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看了《安家》大家觉得与现实中的房产中介有什么区别?

一斗米之力


说说我的亲身体验,虽然没看过这部电视剧。但是我就是中介经纪人。外面有很多人都说,中介扣房子,说中介提高房价,找中介买新房挣你钱。别的城市房价我不清楚。我在的城市是沈阳。现在沈阳的平均一套两室的房子就要1百万以上。我们拿什么去压房子呢。要是随随便便就能拿出1百万,我们还用天天受别人的中间气么?我们哄抬房价,你是房主难道你卖多少钱会听我们的么。我说便宜你就便宜卖么?我们当然希望越便宜越好,这样才好成交啊。还有就是新房。我们卖新房挣得都是开放商的营销费用。你不管找不找中介人员买,这笔营销费用,和你都没关系。你找中介人员买新房还能更好的了解区域多个楼盘那个楼盘更适合您。


沈阳沈北房产置业顾问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本人也是中介。我来说一下我感觉现实跟电视里面的不同点吧。 第一点、在现实生活当中,店长不会跟业务员去抢客户。店长更多的职责是帮助业务员搞定他搞不定的客户。 第二点、感觉卖房太简单了,一套那么大标的的房子就看那么一两次就成交。 第三点、现实生活当中没有中介会去把一套十几年没卖掉的房子,进行二次装修拿去卖。房子都不是他的根本得不到授权。 第四点、我做了这么多年,中介都没有看到过一个人,做了两年一个卖单没开过一个租单也没开过。 这是不同点。 那也有相同点。就是一个门店的业务员,例如娄山关开一个处女单,所有的同事都为他高兴, 为他庆祝。 这个很多店都是这样的 ,总体来说,我个人感觉这个片子还是不错的。





东坑巨子


我就是只看了孙俪卖给海清饰演的那个医生的房子的时候那段,孙俪带着她去看房,就那一段,我说下自己的感受,因为我也是在前段时间买了房子,看了有一年,才买的。我觉得就是当时那个情景,孙俪的态度以及专业度,我真的很认可,就是我看了大概有50套房子,打过交道的中介也是30几个,没有一个能够到达她的水平不说。就是感觉带我看房的中介真的是有点太低级了,专业性不说,对于房子的了解程度基本都差不多。

一上来就问你照着多少钱买,你大概能掏多少首付,给我感觉特不舒服,最起码你是不是应该问个地段啥的,是买两室还是三室,总之我遇到的中介估计都是一个培训模式出来的,都是这样。

往死里抬价,这是最要命的。这个不过我碰到的不多。最要命的是那种,刚入行的,都闹不清你是不是刚需之类的,就给你找一大堆不合适的房子。白浪费时间。

不过,肯定买房子慎之又慎,多看看没坏处的。怎么说呢,感觉他们卖房子都不走心,做事情也是马马虎虎,有的时间长了,经验老道,就飘了,总之,感觉不太好,经过自己长时间大量的看,研究,找到合适中介,后来还是买到合适的房子了。


澋宋


第一,店长不会和员工抢客户,这点有点过

第二,装修房子再卖,这种没有见过,根本不会批准装修房子,也没有那么多的钱敢去装修;

第三,客户不会被牵着鼻子走的,比如过道房,是顶楼,夏天热冬天冷,偶尔会漏雨,我不相信客户没有考虑这些。很多不利因素,客户都得综合考虑,而不是因为一个可以看到天空的窗户而决定要买。或许电视不能体现太细节吧。

第四,卖凶宅,一般买凶宅是因为便宜,也不会那么运气好,正好碰上专门买凶宅的,这也是剧情需要吧。

第五,房源范围大,哪里的房子都可以卖,都卡可以租,房源能有那么多吗?尤其是二手房,一般都是管一个片区,太远也没有能力去涉及。

第六,新房佣金是开发商出而不是客户出,这里都是客户出

第七,现在都不会死缠烂打,不分昼夜给客户打电话,容易被拉黑和投诉。

第八,客户不会一次性把需求都告诉中介,也有的不会真的把预算告诉中介,这个其实是个大难点

还有很多,不吐槽了,电视嘛,传递的就是一个奋斗,一个全能儿,只要努力,只要专业,都不是问题。难度其实比电视体现的大多了。


泽橄榄而依桐


《安家》热播,观众被分成了明显的两派,一派说假,一派说,挺真实,特别贴近现实生活。

主要是国产剧里穷人日渐稀少,忽然在其中出现一对买不起房的博士夫妇,群众一下觉得:啊呀,太接地气了。

但是真正买过房的人,对着里面的房产中介,越看越不是滋味。《安家》跟《深夜食堂》一样,买了日剧版权,原来的名字叫《卖房子的人》,原版则是《卖房子的女人》。女主角是一模一样的铁面无私型,但原版里女主的定义本来就是个怪人,一个完全不介意世俗眼光的人。日剧里经常出现犹如漫画角色一样的人,只要不妨碍别人,并且表现出超高的职业精神,就能获得别人敬重。

