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定字款瓷器是定窑吗?怎么识别真假?

用户8709497993583


您好,在解答您的疑问前,先说下定窑瓷器的历史,也为其他网友做下科普。里面也会有您关心的问题。

宋代是中国瓷器烧造的一个巅峰,瓷器经过漫长的积累,在宋代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况,其中“汝官哥定钧”被称为五大名窑,其中咱们说的定窑以烧造白瓷闻名,创烧于唐代,极盛于北宋和金,终于元代。当然,定窑也烧造黑釉,酱釉等,在文献中被称为“黑定”,“紫定”,“绿定”。相对于其他四大窑口,定窑瓷器的存世量是比较巨大的,定窑历史上只有过短暂为朝廷烧造瓷器的经历,所以精品并不多,定窑瓷特点为胎骨薄,制作精细,颜色干净,瓷化程度高。

关于如何鉴赏定窑瓷器,有以下四个要点,其中包括您题目中说的款儿。

造型

定窑造型品种较为丰富,盘、碗、灯、炉、盒、瓶、枕、乐器等,几乎应有尽有。盘、碗生产量最大。窑址遗存的瓷片中,约有80%均为盘、碗。盘、碗有尺寸较大的,如碗有口径近30厘米的,则为其他窑中少见。瓶的种类亦较多,有直颈瓶、净瓶、梅瓶等多种。枕有白釉孩儿枕、剔花腰形圆枕,前者故宫博物院仅存一件真品,另有十余件,均为明代所仿。乐器有白釉和黑釉画花腰鼓,前者早年出土一件,已流散国外。壶在传世品中比较少见。

1,看胎质

定窑瓷器多为白胎,尤其宋代产品,几乎都是白瓷胎,胎质十分坚硬。这是因为原料中含氧化铝量较高。宋代制瓷追求仿玉,也就是烧造出来的瓷器得有玉质感,玉质感佳者为上品,尤其是宫廷用瓷,玉质感是标配。因此,当一件定窑瓷器拿在手上,无论是白定,黑定,首先要看有没有玉质感,真品定窑瓷,釉水莹润灵动,仿佛白玉。而仿品多因釉料和烧造温度难以掌控,而缺乏玉质感。常见仿品的特征为:釉色苍白,气韵呆板。即使个别有玉质感的仿品,看起来也会明显的色彩新,有火爆的感觉。

2,观察釉色

定窑釉色呈典型的象牙白,自从五代以后,定窑器施釉前已经不再施化妆土,因此釉水颜色白中微泛黄,有所谓“象牙白”之感,少量质地差的釉色也会白中闪灰黄,白定施釉较薄,呈半透明状,所以在最薄处能够看到胎体的颜色,在瓷器的折腰处也会看到因积釉而呈浅黄绿色,积釉处气泡大小不一,通透稀疏。仿品很难做出该种釉色效果。

3,“竹丝刷痕”

真定窑瓷器,一定要看到竹丝刷痕。在定窑瓷器制作工序中,有用竹丝刷子旋修半干胎体这道工艺,因此,胎面上都会留下竹丝刷痕,这可以通过釉面稀薄的地方看出来,是鉴定定窑瓷的关键所在。仿品基本没有这个痕迹,个别作假的刷痕,显得生硬拙劣。

4,“蜡泪痕”

定窑瓷器釉面常常见到“蜡泪痕”,这是由于施釉不均匀,在入烧时釉汁下流导致的。垂流釉的下部仿佛烛泪凸起呈球面,色泽浅水绿色。这种蜡泪痕只出现在定窑盘碗的外部,是否具有蜡泪痕是也是坚定定窑瓷器的一个基本要点。不过并非所有的定窑都有该痕迹。只是有泪痕比没有泪痕更容易确定。

铭文(款儿)

定窑底款有刻文字的,其间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五王府”“食官局正七字”“易定”等多种。上述款识,均是未烧之前刻于上的,其间“官”和“尚食局”“五王府”均在窑址中出土过瓷片。此外,定窑传世品中还有宫殿玉工刻款的,其铭文均与宫殿修建有关,如“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等等,其用途非常显着,当为皇宫平分配到各殿中运用的符号。因是宫殿玉工所刻,其字体非常整齐。像您说的上面有一个“定”字的,很少见到。

另外,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飞禽、走兽、游鱼为主,人物纹比较少见,仅见于少量的婴戏纹。花卉以牡丹、莲花居多,菊花次之。飞禽以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为主,多与花卉组合成布局工整的图案。如鹭鸶、鸳鸯多与莲花组合,孔雀多与牡丹组合,走兽以龙纹居多,狮子纹较少见,游鱼多为成对的双鱼,人物纹非常少见。曲阳出土过印花狮子舞纹盘。

