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溥仪退位时,大清朝的12名铁帽子王,为何无一人反对?

韩惜忆


在溥仪退位之时,大清的十二大铁帽子王,并不是无一反对,而是没少反对。一些人反应极为强烈,反对也非常坚决。一些人则保持沉默,敢怒不敢言,还有少数一些人,支持溥仪退位。可以说,并不是无一反对。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铁帽子王是什么。在听郭德纲相声时,经常听到于谦祖上是铁帽王,奉旨绿帽王。虽然这是一句调侃,抖了一个伦理哏,但一些内容,却并不是胡说八道,就比如说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王,的确如同相声中说的那样,世袭罔替。

那么,这八个铁帽子王,都是谁呢?很多人大家其实都熟悉,多尔衮,多铎,豪格,代善,这四个人,无论是清宫戏还是评书小说,都是常见的人物,也是很传奇的人物。而其他四个,虽然在民间名气不大,却为清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其中包括:济尔哈朗、硕塞、岳托、勒克德浑。

我们回到问题,就会发现,问题中说的是十二个铁帽子王,剩余四个又是怎么回事呢?后四个铁帽子王,是清朝后期因为让清王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曙光,所以,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劳,封的铁帽子王,这四个人分别是:允祥、奕䜣、奕劻、奕譞。前八个铁帽子王和后四个铁帽子王,合称为十二铁帽王。

满清近三百年,这些人的后人,享受着无上的荣华富贵,并且有着很高的地位,日子过得十分滋润,因此,一些人的后人,不愿意溥仪退位,从而失去自己的荣华富贵。当然,也有一些情感在里面,其中,表现最为强烈的,是肃亲王豪格的后人,这个人姓爱新觉罗,名字叫善耆。这是末代肃亲王。

平心而论,这个人无论从人品还是本事上来看,都不是那些纨绔子弟可以比拟的。在清朝岌岌可危之时,他曾经不止一次向西太后进谏,想要为清王朝续命。但他的努力没有太多效果,清王朝还是走向灭亡。

对于清朝的灭亡,善耆是无法接受的,于是,他在溥仪退位之时,反对极为强烈,但他的反对实在太过无力。为了维护自己对清王朝最后的情感,他成了十二个铁帽王后人中,唯一一个没有在诏书上签字的人。而溥仪也在善耆死后,赐他肃忠亲王的谥号,称为最后的肃亲王。

而其他十一个铁帽王,虽然一些人也表现出反对,但他们在反对之后,发现民国对于清朝的皇族,非常宽容,溥仪虽然没有了地位,却依然可以衣食无忧,而其他的亲王们,也同样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其中睿亲王、豫亲王、庄亲王、庆亲王的后人,都在民国初期继续继承着铁帽王的爵位,也成了末代铁帽王。

所以,问题中十二铁帽王没有一个反对,并不贴切。反对的还是有,但真正将反对进行到底的铁帽王的后人,只有肃亲王的后人。而其他人,虽然有些人也表示了反对,但当他们发现,自己虽然没有了地位,却依然可以拥有爵位,还可以保持衣食无忧的生活,这样一来,清朝的灭亡,又和自己有半毛钱关系?及时行乐的好。


小小嬴政


溥仪退位之前,段祺瑞扬言要带兵进京,名义上是讲道理,实际上就是逼宫。当时八旗权贵当中有些人收了贿赂,劝溥仪退位;有些人怕事,默不作声,不表明态度。但是反对的人也非常的很多,因为溥仪退位就意味着八旗权贵的特权没有了,面对如此现实的局面,只要不是智商欠费,必然是有人要反对的。

例如著名的宗社党就是清末八旗权贵抱团对抗民国政府的产物。只不过,清朝灭亡是大势所趋,这帮八旗权贵再怎么上蹿下跳,注定也只是螳臂当车,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一、明确表示反对者

溥仪退位前后,在铁帽子王当中以恭亲王溥伟和肃亲王善耆的反对态度最为强硬。比如溥伟当时就拉拢良弼﹑铁良、载泽、毓朗等人结成宗社党,提出了两个明确反对:

第一、反对宣统皇帝退位;

第二、反对与革命党议和;

当时袁世凯在北京逼宫,段祺瑞在汉口公开呼应,扬言要带兵进京,隆裕太后抱着六岁的溥仪吓得半死,不知所措,大有把江山让出去的想法。溥伟就对隆裕太后讲,必须要坚持君主政权,立宪是底线,坚决反对共和制度。紧接着溥伟与良弼、载泽等人密谋发动兵变,企图暗杀袁世凯。(溥伟一直就主张杀袁世凯)