但国内的中介,怎么可能搞这么古怪呢?原版女主角和孙俪饰演的女主角,有个最大的区别,北川景子说话中气十足,没一句废话,一到公司把每个人的上月业绩报了一遍,所有人销售额从一百多万日币,最高到六百多万。最后说出自己的销售额,上月业绩为1518万,然后揽下最难卖的一套山坡房,放出名言:没有我卖不掉的房子!

孙俪饰演的房似锦,从进门开始说话就透着一股软绵无力,无精打采,神情是干练的凶的,但那一口气出来就跟后宫里刚被人暗杀不成,还揣着口气的皇后一样,她要报仇雪恨,但是使不上劲……

这种房产中介有吗?

我没见过。

当然有也不奇怪,你看好多中介都说,《安家》描述的就是他们的真实情况。中介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忘记了自己做中介到底干嘛的?

我第一次看二手房是在五年多前,那时候孩子还小,准备在市中心买套老破小学区房。当时跟着中介去看了无数又小又破又糟心的房子,那时上海的房子完全是卖方市场,特别是学区房。一套三十平米以内的房子,通常要价在一百五十万到两百万,还不是特别好的对口小学,只能勉强对口到一个普通的区重点。

买房子的人和中介都很卑微,穿着鞋套走进老破小垃圾堆一样的房子,里面总有个老大爷拿着手机给你看:看看,今天几十个电话找我,你们中介要卖就赶紧卖,我现在一口价绝对不会还,不诚心的人你就不要带来。

中介和我在房子里谦卑地笑笑,爷叔是个狠人,挂牌180,迅速调整成一口价208万,还十分慷慨地表示,他用了几十年的空调和冰箱,都可以无私送给下一任。

当时我对中介的印象是,真不容易,那是个挂着两块高原红,一脸淳朴的西北男生,可能刚刚开始闯荡社会,拿到的房源都是硬骨头。

那一年很关键,如果你在那一年买了房子,算是赶上了房市飞速增长的末班车,过了那一年,手里没房的人,要想买房子,别管你是硕士还是博士,都有点像痴人说梦。

上海的二手房交易市场,置换,是最重要的一个词。

所以当海清饰演的博士孕妇,跟同样是博士的老公,唠叨为什么我们都是博士,连一套房子都买不起的时候,我一点都没生出同样的唏嘘。

有一种人,虽然很优秀,但一直没买得起房,因为他从十几年前能咬牙买房的时候就相信,房价会跌的。每次房价飞涨,他都是那个坚定局势马上会改变的人。

博士为什么买不起房?因为她买房的思路不对。第一,她放着卧室全朝南,完美户型的房子不要,要了一套过道房。朋友,你还打算一辈子在阁楼看星空吗?住在上海的人买房子,从来不会考虑买一套定终身的房子,从老破小开始,你才有了立锥之地,可以慢慢换到两居室,三居室。第二,肚子都那么大了,还执着地看了一年房子,她真的不考虑房价在一年内涨了多少吗?要知道完美的房子从来都是没有的,但好出手的房子是要拼手速抢的。

第三,这对博士夫妇买房最大的bug是,他们好像一点都没考虑二套房首付70%的问题。两人都有上海户口,稳定工作,公积金,一天到晚嫌房价贵,你们为什么不假离婚一下,一个人净身出户,去买一套只需要30%首付的房子?话说我有一对朋友夫妇,想要这么买房,绞尽脑汁在民政局门口想假离婚的借口。结果进去工作人员十分拎得清,开口就问:是为了买房子吧?

一个日本的中介,可能需要从客人的情怀出发,因为日本买卖房屋章程相当规范,为了卖豪宅,中介要穿着客户喜欢的爱马仕去拉关系。但是一个中国的中介,你搞这些诗和远方干嘛?

