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你能接納自己的父母嗎?有什麼想法?

芳曉


身之髮膚,受之父母!你能夠有性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父母給予的。在物質本就不充足的情況下,省吃儉用把最好的都給你,讓你接受教育希望你將來不要像他們一樣生活,朱自清得背影詮釋了可憐天下父母心啊!人活一世孝為先,自古就有,臥冰求鯉、賣身葬父得千古佳話。隨著父母年齡的漸漸變大,身體素質得下降,更需要兒女的驚心照顧。不管你是單身還是初為人母人父,不管你是工薪階層還是商務白領,孝順隨時都可以做。烏鴉有反哺之意,羊羔有跪乳之恩!天下最無私最偉大的就是父母的恩情,如果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接納,我想你也枉為人!



老王有章


需要一個過程……

成長於多子女農村家庭,父親常年在外務工,母親在農村看護幾個孩子之外,還有繁重的農活。小時候親戚都是躲著我們的狀態,孩子多負擔重,加上超生罰款,大概是村裡最窮的家庭。

感謝父母堅持讓我們讀書。90年代農村興起打工潮,同齡的男孩子很多出去打工了。女孩子因為重男輕女,很少有讀完中學的。女孩子讀再多的書也是別人家的人,類似的說法沒有動搖母親讓我們讀書的念頭。甚至,在家寫作業讀書可以免去幹農活。父親常年在外,關係自然不親近,學習的事情是不管的,但也有給我們買復讀機學英語的事情。

不好的方面就是父親對母親的家庭暴力以及母親多多少少還是有些所謂傳統思想。父親抽菸喝酒打麻將,認為是自己撐起這個家,對母親不尊重,覺得託了他的福才可以不用像其它家庭一樣夫妻雙方都出去打工。意見不合時總認為自己對,對母親的家庭暴力讓我從小就希望他們離婚。

對唯一的兒子從期望很高到無限失望,但也要遵循所謂農村傳統幫他成家,甚至可以主動承擔養育下一代的責任。對女兒覺得供你讀書已經是天大的恩賜,還希望能幫助兄弟,接近“樊勝美”的程度。

至於對父母的看法,隨著自己的成長不斷變化。

小時候對父親是厭惡的,對母親或者說那一代生活在農村的女性感到同情和無奈。這是他們那一代農村生活的人的普遍狀態,打老婆彷彿天經地義。一心想擺脫這種成長環境,雖然不能否認有溫情的時刻。 不可避免的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對朋友比較冷漠,對婚姻充滿恐懼。

讀大學時,開始試圖跟父母溝通,有些效果,但是架不住他們自己所在的環境,接觸的人給他們影響更大,更不用說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

現在是他們老了,你無法改變他們,但是他們對子女的依賴可能會讓他們做出一些妥協。自己的態度就是擺明態度,比如早就告訴他們不做扶弟魔。

曾經和父母鬧得最厲害的時候就是幾個月不聯繫,徹底攤牌。說明以後對父母,對兄弟姐妹,對親戚自己會怎麼處理。說完會有一點罪惡感,好像自己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然而事後證明,即使是至親的父母,也要表明自己的底線。之後反而更容易相處。

不管出生於什麼樣的家庭,父母帶來的影響不管好壞,都會影響以後的人生。但是成長的意義大概就是擺脫所謂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子女而言,與父母的關係也只是各種人際關係的一種。只是你沒有辦法選擇成為誰的子女而已。既然對朋友可以做到關係好就常走動,關係不好就少來往,那麼對父母就做到基本的贍養義務。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感情的投入吧。

希望與父母的關係不會成為你的困擾。即使有困擾,也請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一個過程,但是終究會找到答案!


亞楠苗


每個人都必須接納自己的父母。“百善孝為先”,凡是能孝敬父母的人,都是可以交的朋友,而且是最最誠信,最可靠的朋友。

我的父母健在的時候,我也想盡一切辦法能孝敬二老,讓他們享受應有的天倫之樂。但當時孩子小,家境非常困難,負擔很重,讓我切身體會到“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在想來,有太多內疚,太多自責,太多遺憾。

但父親臨終時,我和母親在他身邊看著他老人家撒手人寰的,哥哥、姐姐都沒趕上送他一程。當時,看著父親強烈的求生欲,至今還歷歷在目。

常言說:“凡事自有上天安排”,這話一點沒錯。後來母親臨終時,我在外邊打工,家裡唯獨我沒在她老家身邊。只是在打工期間,跟她通一回電話。這一次電話,成了她與手訣別後永遠抹不去的思念,成了我一生的遺憾。

因此,人生在世,應該無條件地接納父母。他們養我們小,我們養他們老,互相無條件地接納。

擁有時,懂得珍惜;失去時,才不會遺憾。因為世上什麼都能買到,唯獨後悔藥買不到。

接納父母,就是接納自己。把父母養老送終,是義務,是責任,是擔當。做到這些,才能對得起天地良心,對得起列祖列宗,對得起子孫後代。





生命河歡迎您


我的家鄉是地地道道的農村,父母都是農民,小時候經常和父母去地裡幹活,說實話,後來上學離家,然後參加工作,到後來結婚生子,才理解了父母。他們雖然沒有給我最好的,但是養育之恩不能忘啊!每年回去看望一下父母,成為了給自己最低的底線。加油!