按照他们的计划,诛杀袁世凯后,由毓朗和载泽出面组阁,铁良出任清军总司令,然后与南方革命军决一死战。



只不过,袁世凯是何等人物?溥伟那种喊着金钥匙长大的官N代,哪里是袁世凯这种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精的对手?很快袁世凯就通过汪精卫的引线搭桥,找到了京津同盟会分会的负责人,让他们暗杀阻挠共和的宗社党首脑。

就在溥伟密谋兵变杀袁世凯的前几天,同盟会杀手派出彭家珍,炸死了反对共和的宗社党首领良弼。一时间,满北京城的八旗权贵全吓尿了,纷纷隐匿。

尽管溥伟等人歇斯底里的反对退位,但溥仪还是于1912年2月12日,在京满族权贵的惶恐不安中,宣布退位。

溥仪退位后,溥伟大怒,叫嚷道:“只要有我溥伟在,大清就不会亡!”之后,溥伟先避居京郊戒台寺,后转移到青岛,打算勾结日本人,意图在东北发起满蒙独立运动,然后在东北恢复清朝的统治。

然而,日本人根本看不上溥伟,日本的特务组织只想拉拢溥仪。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特务组织为诱使溥仪与自己合作,就别有用心的安排溥伟在沈阳祭奠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陵。溥仪听说后,大为不满,认为溥伟是在跟自己抢饭碗,是想篡自己的皇位。于是溥仪在继位为满洲国皇帝后,对溥伟心存戒虑,故意不给他一官半职,连生活费也是一点也不给。最终溥伟是贫困潦倒,可怜巴巴的病死在了大连新华旅社,时年五十六岁。



在十二大铁帽子王当中,顽固程度和恭亲王溥伟有的一拼的是肃亲王善耆。他有个女儿叫金壁辉,说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陌生,但我说她另一个名字,大家肯定就知道了——川岛芳子。

溥仪退位时,善耆也是强烈反对。等到溥仪退位后,善耆开始抱日本人大腿,鼓吹“中日提携”,妄图希望得到日本人帮助,在东北恢复清朝的统治。为此,他把自己的女儿金碧辉送给日本特务川岛浪速当养女。每逢川岛速浪来中国拜访时,他必带领全家老小到家门口排队等候,亲自上去拥抱迎接,还让最年轻的小老婆陪着川岛浪速畅饮。

后来,善耆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倾家荡产的密谋在东北发动兵变。他的计划是:在辽宁组织一支军队,联合蒙古贵族千山和巴布扎布的部队一起南下,合力拿下北京,然后建立一个“包括内外蒙古、满洲三省和华北为一体”的大王国,请溥仪即位。

为了计划成功,善耆动用了全部家财,把自己所有的农田、森林、金矿、牧场、煤矿都抵押了出去,并且还向日本财阀大仓喜八郎借款一百万元,他用这笔经费,招募了大量土匪,进行军事训练,磨刀霍霍,可谓是踌躇满志。

然而,最终他的日本主子认为这个计划实在是不靠谱,否决了他的计划,并且还故意处处压制他,不让他轻举妄动。(但是善耆向日本借的复辟资金要还)

最终,善耆在穷困潦倒,倾家荡产,深感复辟无望之下,郁郁而终。



二、默不作声者

溥仪退位前后,由于同盟会的刺杀行动,当时有很多铁帽子王爷都不敢吭声,选择了默不作声。比如顺承郡王讷勒赫、克勤群王晏森、礼亲王世铎、郑亲王昭煦。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败家。其中最有名的败家仔就是郑亲王爱新觉罗·昭煦。

辛亥革命时,昭煦才十二岁,什么共和,什么退位,他根本就不懂。溥仪退位后,这位铁帽子亲王和当时绝大多数宗室子弟一个鸟样,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做生意又不会做,干体力劳动也干不了。除了变卖家产之外,他想不到任何来钱的方法。

一开始,昭煦是变卖点古玩字画、文物珠宝之类的小玩意,到了后来,就开始变卖各种房产和田地,开始败家。

1918年,溥仪退位仅六年后,穷困潦倒的昭煦就把郑王府的祠堂给卖了,仅仅卖了2500块大洋。几年后,他又以郑王府作抵押,向西什库天主教堂神父包世杰借款10余万银元。可昭煦哪里还得起这笔巨款呢?最终,他把郑亲王府卖给了西什库教堂。

房子卖完了,昭煦把目光盯向自家祖坟。一开始他还要点脸,只是把祖宗陵寝周围的古树砍了卖钱。后来树砍完了,他就开始拆陵寝里面的建筑,将陵寝内的石料、木材一类东西,当材料卖得干干净净。再后来,当墓外的东西卖光了,昭煦又打起了墓内文物的主意了。

1931年,有人发现郑王坟内有人盗墓,便向警察局报警。警察赶到现场,将正在盗墓的人全部逮捕。结果一审,当场所有人都惊呆了。谁都没想到,盗墓的人正是昭煦。也不知道他祖宗济尔哈朗地下有知,会不会气活过来。

