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朱元璋为了防外戚干政,官商勾结,大明顶层设计,户籍制度有啥重要规定(选妃科举)?

锡惠书生


黄册制度是朱元璋为了统计元末土地和民众户口、保证税收和统治而实行的一种档案制度,共分为两种:一种是登记人口和财产情况的叫黄册,一种是绘制全国土地田亩的叫鱼鳞册,因为两种都是用的黄色封皮,所以也可以统称为黄册。

和现代一样,黄册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百姓户口本,上面记载着某人的姓名、住址、职业、年龄和田产等等信息,并且每年一次,由政府制作模块,下放到布政使、府、县,再给到百姓手里,一式四份,百姓一份,当县、府、布政使各一份,规定每十年一次就得交于位于南京玄武湖的黄册库存档更新。

以一份现存于世的洪武年间黄册来看,上面详细记载了持有人的姓名、住址、家庭人口详细以及各人岁数、产业、田地等,必须精准到一分一毫,丝毫不差才行,朱元璋对百姓的控制严格得不近人情。


一、对于黄册制度,朱元璋下了死规定,谁犯谁死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下令全天下的百姓各分为民、军、匠三大类,其中再细分成具体的职业,并且下令”世袭职位”,不得随意更改职业,也就是做农民的,后代也得继承父业,做军人的,后代也只能从军,没有第二条路可选。

同时各府县州郡都要设立黄册,规定以一百一十户人口为一里,每年从中选出一位里长编纂成一本总结黄册,即使是鳏寡孤独、无依无靠的人也得编成户口本,称为“畸零册”,同样上交官府,朱元璋是连一个乞丐的情况都要了解得清清楚楚。以严格的户口管理,来保证大明王朝的税收、控制百姓行动、维护军队武备。

而对于那些嫌麻烦或是有意逃税,而敢于在黄册上做手脚的官员和百姓,朱元璋则设定了严格的刑法来处理他们:

《大明会典》——所在有司官吏里甲,敢有团局造册、科敛害民,或将各处写到如式无差文册、故行改抹、刁蹬不收者。许老人指实,连册绑缚害民吏典,赴京具奏,犯人处斩。若顽民粧诬排陷者,抵罪,若官吏里甲,通同人户,隐瞒作弊,及将原报在官田地,不行明白推收过割,一概影射,减除粮额者,一体处死。隐瞒人户,家长处死,人口迁发化外。

总结一下就是:敢做手脚的官员,一概处死,敢隐瞒情况的家庭,写黄册的家长处死,其余人流放。


由于朱元璋对百姓的控制极度严格,官员们自然也得把当地百姓的情况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细小的变化都得记上,所以在大明朝,百姓的行踪被开了天眼,规定得死死的:

  1. 任何人都不准离开家乡半步,实在不得已要出去的话也可以(比如商人经商、出嫁入赘等),出门只要超过百里就需要有“路引”,每到一处村镇、饭馆酒店都得细心核查;
  2. 出门没有“路引”的,不分情况先打八十军棍,有“路引”但不走关口的查阅正门、过河不经审查的渡口的打九十军棍,偷过国境被捉回者绞死;
  3. 当然比起官员来说,朱元璋对待百姓还算可以,给他们一次机会可以自首,经审查后没有犯罪事实的就可以回家去或者继续外出,可要是下次再发生的话,充军。

最后,这些黄册每十年一次就会被送到位于今南京城外的玄武湖存档起来,以便随时查验。玄武湖周围不准打猎、不准耕作、不准放牧,连靠近都不准,有一支包含了弓、枪、火炮的大明全兵种军队日夜巡逻,“擅越湖者必以重治”。玄武湖黄册库之重要,连后面朱棣敢迁都北京,都不敢迁走黄册库,依旧设立在南京玄武湖。“祖宗深谋远虑,灼见于此,故都可迁而藏册之所不可改”。



二、由于有了黄册,大明王朝的选妃制度也比较容易,家世清白、地位住处等丝毫不能隐瞒

大明王朝的选妃制度无非两种:

  1. 皇帝选妃,以贵族、官员或富豪家庭(后期也可以从宫女)中选择;
  2. 太子或者皇子选妃,由皇后或者皇太后指定为嫡妃或者侧妃。

无论是哪一种,选妃规定最硬性的一条就是:身家清白,祖宗三代以上没有任何犯罪或者贱民才能进入海选,这一点在黄册制度下很容易就查得清清楚楚,所以像汉朝时期那样的卫子夫、赵飞燕之类的女性,是不可能进入大明后宫的。

而且朱元璋感叹汉唐时期的外戚乱政例子,对后宫做出了一系列的家法约束:

