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在清朝時,為什麼道士還可以將自己的衣冠髮式保留下來?

在清朝普通剃髮留辮子的大環境下,道士算是最後的清流了,他們保留著漢族的衣冠髮式,至於為何道士不用留那種難看的“金錢鼠尾辮”,究其原因,最大的可能自然是帝王的應允,是順治帝同意道士可以蓄髮,不用剃頭留辮子。但是這段歷史相當模糊,大致有以下三種說法:

說法一:民間流傳的“十從十不從”

在清朝時,為什麼道士還可以將自己的衣冠髮式保留下來?


在清朝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種說法:儒從釋道不從。意思是儒家要遵從帝王的條令,必須要剃掉頭髮,留起醜陋無比的金錢鼠尾辮,穿滿族人的服飾,表明效忠滿族的決心。而佛教和道教的出家人,不用遵從世俗的規則,可以繼續保留光頭和長髮,穿原來的僧袍和道袍。

說法二:採取懷柔措施,拉攏宗教

在清朝時,為什麼道士還可以將自己的衣冠髮式保留下來?


在清軍入關之後,民間的反對聲音很是激烈,特別是剃髮易服的條令,與漢族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思想想違背,激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和抵抗。於是民間各種反抗組織都開始行動,威脅著滿族的地位。於是,為了從根本上平息禍亂,帝王開始採取懷柔、包容的策略,拉攏道教和佛教,同時也允許他們保留衣冠服飾。

說法三:道教張天師覲見順治帝

在清朝時,為什麼道士還可以將自己的衣冠髮式保留下來?


在清軍剛入關的時候,道士也是需要剃髮的。張天師為了保留道士的傳統,特意去覲見了當時的順治帝,並且提出了改進道士袍,融入一些滿族的風格,改造出混元巾和三清領。而年輕叛逆的順治帝,為了得到中原本土道教的支持,同意這個請求也是很正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