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在古代,“秀才”的權力其實很大

大家古裝電視劇看多了,讀書人都是“窮秀才”,其實真相不是這樣,只要考取了“秀才”,那就是有了“功名”,地位很高的,就連縣官老爺來問話,秀才相公也可以坐著回話的,衙門裡打官司,秀才也可以不下跪的。


在古代,“秀才”的權力其實很大


封建時代,只要是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就是“相公”,相公是高人一等的,他們被免除賦稅和差役,不用交稅,也不能當差服役。而且,在那些地方大族中,只要出現一個考取功名在朝當官的,很可能全族都不納稅了。你想想,士紳、富人、官員都不納稅了?那麼賦稅勞役不就全砸到貧民頭上去了嗎?

當時的士紳,擁有極大的地方權力,他們“出入官署,包攬詞訟”,勾結地方官,分享政府的司法權;“武斷鄉曲,欺壓平民”,稱霸鄉里;“抗違錢糧,藐視國法”;“代民納課,私潤身家”,即攬納錢糧,加以侵吞。他們甚至還能肆意虐待佃戶,霸佔妻女,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


在古代,“秀才”的權力其實很大


國家太平久了,人口增長,就會出現貧富分化,就會出現大量的土地兼併,中央政權和地方鄉紳之間就會出現矛盾。封建時代基層行政效率低下,信息溝通不暢,皇權不下縣,政令不下鄉,導致大量的基層權力,其實掌控在鄉紳手上。這些鄉紳兼併土地、隱瞞人口,盤剝百姓,並且作為有功名的讀書人,他們還可以免除賦稅和勞役,這就導致這個階層越富裕,國庫就越虧空,底層老百姓也就越辛苦。

自古以來,朝廷和地方實力派就有著不可避免的矛盾,中央政權想的是長治久安,不要搞出社會尖銳對立。而地方實力派考慮的往往都是切身利益,“天高皇帝遠,人少相公多”,你想讓相公們吐出自己的利益,給底層一點好處,給中央上繳銀子,那比要了他們的命還難。


在古代,“秀才”的權力其實很大

什麼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說的不是普通老百姓“下有對策”,而是地方鄉紳“下有對策”。舉個例子,朝廷要加收田畝稅,本意是抑制兼併,但秀才鄉紳完全可以轉頭就給佃戶農民加稅,還可以把鍋甩到朝廷頭上去。朝廷說你們的高利貸利息太高了,簡直是吃人,以後農民都從朝廷貸款,利息低,風控嚴,結果地方官僚和士紳地主蛇鼠一窩,直接把國家貸款外包給地主鄉紳相公們,兩頭吃,還能把高利貸合法化,最後還是把鍋甩給朝廷。王安石變法, 就是這麼失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