婴戏纹有婴戏牡丹、婴戏莲花、婴戏三果、婴戏莲塘赶鸭纹等。宋代婴戏纹较为流行,各窑均有婴戏纹饰,而婴戏三果纹则为定窑独有。其三果为桃、石榴和枇杷,三果与三婴间隔排列,器上满饰缠枝,三婴姿态各异,双手拽树枝,分别骑、坐、立于枝上,赤身跣足,婴孩天真顽皮的姿态颇有神韵。

印花、刻花、画花中均有大量龙纹,似与为皇宫烧贡瓷有关。宋代诸窑中,饰龙纹最多的当属定窑。盘、碗、瓶等造型上,均有龙纹出现,其构图多呈圆弧状的盘绕姿态,瓶上龙纹则龙体弯曲,龙爪狂舞,凌空飞行,颇有腾云驾雾之感。

仿品

仿定窑始于元代,山西霍县窑即以仿定窑而颇有名气。据明代万历时文献载,有制陶艺人能仿定窑瓷,如周丹泉等,但其传世品目前无法确认。故宫藏有明代仿定窑产品,盘、碗、枕均有,但具体时代难确认。清康熙以后,景德镇有仿定窑产品,釉偏黄,多印花,无竹刷纹和泪痕,极易与真品区分。

80年代河北曲阳曾恢复定窑生产,仿定窑产品很有成就,主要是白釉刻花和印花产品。仿品与真品有一定差别,主要是仿品多系现代工艺成型,造型如盘、碗、瓶等,与真品相比过于工整,没有古代手工制作的那种古朴作风。胎体虽没有什么差别,但釉色则白中闪出的黄色过于轻浮。现在市场上已有将曲阳新仿产品作IH后冒充古物的,也须仔细辨认。最近几年曲阳用制工业瓷的一种原料仿制定窑产品,颜色为灰白色,个别的也有泪痕,釉面半失透,很像定窑产品,但真品为白瓷中偏黄,仿品则偏灰白色。

最近几年还有东北地区个体户仿定窑产品的,也系手工制作,“泪痕”等主要特征均具备,十分逼真,要仔细辨认其作旧痕迹及造型上的微小变化,需与真物放到一起比较,方能看出微小差距。


四九城大磊子


不是,定窑瓷器带题款的有15种,大都与宫廷有关。

15种题款中数量最多的是带“官”字的,据不完全统计,出土及传世的近80件。这种带“官”字铭文的绝大多数是碗、稻田 ,也有少量的瓶、壶和缺罐。这些器物大多出于五代示到北宋前期墓葬之中。出土地点有辽宁省赤峰、建平、法库、北京、河北及长沙地区。河北定县出土较多,仅定县两座塔基就出土了“官”字款瓷器达17件之多,而多数又出于5号塔基之中。此外,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品中也有带“官”字款盘、碗、罐7件;流散到国外的有皮囊壶、碗和盘等数件。除“官”字外还有刻“新官”二字的,4件出土于上述地区同时期墓葬之中,2件流散到国外。关于上述近80件“官”字款及“新官”字款瓷器的产地,一般认为它们是定窑的产品,也有认为是辽官窑的产品。但定县塔基出土大批定瓷之后,使人确信“官”字题款绝大多数白瓷是定窑产品。是年出土流散到国外的定窑白瓷有盘底刻“会稽”二字的,可以肯定是吴越钱氏定烧之器,吴越钱氏统治地区属会稽郡,定烧瓷器底刻会稽郡字样。传世定窑瓷器碗底刻“易定”二字的有两件。碗形相同,大小相等,胎体薄厚也一样。早年出土于同一墓中,刻字也出于一人之手,字体瘦劲有力,时代也属五代后期。出土及传世定窑题款中还有刻“尚食局”、“尚药局”的。刻“尚食局”的稍多,刻“尚药局”的仅一件直口平底碗,碗外由右向左横刻“尚药局”三字。刻“尚食局”器均为大形盘类器物,所刻字体有粗细两种。曲阳涧磁村窑址出土印花雄壮龙纹盘及碎片标本之中都以现过这种“尚食局”的铭文。宋宣微院下设六局,其中尚食局掌管膳食之事,尚药局掌管和剂诊候之事,除设有官员外,下面设有膳工及医师。流散到国外的还有刻“食官局正七字”铭文的白釉碗,刻这种铭文的仅此一件。“食官局”一名不见于宋、辽、金三史职官志,有待进一步考证。1957年故宫博物院第二次复查涧磁村窑址时,采集标本中有刻“五王府”三字铭文的碗底一伯。“五王府”铭文过去未见,这种铭文应当是某五王府定烧的器皿。上述八种题铭都是在烧窑前刻在坯足上。定窑瓷器传世品中有些铭文是宫廷玉工刻的。这类铭文都与宫殿建筑有关,如“奉华”、“凤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等等。定窑白瓷刻“奉华”铭文的有三件,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折腰盘及小碗各一件,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标本。“奉华”字铭还见之于汝窑青瓷器物上,台湾故宫博物院汝窑藏品中有出戟尊、瓶、瓜棱注碗及碟四件器物都刻有“奉华”二字。河南禹县钧瓷厂1957年调查禹县钧台窑址时,也采集了一件钧窑出戟尊残品,底部刻“奉华”字铭。这八件除钧台出土的在烧前先刻者之外,其余七件字体大体相同,都出于宫廷玉工之手,是到宫廷之后刻的。:德寿“、”慈福“ 为德寿宫、慈福宫简称。清人朱彭《南宋古迹考》中多次提到了它,此外,“凤华”、“聚秀”,也似是宋代宫殿名称。“凤华”等均未见宋人著称。流散到国外的一件定窑盘,光素无纹,盘心印阴文“定州公用”楷书四字,宋瓷没见过这类的铭文。1977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了我国沉船,打捞出元代泉窑瓷器之中有两件盘底刻有“使司府公用”字样,“使司帅府”是“使司都元帅府”的简称,瓷盘是供这个机构使用的。一件为“定州公用”字铭盘,定州是地名,定州辖地有几个县,此器或为定州官衙所使用,字铭是楷书体,在宋瓷中也比较少见。除刻或印字铭外,定窑小杯有用红彩在杯里写“长寿酒”三字的,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宋代北方白瓷已用红绿黄彩绘纹饰,而定窑宋瓷尚未见到这种标本,使用红彩写“长寿酒”的在定窑白瓷中也不多见。

