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為什麼感覺現在老是有人拿平平仄仄來說事,多提倡些新詩不好嗎?

冬雪皚皚寒意加


發問者應知道什麼樣文字組成才叫詩,《詩經》是採集民間唱讀的短語,唐詩是有固定格式和韻律的語句,唐詩的成就影響了後人對詩的理解,非固定平仄便不認為是詩,特別是那些老學究。詩的平仄韻律是聲調,對於唱讀或叫朗誦發出聲韻高低起伏,讓人感情產生共鳴。語句與詩詞的區別,在於詩詞能朗朗上口,就是詩有平仄變化的音韻,現在很多新詩,如梨花體,其實不是詩,只是有意境的語句,讀起來抝口不順暢,根源在於引入和翻譯西方的詩,只用字句來翻譯出該詩的大意,如同翻譯出說明文一樣,造成大多新詩無聲無韻。一個好的詩歌翻譯者,是有深厚的文學功力,是會用本國的詩歌風格來翻譯的,從而不失原詩音韻之美,就如我們將外語歌,若用翻譯大意來用我國語言來唱,就難聽了,要把外語歌詞除了翻譯大意外還要灌入我國的歌詞的音韻。沒有自然流暢平仄韻律的詩,便不成詩,只是不能硬性平仄的安排,硬性規定平仄安排,除了因韻害意外,還有的是造成只有這幾種調子,唐詩到宋詞到現代歌詞,就是詩歌平仄韻律從有規格到無規格,不過都是離不開聲調韻律的。


廣少1571


個人拙見:你要寫古體詩詞,那就必須遵守平仄格律的規則。我們都知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不願意受約束,那你可以寫新詩。新詩要想寫好也是不容易的。

下面獻醜了,發一篇2018年11月16日我寫的散文詩,歡迎高人指點:

散 文 詩

巴林湖 天鵝眷戀的地方

作者/孫繼東

一、巴林湖

在草原小城大板鎮

東南十一公里的地方

有一座水庫遐邇名揚

人們稱她為巴林湖

親切的名字多麼響亮

清澈的湖水碧波盪漾

十八平方公里的水面

蓄積著水體半個多億立方

數千孔噴湧的清泉

匯成了百餘條小溪輕輕吟唱

潺潺的水流在歡笑中

一路奔跑濺起細浪

又形成數十條小漍

潀流到同一個河床

那就是查干沐淪河

晝夜不停地流淌

川流不息的查干沐淪河

為巴林湖泓灝水面

源源不斷地補充著能量

美麗湖泊也通過地下管道

為巴林右旗的工業、電力

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營養

也讓來草原觀光旅遊的客人

到巴林湖蕩輕舟品美食盡情徜徉

二、天鵝眷戀的地方

春分過後的暖陽

讓時光走向上夜短晝長

美麗的天鵝已經早早返回

它們朝思暮想的北方

望著半冰半水的巴林湖

祈盼著日日變暖的陽光

清明過後春風浩蕩

融化了湖泊的殘冰

美鵠們成群結隊飄在水中央

時爾展翅低飛

時爾隨波踔浪

嬉戲在萬頃波濤上

夏季到來鳥語花香

大天鵝又對對雙雙

飛向那草原深處

較為隱蔽的地方

在那裡產卵三五枚

孵化出你們自已的兒郎

秋天大鵠鳥又領著雛鵝

在巴林湖訓練它們的翅膀

為的是躲避北方的寒冷

去南方尋覓溫暖水塘

數千裡的漫漫遷徙長路

要靠自已的有力的翅膀丈量

今年初冬的草原仍有暖陽

巴林湖好似南方溫水塘

也許是這裡食物充足

兩代天鵝們都在增加營養

啊!水草豐美的巴林湖

是你們不願飛走歲歲眷戀的地方

2018年11月16日








孫繼東877


之所以老有人拿平仄說事,以此作為評價他人詩歌作品的標準,是因為這是評論詩歌最簡單的方法,又或者評論者本身只會這個。換句話說,老拿平仄格律詩韻說事的人,以為這就是詩的全部,卻不知道詩的本質是詩詠志,歌詠言。平仄格律詩韻全對,沒有好的內容,真實的情感,準確的用詞,也全是白搭,沒有人要看那中東西。當然,前提是,寫詩的人也別授人以柄,別號稱自己寫的是格律詩。



性命幽觀


為什麼感覺現在老是有人拿平平仄仄來說事,多提倡些新詩不好嗎?