蔡華梅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你能接納自己的父母嗎?有什麼想法。

什麼意思,為什麼不能接納呢?我沒什麼想法啊,那必須能接納啊。無論他們變成什麼樣子,都會無條件接納。

我的父母對我們姐弟都特別好,老弟雖然是最小的,那我爸媽從來不偏心,從記事起,我老爸最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們誰聽話,就跟誰親。

吃的,穿的都是平等的,對我們家教也很嚴。

現在,他們慢慢老了,就是我們盡孝的時候了。

小的時候,他們不嫌棄我們又拉又尿的,他們老了,行動不便了,老年痴呆了,生活不能自理了,我們更不能嫌棄他們。

以上是我的回到。如果你也贊同我的觀點,關注我,歡迎互相學習。


碩碩吖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分三個方面闡述我的看法。

1,這是法律義務。

2,羊有跪乳之恩。

3,這是道德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四條規定:成年子女應當對老年父母經濟上支助,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籍及滿足其有關特殊要求。

首先,我不想做一個違法的人。長大後如果因為種種原因不接納,甚至排斥自己父母,特別是已經年老的父母,就違法了。違法是要受到追究和承擔法律後果的。

其次,父母把我養大,歷經十月懷胎,十八年哺育,費盡物質力量和精神消耗,我長大後,最起碼要具備一個公民基本素質,要具備人類基本道德修養,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輔之義,動物尚且有報恩之心,人類感情更是高於自然界其它動物。中華民族有“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傳統美德,對自己的父母更應報其重如大山的恩情。人的感情充滿整個生命歷程,具備健康的感情,才能夠快速成長,才能夠成就事業,才能夠走向光明。相反,不接納父母,排斥父母,厭惡父母,會遭到大家譴責,社會卑視,輿論批評,如果戴上不孝敬老人的帽子,會使人聲譽一敗塗地,導至人生處處受阻,無法進步,導至事業難成,甚至遭人痛罵豬狗不如!

第三,社會提倡大家做一個有道德,守紀律,講誠信,有愛心的人,社會才能有序發展,如果一個人不顧社會基本道德準則,我行我素,亂行亂為,社會秩序就會大亂,最後自己也會受到傷害。

所以,如果自己的父母很普通,沒權,沒錢,沒見識,甚至相貌也有缺點,言行不招人喜歡,對自己的成長造成過傷疤,自己現在成功了,難道就可成為我們不接納父母,遠離甚至拋棄父母的理由嗎?


郭有標


或許他們的相貌己變老醜,

或許他們的行動己顯佝僂,

或許他們的思維不再敏捷,

或許他們就是普通的工人、農民甚至乞討者,

但他們是生你、養你、最愛你的人!

你是他們的全部希望!

無論你有多忙碌,

無論你走出多遠,

請接納他們:讓他們不感孤獨,

陪他們吃飯,

陪他們嘮嗑,

哪怕只是打個電話…


蘋果是黃D


你能接納自己的父母嗎?

這個問題也許在大多數人眼裡不能成立,但事實上還是客觀存在的。我想糾結這個問題的人都已經結過婚了吧,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父母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不那麼重要。

我想提問者想問的是婚後你能接受父母和你一起居住嗎?這樣的話就具備了爭議性。

首先,沒成年時我們還沒有能力談接不接納父母這個問題,因為我們需要父母感情上的呵護和物質上的資助。成家立業以後,你的身邊增加了另外一個因素,那就是你的另一半,接不接納自己的父母我想主要因素來源於你身邊的那個人吧。有的家庭氛圍很好,兒孝妻賢,父母住在一起沒有問題。反之,還是保持一點距離的好。

其次,“首孝悌,次謹信”,在中華傳統美德里孝是排在第一位的。又有“冬則溫,夏則清”的行為準則,“父母在,不遠遊”的溫情提示,“出必面,反必見”的操守訓戒。可我們今天卻在討論“能不能接納父母”這個已臨於道德底線的話題。是哪裡出了問題嗎?

最後,父母給予我們的愛要比我們給予父母的愛多得多,我們每一個人都為人子女,也將會為人父母,當父母漸漸老去時;當不那麼被我們需要時;當他們感到孤獨無助時。請接納他們,給予他們溫暖的懷抱,就像我們兒時父母擁抱我們一樣。

另外,我想把問題反過來問一下“你能接納自己的孩子嗎?”





浮生淨土文學





光頭文仔


您好,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

我對父母永遠都是無條件接納,原因有三。

第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也來自於父母的給予,所以,我沒有理由不接納他們。

第二,父母不但給予了我生命,而且含辛茹苦養育我長大成人,我能有現在的幸福生活,離不開父母曾經那幾十年如一日的無私奉獻,所以,我沒有理由不接納他們。

第三,雖然我的父母文化程度不是太高,但是父母都很講道理,對我的教育一直很民主,當我遇到事情時,他們給我建議的同時,也就給我自己的空間。所以,我沒有理由不接納他們。

俗話說“父母在,家在。”不管我多大年紀,不管我走到哪裡,父母永遠都是我最堅實的依靠,也永遠都是我最強有力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