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疫情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究竟几何?大家怎么看?

浮云财经观


短期影响巨大,长期影响可以被弥补措施稀释!

病毒的极强传染力和较长的潜伏期,使疫情防控形势变得复杂严峻,不可掉以轻心。而长时间的禁足对交通、餐饮、娱乐、旅游、电影和中小企业的生存都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疫情防控趋于平稳之后,随着全面复工复产的逐步落实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加上疫情结束后压抑已久的巨大消费能量的迅速反弹,严重受影响的行业将有望实现效益的快速增长。

国家既定的社会总体目标还是能够实现。



夏野


1、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需求和生产骤降,投资、消费、出口均受明显冲击,短期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工人返城、工厂复工延迟,企业停工减产,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基本停滞。

 2、对中观行业的影响:餐饮、旅游、电影、交运、教育培训等行业冲击最大,医药医疗、在线游戏等行业受益。2020年春节档颗粒无收。2019年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4日至10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0050亿元,2020年同期受损严重。2019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2020年同期锐减。1月底交运行业出行人次减少约七成。房地产行业暂停销售活动。建筑业、金融业、农林牧渔等行业受波及。简单估算,电影票房70亿(市场预测)+餐饮零售5000亿(假设腰斩)+旅游市场5000亿(完全冻结),短短7天,仅这三个行业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占2019年一季度GDP21.8万亿的4.6%,这还不包括其他行业。

 3、对微观个体的影响:民企、小微企业、弹性薪酬制员工、农民工等受损程度更大。

 4、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短期利好债市,利空股市(医药、在线娱乐除外),但中期仍取决于经济基本面和趋势。

 5、长期影响:政府治理将更透明,生产生活业态将朝着智能化、线上化发展,风险中酝酿机遇,或将催生新的业态。


小维鼻


季度性冲击大,但不会影响中长期趋势和经济根基。

因为疫情的影响,2020年第1季度,对餐饮业、旅游业、酒店业、航空业、电影业的影响最大。根据目前的形势,这些行业在今年上半年都难以恢复,但在下半年会迎来反弹期。

疫情当下,大家都在隔离在家,根本不可能去这些人群聚集的行业去进行消费。即使是疫情结束,人们处于安全考虑,任然会在疫情结束后的小段时间内尽量避免去这些人群聚集的行业去消费。到了下半年,预计疫情已经结束,并不会重来,届时,人们被压抑的需求会迎来一个大反弹,餐饮业、旅游业、酒店业、航空业、电影业等第三产业的经济会迎来一个强势回升期。其中餐饮业,因为是刚需,加上预计能较早恢复的外卖服务,回升会相对比较快,但同时也是疫情期间受影响最大的行业,而且期间造成的财富流失并不能挽回。

今年上半年,疫情对工业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

首先是复工问题。因为延迟复工、复工严格扥防疫举措,导致工业不能得到正常的生产,再加上工业存在供应链问题,链条上任一个环节不能跟上节奏,就会造成整条链上的企业的工作不能得到正常的开展,尤其是上游原料的供应和配送及中游的生产和运输。

其次,国内的市场基本饱和,工业企业大多数依赖国外市场,因为疫情影响,国外订单不足、不能及时完成,而且国外市场竞争者多,时间一久,和国外市场的合作就会被转移到印度、越南等劳动力更加低廉和供应、生产及时的地方。

最后,生产和恢复周期长。工业涉及到原料采购、配送、零部件生产、组装、机器等问题,每一环节的周期都较长,灵活度较低,固定成本高,因此工业的经济恢复周期会较长。

而且,疫情持续的时间越长,就会有越多的企业熬不下去,疫情结束后很多行业都会有一段洗牌、转型期。失业人数也会增多,导致会出现较多的社会问题。

不过,因为有国家货币、财政、就业的有力政策的帮助和引导,疫情对我国经济的根基和中长期发展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恢复起来困难和周期不会太长。


