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說唱臉譜中的竇爾敦是何人?

歷史詩人


最早認識竇爾敦這個人物還是在《唱臉譜》這首歌曲中,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只是從這一句歌詞中,我們能夠得知的內容有竇爾敦盜過御馬,京劇中藍臉的人物一般是中性的,大多是草莽英雄,盜匪這一類的角色,那麼歷史上這個竇爾敦到底是何許人呢?

竇爾敦京劇人偶形象

關於竇爾敦在正史中沒有相關的記載,但是在地方誌上和《古城璦琿》都有提及,所以大概可以推測竇爾敦應該是真實存在的人物,但是他的影響並沒有演義故事中那麼的出神入化,活躍的地區應該也比較有限。所以對他的記載也只是寥寥幾筆帶過了,下面我大概簡單介紹一下竇爾敦生平經歷。

竇爾敦是一位活躍於清初的草莽英雄,他的父親竇志忠是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將領,竇爾敦的家境非常貧窮,在父親死後,少年時期的竇爾敦開始給地主家打長工,竇爾敦是一個很有正義感的人,有一天他看到一個老人被流氓欺辱,想要打抱不平時,結識了當地反清起義軍的首領,開始了他拜師學藝的生涯。

京劇中的竇爾敦

竇爾敦跟隨起義軍學藝三年,一次因為當地的知縣為非作歹,竇爾敦一怒之下殺死了知縣父子,開始亡命天涯,之後有幸認識了靜慈和尚,又跟隨靜慈和尚學藝,竇爾敦武藝大有長進,學藝歸來後,竇爾敦開始招募義軍,反抗清朝的統治。

竇爾敦在兵馬最多的時候,手上有一萬多人的部隊,為了找一個根據地,竇爾敦帶著部隊襲擊了河間府,劫下了不少的銀錢,也在河間府這一帶安營紮寨,清朝的兵部大臣彭鵬發兵討伐竇爾敦,卻被竇爾敦擊敗,彭鵬因此被貶官,彭鵬是個大清官,百姓們都稱呼他為“彭青天”,但是他和竇爾敦不是同一陣營的人。

彭鵬這樣一位清官被貶官,他手下的護衛黃三泰便挺身而出,要為彭鵬出一口惡氣,於是就攜帶暗器約戰竇爾敦,竇爾敦自持武藝高超,大意之下被黃三泰打傷,而清軍也在這時突然出現圍剿竇爾敦等人,竇爾敦等只能逃出了河間府。

竇爾敦盜御馬

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在大淩河修建了一座牧場,作為皇家馬場來使用,但是這個馬場修建時霸佔了不少的民田房舍,竇爾敦又帶著幾個弟兄來到了皇家馬場,劫走了十幾匹御馬,同年又打劫了一批地方進貢給朝廷的皇綱,康熙皇帝知道後十分憤怒,下令地方出兵清剿竇爾敦,但是清軍兩次圍剿都沒能剷除竇爾敦。

這次官府就想出了一個十分下流的手段來對付他,竇爾敦這個人很有狹義風範,孝順父母,在得知了竇爾敦的母親還在活著,官府就把竇爾敦的母親給綁來了,並四處的張貼告示,逼竇爾敦自首,竇爾敦無奈之下只能到官府投降,竇爾敦的母親撞牆而死,竇爾敦奮起反抗,但是最終因為寡不敵眾被抓獲了,刑部判處他死刑。

如果按照縣誌記載竇爾敦的故事到此也就結束了,但是在《古城璦琿》中,竇爾敦並沒有被處死,竇爾敦被捕捉的時候,沙俄也對清朝的疆土虎視眈眈,想要侵佔雅克薩城,黑龍江將軍薩布素也急需招募各類人才,他對竇爾敦的事蹟早有耳聞,早就想招募竇爾敦了,在他一番奔走之後,竇爾敦被髮配到了黑龍江,薩布素將他招募到了自己麾下。

後來清軍和俄軍屢次交戰,俄軍被清軍包圍,薩布素便派竇爾敦代表清軍入雅克薩城勸降俄軍,但是俄軍拒絕了清軍的勸降要求,和清軍死戰,清軍奪回了雅克薩城,但是沒過多久俄軍再次攻佔雅克薩城,還在城中修建塔樓,插上了指揮旗,清軍再次出兵征討沙俄,竇爾敦奉命潛入城中,折斷俄軍指揮旗,他不辱使命隻身潛入城中和俄軍作戰,砍斷了俄軍插在塔樓上的指揮旗,清軍最終贏得了戰爭,但是竇爾敦也在此戰中負傷,不久便病逝了。