在满清权贵当中,走到要靠挖祖坟谋生这一步的,昭煦算是独一个。

除了昭煦之外,顺承郡王讷勒赫也是著名败家子。1917年他病死的时候,他儿子文葵继承爵位时(民国优待清朝宗室,所以清朝的铁帽子王在民国也能袭封),家里啥值钱的玩意都没有了。最后文葵为了维持开支,便把顺承郡王府以75000块现大洋,卖给了张作霖。后来张作霖入主北京,奉军的总司令部就是设在顺承郡王府内。



三、劝溥仪退位者

这类奇葩很稀少,但真的有,比如当时的庆亲王奕劻。

武昌起义之前,奕劻出任首任清朝内阁总理大臣(相当于首相),组成庆亲王内阁。武昌起义后,奕劻邀请袁世凯代其出任总理大臣,并自任弼德院总裁。

后来,袁世凯逼宫的企图越来越明显,溥伟那帮人开始决定刺杀袁世凯,晏森那帮人收拾细软,跑到乡下避难,而奕劻则是收了袁世凯两百万银元的巨资贿赂,跑到紫禁城里劝隆裕太后同意宣统退位。

溥仪退位后,奕劻怕被人打,连自己在北京的庆王府都不要了,带着金银财宝和一家老小就躲进了天津英租界。由于他有钱,号称大清第二号贪污犯(第一是和珅)。因此奕劻在清朝灭亡后,基本没吃啥苦,他跟他的两个儿子败家败了十几年,家里都还有富足的遗产。

▼奕劻的小儿子载博是个大帅哥



基于奕劻的为人和一贯的德性,所以在他死后乞求谥号时,溥仪便故意刁难,认为他这些断送大清两百多年江山的第一罪人不配有什么谥号。

后来,内务府官员看不下去了,就私下里给奕劻拟定了“哲”字为谥号。但溥仪反对,表示我同意。

当时,奕劻的遗体停在庆王府内,就等着溥仪降谥号,然后好下葬。结果溥仪刁难,拖得奕劻的尸体都臭了。内务府的官员看到溥仪不成体统,就天天劝。最终溥仪选择了四个字:“谬、丑、幽、厉”让奕劻家里人挑。(没一个好字)

奕劻的亲人接受不了,就找到摄政王载沣出面帮忙说话。载沣一番劝说后,溥仪极不情愿地赐了个“密”字,意思是追算他之前的过错,也不算什么好谥号。


奕劻家里人还想讨个好听点的谥号,但溥仪表示:爱要不要!

于是,在清朝所有获得过谥号的人中,奕劻便拿了这个最差的“密”字。从这件事上也足以可见,溥仪是有多恨奕劻。


Mer86


并不是无一反对,肃亲王善耆、恭亲王溥伟就坚定地反对,只是大势所趋,反对又有什么用呢?

先来看看十二位铁帽子王是谁,再看看清朝灭亡的时候都传到了谁头上,最后再一一分析一下。


铁帽子王,也就是世袭罔替的王爷。由于清朝实行降级世袭制度,亲王之子降为郡王,郡王之子降为贝勒,以此类推。只有十二家例外,就是所谓铁帽子王。其中,八人为入关功臣,传统上不降爵位,在乾隆年间正式确定为世袭罔替,他们是: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之子)、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庄亲王硕塞(皇太极第五子)、克勤郡王岳托(代善长子)、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代善之孙)。另外,清中期后又封四个铁帽子王,雍正封怡亲王允祥(康熙第十三子)、慈禧封恭亲王奕訢(道光第六子)、醇亲王奕譞(道光第七子)、庆亲王奕劻(嘉庆同母弟永璘之孙)。

然后就看这十二位王爷在清朝灭亡时传到了谁:


礼亲王:世铎。代善九世孙,是清朝宗室中的重量级人物。光绪十年,慈禧太后罢免恭亲王奕訢领衔的全体军机大臣,以世铎为领班军机大臣。此后一直唯唯诺诺,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因为八国联军侵华事件被罢职,改为担任宗人府宗令,管理皇族事务。宣统三年清朝灭亡前皇族内阁成立,世铎担任弼德院顾问大臣。世铎胆小,虽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却没有什么主见,甚至连李莲英给他下跪他都要回跪。慈禧看重的不过是他听话。他又糊涂,见识浅薄,曾经问前往欧洲的宗室成员洋鬼子国下不下雪,被人笑话。

郑亲王:昭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其父凯泰去世,昭煦是遗腹子,父亲死了两个月后才出生,所以清朝灭亡时年仅十二岁,就算有什么想法也没人听他的。何况,郑亲王世系本就是皇族远支,都不是努尔哈赤的直系后代,加上咸丰去世后作为八位顾命大臣中的郑亲王端华以及端华的弟弟、八大臣的核心肃顺都在祺祥政变中获罪被杀,郑亲王世系早被边缘化,无人理睬他们的想法。