這個問題帶有一點抱怨性質的偏見。

想起以前打的一個比方,舊體詩就好像中餐,新詩呢,就等於西餐。現在的年輕人可以天天可樂漢堡,但是大人們就不行。還是得炒個菜,吃碗米飯,北方的來碗麵條或者餃子,心裡才踏實。

這是上千年的生活習慣。我們沒必要爭論對錯,很多事情在潛移默化地改變。當有大人批評西式快餐是垃圾食品時,小年輕們就會跳出來:為什麼要拿老一套的方式方法來限定我們,多向世界接軌不好嗎?

其實都是最終轉變成能量和排洩物,沒有什麼不同。

寫詩也一樣。

詩言志抒情,是古詩的定義。而現代詩沒有了古詩的各種限制,剝離了傳統那一套詩歌規則,最終也是落到感情表達這條路子上。只是因為其他方面的無限制,感情表達對於現代詩來說就特別重要,表現出來就是特別熱血、特別衝動或者特別悲傷、特別哀怨。即使是靜態地、深邃的感情,也必須要特別濃厚。

所以無論古詩、新詩,最終都是詩人感情的產出,或者說宣洩。

在超越了平仄格律的人眼中,就會看到這一點。

新詩、舊詩,古體詩、近體詩,詞牌、散曲,散文、散文詩,這些都只是體裁的不同,功用和目的其實殊途同歸。

而平平仄仄僅僅是中國傳統詩詞中關於近體詩的一些規則,是中國文化創作中極小的一部分,近體格律詩的入門規則。與古體詩、現代詩是一個共存的、沒有衝突的存在。

平仄格律和新詩這兩者之間沒有對立關係。

其實新詩也可以講格律,就是聞一多先生的“新格律派”,但是當代詩人早就把這些視作仇讎,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講清楚了上面這些,我們現在再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為什麼感覺現在老是有人拿平平仄仄來說事?

因為新詩太容易上手,對漢字文化系統有追求的人慢慢開始發現古詩的音律性要明顯強於現代詩。有一大部分人到了一定的層次反過來開始對古詩感興趣,投入了近體格律詩的學習和創作。吃多了西餐,到了一定的年紀,發現還是中餐才對口味,自然要回來學習拿筷子。

而平仄格律正是近體詩入門的筷子。不管吃炒菜還是火鍋,只要是中餐,筷子是不能少的。你必須懂得平仄,寫出來的東西才有可能是近體詩。

所以老有人拿平仄說事,那是因為學的人越來越多了。

而現代詩是沒有這種入門規則學習的。並不是現在的人不喜歡現代詩,只是屬於盲人摸象、邊寫邊自以為是詩的狀態,關鍵是不管寫出來是什麼,只要自稱是新詩,別人就不能反駁。

那還有誰拿新詩說事呢?反正怎麼說你都不會聽,因為沒有對錯。一個字都可以成詩,隨便分幾行也可以成詩,那又有誰有資格來拿新詩說事,說了又有誰聽呢?

這正是毫無規則的自由帶來的惡果——垃圾與珍珠泥沙俱下。

人都是討厭規則的,所以新詩才會這麼受歡迎。但是對部分缺乏濃烈感情的人來說,創作的現代詩不過是白話分行,寡然無味。又因為毫無規則,初學者基本上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就好像一拳打在棉花裡,反而失了主張。而討論古詩的時候,雖然規則多,但是一拳打在鋼板上還是肚皮上,至少自己有了反饋,知道下一步該如何作,才能變得更好。

多提倡些新詩不好嗎?

提倡啊。從來沒有斷絕過地提倡,不過都是希望大家踴躍投稿之類的。從哪個方面具體地去提倡呢?學音律?詩意的鐐銬!不學!那還有什麼好提倡的呢?

剩下的就是詩人個人感情的表達,以及中小學生都學過的各種修辭方式的加強,以及你在任何人那裡都學不到的獨有的思維結構(靈感)。這些東西要麼過於淺顯,止步於通識教育,要麼過於自我,無法言傳身教。

不是簡單得要死,就是講不清楚,那請問要怎麼提倡呢?