黑龍江將軍薩布素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竇爾敦盜御馬,竇爾敦這個人物是編造出來的,主要是《施公案》和《彭公案》,樹立的這個人物形象,在書中他是反派,我在小學二年級看的這兩本公案,挺喜歡的,這兩部是杆棒類,就是最厲害的高手是用杆棒的高手,當然也有朴刀類這些這兩部最厲害的高手都是配角,主角是彭公施公,以及他們最得力的跟班(彭公那個跟班娶老婆不上床的,老婆還挺同意的!我當時小沒覺得有什麼,現在想想好震驚啊!)

竇爾敦是土匪頭子,北方土匪大聯盟的盟主,和另一個土匪頭子也是另一個聯盟盟主的黃天霸鬥爭,竇爾敦盜御馬,其實還有一個黃天霸手下盜了九龍杯,這兩個故事被編成戲劇,影響很大,



東北虎男323


歷史上的竇爾敦結局如何呢?

閆肅先生創作的《說唱臉譜》聞名天下,因為一句“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使得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竇爾敦,成為與紅臉關公相提並論的人物。

(京劇 竇爾敦盜御馬)


一、竇爾敦的生平

竇爾敦在正史中沒有記載,但在小說《施公案》和《彭公案》中有他的事蹟,京劇《盜御馬》和《連環套》中他是主角。竇爾敦,原名竇開山。由於他在家排行老二,並且長得虎背熊腰,因此人們就稱他為“竇二敦”。竇爾敦的父親叫做竇志忠,是明末起義軍李自成麾下的一員戰將。竇爾敦從小便受到父親薰染,因此,他的一生都在致力於抵抗大清。

關於竇爾敦的民間傳說有很多,據《獻縣誌》記載,竇爾敦少年時,跟隨起義軍學習了武義,後來又追隨靜慈和尚學了一身高強本領。在其功夫有大成之後,竇爾敦便招兵買馬。公元1713年,初有成就的竇爾敦率領手下的將士,搶了大名府運往京城的十萬兩銀子。後來,竇爾敦返回故里,高舉起義大旗,招兵買馬企圖推翻清政府的統治。與此同時,清政府也多次派兵圍剿,但最後均沒有圍剿成功。


二、竇爾敦盜御馬

關於其盜御馬的事情,是因為,有一天竇爾敦聽說清朝大官梁九公,騎著皇上御賜的駿馬來到圍場打獵,竇爾敦很感興趣,便隻身下山,潛入軍營盜走御馬。此事一出,竇爾敦名聲大振。因此,清政府對他恨之入骨。便多次派重兵圍剿,不過都沒有奏效。

後來,有人告訴清廷竇爾敦是一個十分孝順的人,心生一計便逮捕了竇爾敦的母親,併發佈告示稱如竇爾敦不前來投降便殺死他的母親。竇爾敦為了救母親,便綁了自己前來投案。母親見到他後,責備他糊塗,當場撞牆而死。竇爾敦悲痛欲絕,掙脫繩索與官兵殊死搏鬥,不過寡不敵眾,受傷被擒。


三、竇爾敦的結局

關於竇爾敦的結局有兩種說法:一是在《明清史料》中記載,竇爾敦被擒後,被皇帝下令將其凌遲處死。二是黑龍江的將軍薩布素為了鞏固邊防,大力招募人才,於是免去竇爾敦的罪名,改判為流放黑龍江,在後來的雅克薩戰役中,竇爾敦潛入雅克薩城,破壞了俄羅斯人的指揮塔樓,激戰之下竇爾敦受了重傷,為國捐軀。


後來,他的故事被編進了京劇中,並且給了他藍色的臉譜。藍色在臉譜中寓意剛烈勇猛,眉部畫有雙鉤一對,是竇爾敦使用的兵器。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海漫步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這竇爾敦是誰?原來,他才是真正的大俠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首叫《說唱臉譜》的京劇,這是一首一半是流行,一半是傳統京劇的戲曲,曾在中國紅極一時。至今,仍然有聽眾對裡面的戲詞瞭解不已。其中,就有這兩句,“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以及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等。那麼問題來了,關公、曹操、張飛這誰都知道,竇爾敦是誰啊?在中國的歷史上,真的有這個人嗎?下面,筆者就來說一下竇爾敦的故事。“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這竇爾敦是誰?原來他才是真正的大俠!

