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为啥明末时期,明军拥有先进的武器却打不过满洲骑兵?

山上一课树168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糜烂之风盛行,但军队上军纪还是不错的,且有熊廷弼,袁崇焕,卢象升等一批将军猛人,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至于明朝战败,完全是由于决策失误。

首先,明末武器发展已经很先进了,其制作的火炮,火铳在当时都是领先的,如果和拿着冷兵器的清军正面对战,未必会战败,要知道皇太极就是死在明军的火炮之下,此后一段时间清军也没有大规模与明军对战。

其次,由于崇祯的猜忌害死了袁崇焕,使得辽东阵地失守,在没有猛人带领时,将士们一退再退。另一方面国内农民起义在即将被完全剿灭时,崇祯又调走了剿匪的将军去打清军,使得农民起义再次强盛起来,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攻陷了京城。

因此来看,明朝并不是败在清军手里,而是毁于国内农民起义,毁于决策者的错误决策上。如果国内没有农民起义在,我想清军是完全打不赢明军的。






小娱时刻


明朝末年,明军的先进武器仍然可以打过满洲骑兵。人和武器是分开的,武器还在,但是扣扳机的人没有了。这才是打不过满洲骑兵的原因。

明朝末年为什么会没有人了?

袁崇焕在辽东的时候,有一只铁骑称为“关宁铁骑”,在明末的时候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最初的时候只有两三千人,多是蒙古族,后来发展到约两万人的数量。武器装备是三眼火铳和狼牙棒。可远攻可近战,让整个满洲骑兵为之颤抖。

再厉害的军队也需要一个卓越的将领。满洲使用反间计,让年轻的崇祯皇帝轻而易举的杀掉了袁崇焕,关宁铁骑的领袖成了吴三桂,按说还是可以跟满洲骑兵打上几架,对决几个回合。但是,国家用人之际,无兵无钱无粮,去镇压起义军,更没有经历除瘟疫。最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打到北京城了,下面的大臣全都跑没影了。可气的是李自成也只能是个草莽,不懂得约束手下,手下的人霸占了陈圆圆,就有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吴三桂直接投降清军,让明末统治者失去了一支强悍的军队。

分析明末不能打过满洲骑兵的原因基本上就是明亡的原因。

第一是党争,齐党,楚党,浙党,阉党啊,名目多多,就是没有哪个党派能很好的处理国政。真是“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士大夫们已经长久的和下面的农民阶层脱节了,不能因地适宜的提出解决国家弊病的方法,比如说当时的国家税收制度已经出现了问题,土地高度集中,牢牢抓在少部分的手里,致使国家财政收入急剧减少。官员只会内斗,实在可悲。

第二是天灾,明末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冰河时代,有点凛冬将至的感觉,只是大部分的作物颗粒无收,再加上后来的瘟疫,让明朝的民众苦不堪言,但是,上面的统治者还不知道下面的具体情况。电影《大明劫》很好的诠释了明末的一个场景。

第三是起义军,以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经过不断的壮大,让虚胖的明朝毫无喘息之力。最后是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杀而亡。这已经预示着明朝的覆灭。

在这样的情况下,满洲骑兵才打败了明朝的军队。有点捡便宜的感觉。

我是曹城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大明一朝国祚276年,历经风风雨雨,最终在各种因素的促成下被清朝所灭,同时留下了崇祯皇帝“君王死社稷”的故事。纵观明朝历史,从初期的“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到后期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及后金(清朝前身)的动乱,276年的时间里太多东西发生了变化。回到问题,为何明末时期,明军拥有先进的武器却打不过满洲骑兵?接下来凉夜想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下。

一、武器方面

相比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早式火器,明朝末年的时候明军所拥有的武器比起之前是要强上许多倍的。明朝万历年间火器专家赵士桢在他的著作《神器谱》中就写到:

“然行军战阵随带便利,亦不过神枪、快枪、夹把、三眼、子母诸器。自鸟铳流传中国,则诸器又失其为利矣。诸器一手持柄,一手燃药,未及审固,弹已先出。高低远近,多不自由。鸟铳后有照门,前有照星,机发弹出,两手不动。对准毫厘,命中方寸,兼之筒长气聚,更能致远摧坚。”

不难发现,明朝末年的时候的武器经多年发展,弹药、射程、火力、威力方面都不容小觑。而此时的清军呢?


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的父亲在战乱中被明军误杀。年仅25岁的努尔哈赤悲愤交加,以祖、父所遗留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了漫长的征战之路。

此时清军的主要军事力量还是来自于满族或者说来自于原先女真各部的游牧民族,他们所依靠的武器还是以冷兵器为主,比如刀剑弓弩。

武器方面,明军凭借火器所带来的优势,理应稳压使用冷兵器的清军,那么为何明军会被清军打败呢?

