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抗戰時中國軍隊最青睞的駁殼槍,日軍繳獲了為什麼不用

在抗戰時期,我國裝備著數十萬把駁殼槍,而且也是我國軍隊的主力裝備。在最精銳的德械師一個步兵連就有9把駁殼槍,從師級到集團軍級司令部,都有1個手槍連和手槍營。在西北軍血統的部隊裡,甚至還有專門裝備駁殼槍的手槍團和手槍旅。

抗戰時中國軍隊最青睞的駁殼槍,日軍繳獲了為什麼不用

在游擊戰戰場,駁殼槍更是深受大家的喜愛。駁殼槍的主要優點就是,威力大,善於近戰,子彈多,方便攜帶(相對步槍),如果是自動版駁殼槍,那麼這些優點,還要上一個檔次,想想十幾把自動版駁殼槍在近戰當中的火力吧!

如果把槍套安裝在駁殼槍上,還可以當做一把卡賓槍進行中等距離射擊。為此,這種手槍雖然昂貴,但是卻深受歡迎。無論戰鬥部隊,警衛部隊,還是後勤部隊,游擊隊都廣泛使用半自動和全自動版本的駁殼槍。

抗戰時中國軍隊最青睞的駁殼槍,日軍繳獲了為什麼不用

在戰爭當中,日軍也得到了上萬把駁殼槍,但是,日軍卻沒有裝備這種武器。在抗戰當中,日軍一些獨立混成旅團也裝備了繳獲到的武器,比如日軍很喜歡裝備中正式步槍,捷克式機槍和81,82迫擊炮。

但是唯獨不喜歡駁殼槍,這就讓人感到很奇怪,日軍為啥不喜歡駁殼槍呢?在很大程度上,在日本的步兵戰術裡,沒有駁殼槍的位置。

抗戰時期,我國絕大部分步兵師都缺乏步兵支援武器。基本都是步機槍組合,最多團級部隊有迫擊炮。而日軍在小隊有擲彈筒,在大隊有迫擊炮和步兵炮,在聯隊有山炮和速射炮作為步兵支援武器。

抗戰時中國軍隊最青睞的駁殼槍,日軍繳獲了為什麼不用

日式近戰,最重要的武器是機槍和擲彈筒,機槍以腰射或其他姿態進行行進間射擊掩護,或者固定位置射擊掩護。而擲彈筒則部署在後面進行正面射擊,擲彈筒一個非常大的優點就是可以打擊30米距離目標,就是為近戰準備的。

在這兩種武器掩護下,日本步兵才會進入白刃衝鋒階段。如果是大隊級,還會有迫擊炮和步兵炮在二線提供火力支援。在日本步兵戰術裡,輕機槍和擲彈筒都是步兵伴隨武器,用來近戰壓制作用。

抗戰時中國軍隊最青睞的駁殼槍,日軍繳獲了為什麼不用

日軍實際上是使用輕機槍行進間射擊和擲彈筒伴隨來壓制,對手的近戰速射武器,比如衝鋒槍和駁殼槍。而日軍師團和軍司令部,也沒有設置手槍營的傳統,更沒有設立1個手槍聯隊的需求,因此,抗戰時期,日軍並沒有裝備駁殼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