竇爾敦,原名叫竇開山,一個很大氣的名字。家在河北獻縣,父親竇志忠,明末起義軍李自成麾下的將領。因為從小耳讀目染的原因,竇爾敦一輩子都在抵抗清政府。民間關於他的故事,有《盜御馬》和《大俠竇爾竇》。其實,竇爾敦在小的時候,家境是十分貧寒的。15歲開始,便開始了種田生活。

他有一個師傅,是流落在民間的起義軍頭領。有一天,隱姓埋名的義軍首領看到集市上,有一群小混混正在欺負一老一少,正當他準備出手教訓這些小流氓的時候,只見一個瘦弱的少年正要上前伸張正義。他趕緊攔住少年,大手一揮,“讓我來!”隨後這位曾經的義軍首領就將這一群混混打趴下了。還認年少的竇爾敦做了徒弟。

後來,竇爾敦因為殺了為禍鄉里已久的知縣父子,被官府緝拿,流浪的時候。竇爾敦又遇見了武功深到不可見底的靜慈和尚。他在靜慈和尚這裡,系統的學習了軟、硬氣功,以及輕功和護手雙鉤等技藝。功夫大成後的竇爾敦就決定扛旗對抗清政府的大旗。隨後,“鐵羅漢”竇爾敦就開始了招兵買馬。“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這竇爾敦是誰?原來,他才是真正的大俠。

公元一七一三年的時候,已經形成氣焰的竇爾敦,率領手下搶劫了大名府運往京城的十萬兩官銀。清政府知道後,大怒!作為直接責任人的彭鵬,就決定滅了竇爾敦等人。彭鵬手下有一個叫黃三泰的護衛,他想出一個毒計,準備以比武的名義活捉竇爾敦。古代人還是很“實在”的。“你讓我來,我就來,多沒面子啊”古代大俠做不出這樣的事情。

比武當天,竇爾敦準時赴約,雙方都立下了不準使用暗器的約定,只是單純的以武會友。但真實的情況卻是,黃三泰一方違反約定,竟用飛鏢打傷了竇爾敦的左肩膀。深受重傷的竇爾敦瞬間明白這是怎麼回事了,於是,暗罵一聲,負傷而逃。之後,清政府又多次圍剿竇爾敦,皆以失敗收場。

善於躲藏的竇爾敦早在攻下河間府的時候,利用河間府的印信,藏進了河北燕山的山脈之中。這個時候的竇爾敦已經是萬人大軍的首領了。有一次,竇爾敦聽說清太尉梁九公,將要騎著御馬到圍場內打獵,他萌生了一個念頭,那就是盜御馬!隨後,隻身前往圍場的竇爾敦,盜走了御馬。其實,盜御馬,只是竇爾敦做過的最小的一件事罷了。

清軍幾次圍剿竇爾敦未果後,竟然抓了竇爾敦的母親,以此來威脅竇爾敦乖乖就範。竇爾敦是一個孝子,想都不想就要自首。然而竇母生性更為剛烈,她不想讓兒子做傻事,自己卻做了傻事,一頭撞在南牆上自盡了。事實上,此時的竇爾敦已經自縛投案了。但在見到母親自盡的時候,悲痛萬分的竇爾敦,直接掙斷繩索,與官差廝殺在了一起。

關於竇爾敦的結局,一共有兩個說法。一,康熙深感到竇爾敦的罪惡,將他凌遲處死了。第二個說法,源自於《古城璦琿》,竇爾敦原名叫竇二東,康熙二十三年的時候,竇爾敦被緝拿歸案。康熙念在他性格剛正不阿,為人也有孝心,就安排竇二東到黑龍江當差。期間,他還在中俄雅克薩之戰中,立下了大功。一直到六十二歲,負傷身亡。他的傳奇一生才結束。

這兩個結局,無論是哪一個,竇爾敦都不愧為一名真正的大俠!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言和關注!


