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抗擊疫情,心理調適很重要

“媽媽,我太想出去玩雪了!” 4歲的小女兒盯著窗外鵝毛般的大雪,一臉神往地說。我放下手中的工作,抱起她放在腿上,也忍不住看著窗外發起呆來:這已經是我們響應號召,在家隔離的第三週了,在這幾周裡,我總是忍不住看手機,“刷”疫情信息,併產生了疑病、焦慮,甚至是恐慌的感覺,而且看到各種新聞引起的情緒起伏甚至導致了身體的不適;而且家裡有年幼的孩子,因為不能出門而產生了憋悶的情緒;家庭成員之間也因為各種問題而產生了幾次衝突。疫情帶來的這些問題,讓我覺得心裡很不舒服。

2020年的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疫情的快速蔓延、每天變化的病例數字,牽動著全國上下十幾億人民和海內外華僑華人的心。而疫情帶來的不止是對人們生命安全的威脅,同時還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心理上的衝擊。無論是患者、醫護人員、相關工作人員,還是像我們這樣響應國家號召在家“留守”的普通群眾,心情都在隨著疫情的變化而發生各種變化。

從新聞報道、社交網絡的信息裡,我們看到了一線醫護人員失聲痛哭的畫面、看到了患者家屬絕望求助的消息、看到為與疫情戰鬥而犧牲的人們……這一切的種種,無不讓我們為之動容,再加上疫情的影響,很多像我一樣的普通人甚至也跟著產生了焦慮、恐慌、無助或是憤怒等多種負面情緒。

抗擊疫情,心理調適很重要

德高望重的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院士在這次疫情防控一線告訴我們:“我非常相信一句話——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可以說,只有維護好患者、醫護人員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心理、情緒的健康和穩定,才能為一線抗“疫”戰鬥輸送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而如果不能及時消除這些負面情緒,任其蔓延,將會對疫情防控工作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這種“不利的影響”,在每一類社會個體的身上都有著不同的體現。對患者來說,可能是情緒變得十分焦慮、緊張,否認疾病,或是過度抱怨,以及對疾病加重及對死亡的恐懼,嚴重者可能引發抑鬱情緒、易激惹現象,甚至出現對醫護人員、管理人員的憤怒,將不利於疾病的治療、身體的恢復,甚至會加重病情。對一線醫護人員來說,身體的疲勞和情緒的壓抑、醫療物資的缺乏和工作環境的惡劣帶來的無助、大量患者的湧入給工作帶來的壓力和困難,更別提當家人也需要他們而他們卻不能在第一時間出現時所產生的內疚和自責。而對於患者家屬、在家隔離人員,以及像我這樣的普通群眾來說,也有各自會產生的問題。比如前面第一段提到的那些,我家中的問題,也可能是很多普通家庭都在面對的問題。

而在疫情之下,無論是患者、醫護人員,還是患者家屬、普通大眾,可能很難第一時間尋求心理學專業人士的幫助。這個時候,我看到了這樣一本小小的手冊,名為《護心防疫——面對疫情的心理調適手冊》,書中描述了各類人群面對疫情可能產生的心理和行為反應。這讓我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那種不安的感覺、身體的不適、家庭成員溝通的不暢,都是很正常的現象。它還教會了我幾種簡單的情緒調節方式,讓我面對疫情,更加理性、更加堅強。


抗擊疫情,心理調適很重要

比如,手冊告訴我,在我懷疑自己生病的時候,是陷入了一種叫作“健康焦慮”的狀態,可以找家人或朋友討論一下自己的看法,也要試著去接納自己的感受和生理反應的存在,還可以改變外在行為來調整自己的認知,比如更加投入現實的工作和生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手冊中還言簡意賅地告訴我們怎樣與家人進行有效溝通,才能在發生矛盾的時候儘快化解,甚至讓這段難得的“長假”,成為一家人開始互相理解、化解長期矛盾的一個機會。難得的是,手冊還有專門給有幼兒的家庭提出了建議,告訴我們面對孩子應該做些什麼,才能讓孩子既理解疫情的嚴峻性,又不會產生過於恐懼的感覺。

而且,針對受到疫情影響的各種群體,這本手冊分別給出了不同的自我心理調適的指導意見,讓讀者在無法尋求專業幫助的情況下,能夠暫時自我幫助,甚至幫助身邊的人,為親朋好友安撫情緒、調節心理狀態。相信奮鬥在前線、承受著巨大心理壓力的醫護人員以及患者,都能從這本手冊中有所收穫。

抗擊疫情,心理調適很重要

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手冊的作者團隊均為臨床心理學專業人員,他們或進行對心理援助有關方面的問題的有所研究,或直接從事心理援助這方面的工作,這也保證了本手冊書內容的專業性、權威性、科學性和準確性。


抗擊疫情,心理調適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