经管家


进入2020年,国人一致公认的最大事件,莫过于这次在武汉爆发、影响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肺炎疫情了。

整个正月我都窝在家里,每天重复着一种固定模式,就是与几个姨舅家的老表喝酒打牌。期间所聊的话题,全都与疫情有关。聊的最多的,是这次疫情对各行各业所造成的影响。

有许多不是很熟悉的行业,我没有发言权,就不妄加评论了。就我了解的行业里,我觉得在这场疫情中,大受影响直接受害的行业,首当其冲的就是旅游业(包含交通、住宿和景点),其次是餐饮业,而后则是休闲娱乐业和超市零售业。

在往年,春节期间是这四大行业的销售旺季,就过年前后的这十几天,家家都可挣个盆满钵满,纯利润可以占到全年的一半,甚至更多。如今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呜呼哀哉,全都歇菜。

先说旅游业。在往年,人们利用春节假期,一家人外出旅游顺带着走亲访友,所有车站都人头涌动、拥挤不堪,处处景点都排着长龙、人满为患,家家宾馆都取消打折、一房难求。

再说餐饮业。在往年,春节期间的餐馆和酒店那可个个是生意红火,年夜饭、正月拜年家族聚餐、朋友同学战友聚会、各种乔迁做寿结婚等喜事,一波接一波,不到元宵节,根本就停不下来。

至于休闲娱乐业和超市零售业,也不用多说了,说多了都是眼泪。如今所有人都宅在家里,村封了、路封了,互相隔离了,走亲访友做客接客取消了,各种聚会都被禁止了,大街上也基本就没人了,绝大多数的店铺也都关门歇业了。

窥一斑,见全豹。前些天我在新闻资讯看到这样一个让人辛酸的真实故事,有一对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夫妻,为了利用好春节这个销售旺季,冰糖都提前购置了几吨,山楂和红枣储备了一屋子,夫妻俩还把在老家的父母亲和放寒假的孩子接来城里帮忙。可是一场疫情,让这一家人除了无奈,便是无言…

还有我一同学的亲家,是个养鸭户。因为封城和闭市,本来留待正月卖个好价钱的好几千只鸭都卖不出去了,鸭蛋也没人来收,喂鸭的饲料也运不过来。面对现实,只能犯愁。

2020年这个被疫情弄得闹心的春节,给了我们所有人一个人深刻的教训。常言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肺病疫情就是一场狂风骤雨,国不泰,民难安。只有国家安定了,我们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纵享盛世。

这场疫情,所带来的教训可以说是太沉重、太惨烈、太刻骨铭心、太影响深远了。不管是对国家经济,也关乎我们每一个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牛哥谈人生


关于中国经济,我想说以下观点:

(一)两大企业的倒闭与疫情无关,实属误导公众

网上刷屏的北京娱乐会所热门榜第一的K歌之王全体裁员、“兄弟连”IT教育的倒闭,令人唏嘘一片,二者发文中均不约而同与疫情扯上或多或少的关系,而且兄弟连大打悲情牌的同时还不忘艺术的自我表扬,让人觉得一个优秀的企业倒下那真是疫情的主要责任!同时,或非两家企业本意,但众人狂欢之下,二者多以受疫情影响的典型案例放大来报道与疯狂传播,一时之间,少见理性之士的真知灼见。

但其实,只要冷静地从逻辑上来简单分析就可发现问题:疫情真正形成影响,是钟南山院士在2020年1月20日宣布人传人、1月23日武汉封城开始,之后,2月6日、7日兄弟连、K歌之王分别宣布倒闭与全体裁员。可以看出,仅短短半个月时间,企业马上因疫情倒闭,或许我们只能苦笑“赞”曰——好快的刀啊!