歷史詩人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說唱臉譜》中這幾句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在京劇臉譜中,藍臉代表著勇猛,而這勇猛的竇爾敦為何盜御馬,還被千古傳頌呢?他究竟是個什麼人?

竇爾敦,河北獻縣人,原名竇開山,在家中排行第二,由於他長得虎背熊腰,故又被人叫為竇二墩。竇爾墩出身貧苦,他的父親竇志忠是明代末年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部下的將領,而竇爾敦從十五歲開始,就為地主扛活種田為生。

長大後的竇爾墩有幸被一位流落民間的起義軍頭領看中,並收他為徒,教了他三年的武藝。後來,竇爾敦因為殺死了作惡多端的知縣父子,只能四處躲藏。不久之後,竇爾墩又回到了家鄉,開始招兵買馬,發動起義,反抗清朝統治。

劫銀比武 險些喪命

公元1713年,竇爾敦率部下劫了大名府運往京城的十萬兩官銀,清政府上下大為震驚,兵部大臣彭朋因此被革職。彭朋手下護衛黃三太為捉拿竇爾敦,設下比武場,以比武之名,約竇爾敦前來較量。比試之時,黃三太違背不用暗器的約定,暗發金鏢,竇爾敦肩膀受傷,險些被捉拿。

抵抗清兵 盜取御馬

劫銀之後,清軍組織多次圍捕,未能將他抓獲。竇爾敦深知當時他活動所在的河北省河間、獻縣一帶無險可守,非久留之地。於是率部隊攻下河間府,奪取了河間府的印信和大量輜重,然後進入河北省燕山山脈,在一個名叫連環套的地方安營築寨,同清朝廷抗爭。這時他的義軍已經發展到了一萬餘人。有一次,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賜駿馬至圍場行獵,竇得知後,隻身下山,潛入梁營中盜走御馬。

救母負傷 英雄隕落

清軍幾次攻打竇寨未能奏效,於是尋到機會拘捕了竇爾敦的母親,並張貼告示稱如果竇爾敦不投案,便要殺了他的母親。竇爾敦是個孝子,為救母親,自縛投案。其母責備怎麼會這麼糊塗,於是撞牆自盡而亡。竇爾敦悲痛萬分,掙斷了繩索與差人搏鬥,腿部負傷遭擒,後被朝廷秘密殺害。

紅臉的關公人盡皆知,藍臉的竇爾敦同樣也是一代英豪。


狂熱歷史


竇爾敦的臉在京劇臉譜中是藍色的,俗稱“蘭花三塊瓦”。“三塊瓦”是用線條勾出兩塊眉、眼窩、一塊鼻窩,如同三塊瓦片分佈在臉上。“花三塊瓦”所表現的人物大都是綠林豪傑和勇猛剽悍的部將。

藍色在臉譜中代表剛烈勇猛,眉毛這個部位畫有雙鉤一對,這是代表竇爾敦使用的兵器。這個人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呢?歷史記載確有此人。

先從這一對護手雙鉤說起。竇爾敦這一對護手雙鉤是一個和尚傳授的,早年他就跟著一位姓韓的老人學過三年武功,當時他還是一個少年,在集市上賣柴看到有幾個流氓在欺負一老一少兩個賣棗的人,這幾個流氓想把棗和賣棗的錢都搶走,於是這一老一少就和流氓動起手了,但是不是流氓對手,眼看錢和棗都要被搶,而且人也難保。

竇爾敦義憤填膺,準備出手相救,恰在此時一位老人不動聲色的按了按他的肩膀,他本是一個身材魁梧的小夥子,長期從事體力勞動身體很強裝,而且力氣很大,沒想到老人這一按竟然差點把他按倒,他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氣。

這時候老人已經到了那幾個流氓近前,也不搭話抬手就打,只見拳腳到處,幾個流氓呲牙裂嘴倒了一地。老人對那一老一少說,快走。然後回過身對竇爾敦招招手,就走了。

竇爾敦立即跟上老人,一口氣就跑到了遠處的山裡。老人這才停下腳步,問了竇爾敦的情況,從此後每天教竇爾敦武藝。竇爾敦打柴養家之餘,全身心投入武學之中,一晃三年過去了,竇爾敦武藝大有進步。