其實真正現代詩的高峰就是在它剛剛出現的民國時期,究其原因不外乎意識西化的開拓性和舊文字的音律性。那一輩文人都是接受了傳統教育,具有對平仄、音律的概念之後,才在尋求突破的路上,有意識叛逆卻無意識遵守音律地創立了現代詩這種形式。

而這種立足傳統,面向未來的看法和探索開拓精神,早已在文化斷代和光怪陸離的當代詩壇遺失殆盡。

滄海橫流,方顯詩人本色

現在詩壇的這種狀態,其實和詩人、寫古詩還是新詩、寫家國情懷還是小資情調都沒什麼關係。

復古也好(平仄說事),倡新也好(提倡新詩),在如今的環境下,很難走出什麼不同的路子來。

作為當代詩人,真想要重拾盛唐飛歌狀態或者民國時期新詩輝煌,唯有等待。

等待的時候不妨學習一下平仄格律,反正也不難。真正知道古人是如何寫詩,音律之間如何和諧,對寫新詩的加成絕對是1+1>2的。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什麼叫“老是有人拿平平仄仄來說事”?如果你寫的是“格律詩”,而“格律詩”的基本要素就是格律,就是在格律這個框架裡描述景物,抒發情感的詩作,不拿平平仄仄來說事,拿什麼說事?

沒有人要求你一定寫“格律詩”,願意寫打油詩,你當然就可以寫打油詩;願意寫順口溜,你當然就可以寫順口溜;願意寫現代詩(自由詩),你也當然可以寫現代詩(自由詩);誰能管得著,誰能攔得住?

問題在於,有些人根本就不瞭解什麼是“格律詩”,也不打算了解什麼是“格律詩”(其實一點都不難了解);卻認為自己寫的就是“格律詩”,於是,當有人以格律詩的標準指出哪裡該平聲寫成仄聲了,哪裡該仄聲的寫成平聲了,應該怎麼怎麼改,他就急了,就指責別人不允許創新了,就指責別人死抱著傳統不放了;殊不知格律詩的美感和韻味,以及美感和韻味之中所表達的意境,所具有的魅力,就在千百年來逐步形成,並且成熟了的“平仄”之中?

有人以“意境優先”來為自己不能熟練地掌握平仄來辯解,殊不知體操裡的平衡木的魅力就在那條木頭上,不在那條木頭上翻騰跳躍而在平地上折騰,還是平衡木嗎?那是自由操了吧?


杜新1


因為現代詩太容易上手,寫詩時言至抒情,是古詩的定義,而現在是沒有了古詩的各種限制,剝離了傳統的那一套詩歌規律,最終也是落到感情表達這條路子上。只是因為其他方面的無限制的感情表達,對於現代詩來說就特別重要,表現出來的就是特別熱血,特別衝動,或者特別悲傷,或者特別哀怨,即使是靜態的,深邃的感情也必須要特別濃厚。對漢字文化系統有追求的人慢慢開始發現古詩的音律性要明顯強於現在。是有一大部分人到了一定的層次,反過來開始對古詩感興趣,投入了近體格律詩的學習和創作,吃多了西餐到了一定的年紀,發現還是中餐才對口味。自然要回來學習拿筷子,

而平仄格律正是近體詩人入門的筷子。不管是炒菜還是火鍋,只要是中餐,筷子是不能少的,你必須懂得平仄寫出來的東西,才有可能是近體詩。

所以老有人拿平仄說事,那是因為學的人越來越多了。

而現代詩是沒有這種入門規則學習的,並不是現在的人不喜歡,現代詩只是屬於盲人摸象,邊寫邊自以為是,是詩的狀態,關鍵是不管寫出來是什麼,只要自己承認新詩別人就不能反駁。

也正是毫無規矩的自由帶來的惡果一一垃圾與珍珠沙泥俱下的時候雖然規則多,但是拳打在鋼板上還是肚皮上,至少自己有了反饋,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做才能變得更好。

多提倡一些新詩不好嗎?

提倡啊,從來沒有斷絕過的提倡,不過都是希望大家踴躍投稿之類的。從哪個方面具體的去提倡呢?學音律,詩意的鐐銬!不學,那還有什麼好提倡的呢?

剩下的就是詩人個人感情的表達,以及中小學生都學過的各種修辭方式的加強,以及你在任何人那裡都學不到的獨有的思維結構(靈感)。這些東西要麼過於淺顯,止步於從事教育,要麼過於自我,無法言傳身教,不是簡單的要死,就是講不清楚,那請問要怎麼提倡呢?