近日,有的有识之士也已经发出了不同的声音,甚至对两家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简单分析,得出了同样结论,在此赞一下。

(二)本次疫情对于经济而言属于阶段性影响,长期仍看好,但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影响深远。

1、首先,对于中国经济,本次疫情带来的影响面、影响度而言,无疑定会大于2003年非典。

(1)面临的经济形势不一样,影响力大,尤其要重视心理层面。

不说目前病例与死亡人数均已超过非典这一事实,很明显,2003年,中国经济在上行区间,向上突破困难,挺过去,便是新的强力反弹。而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产业转型、增速放慢之际,近几年来的经济形势不用多言,2020年经济下行压力也仍然较大,而国际经贸环境也日益复杂,所以,这次与非典还真是不一样。本次疫情,实际存在从现实层面与心理层面的双重挤压。顺境时,一点困难或许只是硌一下脚,逆境时的一根稻草都会重若千钧。现实层面政府已经在出台政策,但是心理层面,政府、社会层面给与公众、企业信心极为必要。

(2)因产业结构变化因素,造成影响增大

非典时,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比较低。而今之际,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已由2003年的12.8%、45.97% 、41.23%,变为2019年的7.1%、39.0%和53.9%;其次,虽然各产业的一季度产值占全年总产值比例均为最低,但一季度的第三产业产值却相对最高:分析发现,2016-2019年,一二三次产业一季度产值占全年比例平均值为:13.18%、20.94%、23.83%(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分析整理:博智经邦)。因此,疫情发生在一季度,这无疑更大加重了对第三产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影响力度。

(3)第三产业企业众多,影响面广

第三产业聚集了4000万以上中小微企业以及众多的个体工商户(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止2019年11月,全国个体工商户达8162万户),其数量庞大,涉及行业多,分布面广,抗风险性比较差,无疑使影响面会比之前更广。这对本次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银行的信贷支持政策要能打到点上提出了要求,所谓打到点上,一是政策本身的含金量,二是要找准对象。总之,应该做好三个方面:一要能够为有真正需要的中小企业纾解问题,二要政策动向应及时改变企业的悲观预期,三是应该要对可能的企业倒闭、裁员提前有所预案。

2、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阶段性的,整体仍向好,但复工与疫情控制的平衡要抓好。

网上观点很多,但我倾向于影响是阶段性的。虽然疫情未除,但中国仍是全世界最有活力的经济体,经济继续向好、高质量增长的基本面不会变化;此外,第一季度的GDP占比在四个季度中最少,所以,影响程度也相对有限,相信这两点没有什么可以讨论的。

当然,阶段性影响有多大,无疑取决于疫情的控制与复工的速度。关于疫情,综合各种信息,我个人认为还是乐观的。复工无疑是越快越好,因此复工政策应灵活,以利于尽快恢复经济活动。例如,在“非典”期间,曾要求各大商场、酒店、以及一些品牌快餐店实行比平时更为严格的卫生操作制度、规范的消毒制度,而不是简单的暂时停业。总之,现阶段,应避免、以及疏导各层面对疫情反应过度,否则不利于后期经济的尽快恢复。

3、疫情犹如一记警钟,会使消费倾向趋于理性,消费结构或有变化,影响远。

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拉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分别比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高26.6个和46.8个百分点。其中,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9886元,增长12.6%,是各类居民消费中增长最快的。

虽然疫情毕竟不是经济危机,相信消费一段时间后会反弹,长远来看其对中国消费的整体增长趋势的影响也有限,并且从长期看也不见的是坏事,但是,此次疫情无疑给中小企业上了一课,同时也警示了大众,使其收入增长预期与消费心理会发生变化,消费模式会发生变化,这个潜在的影响会是深远的,从而对未来的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构成一定影响。

4、虽然疫情从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等各方面,都有深远影响,但线上经济的发力带来产业格局大的调整则并不然。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公共事件,必然会引起一系列包括商业模式、行为模式在内的经济社会深刻调整。不可否认,在疫情冲击下,线下行业遭受损失,但线上行业反而受益,人工智能等科技与互联网行业及其相关的数字经济迎来机遇。

但是关于疫情将带来的大的产业格局调整,笔者并不以为然,线上无疑会得到继续较快发展,甚至短期内再掀一波小高潮,但大可不必危言耸听。很简单,看一下零售界就明白:近几年,在零售界,曾盛极一时的“线上取代线下”的说法已经烟消云散,而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

其实,线上可以取代部分线下的场景,但绝对不是全部。类似于教育培训,就学习效果而言, 线上教学的交流、互动、学习氛围跟老师面授相比相差甚远。看看银行,线上培训发展这么多年,银行为什么还有如此众多的线下培训?

