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学了王羲之的书法后还要学赵孟頫的吗?

姚振博


我的建议呢,是先学习赵孟頫,以因为赵体对于初学者比较容易上手。赵体楷书用笔沉稳,楷中还有行书笔意,而且章法分明,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平中寓险,点画之间呼应十分紧密。赵孟頫集古今之大成,成就很高!赵体楷书既保留了唐楷的法度,又不拘泥于唐楷的一招一式,在楷书中经常有一些生动俊俏的行书笔法与结构,笔划形态生动自然,赵体楷书被誉之为活的楷书;而赵体行书温润闲雅,轻盈流动;笔法精致秀美充满了书卷气与富贵气。再有赵孟頫的墨迹比较多,这是一个现代学书的比较好的一个选择,体质呢,相对来说呢,目的就是说多是刻贴和模本,这样对学习来说呢,都要下真迹一等!俗话说欧颜柳赵,在后世书家里是成就最大的一个。无论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都不下于前人。其“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已成为千古名言。我觉得初学者还是先学找赵,有了小成之后,再上而学王羲之这样也是由简入难,更容易上手。不知道我说的对你有没有帮助?





书法志


首先,王羲之和赵孟頫都是二王一路帖学的代表人物。赵孟頫更是这一学派的集大成者,如果想要在二王一路帖学方面有所造诣,这二人都是绕不绕不过去的,都是必须要深入学习的。但对于二人的学习存在一个先后顺序,先学谁再学谁?

下面谈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阶段,本人认为可以从王羲之入手,但是好多人一开始就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入手,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兰亭序实际上是有很大难度的,我们刚开始入手,可以从王羲之的圣教序开始,一则圣教序是王羲之的书法的代表作,从王羲之真迹集字而成,不仅最能体现王羲之书法的原貌,而且是保存王字最多的碑帖。二则圣教序是碑刻,对王羲之很多复杂的用笔都进行了简化,适合入门学习。

第二阶段,再学习赵孟頫,可以先学他的行楷,比如《妙严寺碑》、《三门记》等等,然后再学他的行书,比如《赵孟頫临王羲之圣教序》,可以和《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对比学习,更能事半功倍。然后再练一练赵孟頫行书《心经》,也可以和《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里面的王羲之书心经对比学习。

第三阶段,再返回去学习王羲之,这时候我们可以学王羲之的尺牍,还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这样一个学习顺序,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对王羲之和赵孟俯有一个更全面的对比和了解。


水墨蘭亭


如果学习王羲之又想学习赵孟頫,我给你的建议是:

第一、选择字帖一定要找可靠的、中后期作品。比如小楷《汲黯传》,除了中间有一部分是后人(文征明)补的,其水平也明显不如小楷《洛神赋》。行书《洛神赋》有多个版本,其中天津博物馆的版本最为著名,但建议学习故宫博物馆藏版本。

第二、选定字帖后一定要找高清版本学习。学习赵的一大原因就是其墨迹众多,但是一定要找高清版本(甚至放大版),否则仍然很难领会其精妙的用笔。

第三,最好找到足够好的老师来教你笔法。虽然有了足够的墨迹,赵的笔法比唐人也较少变化而更多精熟,但仍然不是想当然就能写得出来的。我在网上能够看到的书法视频中,几乎没有看到真正懂笔法的习赵者。

第四、学习赵孟頫书法对于笔、纸(还有墨)的要求很高,当然这一点是你学习到一定程度后才会感觉到的。

第五、对赵孟頫书法影响巨大的前代书法家和作品很多,其中王羲之的《集王圣教序》和陆柬之的《文赋》、晋唐人小楷应该仔细参考。

其实到了第五点,你就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的了。比如用从赵孟頫这里学到的笔法去攻克《集王圣教序》









董泽柱书法


学了王羲之书法,可以接着学赵孟頫的书法。二者都是中和之美风格一路的。而且赵孟頫是王羲之的忠实粉丝,十分祟拜王羲之。在他的书法作品里,有很多精髓来原于王羲之,继承了较多风格因子。有王羲之书法的影子。

赵孟頫少年时,每天都要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且定量写5oo张纸。他一生都喜欢临此帖,其57岁时的神笔之作《兰亭序十三跋》就是意外得到《宋拓定武兰亭》后,研究临习一个月后所写。

《吴兴赋》是赵孟頫书法代表作之一。在此赋中他赞美家乡富饶美丽。列数了历代名人。

赵孟頫49岁时,正任江浙等处儒学提兴,此时,思念故乡的情怀由然而生。所以将二十岁时写的文学作品创作成为书法作品。写于绢上,遒劲秀逸。

《吴兴赋》,手卷,绢本,纵25.8厘米。横282.95厘米。原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1955年,经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协商,始入藏浙江省博物馆至今。

(上图书法作品《吴兴赋》为赵孟頫所书。)


神韵轩书法


我看不用再学赵孟頫的书法了。

我们知道,汉唐时期中国书法体系已经完成建立,书法艺术达到空前绝后的历史高峰,书法以尚法求"工"为主要特点,而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逐渐演变,且渐行渐远。

