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怎麼理解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經說的:“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

丁盼望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意思就是說,人們在描述自己所觀察到的事物或現象時,總是或多或少,自覺或不自覺地要附帶上自己的主觀評論。如果有誰在敘述自己觀察到的事物時不作評論,那他就是最有智慧的人。

首先,觀,指看、聽、聞、觸等感知行為。察,指分析、思考和判斷,對感知到的信息進行處理。觀察就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活動,可以說人的觀察活動存在片面性。

人對事物的觀察帶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根本不能鏡像反映事物的客觀真實存在。比方說看,由於站的角度不同,視覺盲區影響,關注點不一樣等等,所看到的事物與真實的事物就會有出入。而且即使是同一事物,讓不同的人去觀察,也會得出不一樣的結果。所以,蘇試在《題西林壁》中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還有很典型的例子,如盲人摸象等。

其次,評,說出判斷,發表意見。論,指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評論就是針對事物進行主觀或客觀的自我印象的闡述,是人的主觀意識活動,且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所以評論很容易遠離真實的狀況,從而出現誤導。

在現實生活中,對自己所觀察到的事物進行評論,可以痛快、直接地表達出自己對事物的想法、感受甚至好惡,所以人們普遍喜歡評論觀察到的事物。評論甚至成為不少人的習慣,如果敘述自己的觀察時不加上自己的評論,就好像言猶未盡、意猶未窮似的。

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情商越高的人,越少會去評論別人。因為評論的話語很容易讓人聽到不利於自己的一面,從而產生不愉快的感覺,甚至是逆反的心理,導致誤會和矛盾的產生。

所以,人們只描述客觀觀察,不作主觀評論是最好的。特別是在人際交往中,不評論是一個人客觀、尊重、善良、智慧的體現,是難得的最好的修養。智慧在這裡指人的聰明才智,更好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說,人在描述所觀察到的事物時,如果能夠真正做到不帶任何評論,那麼,此人就具有人類的最高智慧。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是印度著名哲學家。印度佛教“中觀”與“禪”的導師,印度教徹悟的覺者。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靈性導師。


畫月成眉


這是典型的印度教,印度哲學的思想,不是佛家。

誕生於尼泊爾的佛教,後來傳到中國,正好遇到道家多年的土壤,(其中插一句:醫家、易經、諸子百家,都是道的思想的延展。)所以大乘佛教在中國得到發揚光大。

克氏是一種典型的偏空思想。中國古老的道家,和釋迦摩尼真正的思想,都高明的多。

佛理《中論》的“八不偈”:“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禪宗”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山”,儘管“緣起性空”,但是“空生妙有”,才有山河大地,大乘菩薩的覺有情,最後涅槃也不是斷然偏空。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甚至儒家的,知止、定、靜、安、慮、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都是空有不二的。

其實中國的古老祖先,留下了很多寶貝,有待於現代人,再認識和挖掘。而現代印度思想,或者是西方思想。對此卻很難理解,或者是知之甚淺。

特別要說明是。真正東方的思想行為,不僅僅是大腦的活動,身心是完全合一,不能分開的。最簡單的,就是身體力行的知行合一,也就是說,它有世間的功用,也有出世的功德。奧妙無窮!


昊辰陳老師


不談是非判斷,只說事實陳述。也就是隻有因沒有果,這樣產生的認識是不能成為,人類有效的新知識。如兩個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其中一個人客觀的闡述了另一個人連續發生的事情,他被蚊蟲叮咬皮膚瘙癢,蛇咬了一口腿部留下兩顆牙齒印,手部被樹刺劃破皮膚,路過田邊抓鱔魚不小心手指被狠狠咬了一口,當他帶著鱔魚回家時,走著走著就倒在地上,嘴唇發烏口吐白沫神志不清。這就是沒有結果評論的觀察,沒有涉及到倒地因何而起。

如果大家不做分析研究是非判斷評論是不可能產生,蛇毒能奪人性命的知識。因為一個結果之前是有多種表象同時存在。只觀察不分析評論,可能每次傷害都是致死原因,缺乏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是非判斷。但這個是非判斷要得到專業人事的分析才靠譜,但專業人事也往往被,自身知識和認識侷限,判斷帶有主觀性產生偏差,但好過於無分析判斷,至少是知識積累和完善的過程。黑格爾提到過,人的使命是讓客觀存在一點點得到展現。推理分析後的判斷是非,基於人這個主體求存所得知識的價值觀,是有指導意義的能使人的發展有可延續性。而是非判斷的不完善,往往是推理考量判斷的主要因素和高度不夠所致。


