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益海嘉里:日产大米370吨,应急储备增至3000吨

2月26日下午,阴云四合,雨丝纷飞。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武汉市武昌水果湖出发,驱车38公里来到地处东西湖区惠安大道的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时,只见大门口的辅道上,大货车排起了长龙。

测温、手消毒、登记,戴上头套、穿上隔离衣、踩踏消毒垫后,记者得以从大门进入厂区。

“公司2月4日就复产了,日产量从最初的200吨逐渐增加到现在的370吨!”益海嘉里武汉公司高级经理陈明边走边介绍,日前该公司从事大米加工的一线工人、管理人员有近70人,在另一个厂区从事油胆脂加工的约有120人,只有疫前的五分之一,还有很多工人没来,很多营销、管理人员在家远程办公。

进入生产车间,机声隆隆,却没见几个人,生产线上几乎都是些大块头的机器设备——碾米机、抛光机、色选机、白米筛等。

“武汉市面上卖的金龙鱼、金元宝大米,就是在这生产的。”车间生产加工负责人郁盛强告诉记者,疫前车间三班倒,工人加管理人员有近50人,现在只有20人到岗,改成了两班倒,24小时连续生产。

走出生产车间,几座三四十米高的储粮仓分外打眼。“这些仓储设施,一共储存稻谷约9万吨。”陈明表示,该公司生产的大米直供武汉主要商超,且保质保量持续供货。

伸爪、抓物、位移、放下......高大的成品仓库内,2台码垛机器人手脚麻利,正将刚下线的一袋袋大米码得整整齐齐。旁边,几台叉车来回奔忙,将一垛垛大米往库外的货车上装。

向装货口走去,沿路简直都是厚厚的“米墙”。据悉,疫前,该公司正常储备大米2000吨,疫情发生后,应武汉市发改委要求,该公司大米储备已增至3000吨。

在装货处,运粮的叉车来回穿梭,沿着临时搭好的斜板直接开到大货车“肚子”里,几辆大货车正敞开肚皮“吃”货。牌照为鄂AJI82挂的货车司机周伟对记者说,车上装了32吨大米,马上运往汉川,近期他经常往荆州、麻城等地送米。

“公司复工复产能有这个样子,政府部门帮了不少忙。”陈明说,最初员工返岗很难、物流也不畅,武汉市发改委、经信局多方协调为运粮车开通行证,开辟绿色通道,协助武汉本地员工尽早返岗,公司复工申请也早早获批了。

不仅如此,益海嘉里油脂加工需1万吨大豆,要从江苏泰州经长江水运过来,又是武汉市发改、交通等部门全力协调,货物才顺利运抵,食用油加工于2月13日开工,为武汉粮油保供再添砝码。

粮食加工需产业链配合。益海嘉里的大米加工,每天要产生很多麸皮、碎米、稻壳等副产品,还需要大量的编织袋,又是武汉市发改等部门多方协调,推动上下游产业链上的编织袋厂、饲料厂、榨油厂等企业尽早复工,为企业运转营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来源:湖北日报;作者:XXX;农产品期货网转载本文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为目的,并不表示本网认可文中作者观点。若转载文章作者有认为本网有不妥之处,请致电本网010-51289506联系,本网将立即与您磋商并解决相关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