文人都是結束了傳統教育,具有對平仄音律概率的概念之,後,才能在尋求突破的路上有意識叛逆,卻無意識遵守音律創立了現代詩這種形式。

而這種立足傳統面對未來的看法,和探索開拓精神,早已在文化斷代和光怪陸離的當代詩壇遺失殆盡。

滄海橫流,方顯詩人本色。

現在試探的這種狀態,其實和詩人寫的古詩,還有些寫家國情懷,還有小資情調都沒什麼關係。

復古也好,(平仄說事)創新也好,(提倡新詩),在如今的環境下很難走出現在的詩壇這種狀態,其實和詩人寫古詩,還有些寫家國情懷,還有小資情調都沒什麼關係,復古也好(平仄說事),提倡也好(提倡新詩),在如今的環境下,很難走出什麼不同的路子來

作為當代詩人,真想要重拾盛唐時的飛歌狀態,或者民國時期的新詩輝煌,唯有等待。

等待的時候不妨學習一下平仄格律,反正也不難,真正知道古人是如何寫詩,音律之間如何和諧,對寫新詩的成長絕對是1十1>2的。

所以無論古詩,新詩,最終都是詩人感情產出,或者說宣洩。

在超過了平仄格律的人眼中就會看到這一點。

新詩、古體詩、近體詩、詞牌、散曲、散文,散文詩這些都只是題材的不同,功用和目的其實殊途同歸。

歸根結底,我們還是要學習古詩的寫法,把格律、平仄、韻律搞清楚!

而平平仄仄僅僅是中國傳統詩詞中關於近體詩的一些規則,是中國文化創作中極小的一部分,近體格律詩的入門規則,與古體詩、現代詩是一個共存的,沒有衝突的存在,

平仄格律和新詩這兩者之間沒有對立關係。

其實新詩也可以講格律,是聞一多先生的“新格律派”,但是當代詩人早就把這些視為愁讎,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五子龍女


對於詩的概念只侷限於平平仄仄顯然是一

知半解。就古詩詞來講也不全是需平平仄

仄的。只有唐宋以來確立的近體詩和宋詞

才講究平平仄仄的。另外古詩中的古風只

需押韻,完全不講究平仄,當然必須得是

以文言文為載體的。

至於說古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並不完全

因為是講究平仄格律的緣故。另外一個重

要原因是因為用了精煉而濃縮的文言體裁

作基本載體的緣故。只要內容濃縮語句精

煉,無論是以白話為載體還是以文言文為

載體,讀起來自然就有一定的節奏。

至於多提倡新詩(應該是指以白話為載體

的現代詩)當然是好的,也是未來定會走

向成熟和真正繁榮的。問題是當下主流和

盛行的新詩(現代詩)並不是真正的詩!

1、其中一類完全是白話文分行,只是所謂

的“內容感人吸引人,給人感覺新奇”即稱之

為“新詩”了。既不押韻也沒有內容濃縮語句

精煉的特徵性,讀起來毫無節奏和韻味。

完完全全平滑鬆散的白話文章語句。只是

憑著個人名氣或以所謂“內容感人新鮮”,

在大眾不懂沒有真正新詩的概念下而流行

獲寵,因為這些是完全的白話文能看懂!

2、有一類也不押韻,專門以一些“碎片狀

情感語句,稀奇古怪的用詞手法”東一腳西

一耙,給人造成一種“天馬行空式的想象”

感覺而獲得推寵讚賞!這主要是因為語句

完全是白話文句式,單讀一句或幾句人們

讀得懂。另因為有一定程度“感人”的個人

的小情小感注入。雖做到了“內容濃縮”,

但這不是新詩所具有的正確濃縮。而是缺

少必要的情節鋪墊,內容巨幅省略給人造

成一定的新奇朦朧而“取悅人”!(譬如大部

分的“徐詩”類型)

3、還有一類也是不押韻,只是內容具有所

謂的“哲味、道理,用詞險怪新奇,情節跌

蕩”,給人的感覺時而明晰有理,時而一片

雲裡霧裡,讓你覺得深沉朦朧。此類也是

內容情節巨幅缺失,而不是新詩真正的“內

容濃縮語句精煉具有一定的跳躍性”特性。

(此類主要以官方主流“新詩”和“著名詩人、

名家”為主)

☞最後說幾句,平仄規範的古典詩詞要繼

承發揚。沒有平仄、粘對、聯對的古風也

要提倡寫作。而押韻,閱讀具有節奏的真

正新詩(現代詩)更要積極提倡,探索發

揚光大。

☞附:真正的新詩(現代詩)概念是“以白話

為載體,內容濃縮語句精煉而使閱讀具有

一定節奏的押韻分行文體”。

凡內容濃縮語句精煉,即具有張力,有琢

磨想象延伸空間。單內容濃縮即具有詩的

跳躍性和一定的朦朧性。語句精煉即具有

一定的閱讀節奏感。(這些均為個人感悟

經驗)

所以詩的閱讀節奏並不完全由平仄決定的!