定窑瓷器,来源朝代宋代。

特点: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

工艺特色:泪痕

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定窑瓷器的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宋代定窑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北宋早期的定窑刻花,构图、纹样都比较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具有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窑的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发展历史: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以生产白瓷而驰名。定窑瓷器多为白釉,亦有少量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品种。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在唐代时就已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传世极少。

工艺特色:

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定瓷大宗的北宋定窑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征:

1、泪痕,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笔者曾见过一些定窑白瓷,泪痕方向为横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竹丝刷痕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经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集,此为鉴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鉴赏方法:

一、 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 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 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 很难烧出玉质感来。-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 无玉质感可言。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 有火爆之感。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

三、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四、釉面常见“蜡泪痕”。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 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当然,川, 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望采纳,谢谢!


古玩趣鉴赏


1204年,被成吉思汗所俘的乃蛮部大学士塔塔统阿为黄金家族创造了一种文字。这就是竖写的蒙古文,并很快在蒙古上层贵族中通行。这种文字以东突厥畏兀儿文为基础,其鲜活的生命力即使在后来的忽必烈时期创造的八思巴文淡出后仍然坚挺。

与此同时,金朝的皇帝在1127年灭北宋近80年后发现了重大威胁,这就是曾向金称臣的蒙古大军开始虎视眈眈地觊觎金的领地。此时的金章宗完颜麻达葛十分紧张,他开始绞尽脑汁讨好成吉思汗。我们知道,在金朝的皇帝中,完颜麻达葛汉文化水平极高,绘画、书法、诗词、文章之善长,已不是常人所能比。而且此风影响到金代诸方面,包括瓷器,如定窑各颜色釉的描金器物上,除了绘画各种仕女纹填加彩色颜料外,还有许多刻有描金蒙古文,这就是上述以畏兀儿文创造出的蒙古上层贵族使用的文字。这显然是通过文化的延伸,企望进一步同蒙族交流,改善关系。这或许可看作单方面极尽脑汁的示好。不管后来的局势并非如金朝所愿,而被窝阔台最终攻破汴京和蔡州灭亡,但这种瓷器载有明显畏兀儿文特征的蒙古文做为一种金朝器物见证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后世人是无法刻写出这种非一般艺术水平且很难懂的文字来的,也无模仿或扰乱必要)。