二、明军战败原因思考

1、骑兵对步兵的天生优势

明朝的火器威力巨大,虽射程、火力等方面比起明朝初期要强上很多,但和我们印象观念中的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比如明朝末年的拐子铳,射程是150米;外号“九头鸟”的大型抬枪,有效射程也不超过200米,这样的距离对骑兵来说实在不算什么,基本几秒钟就能冲到跟前。


明朝末年,拐子铳

再者,弹药更换需要时间,清军的骑兵只要躲过第一轮攻击或者一齐上阵,这里面再算上明军可能会发生的失误加上清军骑兵灵活的走位,明军的火器部队根本招架不住。

清朝骑兵

游牧民族骑兵的机动性对相当于步兵来说的明朝火器部队还是比较克制的。

2、民心倒戈,军心不振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明朝末年恰逢“小冰河期”,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粮食产量呈指数型下降,这对一个人口众多的帝国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北方的酷寒气候使得降雨区域普遍向南转移,这也导致了明朝末年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

粮食产量欠收加上随之爆发的大范围性疫情,明朝末年全国上下几乎饿殍遍野、惨不忍睹。生活凄惨的老百姓在这样凄苦的环境下还要被强征入伍,内心深处自然是一千个不愿意,由此军心不振。

明军将领对征调而来的兵大多也是不仁不义,最终导致民心倒向清军。这些将领在军事上只会搞龟缩防守,要不就是内斗,像袁崇焕这种大将不是被撤职就是被杀掉,最后带兵打仗的就剩一些无能之辈,关外之地的陷落理所当然。而李自成的狂妄自大导致吴三桂这最后一个有能力挡住清军的将领向清军投降,最终将清军引人关内。反观清军方面,每次打仗前统帅将领都要在阵前指挥,军队上下同心协力。

民心所向,国之根本。一旦失去民心,想要取胜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3、军力配置

按理来说,当时明军人数是要远多于清军的,但事实上只有人数不到一万的关宁铁骑在和八旗兵打架(八旗兵是清朝主力部队),剩下的几支战斗力还可以的部队,都被派去对付国内的李自成 张献忠等等的几百万部队。

明军虽然数量上占据优势无奈太过分散,不足以抵抗清军和起义军的联合进攻;而清军方面,虽人口比较少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以能取胜。

结语

首先,就武器方面而言,明军所使用火器是要强于清军的。但清军中骑兵的机动性对明军产生了反制作用,使得火器的威力无法充分发挥。其次,明朝末年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造成了明军的士气低下,军心不振。而清军一心想要推翻明朝的统治,可以说是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军心和民心方面,明朝军中比不上清军。再者,明朝仅有的部队中能真正发挥作用的将领太少,大多庸才当道,加上对内对外兵力分散,军队实力又跌一个层次,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为何明军拥有先进的武器却打不过满洲骑兵?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反思一下。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凉夜寒塘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凉夜寒塘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听听兵圣孙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论述:

孙子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可通过五种情况的考察预知战争的胜者:

一是知道可以同敌人打或不可以同敌人打;

二是了解多兵和少兵的不同用法;

三是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

四是以有备对付无备;

五是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

对照这五条,明军可以说基本不沾边,特别是最重要的第三条,更是一点也谈不上。在大明极其腐败的政治下,明军不败就没有道理了。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上腐败了,军队装备再好都没有用。当年的国民党军就是一例。





田村山语


火器作为战争工具,具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期的黑火药时代主要在中国,黑火药多数用于前膛火炮使用,但由于铸造技术和火药储存,装填效率等,前膛火炮在战争中并不能有效对抗快速移动的骑兵,自然也不可能做到所谓的炮火延伸,步炮协同等等先进战术。前膛火炮在全世界范围上,也一直沿用到清朝中叶,直到19世纪中叶,意大利人率先发明后膛火炮,才大大提高火炮装填效率,减少炸膛,提高精度,火炮的战术才开始逐渐丰富起来。

明朝时期使用的火炮自然是前膛炮,这种火炮最大的威力便是守城,因为攻城部队移动范围有限,努尔哈赤便是一时大意进入了火炮射程,可以说是相当不好彩被毫无精度可言的乱炮轰中。

可是我们古代的火器,除了火炮还有很多,例如骑兵的手铳,步兵的火绳枪等等。但同样的道理,这些前膛火器,因为没有膛线,射击精度差,装填费时,黑火药迸发的弹药射程短,在战场上更多的作用只是用一阵阵的巨大声响震慑和扰乱对方的马匹和一些新兵。实际作用甚至不如弓箭来的高效。而满洲骑兵并没有使用笨重的铁甲,而是使用了更轻便又有一定保护能力的棉甲,而棉甲相比于铁甲,成本更低,材料来源方便,棉甲制作容易,价格低廉,且不像传统重型铠甲需要量身定做,方便大批量生产,重量轻,对当时的火器有很强的防护力。导致明军的火器在远距离时候基本不能发挥作用,等到近距离对战时候,满洲骑兵的马刀已经挥到面前。

