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大棚蔬菜保護性殺菌劑使用,注意以下4點技巧,事半功倍效果好

保護性殺菌劑著重於“保護”,因此要想使用效果更好,注意以下幾點。

1、準確瞭解病害發生規律,提前用藥

只有先了解需防治的是病菌侵害作物的哪個部位、初侵染的時期及其為害的主要階段等,才能有的放矢地施藥。如白粉病主要在春秋季節發生,灰黴病、霜黴病主要在深冬通風不良、棚內溼度高、溫度低的季節發生,病害發生前噴藥比病害發生後期噴藥效果更好。如果病菌已侵入,選用保護性殺菌劑防效不佳。

2、 用藥時要特別注意噴灑均勻

保護性殺菌劑無內吸性,噴灑後藥劑就固定在原位置,因此噴灑保護性殺菌劑時一定要均勻。選擇藥劑時注意選用較好的劑型,如氫氧化銅顆粒更小,鹼式硫酸銅為懸浮劑,藥效也就更好;噴藥器具要選擇壓力大、成霧性好的噴霧器,有時噴藥後可發現葉片上有較大的藥點,表明噴霧器具不符合要求,會嚴重影響藥效。

噴霧時,低濃度慢噴要比高濃度快噴效果更好,噴頭向上比噴頭向下效果更好,全方位噴灑(莖葉、地面等)比重點部位噴灑效果更好。

大棚蔬菜保護性殺菌劑使用,注意以下4點技巧,事半功倍效果好

3、注意噴藥間隔,連續用藥

蔬菜生長較快,而保護性殺菌劑不具有內吸性,對剛長出的新葉等未噴灑到的部位不具有保護性,因此要想保持較好的防效,就要注意連續噴灑。一般在病害高發期應每隔 5 ~ 7 天噴藥 1 次,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在病害高發期,兩次噴藥間隔時間長,蔬菜新葉長出較多,兩次保護時間未連接上,會大大影響保護性殺菌劑的效果。

為預防病害或在病害初發期,單用保護性殺菌劑即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病害發生後,保護性殺菌劑也是主要的輔助治療藥劑,可與內吸性殺菌劑配合,防治效果更佳。

4、分階段對症用藥

未發病時,遇到澆水或遇陰雨天等惡劣天氣時,棚內溼度高、溫度低,蔬菜抗性下降,環境條件利於病害發生,此時應選擇銅製劑等殺菌譜廣、藥效好、成本低的保護性殺菌劑。

在病害高發期,要加強對蔬菜生長情況的監控,儘量早發現,早用藥,確保控制病蟲害於暴發之前。如果病害滿了棚才發現,已經造成蔬菜生長不良,產量品質已下降,用藥成本也高,損失就大了。抓住病害高發的時間和地點,是監控蔬菜病害發生的關鍵。觀察時間最好定在拉棚後;地點選在棚前臉和放風口下兩點。霜黴病、灰黴病、蔓枯病等均為喜溼型病害,開始發生時多在棚前臉處,早上拉棚後症狀最為明顯,是觀察的最佳時機;白粉病、部分害蟲多在溼度變化較大或乾燥的地方率先發生,即在放風口下。

對症的保護性殺菌劑,如灰黴病、菌核病可選用咯菌腈、菌核淨,卵菌病害,可選用氰霜唑,葉部斑點等真菌病害,可選用百菌清、氟啶胺,細菌性病害,可選用銅製劑。

病害暴發後再防治,單用保護性殺菌劑就難以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了。在確定病蟲害種類後,選擇對症的內吸性殺菌劑,同時與保護性殺菌劑混配,並結合物理的、農業措施等,可迅速控制病害發展。在病害高發季節,環境條件利於病害發生,要特別注意避免其復發,如靶斑病、霜黴病等,在遇到連陰天等惡劣天氣時往往屢治不好。這就要發揮保護性殺菌劑的特長,在病害基本控制住後,間隔 5 天左右,連續噴灑保護性殺菌劑 2 ~ 3 次,確保新葉得到及時保護,避免病菌繼續侵染髮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