結果知縣父子殘害百姓,橫行鄉里,竇爾敦一氣之下殺了這對衣冠禽獸就亡命江湖了。一個偶然的機會,遇到了一個和尚,這個和尚見竇爾敦長得身形壯碩,體格魁梧,瞭解了他的悲苦身世,就開始教他軟、硬氣功和護手雙鉤。

武藝學成之後,舉兵反清。公元1713年,竇爾敦率部劫了大名府運往京城的十萬兩官銀,天下震驚,兵部大臣彭朋被革職,彭朋手下護衛黃三太為捉拿竇爾敦,以比武的名義約竇前來較量。比武時,黃三太違背“不用暗器”的約定,暗發金鏢傷了竇爾敦的左膀,竇爾敦負傷逃脫。

此後竇爾敦大力發展反清武裝,義軍達到1萬餘人。竇爾敦得知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賜駿馬到圍場打獵,隻身下山,潛入梁太尉營中盜走御馬,清廷無力抓捕竇爾敦,就抓了他的母親,還出了告示要他投降否則殺他母親。

竇爾敦前往官府投降,其母見狀撞牆而死。竇爾敦大怒掙斷繩索與官差搏鬥,受傷遭擒,並於康熙五十六年被清廷處死。

清代俠義公案小說《施公案全傳》和《彭公案》、京劇《盜御馬》和《連環套》中的主人公就是竇爾敦。他是一個真正的豪俠,他的父親是李自成起義軍中的一位將領,父子兩代都是敢於反抗暴政的響噹噹的好漢。


小小嬴政


都別搶,我來答。

藍臉的竇爾敦 盜御馬,紅臉的關公 戰長沙,黃臉的典韋 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 叫喳喳……

相信很多同學都對這個節奏非常熟悉(鬼畜般的跟著唱了起來),1994年由著名女歌手謝津在中央電視臺首唱,其作者是著名藝術家、空政文工團創作員閆肅。

那麼這首歌詞中盜御馬的竇爾敦究竟是何許人也呢?

他是公案小說《施公案全傳》和《彭公案》、京劇《盜御馬》和《連環套》裡面的豪俠。

地方誌《古城璦琿》和《獻縣誌》記載,他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名農民,年輕時跟隨一位韓姓老人學習功夫,逐漸練就一身武藝,並走上了反抗清朝統治者的道路。

清政府出兵圍剿他,寡不敵眾的竇爾敦只好離開他活動的河北省河間、獻縣,轉而向河間府(今河北省河間市)移動,並打下了河間,獲得大量的輜重武器,於是向燕山一代轉移,在一個叫做連環套的地方駐紮下來。

還得了一個外號“鐵羅漢竇爾敦”,康熙21年(1682年),康熙在山海關外的大淩河修建了一個專門飼養馬匹的牧場,結果佔用了大量的農田。此事被竇爾敦知道以後,就帶著一眾手下進入牧場盜走了十幾匹御馬。

這就是“盜御馬”的來歷了。

康熙得知御馬被盜以後,下旨“限期捉拿竇爾敦歸案”,附近州府接到朝廷下達的指令後開始發起抓捕竇爾敦的行動,但是沒有成功。最後聽說竇爾敦是一個孝子,於是官府上演了一出“圍母抓子”的戲碼,把竇爾敦的母親和嫂子抓住,無奈之下竇爾敦只好投降。

被抓獲以後的竇爾敦被判處了凌遲處死,據南京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撰的《明清史料》考證出來的歷史資料顯示:

“康熙五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巳時,刑部所題,步軍統領隆科多拿送大盜竇爾敦等,照例即行正法一疏。上曰:‘竇爾敦、王四老公行劫年久,甚為兇惡,殺人亦多。平人殺人三口,尚且凌遲,此為首者,亦當凌遲。本發回,著隆科多會同三法司議奏。’”

具體資料出處不詳,又據《古城璦琿》記載,竇爾敦被判處死刑時,恰逢沙俄佔領雅克薩城,當時的黑龍江將軍薩布素聽聞竇爾敦的事蹟後,對他很是欣賞,於是通過多方奔走,最終免除竇爾敦的死罪,被流放到黑龍江愛輝布丁屯,後來還參與了中俄雅克薩之戰。

但是相信大家也看出這兩個資料自相矛盾之處,《明清史料》記載竇爾敦康熙五十六年(1717)才被抓捕,而《古城璦琿》卻說竇爾敦參加了發生於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685年—1688年)年的雅克薩之戰。

