内的7次商务拜访的情况。但是⾃从改变了⽅法,每次拜访结束以后,他可以在返回途中一边回听录⾳内容,一边利用手机把音频转换成文字。以前每次做记录的时候都⾮常花费时间,但是只要把内容说出来,就变得⾮常简单。

因为出发之前,已经把拜访的要点整理记录下来了,所以在⼀天的⼯作快结束之前,边听录⾳,边校对文字,然后把每个谈话的要点概括出来,再按照工作要求的逻辑主线串成⽂章。很快,他发现:书写每⽇报告变成了⼀件⾮常轻松的事情。

此外,他还制作了⼀份拖延事件消除表,上面列举了有哪些事件导致自己工作拖延。他经常边检查边在上⾯写下⾃⼰的感受。每天做了什么⼯作,付出了怎样的努⼒,⼼情如何之类, 他都记录了下来。

另外,作为拒绝诱惑的机制,他给⾃⼰定了⼀条规矩:每天早上在最棘⼿的⼯作上只花15分钟时间。

(2)动⼒缺乏期

到了动⼒缺乏期,小李把细化分解和分步的⽅法扩展到了所有待办事项中去。

早上上班以后,正当他开始做计划的时候,却总会碰到很多紧急的事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会在上班的地铁上看⼀看⾃⼰的待办事项,把每件事都细化分解,分步骤地写下来。这样他就会做出⼀份属于⾃⼰的待办事项表。

这样,小李每天早上上班以后,能⾸先去处理那些导致拖延的瓶颈性的⼯作。

(3)平稳期

这个事期,拖延症败局已定。小李特别用心强化了自己的必胜模式,作为新媒体运营,写作能力是工作推进的主要手段。他通过总结,把写作一篇新媒体文章总结成自己的必胜模式:

①分析总归纳客户需求;

②分析需求产生的原因;

③对接自己所在公司能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④找到二者之间的连接点,作为逻辑主线;

⑤写文章开头导入客户这类群体的需求;

⑥接着分析产生的原因;

⑦提供具体实用的解决方法;

⑧穿插介绍自己公司的文化理念;

⑨介绍成功者的案例予以佐证。

⑩总结升华

(4)倦怠期

到了倦怠期,小李开始在增加变化性上下⼯夫,对于那些已经重复了⽆数次的常规性的⼯作,他开始细化分解,为了使其可视化,还编写了⼀份公司的新媒体运营指导手册,胸有成竹,这种制度化的效率方式,极大增强了信心,遇到工作任务不同,只需要对手册稍加变动即可。

提案书的撰写、新客户的开拓过程、报告书的制作、新媒体文章的写作、会议举办流程等,他把每⼀项⼯作对应的最合适的流程都写进了指导手册中。这样标准化的好处是:不需要每次⼀⼀思考那些让⾃⼰沉重的⼯作流程,而是直接从最关键的问题点开始入手,以行动战胜拖延。

还有,即使被电话或者紧急邮件、上司交代的紧急⼯作打乱了节奏,因为小李⾮常细致地将⼯作列出步骤清单,整个工作仍然按照分步骤进⾏,即使中断以后,还可以很容易地再次开始。

小李的拖延事项越来越少,周围的⼈也开始称赞他“最近⼯作速度快多啦”,他也变得更加⾃信了。

因此,拖延症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战胜拖延症的勇气,我们按照上述方法,不仅能够战胜拖延症,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丰子恺先生说过:“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如果我们拥有这种心态,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就能戒掉拖延症,同时也赢得人生更多的机遇。


火火爱剪辑


首先分享北京大学心理治疗中心方新老师的一段话给您:

人类所有的行为和所有的思维,它的目标都是免受痛苦和得到愉悦。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智慧。我们身上有很多这样的行为,它每天在帮到你,但你却并不知道。比如说拖延。有很多的抑郁症是因为:只干必须、应该干的事,而不干喜欢干的事。所以,有拖延症的人,得抑郁症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还有一些人愿意发呆,发呆是一个绿色、环保又不用花钱最好的放松方式。大家可能不知道,猝死、重大疾病特别青睐那些高效的人,每天不允许自己有放松的时候。拖延其实是一种你又想干事,又特别爱自己,找出一种折中的方式。

所以,有拖延症并不全是坏事。当然,过度的拖延症也阻碍了我们的发展,使我们停滞不前,以至于产生很多的负面的自我评价,降低了自信心,我们要做的,还是要澄清自己的人生方向,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迈开步伐。加油😊!



心理玲珑


是的,拖延症是人性使然。也就是说,每个人从一出生就会有惰性。而惰性会使我们不能前进和持续成长。所以无论你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命令自己:3,2,1,马上去做!只要你不断重复的告诉自己,3,2,1,马上去做!这种积极想法就会逐渐烙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当你无数次的告诉自己,不管大事还是小事,只要3,2,1,马上去做,渐渐地这个快速决策的习惯就会养成



韩小韩的普通生活


首先说明一下,拖延症不是病,是一种习惯,要想改掉这个坏习惯,第一要有时间观念,列个表几点几分要干什么,马上干,不要认为拖延的时间不是时间。第二做事情要自己拿主意,不要依靠父母别人,自己承担拖延造成的后果。第三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第四,要有危机感,比如这个视频是我要自考怕和这个社会脱节,所以每天9点准时复习做题一个小时这个就是时间规划和危机感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21ac3e836eed48539ccb46a60474238b\

心灵治愈师阿辛


拖延症严格来说是一种病态,是懒惰成性养成了一种坏习惯。遇事没有轻重缓急,拖拖拉拉,不是一鼓作气,干净利落地结束,总是留有尾巴!


夏何方


您好,拖延症是病,拖延不是病

简单来讲,人群中,有偏向拖延的人和不拖延的人。

如果您是有点拖延,不必担心。拖延是随性的一种表现,而随性人群比非随性人群平均的 随机应变能力要强一些,所以各有特点,不必羡慕那些天生喜欢提早启动的人。

记住,世界上没有天生的优缺点,只有特点,只是不同情景下,特点展现的价值不同而已。

所以完全戒掉拖延是比较困难的~

不过摆正心态后,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到,个人要发展的更好,需要扬长避短。最重要的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思维。没有按时完成任务归于次要,完成任务才是关键。

现实生活中,有些有deadline的工作,可以多设置小deadline。在时间富裕,不想做时,可以加入其他任务。这样一个多线程,多deadline可能让您的效率会更高。


孤岛摆渡人


拖延症,其实是内心的负能量太多,正能量不足,只要是转变内心,由负转正,朝向正能量,就会很简单的解决,你可以关注幸福人生学院李嘉琪这个公众号,看看里面的文章,对你会又很大帮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