而威力更大,可以使得弹药射程更远的黄色火药,可是到19世纪后面由诺贝尔发明出来的哦。


铁乌龙


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明万历时期,朝政日趋腐败,党派林立,在这些党派中,最先以浙党势力较大,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都先后担任过内阁首辅,在朝廷从过政,后来经过“梃击”、“红丸、“移宫”三案之后,光宗朱常洛即位,东林党因拥立有功而势力大盛。浙党落败,转而投效宦官首脑魏忠贤。除东林党之外,还有浙党、齐党、宣党、楚党、昆党等,东林党与各党派之间的争斗不断、永无宁日。\r

【2】当时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向明神宗皇帝建议立长子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加倍宠爱郑贵妃,并且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r

明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去做了藩王,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r

前后争吵达15年,使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明神宗身心交瘁、郑贵妃抑郁不乐,搅得整个朝野不得安宁。\r

【3】15年的太子之争使得明神宗悲痛欲绝,他感到自己虽贵为天子,然而却始终被大臣所控制,最终和大臣闹掰,逐步对朝政失去兴趣,开始怠政。从此以后长期不接见大臣、不上朝、不及时处理大臣奏折等。执政后期经常因病无法处理朝政而传谕辅臣。 除因病怠政之外,主要还是贪图安逸、小病大养、无病也养。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后,努尔哈赤的军队连克抚顺、开原,辽东战事日益紧张,这时长期怠政的明神宗曾经有些转变,但其改变并不是太大。到了晚年,确实疾病缠身难以勤于政事。 万历皇帝的长期怠政,使明王朝中央政府几乎陷于瘫痪,从此回天无力,以致《明史·神宗本纪》中指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4】明思宗即位后,东北方的后金(即后来的清朝)占领辽东地区,袁崇焕等人于辽西宁远、锦州等地抵御后金可汗皇太极的入侵。\r

1629年皇太极绕道长城入侵北京,袁崇焕紧急回军与皇太极对峙于北京广渠门。后经六部九卿会审,袁崇焕被冤杀,史称己巳之变。 皇太极于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即清朝。陆续发起五次经长城入侵明朝北京、山东等地区。当时灾荒疫疾,民不聊生。辽西局势亦日益恶化,清军多次与明军作战,最后于1640年占领锦州等地,明军主力洪承畴等人投降,明朝势力退缩至山海关。 \r

【5】明朝中后期时常发生农民起义,崇祯时期本身朝政混乱与官员贪污昏庸,加之与清廷多年的战争带来大量粮饷的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夺;以及因为气候变冷,农业减产带来全国性饥荒,这些都加重明朝百姓的负担。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的张献忠(最后成立大西政权)。\r

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缢。 【6】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明朝将领吴三桂叛国投靠努尔哈赤,在吴三桂的带引下清军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继而进入关内直捣中原,攻占了北京,同年十月清朝定都北京,随后逐渐建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综上所述清廷武器、战术方面上的优势并不是造成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其实明朝征府内部已经分崩离析,就算不被清廷所灭,明朝政府也会断送于农民起义军之手,只不过清廷相较于农民起义军来说势力更加的强大,清廷的入侵只是压垮明朝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路讲历史


首先,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而且在明朝末年,也就是17世纪,欧洲工业革命还未开始,不论是当时的中国还是欧洲,热兵器尤其是像火枪之类的,击发、装填都比较慢,还远未对冷兵器产生绝对的压倒性优势。

其实早在皇太极时期,清朝就已经利用俘虏的汉人工匠掌握并制造火器了,主要是红衣(夷)大炮。这种大炮不论是在关外作战时还是在入关后对农民军和南明作战时,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在火炮这类大型火器方面,明朝实际上早已失去技术优势了。

这也导致清朝一直都比较重视火炮的技术,而轻视火枪的研发。不过大约在平定准噶尔之后,国内承平日久,连火炮技术也没有进一步改进的动力了。


卢沟晓月lxy


历史总是在强调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必须有稳定的政权、充足的财政支撑。何况明末的火器装备相对于冷兵器还没有绝对的优势,明朝的社会问题,才是打败明朝的根本。

政权不稳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朝政不稳,皇帝常年不问朝政,宦官和朋党相互上台,互相攻讦。而这些官吏阶级上位只是为了个人利益,不顾百姓死活,导致民不聊生,朝堂混乱。


天灾人祸

明朝后期又出现了严重的瘟疫和干旱,导致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本就不稳固的统治,加上百姓的生活艰苦,导致民变四起。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在四川,接连组织的起义让明朝政府疲于应对。

财源不足,军备松弛

明末国家财政也入不敷出,干旱、瘟疫、民变让政府收入进一步锐减,朝堂的混乱又导致了收入被中饱私囊。没有了财源支持,明朝政府的军备却不能荒废,从万历年间两次打败日本,平定各地起义叛乱,还有征剿满清,每一项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撑。



一个动乱的朝堂,一个百姓困苦的国家,再加上一个如狼似虎的满清,明朝最终灭亡了!


olby


因为打仗,武器的先进性并不能决定一切!