房子不等人,好房子更不等人。

而买房子的人,首先要弄到一张房票,怎么才有上海买房的资格?有的中介会建议你,去韩国留个学,半年后回来就可以申请上海落户。有的中介深明大义,还提供结婚服务。

其次中介市场良莠不齐,你一定会遇到几个坑你一把的中介,也会遇到几个深感优秀的中介。

有油头粉面型中介,一开始就能把任何事都揽下来,你说想要首套房利率,他说这个容易得很,你说房子还不错但是价格不满意,他说这个肯定能谈下来。我曾经看过一套不错的房子,但产权十分复杂,是一个外国人和他的上海女朋友一起买的,后来外国人跟女朋友分手了要回国,把这套房子在朋友那里做抵押,套现一笔钱走了。于是产权里出现了三个人,中介拍着胸脯说,没问题,你要看中明天就让老外飞回来。我又找了另一家中介,问这套房子的情况,这家中介明确说:这种产权不明晰的房子,他们没办法做。

也有让我觉得十分钦佩的中介,前两年跟朋友去看房,中介小伙子一看就思路十分清晰,去的路上首先告诉我们,这一片区最近两年房子的涨幅,小区之间的差价是怎么导致的,之所以交易不火爆,原因是没有好的学区,但优点也是有的,房子新,大,属于改善型住房。你听着他侃侃而谈,就觉得赏心悦目,碰到一个思路清爽的中介,其实挺不容易的。

更厉害的,是那种平常花了大心思在业主和保安身上的。你看过小区里的某户型,觉得不是很满意,中介告诉你,有个相同户型的也是他卖掉的,但是人家现在改造好了,整个房子利用率非常高,要不我打个电话问问能不能去参观一下?你说不要了吧,多麻烦啊。中介笑着说:没事,我跟这个业主很熟的。这时你就想,啊,这个中介跟上一任客户这么好,应该还不错吧?

你前脚刚跟着某某中介走出小区,后脚就接到电话,其实那个小区还有两套房源,要不要也去看看?

看房后合同一签,这集故事就结束?那是日本故事,上海的买卖二手房,从定金到首付到贷款,再到真正的交易,这中间还有无数大小波折呢。

只要你经历过一次买房卖房,就知道故事精彩得很,并不是那些浮于表面的“我为什么买不起房”和“没有我卖不掉的房子”。

如果想在上海看星星,据崇明岛网友证实,那里的星空还算清楚明亮,可能是全上海最适合看星星的地方。


小小黑格子


房产中介这个行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被我拉入了黑名单,至今我对它都有些偏见。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电视剧《安家》里的房产中介跟我认知的还是差别很大。他们表现的太过于美好,看过剧情以后,我都怀疑我是不是内心太过于阴暗。租房多次,从没有碰到过服务那么到位,不为业绩,处处为客户着想的人。

我们从剧中几个主要人物进行逐一分析:

1.房似锦

她买卖房理念跟现实生活中还是比较贴切的,所站的位置也比较端正,认为房产中介不过是为客户提供房子买卖的工具。会主动考虑推荐合适的房子,以房子成交为目的,赚取自己该有的佣金,不考虑太多客户私人因素。

2.徐文昌

他的人设太过于完美,有思想有能力,不把业绩放在首位。又仅仅因为一个人善良,性格有感染力而把她放在店里白养两年,我觉得现实生活中少之又少。一个门店首要的是生存,生活中作为一店之长,早就每个季度,每月,甚至是每周都给你安排了业绩目标。更有甚着每天都有要求,回访几个客户、打几个电话、几点上交工作报告等等。

3.王子

王子我认为是这个剧中最努力的人了,尤其他不分白天黑夜,上班下班,都在认真联系客户,手上拿着纸和笔,甚至还给客户发些小红包,服务起客户面面俱到,可以说表现的非常真实了。现实中,肯定也有这样上进仔细的房产中介。

4.谢亭丰

他在剧中资历最老,圆滑世故,还有些倚老卖老,职场中也不乏有这样的人。

5.楼山关

他是门店的“社会哥”,独自在上海奋斗打拼,生活艰苦,吃饭全靠蹭。没有太多售房经验,还在不断的摸索学习阶段。你身边有这样努力又“厚脸皮”的人吗?

6.朱闪闪

剧中最神奇的存在,人有些聪明,不求上进,做房产中介只为找一个有钱男人。我身边认识的还真有这样的人,无巧不成书,她就是房产中介。

7.鱼化龙

985毕业,拥有高学历,职场新人,剧中储备干部。这个操作是不是很眼熟?