肃亲王:善耆,历任乾清门头等侍卫、副都统、统领、民政部尚书、民政大臣、理藩大臣。拒绝在退位诏书上签字,清朝灭亡后与日本人勾结,发起满门独立运动。著名的川岛芳子就是他的女儿,被送往日本训练成特务。

睿亲王:魁斌,曾担任管宴大臣、镶白旗满洲都统。皇族内阁成立后担任资政院议员。基本属于无足轻重的官职,但油水不少。

豫亲王:懋林,没有担任什么官职,属于典型的纨绔子弟,清朝灭亡后变卖祖宅。

庄亲王:载功,光绪二十七年,其兄原庄亲王载勋因为义和团事变祸首,鼓动义和团捕杀洋人,导致八国联军侵华,最后被赐自尽,载功袭爵,曾担任镶黄旗蒙古都统。由于载勋的罪,庄亲王一家已经一蹶不振。

克勤郡王:宴森,宣统二年袭爵,年仅十四岁,次年清朝灭亡,并没有多少发言权。之后变卖祖产,一度沦落到当车夫。


承顺郡王:讷勒赫,毕业于陆军贵胄学堂。先后任“鸟枪管理大臣”、阅兵大臣;宣统三年任正白旗满洲都统。他还曾任禁烟大臣。属于皇族少壮派,但毕竟年轻(时年三十一岁),并且只是郡王,人微言轻。

怡亲王:毓麒,清朝灭亡时年仅十二岁,也没有什么发言权,不过因为是溥仪的伴读,所以倒是一直致力于清朝自强运动,还担任过洋务大臣。


恭亲王:溥伟,奕訢之孙,历任官房大臣、正红旗满洲都统、禁烟事务大臣等。辛亥革命中组织成立宗社党,反对南北和谈,坚决的保皇派。清朝灭亡后与日本人勾结,在东北发起满门独立运动。


醇亲王:载沣,奕譞之子,光绪之弟,溥仪生父。溥仪继位后成为监国摄政王,是清朝最后的实际统治者。辛亥革命爆发后辞职,袁世凯复出,次年不得已同意清朝退位。后溥仪与日本人勾结,被载沣斥责,深明大义。


庆亲王:奕劻,清末慈禧太后最信任的亲王。历任领班军机大臣、总理大臣,皇族内阁成立后是首任内阁总理大臣。辛亥革命爆发后让出内阁总理大臣职务给袁世凯,转任弼德院总裁。就清室退位问题与溥伟等人意见向左,主张主动退位。即使被宗社党围攻也不改主意,是退位的坚定推动者。

所以我们就看出来了,十二个铁帽子王分为四类,庆亲王奕劻坚决支持退位;肃亲王善耆、恭亲王溥伟坚决反对退位;醇亲王载沣大局为重无力回天不得不退位;其他人的意见无足轻重。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主要还是地位决定的。载沣是溥仪的生父,不得不大局为重。他不想退位,但是没办法,最强的军队都在袁世凯手里,革命军更是视他们为死敌。这时候只有和平退位,根据清室优待条例,才能保住整个清朝皇室。

而奕劻则是为求自身平安富贵。他素来贪财,清室优待条约能够保证他的财富不受影响。加上自己风烛残年,也不愿意冒险。

而善耆、溥伦之流,年纪还不大,而他们的官职地位都来源于清朝,只有清朝在,自己才能保证以后的前途。清朝灭亡了,以后必然不能再有权力,所以坚决不退位。


伊耆角木


满清入关以后,大封功臣,其中为了突出8位王爷的丰功伟绩,特许铁帽子王,开国以后,又陆续恩封了四位铁帽子王。所谓的铁帽子王,类似于以前别人说的“铁饭碗”,世袭罔替。配享太庙。从大清帝国诞生的那一天起,只要大清帝国灭亡,他们的王爵就不会丢掉。

等到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逼迫清廷退位,这12位铁帽子王又是作何反应呢?

