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哪些人易患糖尿病?

颖食营养


那些人易患糖尿病?

答:经常熬夜的人,饮食不规律的人,爱夜宵喝酒的人,肥胖的人,压力大的人,这几类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如果以上都有。恭喜您,您患糖尿病的概率90%以上,如果不及时控制,是早晚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我是90年的,患病时体重110公斤,以上几点我全都有,所以在去年我中奖了,应该不叫中奖,因为这个概率太高了。我身边好几个都是和我一样的,年纪轻轻,糖尿病已经患上,我们都是经常吃吃喝喝的,

患病

去年我的第一个小孩出生,初为人父,心情无以言表,照顾老婆月子,看小孩,自然压力也是更大了,又加上熬夜,照顾完月子,我便感觉身体不适,起初是夜尿多,喝水多。体重是一天1公斤的下降。几天后我意识到了我是糖尿病,因为我发现,我家小便池寄居然有很多蚂蚁,因为我从事过健康行业,家里有血糖仪,我就自己测了一下。一测吓一跳,餐前15点几。我知道我中奖了,这样的日子持续1个月。我从110公斤,减到90公斤,人也虚了很多,于是我开始调理,

方法

我选择运动加中药调理,没有去医院。因为我知道,去医院恐怕会打胰岛素。这样就要终身打针了。我还那么年轻。不甘心就这样每天饭前打针。很显然我的选择是对的,

那我现在是什么个情况呢?

我儿子现在快一岁了,相当于我患病至今差不多一年。我现在的血糖是餐前5.5左右,因为我现在是从事电商行业。运动时间比较少。体重也上涨了,现在又是200斤了,真担心会复发,我最早吃了一个月的中药,加运动,西药一粒都没有吃,现在又在减肥中,希望健康,

如果您看到这个问题,可以关注我交流,我不是卖药的。只是分享自己的经历,如果您家里有糖尿病患者,建议不要直接打胰岛素。可以尝试一下其他方法,我这个方法,现在也帮助了几位患者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也有50岁左右。患病6年的,

欢迎评论指正,谢谢


用户461413008808392


1.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患有糖尿病者,即为有糖尿病家族史。母亲患糖尿病的遗传倾向高于父亲,有糖尿病的父母所生的子女,糖尿病的发生年龄高于无糖尿病的父母所生的子女。

2.高血压和高血脂患者

高血压和高血脂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患上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3.肥胖者

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与肥胖呈正相关,肥胖病程越长,程度越重,患糖尿病的危险就越高。肥胖造成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容易造成胰岛素分泌过多,胰岛素过多分泌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胰岛细胞最后会不堪重负而发生功能衰竭,从而引发糖尿病。

4.吸烟者,缺乏运动者,中老年人,高热量饮食习惯的人,经常熬夜者

5.食用过多糖类和淀粉的人

糖尿病本质是糖代谢功能失调,如果日常生活中过多的摄入糖类和淀粉类,人体又无法正常消耗的,最终会导致病理性的功能失调。

日常生活中早睡,早起,平时不熬夜,多运动,不要随便吃宵夜,不吃油炸过度的食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非常重要的方式。


美小护兰兰


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的人群

有数据统计研究表明,上了40岁后,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提高68%,这可能与胰岛的功能退行性改变有关。

2.有家族病史的人群

如果父母、子女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这可能与遗传基因相关。

3.有不健康饮食习惯的人群

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会增加患病风险,这可能与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胰岛长期受累导致功能减退有关。

4.体重超重或肥胖人群

有数据研究表明,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6.28倍,这可能与内分泌失调有关。

5.吸烟人群

研究表明,吸烟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比不吸烟人群增加42%。

6.患有高血压或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人群

研究表明,只要患了高血压或高血脂其中一种疾病,糖尿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

7.出生体重≥4kg或曾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妇女。

8.长期久坐缺乏锻炼人群。

这样做或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

规律生活,控制饮酒,正确用餐,适度运动,充分睡眠和休息,忌烟,控制体重,定期体检。


医声护事


首先先明确一点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口干、唾液少、易口咳,老想喝水,这就是早期糖尿病的表现。、不明原因的消瘦,体重迅速减轻。、近一段时间老是疲乏、虚弱、浑身没劲,工作时不能集中精力,这种情况就需要监测一下有没有糖尿病发生。还有一部分病人没有任何的症状能吃能喝能睡,有的人是在体检中发现出来的。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呢