所以,电视剧跟现实中的房产中介有相似,也有不同,我们不能保证谁遇到的人是什么样的,但房子买卖都将继续。希望都能遇到负责任的人,买到心仪的房子。


郭杰827


最近一部由孙俪、罗晋主演的关于房地产中介的电视剧《安家》在网络上热播。引起了一波热潮。

电视剧《安家》的情节很棒,确实是中介行业的日常生活。演员和场景也很养眼。但电视剧终归是电视剧,里面的房地产经纪人真的太高大上了,对于真正的从业人员来说,是一场幻梦盛宴。

大家当个乐子看就可以了,真实的房地产中介跟戏里的真的不一样。

首先,真实的房地产中介远比电视剧里的辛苦和残酷

在电视剧里,店长让经纪人去派传单,经纪人都觉得很反感。

但现实生活,这些工作是经纪人每天必备的工作,而且大部分都是自愿去做这些辛苦的工作。

有绩效的压力、有个人生活的压力、有领导的压力,这既是经纪人的家常便饭,不去做就没有客户,没客户就没有成交的机会,没有成交就要吃土了。

尤其是刚入行的经纪人,吃住的费用都是个问题。哪敢随便拒绝领导的要求,都是主动去想办法做事。

正常来说,刚入行的经纪人,每天至少要打200通电话、找到3个意向客户,做10条网经,可能还要出去踩几次盘、带几个客户。

有时候一张单,经纪人要跟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接到客户到带客看房再到谈判,可能都已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成交之后还要帮助客户办理过户、网签、按揭等一系列的工作。

能够成交收到佣金还好,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前功尽弃,经纪人一分钱都拿不到,只能自我安慰。

不要觉得中介收的佣金高,如果把工作量平摊下来发现,中介赚的都是辛苦钱。

能熬下来的经纪人业绩都不差,熬不住的也就自己离开了。

一间门店一年能有40%以内的人员流失率已经是非常优秀的门店了。

但是做了三四年以上的资深经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客户群体,平时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每个月都有业绩。

房地产经纪人的收入呈现明显的“二八原则”,20%的人可以赚到钱,剩下的80%要么继续努力耕耘,要么离开这个行业。

第二,房地产中介团队的真实状况

《安家》剧中的空降店长房似锦演出了上市公司CEO的霸气。

真实的房地产中介的店长真不是这样的,哪有那么光鲜亮丽。

真实的中介店长,当爹又当妈。

店长的核心工作不仅要保证门店的业绩,更要管理团队、帮助团队成员处理各种难题。

同时还要关注经纪人的生活状况和心态。因为招到一个合适的经纪人真的很难。

房地产中介目前在人才市场并不是趋之若鹜的行业。招聘难度较大,人员流失率高。

大部分房地产经纪人都是通过老乡、亲戚、朋友等熟人介绍进来的。

熟人不仅要帮助他快速入行,还要在经济上提供些帮助。

没有这层关系,很难留住人才。

所以,一间稳定的门店,店长更多的职责是吃透商圈、分析市场,同时布置、检查团队工作,并给予适当的激励。

《安家》剧中从北京空降到上海做店长,真的不现实。

同一个城市、同一个行政区域的市场情况都不一样,更何况跨城市呢?

第三,中介行业的管理层真的没那么风光

房地产中介行业是拿业绩说话。

管理者自己没有什么业绩,是没有资格去管理他人。

店长自己都没办法做到业绩,拿什么来管理团队呢?

很多门店的业绩是靠几个资深经纪人的业绩来维持,久而久之,这些资深经纪人就会有懒散的心态。这种懒散会影响团队其他成员。

店长不敢轻易开除他们,如果店长不能平衡门店的状态,很容易被一些老油条拉下水。一旦把这些资深经纪人赶走,这些资深经纪人会立马走进旁边的门店,成为这个店长的对手。

店长是最难做的岗位,哪有那么多光鲜亮丽,都是责任和压力。

现在很多中介公司都在做股权改革,店长占有一定的股份。有点类似于阿米巴模式,店长作为股东需要按照比例自负盈亏。

这种模式没有晋升障碍,也不存在店长压榨经纪人,只要经纪人自己有能力达到经营门店的能力,可以晋升合伙人。

这种方式是最能激发店长和经纪人的激情。

合伙人股权模式是未来房地产中介公司的趋势。

《安家》这部电视剧还是挺有意义的,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介、认识中介。

房产中介真的没有那么可怕,大部分中介都是真诚地帮助客户解决各种房产问题。

真实的中介更加辛苦,行业竞争也更加残酷,但哪个行业又不是呢?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那有什么岁月安好,自己选择的道路,就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沂溪村放映厅