可見兩者的記載本身就是衝突和矛盾的,相比之下,《明清史料》的記載可能更加符合現實,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的駐地遠在齊齊哈爾,恐怕並沒有機會和竇爾敦見面,也不大可能聽聞竇爾敦的事蹟。

二來即便他聽說了竇爾敦的事蹟,恐怕也不會自降身份要求留用一個叛軍首領,因此這位“盜御馬”的竇爾敦恐怕多半是被清朝政府處死了。


圍爐談史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在《說唱臉譜》中藍臉的竇爾敦並非是虛構的人物,這個竇爾敦在歷史上確有其人。那麼,歷史上的竇爾敦到底是何人,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還有最後他的結局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來一探究竟。

竇爾敦,河北省獻縣人,原名竇開山。他在家派排行第二,長得又虎背熊腰,因此人們就叫他“竇二敦”。據《獻縣誌》記載,少年時,他跟著一位韓姓的起義軍首領學了三年的武藝。後來,他殺了當地作惡多端的知縣,為躲避官府追捕,他流浪四方,遇到靜慈和尚學得軟、硬氣功、輕功和護手雙鉤等技藝,武藝大成,人送外號“鐵羅漢”。



隨後,竇爾敦回到家鄉,舉起義旗,招兵買馬反抗清政府的統治。竇爾敦起義後,乾的第一票就是劫了大名府運往京城的十萬兩白銀。清廷震怒,兵部大臣彭朋被革職。彭朋手下護衛黃三太為捉拿竇爾敦,以比武之名約竇前來較量。在比武前,雙方約定都不使用暗器,但是這個黃三太卻出爾反爾,使用金鏢打傷了竇爾敦的左膀,竇爾敦負傷逃脫。

後來,清軍多次派兵圍剿都以失敗告終。鑑於獻縣無險可守的局勢,他帶領著義軍轉戰於河北省燕山山脈,在一個名叫連環套的地方安營築寨,抗擊清軍。有一次,竇爾敦聽說清朝大官梁九公乘御賜駿馬至圍場行獵,於是乎他隻身下山,潛入梁營盜走御馬。此事之後,竇爾敦名聲大噪,清廷對其恨之入骨。

於是,清廷再次派重兵圍剿,都沒有奏效。而後清廷得知竇爾敦是個孝子,就逮捕了竇爾敦的母親,並張貼告示稱如竇爾敦不投案即殺其母。竇爾敦為了救母親,他自縛投案。母親見到他後,責備他糊塗,當場撞牆而死。竇爾敦悲痛萬分,掙脫了繩索,與官兵搏鬥,終因寡不敵眾,腿部受傷被生擒。



在《明清史料》中記載,在竇爾敦被逮捕後,康熙五十六年,步軍統領隆科多上疏康熙皇帝要求將竇爾敦凌遲處死。康熙皇帝同意了隆科多的請求,最後竇爾敦被清廷凌遲處死後,時年34歲。後來,他的故事被編進了京劇中,並且給了他藍色的臉譜。藍色在臉譜中寓意剛烈勇猛,眉部畫有雙鉤一對,是竇爾敦使用的兵器。


密探零零發


竇爾敦確實是明末清初真實存在的人物。關於他的記載在正史中是找不到的,只散見於清代各種筆記和地方誌中,這些筆記的記載說法不盡相同,但可以確定的是,清初確實存在著竇爾敦這一人物,並且他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到了清末,公案小說風靡一時,有人撰寫了一部講述康熙年間清官施世倫斷案的小說《百斷奇觀》(又名《施公案》)。書中吸收了竇爾敦的故事作為素材,描述了一位武藝高強又屢次與朝廷做對的綠林好漢形象。在小說中竇爾敦是著名的響馬,他佔據連環套與清朝官府進行對抗,並且盜走了康熙帝的御馬,分明一副梁山好漢的模樣。由於這部小說是以朝廷的清官和投效官府的綠林鷹犬為正面角色的,所以竇爾敦在書中屬於反派角色。