  1. 洪武元年,让翰林学士朱升编纂《女诫》,规定后宫不得干预政事,给了官员们压制后宫权力的权柄;
  2. 洪武五年设立女官,按黄册选拔,务必让这些有着良好家风的女官,在后宫能起到教导妃嫔和宫女的作用;
  3. 设立红牌,刻着朱元璋训诫后妃的话,立于各处宫门口,后宫的所有用度由女官负责,有敢私下沟通或者致信外部的,一概处死。

在朱元璋铁规之下,大明后宫成为了历史上风气最好的后宫,《明史》对此大加赞赏:

明太祖立国,家法严,史臣称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故有明一代,外戚最为孱弱。



三、至于官商勾结的弊政,朱元璋则是依靠百姓和黄册来制约他们

对于深受官员压迫的朱元璋来说,官商勾结是他最痛恨的一种情况。在朱元璋称帝后,制定了史上最严格的“惩贪”法律:贪污六十两的官员,一律剥皮实草,到后来更是直接,不管轻重,贪污一文钱、一块布的官员都杀。整个洪武年间,被杀的贪污官员数十万人,其中以空印案和郭桓案最为出名,都被称为“洪武四大案”之中,两案被杀人数近十万。

但毕竟朱元璋高居朝堂,很多民间的事都不是很了解,所以他别出心裁想出一招:发动民间群众捉贪官。

  1. 规定地方里长或者是乡间德高望重之人,一经发现贪污弄权的官员,抑或是好官不得志、被诬陷的情侣,都可以连同乡民写状书上京告发,沿途不准阻拦,到后面甚至可以直接冲进官府捉拿贪官,扭送上京;
  2. 而在上面提到的通行证(路引),这很容易成为官员阻止百姓告官的手段,所以朱元璋下发全国,人手一本《大诰》(朱元璋关于肃贪的规定),下令沿途关卡,一但见了持《大诰》的队伍,一律让行;
  3. 当然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一些混乱,对此黄册就起到了验证的作用了,只要一对黄册,上告人的身家籍贯全部清清楚楚,避免了一些人伺机报复的行为;
  4. 为了调动百姓的积极性,朱元璋规定敢不举报当地贪官,事后发现的,就在当地选出一部分人,罚款、流放、做苦役,严重者处死,而对于那些敢举报官员甚至扭送其上京面圣的,赏银子衣物,免除差役,回去后有敢对上告人报复者,灭族,上告人敢因此而欺凌乡民者,同样灭族。

如此一来,深受贪官污吏迫害的穷苦百姓们,自然是摩拳擦掌,死死地盯住那些敢索要财物的官员了,而官员因此也就不敢随便贪污了,连一文钱都要处死,何况是前代屡见不鲜的官商勾结,可以说朱元璋给了百姓很大的权利,使得洪武一朝的百姓是凌驾于官员之上,翻身做主人了。

当然,朱元璋这样的铁腕手段,虽然惩治了贪污,给百姓出了一口恶气,可同时也影响了官员的主动性,除了要担惊受怕,时时盯着门口,看看有没有百姓冲进来之外,做事效率也大打折扣,反正不做不错,少做少错,被骂是庸官也好过被当成贪官。


总结:朱元璋的黄册制度保证了国家税收和军源补给,又对汉唐以来的外戚干政和官员贪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太过压抑的空气反而激发起了不少变动

自洪武四年到洪武十八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大明王朝发生了数百起农民起义,而朱元璋则一概将其认为是手下官员的缘故,于是就发起了大案,屠杀官员,掀起文字狱。朱元璋太过于将心比心了,他将自己认为的幸福强制加到百姓和官员身上,认为国家没贪官、百姓有饭吃就是幸福,却始终不知道,幸福也是有多方面的。

朱元璋顾及了百姓生存层面的需要,却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发展,有明一朝的百姓就如行尸走肉一般,完全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放开眼睛看世界,而朱元璋这一思想禁锢更是被清朝给继承了下来,成为奴役百姓的绝佳利器。

百姓只能循规蹈矩地按照最高统治者的步伐行走,稍一偏离就是尸横遍地。所以在洪武朝,如果安心做一个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民百姓,是一件幸福的事,可是也仅限于此了,要想出什么大文学家、大思想家,那更是凤毛麟角的事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朱元璋为人比较谨慎,他为了防止发生后宫干政的现象,他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选秀制度。他在选秀时,并没有从官员的子女中挑选,也没有选富裕家庭的女子。因为在朱元璋的潜意识当中,他认为这些官宦家族的女子,饱读诗书,心思细密,一旦她们进入后宫,更容易受到家族的影响,参与朝政。

除此之外,朱元璋为了加强后宫的管理,他还让大臣编写了《女诫》,用它来教育和管理后宫的嫔妃。因为在朱元璋看来,治理天下首先要从管理家庭开始,家庭和谐了,整个国家才能和谐。而且,这和当时的封建礼教观念也是分不开的。毕竟,在古代男子眼中,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朱元璋规定后宫妃子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是绝对不能干预朝政。