在很多年以前,笔者就曾经提出,线上不可能一直取代线下,终会达成平衡。这其中,除了我们眼中所看的,还应该去从人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哲学中去寻找答案。

线上与线下,牵涉到了人与人的交流、沟通、情感乃至场景的转换,线上无法提供人从群体共同行为中获得安全感和存在感、实体购物带来的个体在消费时体验的直观性、实时性以及多成员交互活动伴随的认同感和情感上的愉悦。此外,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和商谈行为是社会的黏合剂,这阐释了人们交互活动的必要性。同时,他发现了交往行为的三大有效性要求,即“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而这三点对线上交流而言具有不完备性。总之,线上不能取代线下并非市场经济博弈的结果,而是社会哲学的底层逻辑不允许这么做!

此外,近期,有人提出,线上与远程办公将快速崛起,未来企业概念会淡化,去职场化,未来不会见到大批员工聚集在办公室一起工作的情形。但是,这其中忽略了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企业是一个组织,其他社会团体乃至政府机关也一样。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可以说是社会的基础,可见,何其难也!

最后,中国互联网经过这么多年,该转移、能转移到线上的已经很多在线上,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在消失,这一点公众也应该有所认知。总的来说,不能否认,疫情过后,线上仍会发展,或因疫情有一段时间的更快发展,各行各业都会想方设法触网,并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深度线上化,但总体谈不上又一次像非典后的颠覆某些行业格局,反而,经此一疫,线下经济的机器化、无人化与智能化的加快发展或许才是真正未来的变局。

等尘埃落定,最终仍是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


博智经邦


疫情对我国的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大到国企,上市公司,世界500强公司,小到开个小店摆个早点摊的街边店,无所不受影响,因为不能正常的经营,企业没有效果,没有收入,没有经营,但是,企业运作的成本还在,个体经营的房租也都还有,街边没有收入,人员不能外出,不能购物,不能销费,所以经济的主题,销费下降,固而影响很大。



时尚小米粒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备受人们关注。自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被列入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来,一些担忧疫情影响经济的声音增多,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分析下:

一、我认为短期干扰不会影响长期趋势。

“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影响属于短期外部冲击,对经济发展趋势影响不会太大,只是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只是短期的,待冲击平息后,社会经济活动会回复平静!

二、对比非典经验更足

相比非典,本次疫情传染性更强但致命性更弱,政府应对较快,经验更为充分。但相比2003年非典,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更大,外部环境更差,且当前疫情发生的时点为对第三产业需求较大、工人未能返城的春节,因此,我们初步判断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将大于2003年非典,但时间可能更短,具体影响大小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政策对冲力度。

三、内外部优势健在

外部,加入WTO以后,2003年出口同比从2001年7%升至30%左右;内部,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换挡,人口老龄化加重,宏观杠杆率较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2019年底经济暂稳但基础不牢,且财政货币政策空间小于2003年。

四、总结

还有一些原因就不一一做分析,综上所述此次疫情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很大影响

以上为个人观点,望采纳!





小鹏vlog记录生活


这次疫情,到底对中国经济有哪些重大影响?

疫情对外贸的影响

首先,你很容易想到,如果其他国家对我们实施旅行和贸易限制,那么最受影响的,可能就是对外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中的出口贸易。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9年全年,中国GDP总值大概为990865亿元。

进出口总值为31.54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3.4%。其中,出口总值为17.23万亿元,增长5%;进口总值为14.31万亿元,增长1.6%。

我们可以算出,2019年,中国的出口总值占GDP总值的比率为17.39%。

那么经历非典的2003年呢?