比如朝鲜战争,比如越南战争,甚至熟悉点我们再说抗日时期的一些具体战争,或者我们再看红军时期前几次反围剿!

一场具体战争的胜负在于人,在于指挥官,在于军队!都说明军野战干不过清军,那可以看看戚家军的绝响浑河之战,那可是步兵野外硬撼清军骑兵!

但决定最终战争胜负的,就在孙子那句话:上下同欲!

人心齐泰山移!否则,再先进的武器都敌不过一批批来自自己人的刀子!


大象a三角法则


明军大量装备火器不假,但先进的不算多,改变不了大局,武器质量也不行,再加上战术方面也乏善可陈,所以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反之满清虽以骑兵为主力,但重装步兵也很强(包括纯步兵和下马骑兵),步兵加楯车克制明军火器。后期在火炮方面也反超明军。尤其是清军战术灵活,对明军的火力优势往往避其锋芒,利用明军的弱点披亢捣虚,一击得手。

先说硬件:火枪而言,北兵大部分都是落后的三眼铳,三眼铳属于火门枪,铳身短射程近不说,一手挟铳柄,一手点火,无法精确瞄准,毫无精度可言。远距离打不穿重甲,近距离一锤子买卖。明朝虽然也有更先进的鸟铳,一则数量不足,二则属于短管轻型火绳枪,远距离杀伤力还是略有欠缺。至于火炮方面,红衣大炮太少,且没有合适的炮车,引进的本是舰炮,明军旧有的炮车承受不了红衣大炮的后坐力。所以红衣大炮多用于守城守寨,少用于野战。野战主力是落后的大将军炮和佛郎机,一样射程有限。再加上明朝匠户制度以及整个国家机器的腐朽,军器制作滥竽充数,铳炮多有炸膛,就更别提精度了。反观满清,前期吃了大炮的亏后,高薪引进炮匠炮手,优待俘虏的炮手,再加上孔有德带着一批明军最优秀的炮兵人才叛逃降清(登莱巡抚孙元化是明朝火器专家,师从西学大家徐光启,培养出了一批明朝最优秀的炮匠炮手),清军的红衣大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反超明军。

再说软件,也就是战术方面:明初就发明了三段射,但腐朽的明军早就把祖宗的本事丢了,只会一波流。而且明军火炮火铳射程短,一轮爆射之后,敌人也就冲到跟前了,敌人要没溃退,必须继之以肉搏。也就是说,长枪和刀牌手必须接替火铳手,攻击或至少挡住被火铳打乱阵型的敌军,以严阵以待之兵打行伍散乱之兵,本应颇有胜算。但大部分明军肉搏战力孱弱,过于依赖火器,一旦近身肉搏就作鸟兽散了。但明军底蕴深厚,毕竟还有几支精兵劲卒可以一战,火铳和佛郎机的近距离爆射也不是铠甲都能挡住的。所以清军针对性的发明了楯车,掩护步兵接敌,等明军把火力倾泻到楯车上之后,再冲锋陷阵。个人感觉如果有足够的野战火炮,再把散弹改为大一些弹丸,破楯车还是有希望的,但僵化的明军直到败亡也没有作出任何有效应对。除了中后期的楯车,早期清军则是通过伏击和运动战抵消明军的火器优势。铳炮必须列阵集群密集发射,方有威力,行军之中,行伍未及展开,火力优势就无法发挥,只能任人宰割了。如果是阵而后战,楯车发明前主要是通过佯动诱使明军过早开火,然后发起突袭,到了后期,不但有楯车,清军的火炮也占尽优势,在对射中火力占有优势。

最后从战略角度说,明朝腐朽,制度畸形,又遇上小冰期与瘟疫的天灾和天灾导致的流民人祸。财政上不足以支持长期作战。在军事上导致的结果就是崇祯急功近利,逼迫前线将领冒险仓促决战,输光了最后的家底儿。松山洪承畴军粮库被毁,再有什么火器也只能兵败如山倒。

综上所述,明军的火器虽多,但先进者寡,质量和战术都不佳。清军战术素养极高,尽量不和火器硬怼,利用明军火器的弱点伺机反杀,牢牢占据上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