但是相對書中讚揚的清官和俠客卻給人留下呆板奴性的映像,偏偏是反派人物反而寫的有血有肉,讓讀者喜愛。於是以《施公案》中的竇爾敦故事為藍本,後人創造了許多展現竇爾敦不懼強權和武藝高強的讚頌之作。最著名的就是京劇《連環套》了,藍色在京劇臉譜中代表的是綠林草莽角色,故此竇爾敦的舞臺形象就是藍臉。小說中竇爾敦的結局是盜御馬受傷被黃天霸抓住,送到京師問斬。那歷史上真實的竇爾敦是什麼樣的呢?以目前發現的資料,竇爾敦的記載可以分為三類。

一,武藝超群的江洋大盜。

在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中曾有兩則關於竇爾敦的記載。在紀昀的筆下,竇爾敦的名字是竇二東,並且還有一個哥哥叫竇大東。並且指出竇爾敦其實是竇二東的讀音差異導致的。他是河間府獻縣的巨盜,是出了名的打家劫舍的強盜。並且武藝超群,能在半夜用被褥裹住婦女然後飛簷走壁把人劫走,而別人卻無法發覺。竇爾敦超群的武藝被紀昀稱為唐代劍仙之流,可見其武藝的驚人程度。乾隆二十五年編寫的《獻縣誌》曾記載官府數百人圍攻竇爾敦,卻被他單槍匹馬殺出血路逃走的故事。之後的大量筆記中的記載都側重於描述竇爾敦武藝的神妙之處。同時《閱微草堂筆記》中也記載了竇爾敦及其黨羽搶劫時會給被劫掠的人留下返鄉的路費和禦寒的衣服,並且認為這是盜亦有道的精神體現。<strong>這些筆記資料的共同點就是都認為竇爾敦是活躍於康熙年間河北山東一帶的江洋大盜,並且武藝超群,在民間有一定的影響力。關於竇爾敦的結局《獻縣誌》的記載是官軍屢次捉拿不到竇爾敦,就抓住了他的老母親逼他投降。竇爾敦為了救母親只好自己向官府自首,最後被殺。



可見,雖然筆記中稱竇爾敦為盜,但是他的義氣和孝心是得到人們的認可的。而最後官府也正是利用他的孝心而使他自投羅網。

二,反清義軍的領袖。

竇爾敦是清初反清復明的義軍領袖,此說見於民國年間的《遼海小記》《闕名筆記》等著作。在這些著作中描述了竇爾敦的原名叫竇開山,他是明末毛文龍的部將,毛文龍被殺後,竇爾敦等人來到河北獻縣,以殺貪官惡霸為己任。並且竇爾敦還與當時的反清之士聯合,佔據了連環套(河北北部)作為抗清的基地。他屢次與清軍作戰,並劫掠過滿清皇帝的貢品。是清廷眼中的叛逆和強盜。在《闕名筆記》中記載竇爾敦在盜取康熙的御馬後隱姓埋名,一直秘密從事反清活動。後來因為妻子病故,就出家為僧了。在此時關於竇爾敦的記載是充滿了矛盾之處的,例如有的說他和他的父親都是李自成的餘部,但有的記載又表示他曾聯合百姓與李自成的農民軍部隊做戰。至於因為妻子死了就出家為僧的說法也太過於荒誕,不符合這位綠林好漢的個性,更像是個文人的做法。種種說法莫衷一是,但共同點是竇爾敦確實是反清人士。




三,抗擊沙俄的英雄。

竇爾敦被清廷赦免死罪到黑龍江流域參加抗擊俄國的雅克薩自衛反擊戰的說法是目前影響力最大的說法,這主要是依據東北一帶流傳的民間故事和一些地方史料為依據。傳說竇爾敦的連環套被清軍攻破後,他被判處死刑,但是當時沙俄的勢力已經擴張到了黑龍江流域,並佔據了江北大片領土,康熙帝決定反擊沙俄的入侵。而黑龍江將軍薩布素久聞竇爾敦武藝高強,是個熱血的好漢。於是便請求改竇爾敦死罪為發配黑龍江,竇爾敦來到黑龍江後就參加了對沙俄的反擊戰爭。在戰爭中,他奮勇殺敵,不幸受傷而死。



而他的兒子就定居在了璦琿一帶,其後代形成了竇家集這個地方。所以竇爾敦又從著名的江洋大盜變為了抵禦外敵的民族英雄。

總結:

許多人認為竇爾敦的事蹟之所以不被清朝正史記載,是緣於清廷對他的反動輿論宣傳造成的。由於他當時確實給清廷和民間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所以才會在私人筆記小說中出現。但是傳說的複雜性和虛構性,使歷史上真實的竇爾敦形象早已模糊不清,無法得到還原了。於是竇爾敦就從歷史人物轉變為了小說中的綠林英雄,以另外一種形式存在於人們心中。真是的竇爾敦到底是佔山為王的強盜還是反清復明的義士,還是抗擊沙俄的民族英雄呢?他的真是結局到底如何?這或許永遠是歷史上的一個謎團吧。但我們換一個思路去想的話,就不會覺得太遺憾,因為竇爾敦已經是我國民間家喻戶曉的綠林英雄,他存在各類戲曲和小說作品中。早就成為了一種反抗強權的俠義的代表,這不也正是文學的魅力所在麼?何必拘泥與那無法知道的歷史真像呢?



閏土看歷史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



曾經一首《說唱臉譜》火遍大江南北,歌曲中的人物大多也耳熟能詳,比如曹操、關羽、張飛等人。但作為歌曲中提到的第一個人物,並且排在關二爺的前面的竇爾敦很多人不熟悉,下面咱們就好好聊聊明末清初時期的竇爾敦。

竇爾敦本名非常霸氣,叫做竇開山。關於竇爾敦稱呼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因為他在家排行老二,而且長得虎背熊腰,看起來非常敦實,所以大家稱呼他為竇二敦,久而久之便叫成了竇爾敦。

第二種說法是清朝的貶稱,估計是北方的一些方言中有“倒兒蹲”的詞語,意思就是摔了一個屁股蹲兒。




竇爾敦的父親名叫竇志忠,是闖王李自成麾下的將領,曾任督軍一職。《獻縣誌》中記載,竇爾敦出身貧寒,靠著給地主打工度日。由於生性嫉惡如仇,所以經常有一些俠義之舉,後來被當地的武術名家韓實收為徒弟。成年後竇爾敦還拜了抗清名將史可法為師,學習武藝。

學藝有成之後,竇爾敦也拉起了隊伍反抗清朝的暴政,並且攻佔了河間府。後來由於清朝大軍殺到,竇爾敦率眾出逃,被迫放棄了河間府,帶著部下逃到了清皇陵馬蘭峪附近的山裡。



在馬蘭峪附近安營紮寨之後,竇爾敦多次和清軍交手,並且不斷地騷擾當地的清朝官兵。在此期間,竇爾敦聽說康熙在山海關附近建造了一個馬場,裡面養了很多專供皇帝選用的御馬,所以帶領幾個兄弟喬裝打扮進入了馬場,光天化日之下盜竊了十幾匹御馬。

竇爾敦成功盜御馬後名聲大振,當地抗清的勢力也因此大受鼓舞,當然竇爾敦也成為了清廷重點緝拿的大盜。

後來,竇爾敦再一次出手劫皇綱。清廷實在坐不住了,想到了一條計策,那就是將竇爾敦的老母親捉拿,然後逼迫竇爾敦乖乖就範。竇爾敦為人至孝,聽說老母親被捉了當人質,情急之下投案自首。




竇爾敦自首後,結局有兩種記載,《獻縣誌》中的記載是被殺。而另一個清朝地方誌《古城璦琿》中的記載是被清朝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相救。

薩布素是滿洲鑲黃旗人,清朝康熙年間著名的抗俄英雄,他為了穩定邊疆,防止沙俄帝國的入侵,經常招賢納士。後來聽說竇爾敦被擒後,認為竇爾敦剛正不阿,而且勇武過人,所以積極奔走,通過各種關係保住了竇爾敦的性命。

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竇爾敦最終被刑部改判流放黑龍江璦琿布丁屯[江東六十四屯之一],成為了薩布素將軍的部下。



來到東北地區後,竇爾敦開始為薩布素訓教士兵,並且積極抵抗沙俄入侵。在雅克薩之戰時,竇爾敦曾奉薩布素之命帶隊攻城,並且出色的完成了任務,將沙俄士兵驅逐了雅克薩城。

後來第二次雅克薩戰爭時,竇爾敦曾經率先殺入城內,斬殺多名沙俄士兵。但此役之後,竇爾敦也身負重傷,於1687年在璦琿逝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