可以说,从事中介服务的工作,是相当不受待见的。但反过来考虑的话,这其中多少也包含着无奈。门槛低,职业技能要求简单。从而也导致了人员流动性大,行业竞争压力也不小。

眼下随着几家大公司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小型的中介机构面临着倒闭和并购的命运,相应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能力自然也会提升起来,这也是《安家》这部电视剧拍摄的大前提。

但导演和编剧的步子跨的过大的话,可能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

几个细节暴露了电视剧和现实的差距

电视剧中不少情节,让观众产生了不小的反感,认为其背离了现实情况,显得不接地气。

首先,人物背景设定经不起推敲。

罗晋饰演的男主角,经营这家房产中介门店多年,且获得了业内“小洋房专家”的称号。按理说这样的老板早已经赚得盆满钵满,要么扩大规模连锁经营,乃至垄断区域市场。要么趁着政策的春风,多购置一些性价比高的房产,等待升值。反观我们的这位男主,即没有豪车美女相伴,也没有在职场走上人生顶峰,反而落下了个被兼并的命运。甚至稍有不慎,还会被总部空降的美女店长踢走。

孙俪饰演的女主,演员本身年龄和妆容与角色29岁的设定完全不搭也就罢了,竟然还给她安上了一堆吊打众人的履历:北京地区月度/年度销售冠军。再看看她如今的工作,空降外地去收拾一个业绩不佳的门店。重点是,还要亲自接待小户型的客户,甚至还要上手和手下员工抢单子。

不知道这样的剧情是为了突出女主能力强还是为了故意招黑引流量?

再看看店里的几位“普通员工”,同样的都不简单:985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两年不开一单的“吉祥物”、年近五十仍卖命做中介的老员工。

编剧为了突出角色的多样性及不同人物性格,做出如此的安排可以理解。但下次能不能先做好实地调研,再安排配角们的人设呢?

说完人物,我们再来说说剧情中几处尴尬的硬伤。

第一,谢亭丰在带客户看房的过程中,特意强调小户型相较于同小区大户型单价要高,这明显与实际不符。因为无论是性价比还是功能性来说,这都是很难成立的。

第二,谢亭丰带领宫蓓蓓一家看房近半年时间,都未能选中一套相中的户型,这是中介不行还是客户的脑子有问题?难道全世界只有这一家中介公司,非得在他家这棵树上吊死,然后等着孩子出生后,一家六口人挤在六十平米的房间里吗?

第三,海清和郝平饰演的博士夫妇,各自从事着令人艳羡的工作。丈夫是高级工程师,妻子宫蓓蓓,上海某医院的妇产科主刀医生。这两口子竟然付不起一个三居室的首付?编剧这是看不起广大观众的智商还是医生这份职业呢。

第四,孙俪饰演的房似锦,作为一名资深销售。为了联系客户,不间断的打了十几个电话,甚至跑去客户的单位找人。这样不职业甚至招人烦的行为,可能演员本身并没有经历过吧。

最后,说说台词方面的问题吧。六六老师作为一名国内现实题材剧的资深编剧,其之前的作品《蜗居》《双面胶》《王贵与安娜》等,均是口碑与收视的经典之作。但在本剧中的几句烂大街且不接地气的台词,还是让人忍不住的想要吐槽。

如房似锦在面对刁难时说出的那句:“我的字典里没有放弃二字“。以及在质问属下时说出的:”永远不要和我撒谎“。真的是让观众的节操稀碎。

面对国内今年每况愈下的电视剧市场,翻拍自日剧经典,六六老师坐镇编剧,加上孙俪、海清、罗晋等实力派演员的加盟,本应该取得1+1>2的效果,但从前几集的表现来看,显然又一次的让观众失望了。

不接地气,脱离现实,这样的现实题材翻拍作品,观众没理由接受,相信市场也自会给出答案。


九七老阿姨


真正买过房的人,对着里面的房产中介,越看越不是滋味。《安家》跟《深夜食堂》一样,买了日剧版权,原来的名字叫《卖房子的人》,原版则是《卖房子的女人》。女主角是一模一样的铁面无私型,但原版里女主的定义本来就是个怪人,一个完全不介意世俗眼光的人。日剧里经常出现犹如漫画角色一样的人,只要不妨碍别人,并且表现出超高的职业精神,就能获得别人敬重。

但国内的中介,怎么可能搞这么古怪呢?原版女主角和孙俪饰演的女主角,有个最大的区别,北川景子说话中气十足,没一句废话,一到公司把每个人的上月业绩报了一遍,所有人销售额从一百多万日币,最高到六百多万。最后说出自己的销售额,上月业绩为1518万,然后揽下最难卖的一套山坡房,放出名言:没有我卖不掉的房子!