一开始,他们当然是不会同意的,毕竟清廷垮台,他们以后就不能明目张胆的搜刮民脂民膏。

不过,正所谓形势比人强,等到袁世凯的北洋系接管了大部分的军政大权以后,铁帽子王的反对其实已经无足轻重。

当时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庆亲王奕劻就首先改换门庭,赞成清帝退位

不过也有一些人至死都不愿意。比如肃亲王善齐和恭亲王溥伟

恭亲王直到清朝灭亡已成定局之时都没有忘记复辟清廷,他甚至将自己的女儿金碧辉送给日本人川岛速浪当女儿,妄图通过日本人的支持推动满清的复辟事业。这个金碧辉后来改名字为川岛芳子,成为了大名鼎鼎的汉奸。


是阿维啊


“铁帽子王”的正式称谓为“大清世袭罔替亲王”,不是官衔,是一种特殊的爵位,意为世袭罔替,永远不降级。

清朝建立前期,只有随努尔哈赤起兵,立下战功的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豪格、硕塞、岳托、勒克德浑八位,胤祥、奕訢、奕譞、奕劻是在清朝中后期因功勋卓著才被册封。

铁帽子王权力大小,要视担任的官职而定,所以有的铁帽子王的后代,只是世袭了“铁帽子王”头衔和俸禄,而实际任职官位并不高,顶多只是一个衣食无忧的王爷,所以在皇帝退位这种大事上,他们不一定有发言权。

溥仪退位时,十二个“铁帽子王”分别是:

醇亲王载沣:光绪之弟,溥仪生父。溥仪继位后成为监国摄政王,是大清王最后的实际统治者,最终同意退位。

庆亲王奕劻:历任领班军机大臣、总理大臣,辛亥革命后让出内阁总理大臣职务给袁世凯,转任弼德院总裁。

奕劻收了袁世凯两百万银元的巨资贿赂,力主溥仪退位。

奕劻死后尸体都臭了,溥仪就是不降谥号,后多方说和,溥仪才给出“谬、丑、幽、厉”四个字,让奕劻家人挑。

奕劻的家人无奈只好求取摄政王载沣,溥仪极不情愿地赐了个“密”字,奕劻家里人还想讨个好听点的谥号,但溥仪表示:爱要不要!

肃亲王善耆:历任民政大臣、理藩大臣,日本特务川岛芳子就是他的女儿。

溥仪退位后,善耆把自己所有农田、森林、金矿、牧场等都抵押了出去,然后招募了大量土匪,进行军事训练,计划在辽宁组织一支军队,联合蒙古贵族千山和巴布扎布的部队一起南下,合力拿下北京,然后建立一个“包括内外蒙古、满洲三省和华北为一体”的大王国,请溥仪即位。

小日本认为这个计划不靠谱,否决了他的计划,并且不许他轻举妄动。最终善耆在穷困潦倒,深感复辟无望之下,郁郁而终。

恭亲王溥伟:奕訢之孙,历任官房大臣、正红旗满洲都统、禁烟事务大臣等。

溥伟坚持君主政权,坚决反对共和制度,组织成立宗社党,企图暗杀袁世凯。溥仪退位后,溥伟先避居京郊戒台寺,后转移到青岛,打算勾结日本人,意图在东北发起满门独立运动,最终溥伟是贫困潦倒,可怜巴巴的病死在了大连新华旅社,时年56岁。

礼亲王世铎:代善九世孙,曾任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弼德院顾问大臣。世铎胆小、见识浅薄,曾问外国是否也下雪被传为笑谈。

郑亲王昭煦:溥仪退位时年仅十二岁,加上郑亲王端华、肃顺都在祺祥政变中获罪被杀,郑亲王世系早被边缘化,根本无人理睬。

溥仪退位后,他为了挥霍就开始变卖古玩字画、文物珠宝、各种房产和田地,直至将祖宗陵寝周围的古树、将陵寝内的石料、木材一类东西等都卖得一干二净,最后竟盗卖郑王坟内文物。

承顺郡王讷勒赫:曾任“鸟枪管理大臣”、阅兵大臣、正白旗满洲都统、禁烟大臣。

他同昭煦一样也是著名败家子,他死后,他的儿子文葵为了维持开支,将顺承郡王府以75000块现大洋,卖给了张作霖,后来张作霖入主北京,奉军的总司令部就设在顺承郡王府内。

睿亲王魁斌:曾任管宴大臣、镶白旗满洲都统、资政院议员。

豫亲王懋林:属于典型的纨绔子弟,清朝灭亡后变卖祖宅。

庄亲王载功:曾任镶黄旗蒙古都统。因其兄载勋鼓动义和团捕杀洋人,最后被赐自尽,自此庄亲王一系一蹶不振。

克勤郡王宴森:溥仪退位时年仅16岁,之后变卖祖产,一度沦落到当车夫。

怡亲王毓麒:溥仪退位时年仅十二岁,也没有什么发言权。

豫亲王端镇:溥仪退位时年仅三岁,小屁孩一个。

综上:十二个铁帽子王分为四类,奕劻坚决支持退位;善耆、溥伟坚决反对退位;载沣大局为重无力回天不得不退位;其他人如同空气。


美丽青春您真痘


历史上清朝一共有12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都是为清朝立下军功的皇族宗世,这些铁帽子王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可以世袭罔替,这些人的权利和清朝是挂钩的,所以清朝灭亡是他们最不想看到的。所以当时溥仪被逼迫退位的时候,他们是提出反对的。