书法尚意,就是要求书家重书卷气,重风格化,重意境表现,同时提倡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一改二王书风,涌现出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一大批标新立异、学养超高的文豪书法家,带给世人全新的审美意境。

宋末元初,赵孟頫挑起了复古大旗,大张旗鼓学习王羲之书法,并为之努力终生。有人说,赵孟頫书法无限接近王羲之,有人甚至认为赵孟頫超越了王羲之。

不管超越与否,赵孟頫与王羲之书法都是风格相近的,既然题主已经学习了王羲之书法,我看就没有必要由来学习赵孟頫了。

我讲个故事,几十年前我结婚的时候在兰州好像是民族饭店,花十元吃了一碗兰州牛肉垃面,味道好极了,终生难忘,以至于我后来再吃牛肉面都觉得不好吃了。

就随便说这么多吧,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顺祝安康!


永书101


我觉得这件事主要从以下两点考虑:

一,王羲之和赵孟頫的书法特点上来思考。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综合历代书评,王羲之的书体得之神功、千变万化、自成一家、登峰造极的,就是楷书、行书和草书。楷、行、草三体,自汉魏以来,在逐步演变。演变的方向,是删繁就简,趋于快速实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兰亭序》

赵孟頫书法特点:

第一,赵孟頫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

第二,笔圆架方,流动带行。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赵孟頫《兰亭序》

可见二者各有特点,如果想拓宽用笔、兼容并蓄,学了王羲之可以学赵孟頫,二者并不冲突。

二,基于对书法的时代变迁。

书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传承变化的,有升级有丰富有演化,之于王赵二人的书体也是如此。通过书体可以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王羲之的魏晋风骨和赵孟頫的外圆内方,也是一样的。对与我们加深书法甚至当时文化气韵的了解,有一定的帮助,与此同时,对于学习书法提供更加深的底蕴。

我觉得学了王羲之再学赵孟頫是可以的,而且我觉得是应该的,博采众家之长,自己才能进步!


吹风5882992297


完全可以学,虽然赵孟頫行草学王羲之、王献之,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而且有自己的理论,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赵孟頫善于吸取他人的长处,因而在书法上获得较大的成就。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通各体。“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布丁笔翰世界


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是不是我学了王羲之之后,其他的人的字就不需要学了呢?

当然不是,因为只学王羲之的字,你真的学不好,而且也会遇到瓶颈。

虽然赵孟因为自己身份的原因,受到一些非议。有一些书法家,不喜欢赵孟,并且“因人废字”。

王羲之是书圣,要你排历代书法家名次。那么赵孟和颜真卿是可以并列第二,互有所长。

虽然很残忍,但是还要说的实话。学王羲之的书法,你的字不可能比王羲之好,同时你的字也不可能比赵孟好。

可以这么说王羲之之后的书法家,都学过王羲之的字,只是多多少少的问题。

我们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也临写过王羲之的很多帖子。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启功先生也临写过柳公权的字赵孟頫的字。






生活美学与陈设艺术


王羲之被后人尊为“书圣”。他吸取了前人的书法精华,独创一家,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楷、行、草三体已达登峰造极之境。

赵孟頫博采众家之长。在他的书法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名家的书法特点,这些特点都能很好的出现在赵氏的作品之中。他的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意结合,让书法有了自己的意韵。

赵孟頫的书法于我们今人来说,是有很大意义的,非常适合书法爱好者打基础的时候临摹,对于了解王羲之的笔法是有启发作用的,学习王羲之书法之前,可以参考学习一下赵孟頫的书法。

再就是学习赵孟頫的书法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他的书法作品大部分都是墨迹,还有很多作品都有真迹传世,不仅可以看字帖学习,有时候还可以去博物馆看到赵孟頫书法的本来面目,这对于学习赵孟頫的笔法是非常有帮助的。而王羲之的作品已经没有一件真迹传世了,他的书法作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刻帖,就是被刻在了枣木板子上,然后拷贝下来的,有一部分失真是肯定的。另一部分则是后人的临摹作品,但和真迹还是有差距的。





王巍然2020


王羲之和赵孟頫二人都是我国历史上书法的代表人物。王羲之业书圣,赵孟頫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又是行书集大成者,如果想要在二王一路帖学方面有所造诣,这二人都是必须要深入学习的。但对于二人的学习,可以从王羲之入手,好多人一开始就从王羲之的圣教序入手,因为圣教序是王羲之的书法的代表作,是怀仁几十年从王羲之真迹集字而成,不仅最能体现王羲之书法的原貌,而且是保存王字最多的碑帖。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有了基础之后基础之后,我们再学习赵孟頫,可以先学他的行楷,比如《赵孟頫临王羲之圣教序》,可以和《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对比学习,更能事半功倍。然后再练一练赵孟頫的行书《赤壁赋》,这样我们就能循序渐进,逐渐把他们两个人的书法,融会贯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