孙俪饰演的房似锦,从进门开始说话就透着一股软绵无力,无精打采,神情是干练的凶的,但那一口气出来就跟后宫里刚被人暗杀不成,还揣着口气的皇后一样,她要报仇雪恨,但是使不上劲……

这种房产中介有吗?

我没见过。

当然有也不奇怪,你看好多中介都说,《安家》描述的就是他们的真实情况。中介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忘记了自己做中介到底干嘛的?

我第一次看二手房是在五年多前,那时候孩子还小,准备在市中心买套老破小学区房。当时跟着中介去看了无数又小又破又糟心的房子,那时上海的房子完全是卖方市场,特别是学区房。一套三十平米以内的房子,通常要价在一百五十万到两百万,还不是特别好的对口小学,只能勉强对口到一个普通的区重点。

买房子的人和中介都很卑微,穿着鞋套走进老破小垃圾堆一样的房子,里面总有个老大爷拿着手机给你看:看看,今天几十个电话找我,你们中介要卖就赶紧卖,我现在一口价绝对不会还,不诚心的人你就不要带来。

中介和我在房子里谦卑地笑笑,爷叔是个狠人,挂牌180,迅速调整成一口价208万,还十分慷慨地表示,他用了几十年的空调和冰箱,都可以无私送给下一任。

当时我对中介的印象是,真不容易,那是个挂着两块高原红,一脸淳朴的西北男生,可能刚刚开始闯荡社会,拿到的房源都是硬骨头。

那一年很关键,如果你在那一年买了房子,算是赶上了房市飞速增长的末班车,过了那一年,手里没房的人,要想买房子,别管你是硕士还是博士,都有点像痴人说梦。

上海的二手房交易市场,置换,是最重要的一个词。

所以当海清饰演的博士孕妇,跟同样是博士的老公,唠叨为什么我们都是博士,连一套房子都买不起的时候,我一点都没生出同样的唏嘘。

有一种人,虽然很优秀,但一直没买得起房,因为他从十几年前能咬牙买房的时候就相信,房价会跌的。每次房价飞涨,他都是那个坚定局势马上会改变的人。

博士为什么买不起房?因为她买房的思路不对。第一,她放着卧室全朝南,完美户型的房子不要,要了一套过道房。朋友,你还打算一辈子在阁楼看星空吗?住在上海的人买房子,从来不会考虑买一套定终身的房子,从老破小开始,你才有了立锥之地,可以慢慢换到两居室,三居室。第二,肚子都那么大了,还执着地看了一年房子,她真的不考虑房价在一年内涨了多少吗?要知道完美的房子从来都是没有的,但好出手的房子是要拼手速抢的。

第三,这对博士夫妇买房最大的bug是,他们好像一点都没考虑二套房首付70%的问题。两人都有上海户口,稳定工作,公积金,一天到晚嫌房价贵,你们为什么不假离婚一下,一个人净身出户,去买一套只需要30%首付的房子?话说我有一对朋友夫妇,想要这么买房,绞尽脑汁在民政局门口想假离婚的借口。结果进去工作人员十分拎得清,开口就问:是为了买房子吧?

一个日本的中介,可能需要从客人的情怀出发,因为日本买卖房屋章程相当规范,为了卖豪宅,中介要穿着客户喜欢的爱马仕去拉关系。但是一个中国的中介,你搞这些诗和远方干嘛?

