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苏轼赴密州,早行,触景生情给苏辙写了首《沁园春》,直抒胸臆

苏轼这一生好朋友很多,但要说起与他关系最亲密的,自然就是弟弟苏辙了,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年龄相差也不大,说是亲兄弟,亦是知己好友,在如此亲密的人面前,他可以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苏辙,不用伪装落寞委屈,亦不用考虑太多,因为那个人永远懂你,永远支持你。

苏轼赴密州,早行,触景生情给苏辙写了首《沁园春》,直抒胸臆

因为彼此懂得,所以哪怕苏轼经常被贬,总与苏辙相距甚远,但两人之间的书信却是从未断过,苏轼但凡碰上什么事,或是看见某处风景有感,都会想起这个弟弟,于是常作诗词给子由,抒发心中的欢喜与落寞。两人你来我往之间,留下了许多传诵千年的经典诗词,比如那首最为著名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还有今天要说的这首《沁园春》。

苏轼赴密州,早行,触景生情给苏辙写了首《沁园春》,直抒胸臆

沁园春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那一年是熙宁七年,在杭州做了三年通判的苏轼自请调往密州任职,何故?只因此时的弟弟苏辙在济南为官,苏轼因与弟弟相隔太远而备受思念的煎熬,于是为了离苏辙更近一点,被允许改任密州知州。或许还有其他原因吧,但都不重要了,至少苏辙是影响他这个决定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苏轼赴密州,早行,触景生情给苏辙写了首《沁园春》,直抒胸臆

苏轼离开杭州时,时任杭州知州的友人杨元素曾在西湖上为其饯别,两人依依不舍,杨元素更是"堕泪羊公却姓杨",但为了宽慰杨元素,苏轼还写了那首《南乡子》,说"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这时的苏轼是何等的豁达乐观,安慰友人衣锦还乡的同时何不是宽慰自己呢?但真正的愁绪又有谁说呢?所以当他踏上前往密州的旅途之时,心情是极为复杂矛盾的,毕竟他始终处于"王安石变法"的矛盾之中,并不知道何时才能真正在朝廷立足。

苏轼赴密州,早行,触景生情给苏辙写了首《沁园春》,直抒胸臆

有天早上,苏轼早起赶路,看见周边的风景,突然触景生情,心里的那份愁绪骤然炸出,急需诉说,那这个倾听的对象应是谁呢?自然是亲密无间的弟弟苏辙了,于是马上提笔,一首《沁园春》寄给子由。那宽慰友人的大道理都不在了,只有一个最真实的苏轼完完整整的展示在弟弟面前,无所顾忌,心中思绪全都化作这一首词,直抒胸臆,那些壮志未酬的苦闷与不幸的人生遭遇,那满腹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刻得到释放,而那些或大或小的感慨,估计也只有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弟弟才会知道吧!

苏轼赴密州,早行,触景生情给苏辙写了首《沁园春》,直抒胸臆

回归到《沁园春》这首词本身,苏轼在早行的路上,究竟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又表达了一些什么样的感慨呢?

行人甚少的旅馆只有一盏青灯亮着,荒野鸡鸣叫醒了沉睡中的人,诗人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了。早上的月亮渐渐收起了白娟般的光芒,微亮的早晨,晨霜一片明亮;山上的云如同展开的锦缎,到处可见的露水和这个早上十分贴切。苏轼既说是早行,可见出发时间之早,月亮还未下山,此时行人甚少,又是深秋时节,天气微凉,露水寒霜点缀着这个早晨,又有那孤馆的青灯衬托,将寒凉的早上衬托的更加凄清了,也难怪苏轼会在这样的早上产生如此多的愁绪,毕竟环境总是最能激发起人的情感的。

苏轼赴密州,早行,触景生情给苏辙写了首《沁园春》,直抒胸臆

人世间旅程总是没个尽头的,有限的是这辛苦而劳碌的人生,本就处在不顺的境遇之中,只能有短暂的欢愉时刻。于是诗人独自叹息,骑在马上久久无语,许多往事就这样突然涌进了心里。

当年的兄弟两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同时客居在京都,就像陆机、陆云兄弟,刚到京都的时候还都是少年。靠着满腹才华、文思敏捷、腹有诗书,自以为能够辅佐皇帝让他成为如同尧舜一般的贤明君主,那时真是自信满满,根本不觉得有何难处。然而能否被重用与时势有关,是出世还是入世都要自己慢慢权衡,但要不问世事,闲看花开花落又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呢?如今唯一的幸事不过是兄弟两都身体健康,若要悠闲的度过一生,姑且在杯中寻醉以慰平生。

苏轼赴密州,早行,触景生情给苏辙写了首《沁园春》,直抒胸臆

诗人在自己劳碌而不顺的前半生里,陡然想起了年少轻狂时期的自己,那时和弟弟一起刚来到京城,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明白世事艰难,只有一腔热血和理想,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华就能横扫朝堂,辅佐圣明君主,但直到入仕后才明白,这个世间有那么多的无可奈何,朝廷弯弯绕绕,哪是两个刚做官的少年能明白的呢?时势如此,又不懂得变通,直白的少年一开始就遭受了挫折,挫折之后是成长,开始懂得思考做官真正的意义。

苏轼赴密州,早行,触景生情给苏辙写了首《沁园春》,直抒胸臆

累的时候或许想要放弃走仕途之路,宁愿甩手做掌柜,只到处走走停停,看风景品美食,如苏轼《临江仙》里所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不易,为何?心中尚有理想未曾实现,哪能如想象般洒脱呢?然而人到中年,许多事情已经是这样了,纵然心中愁苦,也要坚强的面对人生,总要在生命中寻找到足以慰藉自己的事情,毕竟"似此区区长鲜欢",所以苏轼认为,与弟弟身体健康,就已经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了,终年悠闲,把酒赋诗,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苏轼赴密州,早行,触景生情给苏辙写了首《沁园春》,直抒胸臆

苏轼纵然满腔哀愁,但生性豁达乐观,所以哪怕是向弟弟倾诉,也依旧能在结尾寄予美好的祝愿与理想。其实大部分人都是一样,年轻时总是一腔豪气,不畏世事艰难,总以为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成就一番大业,殊不知,这世上有太多的事情是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做到的,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中,我们被磨平了棱角,也失去了曾经的意气风发。

但我们应该相信的是,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能力不够,只是太多外在因素会阻挡住我们的脚步,所以纵然失败,也不要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或许我们都需要一个苏辙这样的弟弟亦或是朋友,当抑郁苦闷无处宣泄时,他将是我们最好的倾听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