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1881年,袁世凱投奔吳長慶帶了多少兵馬,月俸為何如此高?

袁世凱為何投奔吳長慶

袁世凱出生於書香世家、也可稱官宦世家。


1881年,袁世凱投奔吳長慶帶了多少兵馬,月俸為何如此高?

祖父袁甲三是清道光15年進士,官拜欽差大臣、漕運總督,是咸豐年間朝廷要員。叔父袁保恆為道光30年進士,官至內閣大學士,平定捻軍和太平軍作亂,為清廷立下赫赫戰功。袁保齡為同治元年舉人,跟隨父親袁甲三和直隸總督李鴻章及兩江總督張之洞轉戰河南、山東等地,剿滅捻軍、平定太平軍,深受李鴻章及內務大臣榮祿的賞識,逝世後,清廷贈內閣學士以示嘉賞。袁保慶為袁世凱養父,咸豐八年舉人,戎馬一生,經張之萬和李鴻章等人的推薦官至江南鹽法道,主管一省的食鹽生產和銷售。生父袁保中雖學業不精,一生只中得個秀才,但為人聰慧,擅於經營,主持擴建袁家老宅和大量購置田產,到袁世凱19歲分家時,袁氏田產30傾(大約3000畝),“袁寨”佔地上百畝。袁世凱祖上兩代通過科舉入仕出了

四位大官,成為項城當地名門望族


1881年,袁世凱投奔吳長慶帶了多少兵馬,月俸為何如此高?

但自古以來福禍不單行,袁家祖上的這幾位大官都英年早逝,至1878年,袁家只剩袁保齡還存於世,因此在袁保齡的主持下,袁家祖產被劃分18份,係數分到袁氏後代自營料理。袁世凱也就脫離家族前往陳州自立門戶了,在過了三年飲酒交友、騎馬揚鞭的生活後,袁世凱頓感前途為之迷茫,不可云云終生,隨即決定前往登州投奔慶軍統帥、浙江提督吳長慶


1881年,袁世凱投奔吳長慶帶了多少兵馬,月俸為何如此高?

袁世凱無科舉之才、棄文從武,年幼的袁世凱被父親袁保中過繼給叔父袁保慶,以求跟隨袁保慶潛心學習考取功名,但在袁保慶及叔父袁保恆和袁保齡的嚴格管教下,袁世凱也是多次科考不中,狀元郎張謇形容其所作之文為“汙穢之物,無從修改”。在養父及叔父相繼去世後,袁世凱深感自己不為讀書之料,將所作詩詞盡焚之,說道“大丈夫應馳馬疆場,安能於書本間自娛光陰”。思考再三後,決定投奔養父生前好友、慶軍統領吳長慶。

在有兵即為官的清末亂世,袁世凱究竟帶了多少兵馬前去投奔吳長慶?

在狀元郎張謇所作《嗇翁自訂年譜》中這樣說到:“慰亭為篤臣嗣子,先是以事積忤族裡,眾欲苦之,故挈其家舊部數十人赴吳公,以為吳公督辦海防,用人必多也”。如真如此說,袁世凱是帶了幾十人一起前去投奔吳長慶,在清末混亂的年代,各類領兵人才自然是非常稀缺,袁世凱出生官宦世家,想必他帶去的人也絕非泛泛之輩,自然能受到吳長慶的禮遇。

1881年,袁世凱投奔吳長慶帶了多少兵馬,月俸為何如此高?

但是在《一代梟雄袁世凱》中,作者廖一中先生認為袁世凱“去北京、上海、山東的川資還是別人湊給的,幾十人的川資當非少數,是袁當時力所不及的”。這個說法在袁世凱後面的經歷中可基本得到驗證。因為袁世凱在去往登州時途徑上海,遇到了蘇州名妓沈氏,沈氏一眼便相中袁世凱日後必成大器,隨即變賣自己所有金銀細軟以資袁世凱南下,曾一度袁世凱的

衣食皆由沈氏供給。這說明袁世凱在南下投奔吳長慶時囊中是十分羞澀的。還有一點便是,袁世凱分家後便舉家搬到陳州居住,有夫人、養母、兩位姨太太及妹妹需要供養,而袁世凱也是三年時間混跡於酒樓茶坊,想必分得的家產也是所剩無幾


1881年,袁世凱投奔吳長慶帶了多少兵馬,月俸為何如此高?

因此,袁世凱投奔吳長慶時不可能帶幾十個人同去,帶領三五個人充當僕役,當是可信的。

袁世凱為何能月俸40金?

袁世凱在入慶軍的第二年,給二姐袁讓的信中談到吳長慶給予的待遇時,說:“延陵待人,無不忠厚。而與弟相處最好,相待極優。朝夕晤談,諸蒙賞口,恨無以報知己也。惟此軍情形太苦,弟每關薪水四十金,在弟僅百數紙,而在延陵已第一薪水,無有出乎右者。且伙食餵養差弁薪水,亦延陵自發,即在天下各軍亦薪水之極多者。四叔父一道臺,多年資格,才冠當時。在天津僅百金一月,而伙食餵養仍由自出,較之弟不相上下。而弟何如才,遽能多得?上比四叔父能不惶悚抱愧也乎?”可見當時吳長慶給這位無路可走的年輕人開出了讓人羨慕的高薪。


1881年,袁世凱投奔吳長慶帶了多少兵馬,月俸為何如此高?

不過高薪來的不是毫無道理,當年吳長慶跟隨父親吳廷香在安徽廬江辦團練對抗太平軍,因不敵被太平軍圍困,吳廷香密派吳長慶前往袁甲三營中求分兵救援。但當時袁世凱叔父袁保恆堅決反對分兵救吳,但袁保慶則堅持往援,兄弟二人爭得你死我活,但在爭論間,太平軍攻破廬江城,吳廷香戰死,喪父之痛猶如一把尖刀插在吳長慶胸口,發誓與袁保恆斷交,而與袁保慶越感親近,二人後來結拜為盟兄弟,長年有書信往來。在後來與捻軍、太平軍的作戰中,二人也是互為幫襯,成為生死之交。袁保慶去世後,吳長慶親自往之料理後事,並視袁世凱為已出。鑑於父輩的交情,自然不會虧待無依無靠的世侄袁世凱。


1881年,袁世凱投奔吳長慶帶了多少兵馬,月俸為何如此高?

至於張謇所說“故挈其家舊部數十人赴吳公”乃是吳長慶故意虛張聲勢的結果,當時慶軍餉源來自各地稅收,五一不歸國家或地方政府支配,如果吳長慶擅自給袁世凱高新,勢必予人以口實,如告其以公謀私、任人唯親、濫用公款的罪名也不為過。可是吳長慶又不想苦了世侄,對不起已經仙逝的盟兄袁保慶,便對外放風說袁世凱帶人馬來投靠,藉以

堵住悠悠眾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