以良弼为首的很多亲王组织“宗社派”开始结盟对抗袁世凯,反对溥仪的退位。“宗社派”成员中几乎都是当时的铁帽子王。但是当时的袁世凯已经掌握军队,1912年的一天,“宗社派”的首领良弼被炸死了,这些人顿时成为一盘散沙。每一个都担惊受怕。后来袁世凯和南方革命的人相互谈判,签订《清室优待条件》。答应可以保留他们的财产。所以他们权衡利弊,为了活下去,大部分的亲王都签订了此协议。

这些铁帽子王早已是失去了当年的勇敢,过着寄生虫一样的生活。起初为了保障自己的权益,誓死不让溥仪退位,但是当国民政府提出保障自己权益的时候,他们立马松口答应。对于他们来讲溥仪是否退位和清朝是否灭亡他们没有的一点的关系,只要能保障自己的荣华富贵就行了。


叶平文史


宣统三年,岁在辛亥,武昌一响,清廷覆灭。那么那些世袭不降爵的铁帽子王们在当时是何想法呢?

权归袁世凯

清末的时候清廷摇摇欲坠,所以想预备立宪来“冲冲喜”,然后成立了一个“皇族内阁”。武昌起义之后,清廷见起义之势火速蔓延,下了所谓罪己诏也不管用,于是把袁世凯的权力又给恢复了,任内阁总理大臣。

这时候“皇族内阁”成员也渐渐地辞职或者被罢免,袁世凯则是逐渐掌握军政大权,当时袁世凯的实际权力与皇帝已没有多大区别,此时清廷所谓的铁帽子王都没有了权力可言。


铁帽子王的态度

掌握大权之后的袁世凯直接上奏说,武昌起义已是燎原之势不可挡,如果拒绝和谈直接作战那么很难取胜,所以要隆裕太后联合王公大臣商议到底和谈还是战。袁世凯的奏折虽然说是要隆裕太后和王公大臣商量,其实就是恫恐清皇室,所以和议走上议程。

那么在和议的过程中,铁帽子王的态度如何?像是庆亲王奕劻就主张溥仪让位,而恭亲王溥伟就不支持溥仪让位,还有一些可能保持中立,故而这时候清廷到底是关于是和还是战举棋不定。



所以这个所谓铁帽子王无一反对的说法就是错误的,至少有恭亲王溥伟的反对,还有一些估计是暗中反对或者两面派。只是就算反对又有何用?一是无权决定一战,二是大势已不可趋,何况袁世凯也不想和起义军死战只想和谈。清廷支持一战的人又有人被刺杀而亡,再加上北洋军的逼迫,最终清廷王公大臣和谈意见占据上风,并且拿溥伟、载泽当替罪羊说是他们阻拦和谈进程表示愿意退位,那些反对的铁帽子王再怎么反对也是没有作用了,因为在那种局势下,溥仪的退位是必然之势。


淡看天上月


大清朝12名铁帽子王,在溥仪退位时为何表现完全不同

满清建国200多年,一共有12个铁帽子王,分别是开国所封的6个铁帽子亲王加上两个郡王,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后来又封了4个铁帽子亲王,分别是雍正时代的怡亲王胤祥,咸丰时代的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以及满清末年的庆亲王奕劻,这就是满清所有的12个铁帽子王。他们的子孙可以继承王位,地位不会下降,也就是传说中的世袭罔替。所以除了满清皇室之外,他们可谓是得益最大的人,那么在溥仪退位、满清即将灭亡的时候,这12个铁帽子王为何表现迥异呢?

其实他们开始的时候是坚决反对的,因为满清一旦灭亡了,他们的利益会受到最直接的损害。事实上,不光是他们,整个满清王族甚至包括所有的满人,都强烈反对溥仪退位。他们中的一些高层甚至组成宗社党,为保卫皇朝而作坚决的斗争。这些人里面非常有名的就有铁良、良弼、载泽、载涛、荫昌等人。不过不管他们怎么样努力,历史的潮流终究是不可阻挡的。

在形势朝着不利于满清发展之后,很多人的态度便不再那么坚决,产生了不少所谓的“叛徒”,最有名的莫过于奕劻了,他是满清最后一个铁帽子王,是慈禧太后亲封的。按说他也是爱新觉罗皇族的人,理应为满清皇朝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但是他在清末的表现却非常诡异,在很多时候他甚至站在袁世凯这边。虽然他是如假包换的满人,但是很多人甚至怀疑他是打入满清内部的奸细。因为袁世凯几次遇到危险的时候,都是他在保护袁世凯,而袁世凯逼宫的时候,他却最先赞成清帝退位。他当时可谓是位高权重,但是对满清皇室来讲,他却是个损害清朝利益的人,以至于他死的时候,溥仪都不肯给他谥号。