我们今天审视这种金代的描金器物时,除了它的极为特殊的工艺技巧外,在面对这种创始于畏兀儿文基础上的蒙古文时,已经鲜有人能准确辨识出其文其字了。但从同朝的该类器物一般写唐诗的规律来看,可推测这些文字内容为唐诗。但更重要的是该类器物上面的古代蒙古文显然也成为我们断代的最有力的根据。因此我们可以用对比的方法,找到相同于蒙古文描金瓷器底部的同笔型落款,即可视为同时代即金代的瓷器。

金代器物底部落款主要有“官”、“易定”、“尚食局”、“尚药局”等。“官”字多篆体,饱满圆润,自成一格。还有一些行书体或不规则体带有各自特点(和宋代明显不同)。另外,金代器物上还常写有“禅佛祖……莲生荷”十六字禅文的篆体字。这可从蒙古文描金器物底款字型的对比中找到根据。其次从造型尺寸、描金诗文形态的对比中也可找到根据。即以蒙古文描金器物为参照,从底款开始进行逐步对比、类比和区分,达到鉴识目的。

我们更想说的是,定窑描金器物的鼻祖是北宋时期的描金彩绘瓷。其发明权在北宋而非金代。金代不过继承而已。北宋沿袭唐代邢窑基础创烧出富有独特个性的定窑白瓷后,一直在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这就是在白瓷的基础上烧出了酱釉、黑釉、绿釉等,而且始终保持胎体洁白轻薄(古定窑瓷土原料极特殊已绝迹。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定窑器物有多么的轻薄,这是仿品在相同比例尺寸的制作中所无法达到的,因此手掂重量,即心中有数)。在经过创烧、发展两个阶段后达鼎盛时期,终于在北宋中晚期使描金彩绘颜色釉器物烧成,并以完美态势呈现世间。这就是宋周密在《志雅堂杂钞》六卷,页2,明抄本,以及《癸辛杂谈》明汲古阁本中所说的“……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入窑烧之,永不复脱”一类高端定窑瓷,颜色不仅有白、黑、绿,还有天蓝、紫金蓝、红、棕、酱、白、玉白、紫等。黑犹如钢琴漆(有光泽或亚光)。绿、蓝、白等像油漆(亚光)。红淡雅。釉面普遍极薄并附胎紧密,温润柔和老气,失透遮盖力强。个别紫金蓝还十分晶莹。在刻画有一定深度的笔道中填有金粉,历经千年基本无脱落或少脱落已成不解之谜(周密所说同事实相符)。从目前发现看,宋代描金器物体型大,金彩溢出现象较重,而金代金彩溢出少。在款识上,有先于金代即出现的“易定”(行书)、“官”(行书)、“尚食局”、“尚药局”(各类型书体)等,一般不会像金章宗那样往器物上刻唐诗有意营造更浓厚的文化气氛。只是在刻画人物图案如婴戏、仕女、牡丹、龙凤纹后,刻写简单的描金题记,如:“戊寅年月临摹于太山小屋”,或什么也不题写等。较简洁,显大气(宋代描金彩绘器物不多见)。

现在之所以提出宋、金描金器物款识断代上的不同,主要是因金代蒙古文器物底款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对比可能。当然如能找到具体窑址依据则更好。但也不宜因此等待,比如元青花瓷、宋哥窑瓷、北宋官窑瓷、宋清凉寺窑口以外的汝窑瓷、五代柴窑瓷、明代钧窑瓷,以及大量同时代不同窑口不同特点器物的窑址,也都未找到。但我们都未等待而是利用一切线索和可能努力把事情做下去。

从赵匡胤建宋至金哀宗、金末帝灭亡近300年的宋金历史中,定窑制作从简就繁,从一般到非一般,始终是一个追求不断、推陈出新的谜一般的创造过程。这其中的“音调”恐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理论认为的几个“音符”上,也不仅仅是通过极有限的一点点发掘所发现的那些简单釉色:白、黑、酱等,否则也太低估宋代的工艺,这个充满着如同“清明上河图”般迷人艺术氛围的文化时代。定窑描金彩绘瓷的存在,的确为我们重新审视定窑和它的光辉灿烂打开了一个斩新的窗口

景德镇仿用铜粉做彩印制金龙,而不是刻画.这同古代描金完全不一样.古代为手工刻描,而且用真正的金粉,胎土也不同,底足更不同。


子夜令


没图片很难想象,瓷器有本朝的,老仿品,新仿品,不能说器物的底部有个定字就说是定窑,万一有个瓷器的底部有个汝字就是汝窑了?所以不能确定!






致臻收藏


定窑目前没有发现底部有写定字的,通过您的描述,大概率是件新东西


显鲲楼


你好朋友有图片吗?发出来让大家欣赏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