1,一般有家族遗传史,遗传有一方面的因素,后天因素,比如说饮食不规律,长期暴饮暴食,爱吃油腻的食物,吃饭没有节制。长时间就会增加胰岛功能的衰退。诱发糖尿病。虽然说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是这种疾病是可治可防的,比如说有家族遗传史的,一定后天的生活习惯必须注意

2,体态肥胖,不爱运动,长期久坐可能也有血脂的异常,脂质代谢紊乱长期会出现血糖代谢紊乱,体重超标的人BMI超过24或者25以上,同时,工作压力大,睡眠紊乱以及饮食过量高糖,高淀粉摄入超标等情况都容易得糖尿病。目前建议是平时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吃一些高糖,高淀粉,高脂肪的食物。要勤锻炼,控制体重。所以说运动是降糖最好的疗法,适当的运动也可以激活适量的胰岛细胞


3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高血脂三高的患者就可以出现这种脂质代谢紊乱,出现胰岛功能的下降,有的时候应用降脂药或者是减慢心室率的药物,也可以诱发血糖的升高。但是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

4吃糖或甜食与糖尿病无直接关系,长期大量抽烟饮酒可以促发糖尿病。以后尽量少或不饮酒,根据你的血糖、血压情况由当地医生确定选用适当药物

5.现在由于人的生活压力大,熬夜等等有关系。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者相对不足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容易引起心,脑,肾,眼底以及周围血管病变。建议规律休息,避免熬夜。避免辛辣油腻食物,饮食清淡。定期检测血糖。加强运动锻炼。


所以说现在糖尿病的高发率比较高,且现在的高发率越来越年轻,所有的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加速胰岛细胞功能的恶化或者衰退,除了监测血糖以外,必须要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要熬夜不要生气,不要劳累,心情舒畅,要不然这种疾病会很早的找到你。


内科赵大夫


糖尿病是一种大家熟知的慢性病,危害极大,但又容易让人忽视,现代医学虽然没有找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是已经发现了需要与糖尿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也就是这些危险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谁更容易患糖尿病。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看吧。

  • 有糖调节受损史。就是血糖出现异常而又达不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状态。
  • 年龄≥45岁。年龄增长,机体功能下降。
  • 超重、肥胖(BMI≥24.0kg/m2),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 II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
  • 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
  • 妊娠糖尿病史
  • 高血压(血压≥140/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 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mmol/L,甘油三酯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 严重精神病和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当然,不是说具备这以上因素就会患病,后天生活方式也很关键。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以更好的避免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


高山话健康


在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经达到1.1亿,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容易患糖尿病的人群有:

1、年龄大于40岁的人。而且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要增加68%。

2、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患糖尿病的人群。

3、超重或肥胖人群。一般肥胖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人群的6.28倍。

4、饮食习惯不合理。经常摄入过多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经常暴饮暴食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5、吸烟酗酒人群。吸烟酗酒的时间越长,患糖尿病的风险越高。

6、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人群。这几种疾病和糖尿病可谓是“狼狈为奸”,只要患了其中一种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另外几种疾病也会找上门。

7、有妊娠糖尿病及巨大儿(出生体重≥4公斤)生产史的妇女。

8、长期精神焦虑、抑郁或紧张的人群。长期陷入负面情绪中,也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9、缺乏运动。体力活动不足、长期缺乏锻炼、久坐少动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要想预防糖尿病,日常生活中就要做到:

1、饮食清淡,少油、少盐,少吃油炸食品、垃圾食品等。

2、多运动,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

3、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快。


糖尿病之友


您好,糖尿病是一组多因性的内分泌代谢病,也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以及继发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糖尿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多尿、多饮、多食、烦渴、消瘦和疲劳等。以下人群,患糖尿病的几率会比较大。

1、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的人。

2、肥胖或体重超重的人。

3、饮食过量,短期内体重增加较多的人。

4、运动少的人。

5、工作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的人。

6、女性有分娩巨大胎儿史者。

7、曾患妊娠期糖尿病的人。

8、患高血压的人。

9、患高脂血症,特别是高三酰甘油血症的人。

10、曾有过高血糖或尿糖阳性历史的人。


王药师心血管讲堂


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分为几大类:年龄≧

40岁;二是超重或体型肥胖和中心型肥胖者;