朱元璋是穷苦人出身,所以,他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再加上他自己的结发妻子也是普通女子,所以,他在选拔妃子到时候,也没有那么严格的规定。只要这个女子能守妇德,老实本分,不要干预朝政就好。所以,朱元璋的妃子很多都是普通人家的女子。这是历代帝王都没有制定过的选妃制度。



我就要转运


不请自来

首先说,明太祖朱元璋是特别重视这些问题的。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开国之君,他想要完成好所有的顶层设计,为自己的儿孙开万世太平。

首先说户籍制度,朱元璋在占领元大都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收集元朝的户口版籍。洪武三年,朱元璋表示“如今天下太平,只是户口不明白”。

于是,朱元璋命令户部,做了一次全国性质的人口普查,所有人务必填写户帖。如有瞒报,官吏帮助隐瞒的,是要被充军杀头的。

在全国性质的人口普查之后,朱元璋在全国建立起了里甲制度。规定一百一十户为一里,人口多粮食多的十户为里长,其余一百户每十户编为一甲,每甲一户任甲首。里长、甲首轮流担任,十年轮换一回。他们负责管理乡下事务。

同时在里甲的制度上编纂黄册。每十年更新一次,目的掌握各地区的人口,财产变化。黄册之后又绘制鱼鳞图册以登录田土。

明朝通过对田土、户口两大要素的统计,形成了一套比前朝更加详备完善的户籍和赋役管理制度。也正是源于此,明朝初年,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再说科举制度,我们在教科书中谈到明太祖八股取士,但明朝初期的科举制并非如此简单。它是学校与考试相结合的产物。

首先说学校,明初学校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基层,主要负责启蒙教育,朱元璋的目的为普及教育,正源于此,村社当中学校很多。还有各种私塾、村塾、里塾,明朝接受启蒙教育的人要远多于之前任何一个王朝。

第二层次是府、州、县学。学校长官由朝廷任命。生员人数由朝廷规定。还有专门为武官、宗室设立的学校。

第三层是最高学府国学。始称国子学,后改名国子监。

与之对应的是科举考试,三年一次,分乡试、会试和殿试。层层选拔。

在这种设定之下,清朝有史家评论“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


月晓YB


朱元璋是贫苦农民出身,所娶妻子马氏也是一介平民。朱元璋当皇帝后,先后娶了21个妃嫔,组成后宫。这些妃嫔中,绝大多数是平民之女,或者跟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功臣后代。她们没有实力雄厚的家族作为支撑,也就难以对朱元璋的皇权形成威胁。基于此,朱元璋为他的子女们安排婚事时,也依样画葫芦。

我们知道,朱元璋妃嫔众多,生育能力又极强,因此一生养育了26个儿子和16个女儿。儿子和女儿长大后,朱元璋为他们安排婚事时,特别留意不会选取实力雄厚的家族进行联姻,而是与开国功臣、中低级官员甚至平民家庭通婚。

比如,朱元璋寄以厚望的皇太子朱标,所娶正妃常氏是大将常遇春的女儿,次妃吕氏则是湖广行省照磨吕本的女儿。照磨是一种类似于会计的官员,正八品。朱元璋第二个儿子朱樉,正妃王氏是元朝大将王保保的妹妹。王氏显然无法借助她的家族势力。次妃邓氏则是大将邓愈的女儿。

再比如,朱元璋的长女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二女儿宁国公主嫁给梅思祖的次子梅殷。李善长和梅思祖都是开国功臣。此外,朱元璋那些金枝玉叶的公主们,大多数嫁给籍籍无名的中下级官员。

自朱元璋以后,明朝历代皇帝均采取了这个办法,以至于在“后妃不得干政”明确规外定,又规定“公主俱选庶民子貌美者尚之,不许文武大臣子弟干预”。而且,一个人被选为驸马后,不能做官,只能领俸禄过日子。其家族成员中的官员,也必须退休回家。

应该说,这个办法很有效。终明朝一代,虽有太监作乱,倒也没有出现严重的外戚干政现象。

然而,这个办法虽然有效,却是以皇子、公主的人生幸福作为代价。特别是公主们。她们没有办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听取父辈的安排,嫁给中下级官员或者平民。从锦衣玉食的皇宫,转到普通人家的宅院,这种巨大的生活环境差异,对公主们来说堪称痛苦的折磨。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321


明初的户籍制度,除了登记家庭人口信息之外,还要登记家里的房产、地产、牛羊等。有了这些信息,纳税就有了依据。

这户口本叫户贴,登记完成后知县盖章,并复制几份。老百姓自己保存一份,县府保存一份,还要上交州府、省布政司和户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