2003年,中国GDP总值为13.74万亿元,出口总值为36287.9亿元。

中国的出口总值占GDP总值的比率为26.42%。

你可以把这个占比粗略地理解为,出口贸易相对于GDP的重要性。

从2003年到2019年,这些年来,我们国家出口总值的绝对值是在上涨的,但是相对GDP的占比却是下降的。

也就是说,至少从纵向来比,现在出口贸易对于中国GDP的重要性,肯定没有2003年那么大。

现在疫情的发展情况还不明朗,但是从出口额相对于GDP的占比来粗略估计,这次的疫情会对出口贸易造成一定影响,但是这部分影响对于中国整体经济的影响,至少会比2003年要小一点。

那么,疫情之下,出口贸易具体会受到哪些影响呢?

中国的出口贸易,主要有商品出口贸易和服务出口贸易两个部分。

从短期和中期来看,疫情对这两部分贸易的影响是不同的。

首先,我们来说商品出口贸易。

短期内,疫情对商品出口贸易最主要的影响,是商品成本的增加。

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现在出口到国外,需要增加出关检疫的时间,这就会增加运输成本、检疫成本和仓库成本等。

商品的总成本就会增加,这会导致竞争力下降。

但因为商品本身并不是传播病毒的主要载体,尤其在国际间运输时,即便商品表面存在病毒,超过一定时间,病毒的传播能力也已经大大下降了。

所以检疫带来的成本增加并不会特别多,它的影响可能甚至还不如关税所带来的影响大。

但是从中期来看,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就会大一些了。

因为疫情,这段时间工厂无法复工,生产就会停滞,这会导致之后一段时间的断货。

断货所带来的供应商和客户的迁移,对于很多外贸企业来说,这会是中期内比较大的挑战。

然后,我们来说服务出口贸易。

什么叫做服务出口贸易呢?

我们给外国公司或者人员提供服务,比如到外国修桥搭路等,就是服务出口贸易。

跟商品出口贸易相反,疫情对于服务出口贸易的影响,反而是短期影响很大,但中期影响会小。

短期内,因为大家不敢出门,其他国家限制入境,外国人也不敢来中国,我们就无法继续提供出口服务,这会造成很大影响。

但是,中期来看,等到疫情结束,服务出口贸易就可以迅速恢复了。

所以,对于服务出口贸易来说,短期影响很大,中期影响较小。

总结来说,这次的疫情会对出口贸易造成一定影响,但是这部分影响对于中国整体经济的影响,会比2003年要小一点,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

具体来看,疫情对于服务出口贸易的影响,短期很大,但是中期会回归。

而疫情对于商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短期会有一定的成本影响,中期来看会有更大的挑战。

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

在这次疫情之下,对外贸易方面,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那么,真正影响大的是什么呢?

是国内贸易。

2015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

2019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53.9%。

这意味着,现在拉动中国经济的最大力量,已经变成了中国本土的服务业。

服务业占比越来越高,这其实也是一个走向中等发达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

同时,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1万亿(占GDP的41.38%),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为2700亿美元左右。

这也就意味着,不管是商品消费还是服务消费,都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绝对力量。

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特别有利的。

但也正因如此,这次的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我们之前讲过,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现在因为疫情,武汉封城,全国放假。

全国的春节假期延长至2月2日,很多省市的假期延长至2月9日,大部分中小学、高校开学不早于2月17日。

在这段时间内,所有人都要闭门不出,这是解决疫情所必须的手段。

但是,这也会给经济带来一个很大的副作用:交易这个环节被中断了。

什么意思?

你不去商场,品牌就卖不出商品;

你不能旅行,酒店就没有了收入;

你不能出差,就无法给客户提供服务;

你不能聚会,饭店就无法卖出食物;等等等等。

在这段时间里,大部分交易都无法进行。

这将必然会依次对几个产业造成巨大影响。

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服务业。

为什么?

