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揭保險:代理人 VS 經紀人,都只是打工仔


揭保險:代理人 VS 經紀人,都只是打工仔

豆瓣、頭條、知乎等的保險領域,貌似已經被 X亞 等保險經紀佔領了。

就好像,線下和貼吧等更大眾化的平臺被 平安等代理人 佔領了一樣。

這以平安為代表的代理人 VS 以X亞為代表的的經紀人,到底有異同

總結:代理人 VS 經紀人 = 大公司 VS 小公司們

本來想用 代理人 VS 經紀人 = 傳統 VS 創新 為總結的,然而並沒有什麼不同


1.人頭:成也蕭何,掉頭難也蕭何。

中國早期的保險市場,各種原因,只能靠 口口相傳 來銷售(洗腦)保險。

想要得到廣泛的傳播,只能採取人海戰術。

光有高銷售提成不行,還要鼓勵代理人拉人頭來賣保險。

所以,自從92年友邦引進了代理人制度,很快就被其他大公司複製併發揚光大。

假如客戶認定了平安保險,那只是找平安A代理人買,還是找平安B代理人買的區別。

但是,龐大代理人隊伍,除了帶來業績,也帶來了高昂人力成本和尾大不掉。

平安有眾多的 APP 裝機量,想賣其他公司產品,簡直輕而易舉。

但是,這樣會得罪龐大代理人,業績下滑,股價下跌,不好玩。

(19年平安就嘗試了APP 賣其他公司產品,結果一個晚上就被代理人懟得下架了)

同理,平安等大公司也不可能授權其他公司賣自己的拳頭產品。

這也會損害到代理人利益,代理人會不高興。

這最後造就的結果就是:

大公司以代理人為主,

中小公司因為代理人少或壓根沒代理人,

只能走中介渠道。

代理公司、經紀公司成為 中小公司的代言人。


2.制度:

相同的制度,相同的打工仔。

保險的利潤分配製度,業內叫代理人管理基本辦法,簡稱—基本法。

無論是平安,還是國壽等,用的都是類似的基本法。

都是把業務員分為8,9個層級,

不同層級的人拿不同的提成獎勵。

賣出一份產品的總提成是差不多的,個人層級越低,分到的比例越少。

所以想要高提成比例,只能拉人頭升級(光有業績不行)。

這套經久不衰的激勵辦法,

後來也被引用到 X亞,X童等早期的中介公司。

所以,都是韭菜,就不要相互傷害了。


3.制度的創新

藉助互聯網傳播,保險知識的壁壘被打破,

客戶有更多選擇,保險銷售公司缺迎來了更大競爭。

部分客戶已經會自己挑選產品,自己出工號投保那提成。

更多業務員也會對比不同銷售公司的提成,挑提成高的公司出單。

部分新成立的中介公司,把多餘層級去掉,

把所有提成和獎勵一併打包給出單的業務員,

業務員只要出單就能獲得過去2倍的收入,

還不需要拉人頭,省下的時間可用來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自己。

對於業務員和客戶都是有利的,

而對傳統制度公司,是新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