房子不等人,好房子更不等人。

而买房子的人,首先要弄到一张房票,怎么才有上海买房的资格?有的中介会建议你,去韩国留个学,半年后回来就可以申请上海落户。有的中介深明大义,还提供结婚服务。

其次中介市场良莠不齐,你一定会遇到几个坑你一把的中介,也会遇到几个深感优秀的中介。

有油头粉面型中介,一开始就能把任何事都揽下来,你说想要首套房利率,他说这个容易得很,你说房子还不错但是价格不满意,他说这个肯定能谈下来。我曾经看过一套不错的房子,但产权十分复杂,是一个外国人和他的上海女朋友一起买的,后来外国人跟女朋友分手了要回国,把这套房子在朋友那里做抵押,套现一笔钱走了。于是产权里出现了三个人,中介拍着胸脯说,没问题,你要看中明天就让老外飞回来。我又找了另一家中介,问这套房子的情况,这家中介明确说:这种产权不明晰的房子,他们没办法做。

也有让我觉得十分钦佩的中介,前两年跟朋友去看房,中介小伙子一看就思路十分清晰,去的路上首先告诉我们,这一片区最近两年房子的涨幅,小区之间的差价是怎么导致的,之所以交易不火爆,原因是没有好的学区,但优点也是有的,房子新,大,属于改善型住房。你听着他侃侃而谈,就觉得赏心悦目,碰到一个思路清爽的中介,其实挺不容易的。

更厉害的,是那种平常花了大心思在业主和保安身上的。你看过小区里的某户型,觉得不是很满意,中介告诉你,有个相同户型的也是他卖掉的,但是人家现在改造好了,整个房子利用率非常高,要不我打个电话问问能不能去参观一下?你说不要了吧,多麻烦啊。中介笑着说:没事,我跟这个业主很熟的。这时你就想,啊,这个中介跟上一任客户这么好,应该还不错吧?

你前脚刚跟着某某中介走出小区,后脚就接到电话,其实那个小区还有两套房源,要不要也去看看?

看房后合同一签,这集故事就结束?那是日本故事,上海的买卖二手房,从定金到首付到贷款,再到真正的交易,这中间还有无数大小波折呢。

只要你经历过一次买房卖房,就知道故事精彩得很,并不是那些浮于表面的“我为什么买不起房”和“没有我卖不掉的房子”。

如果想在上海看星星,据崇明岛网友证实,那里的星空还算清楚明亮,可能是全上海最适合看星星的地方。


不一样de热点


《安家》热播,观众被分成了明显的两派,一派说假,一派说,挺真实,特别贴近现实生活。

主要是国产剧里穷人日渐稀少,忽然在其中出现一对买不起房的博士夫妇,群众一下觉得:啊呀,太接地气了。

但是真正买过房的人,对着里面的房产中介,越看越不是滋味。《安家》跟《深夜食堂》一样,买了日剧版权,原来的名字叫《卖房子的人》,原版则是《卖房子的女人》。女主角是一模一样的铁面无私型,但原版里女主的定义本来就是个怪人,一个完全不介意世俗眼光的人。日剧里经常出现犹如漫画角色一样的人,只要不妨碍别人,并且表现出超高的职业精神,就能获得别人敬重。

但国内的中介,怎么可能搞这么古怪呢?原版女主角和孙俪饰演的女主角,有个最大的区别,北川景子说话中气十足,没一句废话,一到公司把每个人的上月业绩报了一遍,所有人销售额从一百多万日币,最高到六百多万。最后说出自己的销售额,上月业绩为1518万,然后揽下最难卖的一套山坡房,放出名言:没有我卖不掉的房子!

孙俪饰演的房似锦,从进门开始说话就透着一股软绵无力,无精打采,神情是干练的凶的,但那一口气出来就跟后宫里刚被人暗杀不成,还揣着口气的皇后一样,她要报仇雪恨,但是使不上劲……

这种房产中介有吗?

我没见过。

当然有也不奇怪,你看好多中介都说,《安家》描述的就是他们的真实情况。中介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忘记了自己做中介到底干嘛的?

我第一次看二手房是在五年多前,那时候孩子还小,准备在市中心买套老破小学区房。当时跟着中介去看了无数又小又破又糟心的房子,那时上海的房子完全是卖方市场,特别是学区房。一套三十平米以内的房子,通常要价在一百五十万到两百万,还不是特别好的对口小学,只能勉强对口到一个普通的区重点。

买房子的人和中介都很卑微,穿着鞋套走进老破小垃圾堆一样的房子,里面总有个老大爷拿着手机给你看:看看,今天几十个电话找我,你们中介要卖就赶紧卖,我现在一口价绝对不会还,不诚心的人你就不要带来。