因为大量的服务业,比如餐饮、理发、教育、娱乐等等,都是面对面交易。

而今天主要禁止的,就是面对面的交易。

所以,这些面对面交易的服务业都受到了重创。

从1月20日疫情开始被大面积重视,到今天(2月3日)已经半个月了,大量服务行业都几乎没有生意。

而未来的局势还不明朗,可能长达几个月,服务业都很难恢复往日盛况。

这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几乎就是灭顶之灾。

你可能挺难理解的,不就1个月没有收入嘛,影响有那么大吗?等疫情结束了,再赚回来不就得了?

其实真没有这么简单。

在这段特殊时期,收入停止了,成本却并没有停止。

店铺的租金依然要交,员工的工资依然要发,设备的折损依然要承担,更别说那些耗材了。

一家餐厅,为了备战过年,本来准备了大量食材,但现在没有人来吃饭了,所有的食材都砸在了手里,付诸东流。

这些都是巨大的成本,而收入却为零。

中国很多的服务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他们都是踩着盈亏平衡的钢丝线活着的。

每个月的收入,扣掉所有成本之后,只能稍微赚那么一点辛苦钱。

如果一个月的收入突然没有了,但成本依然,那这个月的亏损,他可能需要一到两年才能赚回来。

这个时候,如果手上没有足够的现金,承担不了这一个月的亏损,那就只能选择倒闭。

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

在服务业之后,第二个受到很大影响的行业,是制造业。

没有了见面交易,大量服务业就停滞了。

但是制造业依然可以发生基于电商的交易。

它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传递,通过线下物流来完成商品的传递。

看上去,制造业的交易好像不太受疫情的影响。

但是,制造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那就是生产环节。

全国延长假期,生产就会暂停。

我们来粗略地算一笔账。

一年有250个工作日,制造业还会更多,一年可能有300个工作日。

我们就假设制造业一年有250个工作日,现在因为疫情多放了10天假。

那么10个工作日的占比就为4%。

这意味着,一年的产能当中,4%的产能是浪费掉的。

那制造业今年一年的产值就会减少4%。

产值减少4%,而房租、人工、库存等成本却并未减少。

很多制造企业,一年的毛利可能也就4%。

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制造企业,可能这一年也就白干了。

在这个时候,能够及早复工对制造业来说就特别重要。

所以,从中期来看,第二个受到巨大影响的行业,就是制造业。

疫情对个体的影响

那么,从长期来看,会受到巨大影响的是什么呢?

是员工的失业。

当那些踩在盈亏平衡线上经营的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开始受到重挫,逐渐经营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会开始削减成本。

裁员,甚至直接倒闭。

这将会导致一些人员流向市场,进入失业状态。

失业又将会导致社会消费能力一定程度的下降,从而影响经济的上涨。

短期的服务业问题,中期的制造业问题,长期的失业问题。

因为这次疫情,这三类问题将会陆续发生,这将会对我们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我们需要密切关注。


风云财经说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属于短期外部冲击,对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影响不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小广表示,一般而言,一国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必然会对短期经济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不会对中长期经济产生实质性影响,待冲击平息后,经济社会活动将一切回归正常。

专家分析认为,从产业来讲,短期内对2月份、3月份的服务业影响较大,其中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和航空业受影响最大 ;由于快递畅通性下降,包括网购在内的商业零售业会受到较大影响 。对于工业和建筑业来说,一季度稍有影响,主要体现在2月份,3月份可恢复正常。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立强表示,“封城”、限制人员流动、企业停产停工等举措会使我国经济在短期内受到冲击,但这些举措有利于防控疫情。疫情期间被压抑的需求将在疫情过后集中反弹,带动经济回升,预计下半年我国经济将逐渐回暖。 从中长期看,疫情不会改变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大趋势。

“此次疫情可视为一个短期的经济冲击,使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有一个短期平移。但是,随着时间延长,冲击将逐渐减弱,经济增长终究还是要回到原有的轨迹。 因此,长期内不影响经济向好的根本趋势。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琛伟说。

二问:中小企业能撑住吗?