水底之物


“不帶評論地”就是一種評論,而觀察是思維的過程,這個過程一定帶著評論,評判:“觀察的時候,有沒有帶著評論呢?”所以還是在評判、評論。

“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也是一種判斷,判論。

所以如何可以不帶評論地觀察呢?,那就不是觀察,而是一個觀照。

觀照所有的思維中的評判,評論,觀照思維妄圖不評判,不評論以達到人類最高智慧的想法。觀照頭腦的各種思維,各種評論,以及觀照那個觀察入微的努力。

所以克氏似乎並不知道,怎樣可以不帶評論地觀察,什麼才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

我想也許是翻譯者沒有精準地翻譯吧。

事實上觀照後面的空,是智慧,智慧沒有高低之分,智慧也沒有形式好壞之分,沒有了二分性,就是空性的智慧。

這就話語的表述,看出克氏好像並不知道這個,但願是中文翻譯的問題。


吳振偉美麗生活


印度人不說話挺好,一說話就錯了。

因為他首先就評論了。所以他的頭腦就不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

咱們中國先哲僅用四個字就對這個印度人進行了總結:自相矛盾。

既然印度人敢先評論,那我閒著也是閒著,不如給他舉個例子。

比如我寫了幾篇頭條,介紹當前聽歌音質較好的幾款耳機,沒想到遭遇用蘋果華為耳機的小白的嘲笑,說如果連蘋果耳機都沒有,那我豈不是胡說嗎。

他們的邏輯就是:蘋果是當前全球技術和資金實力最牛的公司之一,而且他們買的耳機還挺貴。

邏輯似乎沒有大錯,問題是事實是怎麼呢?

所以,先入為主是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帶著的,關鍵不是這個,關鍵是你試聽了嗎?觀察了嗎?

更關鍵的是觀察後,對你的觀點進行修正了嗎?





有聲印象


這個問題一經講出本身就是一個評論。做為一個哲學家把觀察到的事物不作論述評定也不讓眾人評論,那他這個哲學家是怎麼混出來的?言論不言而言之的是自相矛盾之論,相互矛盾的言論都是謬論。


抒新


太理想化了,臣妾做不到啊!

記者行業是典型的要求不帶評論的觀察,誰能做到,英法美也包括我們國家記者。

這個地方評論的含義應該是不帶觀點的意思。

而人是有意識的,有意識就有意識形態。有正常的思維,也就有基本的判斷。

所以,哲學的東西說說可以,達到那個境界的時候,也就是廢人。與“明鏡亦非臺、明鏡本無臺”一個道理。感覺高大上,實際無意義也無境界。


龍灣WU龍


看了這麼多評論,發現大家都在急著評論,而沒有人真的明白原話的意思,恰恰證明了這句話的正確性、偉大性。原意是“觀察時不帶評論,並不是觀察完不能評論”。如果觀察時就急著評論,那麼你就會忽視你不願看到的東西。

那麼為什麼大家沒有看明白話的原意,就開始批判這句話,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讓人評論呢?一是從印度語翻譯成漢語,可能意思沒有表達的很直白,讓人產生了歧義;二是很多人的通病,不能冷靜的看完,思考一下,分析一下,馬上根據膚淺的理解,宣發自己的情緒。

這個現象也說明,大多數人的內在智慧和身體的慾望是分離的,過多地跟隨本能地衝動行事。人都有立場,立場和人的情感有關。情感上了頭,就容易產生偏激的言行。


三生有幸樂善修行互助


克里希那穆提所言:

”不帶評論的觀察

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

這與孔夫子的:

"述而不作"不謀而合。

讓事物回到自然狀態,

有利於恢復事物的本來面目,

有利於觀察事物的發生發展,

有利於認識事物的本質規律,

從而為我所用,造福人類!

這當然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





有這麼一個人LM01


紀伯倫、米勒等人給予克氏極高的評價。觀察本來本來的初衷和作用只是給你多一個角度看待世界、看得更加全面,從而避免狹隘。可是人們慢慢的忘了這個原則,將自己的情緒、看法、態度強加其上,甚至是改變其本來的面目,而不知道尊重本質。造成的結果並不是多了一份客觀、全面,反倒是多了一份自以為是甚至自私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