而在其他的铁帽子王中,权势比较高的、反对比较强烈的主要是肃亲王善耆和恭亲王溥伟。善耆是满清初年肃亲王豪格的后人,当时强烈反对清帝退位,即使后来被逼要在退位的诏书上签字时,他还不肯签。清朝灭亡之后他一直从事复辟事业,一直和日本人交好,妄图借日本人的势力来复国。他的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川岛芳子,当时名叫金碧辉。善耆把金碧辉送给了日本人川岛速浪当女儿,妄图通过他获取日本人的支持。为了满清的复辟事业,他可谓是倾家荡产,两次发起并组织了满蒙独立运动,但是在民主共和深入人心的民国年代,任何复辟都以失败告终。善耆死于1922年,溥仪看到了善耆的忠诚,就追赠谥号忠,可谓是相当不错的谥号。另外一个恭亲王溥伟也是强烈反对的,在清朝灭亡前夕,他甚至跑到青岛去找日本人合作,想挽回大局,不过日本人根本就看不上他,压根就没有搭理他。由于他曾经受到很多人的支持继承大统,所以溥仪对他有一些忌惮,在伪满洲国建立后,也不肯重用他。

其他的一些铁帽子王,虽然爵位比较高,但是经过了这么长时间,基本上在朝廷并没有太高的位置,没有什么权力。所以在满清灭亡即将到来的时候,他们也完全无能为力。而且由于革命党所采取的暗杀行动,这些人很多都吓破了胆。以至于有些人在心里甚至暗暗赞同清帝退位,这样他们就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已有的财富。

这些铁帽子王们看起来就是一盘散沙,在满清末年那个大乱局下,根本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当时能够和革命党进行抗争的,也不过就铁良、良弼几人而已。良弼被革命党人炸死之后,他们很快就做鸟兽散。而袁世凯逼清帝退位的时候,答应给满清皇室宗亲比较优厚的条件,而且那些铁帽子王的既有利益基本上也能够得到保障。相反,如果选择继续打下去,他们可能连性命都无法保住,所以权衡利弊之下,除了溥伟和善耆两人之外,也就不再那么抗争了。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反对无效,保命重要。

这12个王分别是: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以及庆亲王。相比于其他亲王,这12位亲王享有非同寻常的特权,所以才被称为“铁帽子王”。他们享有的特权有三:第一,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第二,俸禄优厚;第三,王府世袭罔替。

我们来看看这些家伙们,在当时都在干啥:

礼亲王世铎:当时岁数挺大了,时任皇族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闲职一个;

郑亲王昭煦:年纪太小,没有用,民国时期去拉洋车了;

睿亲王魁斌:管宴大臣,呵呵,还有这种官职。民国时当过议员;

豫亲王懋林:倒是年轻,但多病,无实职;

肃亲王善耆:先后历任乾清门头等侍卫、副都统、统领、民政部尚书、民政大臣、理藩大臣,算是实权人物,大名鼎鼎的川岛芳子生父,算是满清政府中的改革派;

庄亲王载功:镶黄旗蒙古都统,没啥实权;

克勤郡王崧杰:年纪也不大,没实权,民国后也去拉洋车了;

顺承郡王崧杰:正白旗满洲都统,同样没啥实权;

怡亲王毓麒:同样年纪不大,无实权;

恭亲王溥伟:曾任正红旗满洲都统、禁烟事务大臣等要职,宗社党成员,皇族内阁成员,年富力强,实权派人物,后来投靠日本;

醇亲王载沣:不用说啦,宣统皇帝亲爹,监国摄政王,载沣蛮有骨气的没有投靠日本人,善终;

庆亲王奕劻:清末头号贪污犯,内阁总理大臣,被袁世凯收买。

这些皇亲国戚们,其实真正有点权力的也就是善耆、溥伟、载沣、奕劻,其中善耆、溥伟、载沣是反对清帝退位的,只有奕劻是支持顺应局势退位的(他能捞到好处)。但形势比人强啊,在革命党的隆隆炮声和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宣统皇帝还是宣布退位了(其实是隆裕太后啦)。那么这些实权派为何不拼死一搏呢?主要原因有三点:

1、话语权被剥夺,奕劻虽然个人实力不足,但内有隆裕太后支持,外有袁世凯帮助。尤其袁世凯出山后,直接导致了载沣下台,权利天平失衡了;

2、硬实力不够啊,这些人没有足够的军权啊,北洋军只听袁世凯一人的,他们手里的兵要是能打,就不会请袁世凯出山了;