(以上均為看到問題隨即應手寫就的內容,

沒有具體作槁,可能有所誤漏)





鬍子風詩詞


我喜歡詩。上學時對唐詩宋詞很感興趣。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都能背幾首。後來自已學寫詩。將生活中的感受,旅行中看到的美景,用詩歌的形式記錄下來。

講究平仄的是格律詩詞,不講究平仄的是現代詩。到底寫哪種詩體好呢?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我的感受:格律詩限制較多,煉字煉詞,不但要求平仄而且講究對仗,難度較大。但一闕好的格律詩詞,讀起來不但朗朗上口,而且意境深遠,令人掩卷深思,甚至久久不忘。像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還有王維的《相思》,《謂城曲/送元二使安西》,《山居秋暝》等等。現代詩不要求平仄,對仗,張口即來,立馬成詩,大家都能寫。我認為,不論哪種詩體。首先必須有內容,有感而發,不能空洞。其次,必須讓別人能看懂。不能因為平仄,對仗而造詞,使別人看不懂。三是,惜字如金。意思表達清楚就行。不能搞成王奶奶裹腳布,又臭又長。個人淺見,不知對否。附我近期寫的二首詩歌,請指教。

1,五絕(仄起平收式)

《秋後的螞蚱》

         金星

口罩擋容顏,

黑衣顯暴殘。

需知秋快盡,

爾等蹦三天?

2019.11.1

2,五律,平起仄收式。

   《秋旱》

              金星

秋來沒下雨,

抗旱救災情。

怎奈無心賞,

深秋五彩雲。

2019.11.2

3,《下象棋》

搬來車馬炮,

調遣將相兵,

你攻我守捉對殺,

兵來將擋車馬拚。

眼睛定了神,

實在傷腦筋,

可惡對面老李頭,

讓我一步都不行。

2020.1.3

4,《捉迷藏》

"點兵點將,

點到誰,誰先上"。

爺爺被點中,

躲在門後不聲響。

孫兒拿著小手槍,

喳喳呼呼往裡闖,

"爺爺我已看到你,

舉起手來快投降”。

2020.1.4


金星753


就這個問題我發了朋友圈,過半的回覆是新體詩感覺不到是詩,我呢,不盡苟同。

之所以有新體詩感覺不到是詩,問題可能出在把什麼是詩,潛意識裡給定位了,格式化了,從小老師叫我們“背詩”了,一般指的是格律古詩,如唐詩等,後來也就認為詩的格式就應該是這些平平仄仄,讀來抑揚頓挫的古詩。

新體詩(現代詩)沒有格式上的限制,講求更加自然的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現代詩”強調自由開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陳述。現代詩裡的一些好作品是毫不遜色于格律古詩的。

“詩”者皆為感於物而作,感於事而發,不管是古詩或現代詩都是心靈的映射,只要能用最精煉美妙的文字把情懷舒展出來,就是好詩。

再說,古時平仄的實際教義也是為了讓詩詞讀起來或抑揚頓挫,或琅琅上口,並把意境表達出來。如果現代詩的語句也能做到讀起來有韻律感,不拘於平仄的格式而有著平仄的原始意義,不是也很好麼。

喜歡寫格律詩,就按照平仄格律寫唄,文化是需要傳承的,但文化也需要推陳出新的,所以喜歡寫現代詩就用現代詩的筆觸來寫吧。

復古可以是美,時尚你能說不美嗎?平仄與不拘平仄之爭已有千年之久,我想這真的是沒必要。

 



為樂趣而讀書


各行有各行的規矩!詩的種類很多:格律詩詞、古體詩、現代詩、自由詩、打油詩等等,你完全可以選擇自己喜歡並適合自己的詩品寫作。但你若要選擇格律詩詞(包括對聯),就必須遵守其規則,學習、掌握並遵守其平仄格律(古韻或新韻)!否則,你乾脆去寫其他詩就好了。

有些人,既想寫作格律詩詞和對聯,又不想學習和遵守規則,還要打著所謂的“創新”“意境”等名號自行其是,那隻能落得個貽笑大方……

當然,你非要不按套路出牌,也不犯法 ,你完全有自以為是的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