三是生活方式以静坐为主的,四是患者有糖尿病的家族史,家族史并不是指的是父母包括兄弟姐妹、以及父母的兄弟姐妹等等;五是妇女在以前怀孕的时候曾经分娩过八斤以上的孩子或者在怀孕的时候被诊断过妊娠期糖尿病也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六是没有诊断糖尿病,但已经达到糖尿病前期的这种情况受损史;七是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八是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九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十是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十一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十二是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



健康百分百


什么样的人易患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是遗传因素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家族聚集现象。

研究者发现同卵双胞胎患2型糖尿病的一致性高达70%,异卵双胞胎2型糖尿病一致性仅为20%~30%。同卵双胞胎意味着他们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而异卵双胞胎的基因与同胞兄弟姐妹类似,差异相对大。这样看来,同卵双胞胎2型糖尿病共患性远远高于异卵双胞胎,可见基因对于2型糖尿病遗传的重要作用。

事实上,通过科学家近十余年来的不断努力,已有大量的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基因被发现,但是80%以上的遗传基因仍未知。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通过对2型糖尿病的家族分析发现:当父母之一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子女患病的风险为40%;当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子女患病的风险为70%。有一位父母或同胞兄弟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3倍;当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其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6倍。2型糖尿病家族聚集的原因,一方面是一家人在基因上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包括一家人有共同的生活习惯与环境。

2、年龄>40岁:人过中年,胰岛素的受体老化,易发生胰岛素抵抗。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3、超重、肥胖:体重指数BMI≥24,腰围男性≥2250px、女性≥2125px。肥胖者一方面胰岛素受体不敏感,另一方面胰腺的负担加重。年老肥胖就如同一台年久失修的卡车还要超载,发动机肯定会耗损。

4、高危种族:美国的调查发现,黑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最高,墨西哥人次之,白人较低。华人也是高发人群,相同的肥胖程度,亚裔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同等的身体条件,华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是白人的1.6倍。

5、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或者有巨大儿(≥4kg)生产史者。

6、高血压,或者正接受降压治疗者;高脂血症,或者正接受降脂治疗者。

7、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静坐的生活方式。

8、体重指数≥3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育龄妇女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主要表现多毛、不孕、肥胖、月经稀少、卵巢增大等。

9、曾经使用糖皮质激素(也称类固醇)并导致一过性的糖尿病患者,类固醇性糖尿病是激素的常见副作用之一。

10、严重的精神病,或者长期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


更多健康资讯,请关注“李青大夫”!


李青大夫


目前,糖尿病在我国成人患病率约为10.9%,且该病日倾年轻化,40岁以下居民的患病率已高达5.9%。那么,那些人易患糖尿病呢?能预防吗?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糖尿病的病因可归结为三大类: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不良生活习惯

  • 遗传因素。糖尿病是一组具有遗传易感性的疾病,如果你的家人,尤其是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你患糖尿病的几率将高于其他人群。尤其是1型糖尿病,其发病与第6对染色体出现异常相关,遗传因素是其重要病因。

  • 环境因素。我们的生活环境是糖尿病的诱因。研究发现,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不良生活环境将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几率,尤其是2型糖尿病。所以,长期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水污染严重等环境中的人群,患糖尿病的几率也将高于其它人群。
  • 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缺乏运动、超重或肥胖,长期摄入高热量食物,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等,都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尤其是肥胖,可引起胰岛素抵抗,早期可出现空腹血糖升高,若未加干预,将伴随餐后血糖的升高,后期,很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

所以,哪些人易患糖尿病:一是有遗传家族史的人群,易患糖尿病;二是生活环境较差的人群,易患糖尿病;三是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尤其是肥胖的人群,易患糖尿病。

如何预防糖尿病

  •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请注意:糖尿病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及不良生活习惯的诱发下发病,这部分患者,选择生活环境可能不现实,但可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可降低其发病率。


  • 肥胖的患者请注意:肥胖可增加胰岛素抵抗,所以,注意控制体重,运动、饮食双管齐下,力争将体质指数控制在24以内;饮食上,注意低热量、高纤维饮食,规律作息,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综上,有遗传家族史、生活环境糟糕、有不良生活习惯、肥胖的的人群,易患糖尿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控制体重等,可减少其发病率。

感谢大家的阅读!

欢迎大家关注医学莘,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注: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