3、民国优待政策不错,翻看历史,古代皇权更替无非就是革命与禅让,无论哪种,前皇族必然遭到清洗,毕竟汉献帝不多嘛。而民国给与皇族的政策是不错的。不说皇帝,就是这些铁帽子王们也都能继续世袭罔替下去,民国政府还是够意思的。

所以,这些人知道,誓死抵抗是没有用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有命在,比啥都强,况且这些人在民国时期也没闲着,期望死灰复燃,还复辟了两次呢。


黑水布衣


1778年,乾隆皇帝借着为多尔衮平反的机会,恢复清初期的诸王最初爵位,并将其中的九位王爷定为“世袭罔替”,并且成为定制。按照清朝的爵位制度,承袭爵位的下一代要递减爵位,依次类推直至没有爵位,而这九位王爷是世袭罔替,不降级,每代都可以承袭爵位,俗称“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的帽子铁不铁?

清朝的铁帽子王共计有12位,其中因军功封为“铁帽子王”的有八位,恩封的铁帽子王有四位。

因军功封为铁帽子王的有八位: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这六位亲王,两位郡王都是清朝建国初期军功卓著的王爷。(恭亲王奕䜣照)

恩封的铁帽子王四位是:怡亲王允祥(雍正十三弟)、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光绪帝父亲)、庆亲王奕劻(1898年封),后三位是慈禧掌权时期恩封的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主要享有以下特权,第一,王爵世袭罔替,不降级;第二,俸禄优于其他同级别的王爷,一年的俸禄有白银1万两,禄米1万斛,约相当于粮食120-150万斤,第三,国家建设有固定的铁帽子王府居住。(醇亲王奕譞)

其实铁帽子王的铁帽子一点都不铁,如果铁帽子王犯了严重的罪行,还是会被削去铁帽子王的,在家族内另选贤明担任铁帽子王,这个铁帽子给的是家族,而不是个人,个人只不过是代表而已,皇帝有权取消。1816年,礼亲王昭梿(世袭铁帽子王)凌辱大臣,在铁帽子王府凌辱下人,被嘉庆皇帝削爵,圈禁一年,铁帽子王转给家族的其他人,铁帽子王府也不能住了。(庆亲王奕劻照)

溥仪退位前后。铁帽子王们都在干什么?

铁帽子王的特权和清朝皇帝的命运是一体的,如果皇帝倒了,那么铁帽子王的特权也就都没有了,他们怎么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宣统皇帝溥仪登上帝位后,清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国内外势力要求成立君主立宪制国家,1911年5月8日宣布废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由庆亲王奕劻(最晚一位铁帽子王)组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任近代内阁。这一任内阁成员组成中大部分为皇族成员,他们把持了内阁的各个重要岗位,被人们戏称为“皇族内阁”,换汤不换药。这年11月1日,皇族内阁倒台,辛亥革命爆发了。

为了镇压革命,载沣(铁帽子王醇亲王)和皇族内阁希望调动北洋新军,但是指挥不动这些军队,北洋军打的是一场政治战,载沣只得于1911年10月14日请袁世凯复出收拾局面。(君主立宪维持会——宗社党领导班子照)

重新掌握军政大权的袁世凯威逼利诱,迫使清朝皇帝溥仪于1912年1月1日退位自保。溥仪退位首先受到影响的是清朝皇室和铁帽子王们,他们的优厚待遇会马上消失,他们肯定不愿意。以溥伟(恭亲王奕䜣之孙,铁帽子王)、铁良、良弼、载涛(郡王,醇亲王后人)、载泽(郡王)等于1912年1月19日以“君主立宪维持会”(宗社党)的名义发布宣言,反对南北议和,反对共和。(宗社党领袖良弼,被刺杀)

他们计划刺杀袁世凯,然后由毓朗、载泽出面组阁,铁良担任清军总司令,并且已经开始组建少量军队,与南方军队决一死战。这一切都在袁世凯的掌握之中,他马上通过

汪精卫,授意暗杀宗社党领袖人物,良弼是组织者因而成为首要目标。同盟会京津分会的彭家珍于1月26日用炸弹炸死了良弼,其他宗社党主要成员做鸟兽散,纷纷躲避。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正室宣布逊位,宗社党随即解散。没有军队支持,只能是口头喊喊而已。(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和外国使节合照)

不过溥伟等人仍旧被日本人拉拢,意图搞满蒙独立运动,他们曾经于1916年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准备在辽南举兵,蒙古也组织了3000勤王军南下,被张作霖派兵镇压。1916年6月,段祺瑞政府上台,这是一个亲日政府,日本对华态度转变,宗社党组织也就没多大利用价值,所谓的“勤王军”也就解散了。(青年汪精卫照)

一个长期接受清朝皇室恩宠的铁帽子王们,肯定不愿意失去既得利益,但他们有没有多少实力,只能沦为别人利用的棋子,衰落是非常正常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