中介和我在房子里谦卑地笑笑,爷叔是个狠人,挂牌180,迅速调整成一口价208万,还十分慷慨地表示,他用了几十年的空调和冰箱,都可以无私送给下一任。

当时我对中介的印象是,真不容易,那是个挂着两块高原红,一脸淳朴的西北男生,可能刚刚开始闯荡社会,拿到的房源都是硬骨头。

那一年很关键,如果你在那一年买了房子,算是赶上了房市飞速增长的末班车,过了那一年,手里没房的人,要想买房子,别管你是硕士还是博士,都有点像痴人说梦。

上海的二手房交易市场,置换,是最重要的一个词。

所以当海清饰演的博士孕妇,跟同样是博士的老公,唠叨为什么我们都是博士,连一套房子都买不起的时候,我一点都没生出同样的唏嘘。

有一种人,虽然很优秀,但一直没买得起房,因为他从十几年前能咬牙买房的时候就相信,房价会跌的。每次房价飞涨,他都是那个坚定局势马上会改变的人。

博士为什么买不起房?因为她买房的思路不对。第一,她放着卧室全朝南,完美户型的房子不要,要了一套过道房。朋友,你还打算一辈子在阁楼看星空吗?住在上海的人买房子,从来不会考虑买一套定终身的房子,从老破小开始,你才有了立锥之地,可以慢慢换到两居室,三居室。第二,肚子都那么大了,还执着地看了一年房子,她真的不考虑房价在一年内涨了多少吗?要知道完美的房子从来都是没有的,但好出手的房子是要拼手速抢的。

第三,这对博士夫妇买房最大的bug是,他们好像一点都没考虑二套房首付70%的问题。两人都有上海户口,稳定工作,公积金,一天到晚嫌房价贵,你们为什么不假离婚一下,一个人净身出户,去买一套只需要30%首付的房子?话说我有一对朋友夫妇,想要这么买房,绞尽脑汁在民政局门口想假离婚的借口。结果进去工作人员十分拎得清,开口就问:是为了买房子吧?

一个日本的中介,可能需要从客人的情怀出发,因为日本买卖房屋章程相当规范,为了卖豪宅,中介要穿着客户喜欢的爱马仕去拉关系。但是一个中国的中介,你搞这些诗和远方干嘛?

房子不等人,好房子更不等人。

而买房子的人,首先要弄到一张房票,怎么才有上海买房的资格?有的中介会建议你,去韩国留个学,半年后回来就可以申请上海落户。有的中介深明大义,还提供结婚服务。

其次中介市场良莠不齐,你一定会遇到几个坑你一把的中介,也会遇到几个深感优秀的中介。

有油头粉面型中介,一开始就能把任何事都揽下来,你说想要首套房利率,他说这个容易得很,你说房子还不错但是价格不满意,他说这个肯定能谈下来。我曾经看过一套不错的房子,但产权十分复杂,是一个外国人和他的上海女朋友一起买的,后来外国人跟女朋友分手了要回国,把这套房子在朋友那里做抵押,套现一笔钱走了。于是产权里出现了三个人,中介拍着胸脯说,没问题,你要看中明天就让老外飞回来。我又找了另一家中介,问这套房子的情况,这家中介明确说:这种产权不明晰的房子,他们没办法做。

也有让我觉得十分钦佩的中介,前两年跟朋友去看房,中介小伙子一看就思路十分清晰,去的路上首先告诉我们,这一片区最近两年房子的涨幅,小区之间的差价是怎么导致的,之所以交易不火爆,原因是没有好的学区,但优点也是有的,房子新,大,属于改善型住房。你听着他侃侃而谈,就觉得赏心悦目,碰到一个思路清爽的中介,其实挺不容易的。

更厉害的,是那种平常花了大心思在业主和保安身上的。你看过小区里的某户型,觉得不是很满意,中介告诉你,有个相同户型的也是他卖掉的,但是人家现在改造好了,整个房子利用率非常高,要不我打个电话问问能不能去参观一下?你说不要了吧,多麻烦啊。中介笑着说:没事,我跟这个业主很熟的。这时你就想,啊,这个中介跟上一任客户这么好,应该还不错吧?

你前脚刚跟着某某中介走出小区,后脚就接到电话,其实那个小区还有两套房源,要不要也去看看?

看房后合同一签,这集故事就结束?那是日本故事,上海的买卖二手房,从定金到首付到贷款,再到真正的交易,这中间还有无数大小波折呢。

只要你经历过一次买房卖房,就知道故事精彩得很,并不是那些浮于表面的“我为什么买不起房”和“没有我卖不掉的房子”。

如果想在上海看星星,据崇明岛网友证实,那里的星空还算清楚明亮,可能是全上海最适合看星星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