中小企业将承受较大压力

受疫情影响,春节假期延长、人员流动受限、各地延迟复工,疫情对我国经济的短期冲击不可避免。特别是当前消费需求短期内下滑,已给不少地区的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造成明显影响。专家普遍认为,受此次疫情影响严重的市场主体正面临较大生存压力,尤其是中小型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杨立强认为,消费需求下滑可能导致部分中小企业因缺少订单出现现金流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人员流动受限还直接或间接导致全国物流成本上升,在短期内推高物价的同时,还有可能导致部分企业供应链和节后返工受其影响,抬升企业生产成本。王小广则认为,一些小微服务型企业或因难以承受短期冲击,可能出现倒闭的情况。

此外,疫情期间的外贸出口和投资活动也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王琛伟表示,客观来讲,一些国家可能会因限制疫情传播,在一段时期内对我国出口商品提出限制条件。与此同时,投资活动可能会放缓步伐,由于近期很多经济活动都会受到限制,投资项目前期报建手续可能推迟,直接影响到项目建设进度。

重点帮扶困难中小企业

“在当前经济承压下行的大背景下,政府亟需出台一些针对性的举措,尤其是需要对中小企业、受影响较大的行业,在税费、金融和社保等方面给予支持性政策,帮助特定企业、行业、地区、人群渡过难关,以减小此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王小广说。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主任盛朝迅认为,一方面,银行要让利给实体经济,通过降息降利减少企业财务成本。无论对于个人贷款还是企业贷款,都要给与一个特殊时期的延期 ,避免资金链断裂,导致企业或个人破产倒闭潮。另一方面,不要饮鸩止渴。坚持“房住不炒”政策不动摇。

杨立强表示,疫情结束后,建议采取减税、补贴等措施进一步刺激消费,扶持和帮助受影响的服务业企业恢复生产经营,疏解就业压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政策措施,扶持受影响较大的制造业企业和外贸企业。

三问:如何在疫情中化危为机? 应看到其中潜在的积极因素

虽然此次疫情对经济的短期冲击不可避免,但不能过分夸大其负面影响,我们应当看到其中潜在的积极因素 ,比如一些行业正在努力化危为机。

“在疫情影响下,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居家办公、虚拟会务/商务、线上教学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杨立强认为,基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向大众生活、企业经营、政府管理、教育培训等各个领域渗透和扩展。他指出,疫情结束后疫病防控体系的完善和改革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将成为疫情过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早在2003年防控SARS阻击战中,就有腾讯、京东、阿里巴巴等不少企业为了‘活命’被迫自我进化,最后冲破困境化茧成蝶。”王琛伟表示,疫情在给一些行业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未必不是行业整合、升级的一个时机 。“只要这些企业没有在疫情中倒下去,那么疫情过后一些‘憋了很久’的经济活动将集中暴发。疫情过后也会有较强经济反弹。”

专家还认为,通过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政府治理能力将有较大提升,有利于中长期内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疫情发生以来,各级政府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的防控举措,世界卫生组织及许多国家对中方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从疫情防护到病患救治,直至宣传教育,这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恰恰是对政府部门的一次‘大考’和锻炼,政府治理能力将由此得到提升。”杨立强说。


涛哥1018


疫情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各省市从防疫角度,主动(政府作为)或被动(居民自发)地限制并大量缩减经济社会活动,导致人流、物流与资金流的萎缩而带来需求紧缩。旅游、餐饮、娱乐、酒店、交通运输及零售等服务行业的终端需求显著减少,进而整个经济体系的生产、投资与进出口将会受到显著影响,各类企业将面临显著增大的经营压力,居民收入可能因上述形势减少、失业人口可能因上述原因增加,最终经济运行将因此而进一步放缓等。

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大小,取决于疫情防控的进展和成效。事实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近日都表示,我国防控疫情的努力有效降低了世界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以及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党和政府一定能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至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