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我是女儿的小怪兽


古代为什么两国交战的时候有不斩来使的规定呢?斩了又怎么样呢?

今天我来详细解读一下,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古代战争中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虽然没有强制的约束力,但是双方即便杀红了眼,也没有人能够轻易的打破这一规则,这个说法源自哪里呢?

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经常交战,孟子就说过春秋无义战,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还是讲规矩的,首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下战书,这叫师出有名。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都是贵族的运动,而且是以车站为主,双方都要通过使者来约定战争的时间,在作战的时候还要选进一个开阔地点,这个使者正式称呼被称为行人,而这个官则来自于西周,行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出使各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双方都以维护周天子的统治作为幌子进行攻伐。而对于前来沟通作战地点的使节是没有敌意的,而且更不会随便的斩杀,很多时候这些使者都会得到很高的待遇,但是到了战国之后,所谓的礼仪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战争充满了各种阴谋诡计。

甚至还发生了屠城的事情,那么这个时候不斩来使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古代的信息传播不发达,而且使者本身的地位低,不具有太大的威胁性,

斩杀使者反而会中断一些信息的来源。比如说司马懿就通过蜀国的来使判断出诸葛亮的饮食出了问题,已经活不长久了。

第二点,战争派战争期间互相派遣使者已经成为战争的一个部分,使者都是双方将帅的工具。

一些将领也可以通过厚待使者来瓦解敌方的君心,比如说在关羽知道自己的后背被东吴人给偷袭了,于是他就不断的派遣使者去沟通,而吕蒙正好抓住这一点,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让他们得到了很多的好处,还允许他们回家去报平安。

而关羽的士卒知道自己的家人在得到了东吴的厚待,于是他们就不在听从于关羽的命令,数万精锐瞬间走时一大半,最终导致关羽兵败身亡,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关于吃了大亏教训非常的惨痛。

那么如果在战争期间斩杀对方的时间,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斩杀对方的使节会激怒对方,导致对方死战。

斩杀了对方的人,就有人让对方开战的理由很多时候,对方派遣使者也并不是来求和的,只是为了传达某种信息,甚至是传达自己不想进攻的信息,如果这个时候斩了敌方的使者的话,那么地方就有理由出动人马,可以名正言顺的攻击自己了,就算本来敌方是侵略者是不正义的,一方也会理亏。因此斩杀对方的来使是一件非常不明智的事情。

但有时候斩杀使者也能瓦解敌方的军心,比如说在东汉的时候,建威大将军耿恭就做了一次尝试,在公元75年的8月份,匈奴围城。守军已经弹尽粮绝了,这时候匈奴就派使者派劝他投降,结果他不光杀掉了使者,而且在城头大肆的吃烧烤,他行为显然有悖于常理,也激怒了匈奴。这引来了更多的敌人,不过守军在投降无望的情况下,反而更加的奋勇杀敌,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斩杀来使的这种行为彻底断绝了,自己的士兵投降的念头,让他们背水一战,最终创造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奇迹。

总结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一种蕴含着更多政治军事智慧的事情,在一般的情况下不要斩杀敌方的使者,否则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其实斩杀使者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毕竟使者的地位无足轻重,关键是如何的利用使者达到激励自己的士气或者瓦解敌方的军心的作用。这也是一种战争艺术的体现


如是我闻人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源于周礼,春秋时期虽然各诸侯国之间常发生战争,但顾念周天子和礼法有很多的战争礼节,不光不能斩杀来往的使节,还要列队欢迎好酒好肉相待,开战的时候双方都是你来我往彬彬有礼。

而后礼崩乐坏诸侯独大,战争充满了诡谲和突然性,残酷程度也是大大的上升。为什么不能斩使者,斩了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且听历史漫谈君细细道来。



第一,不斩杀来使的第一个事例。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宋国华元作为使者只身前往楚军军营谈判,要求楚军撤围宋国都城,两国停战,而华元则作为人质到楚国居住,这一规则逐渐演变为“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第二,不轻易斩杀来使的原因。

礼崩乐坏过后,中国逐渐进入了真刀真枪抢地盘的时代,各国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前面,已经逐渐不在需要道义的支撑,但依然不会轻易斩杀来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使者对他也有用是他的“手机”。



古代是没有手机邮件这样的通讯工具的,双方联系只能靠互通使者,使者有来有往,谁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人受损,也不想把“使者”这个信鸽变成全国最高危的职业,在去别国送消息前需要交代完自己的生前身后事。

而且作战是要有军事头脑的,使者除了有传递消息的作用外还可以加以利用,利用使者传递一个假情报,或者描述一个假情形,收效比直接斩杀他大的多。国家进行任何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原因有自己的目的,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利益,你拿够足够的利益就走,或者我撑不下去了投降,或者两边不想打了坐下来谈谈怎么结束,这才是战争的正常状态。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随便杀使者,免得万一真打不下去了没得谈,留着使者也是给自己留一个后路,让自己不至于退无可退走向灭亡。

第三,斩杀了来者又会如何?

切断这条联系的通道,其实是要释放一种信息:“不谈判,不妥协,不投降,要么你死,要么我活”。这种要分强国和弱国来看,强国斩杀来使无非就是告诉这个弱国:“不用再挣扎了,我不要钱,不要地,不要和亲的媳妇,要的就是你整个的国家。

”弱国斩杀强国的来使就比较有勇气了,他杀使者,不只是杀给敌人看,也是杀给自己人看,后路已断,打输了全都得死。这也是所谓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究竟会怎么样,有什么后果,历史漫谈君不妨举几个例子。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了一个450人的庞大商队前往西域,希望用自己的金银珠宝换回来战马和粮食,但经过花剌子模国的讹答剌城时,遭到了当地的围追堵截将商队人全部消灭了。花剌子模人为自己的经济利益就动了强大蒙古国的任,蒙古国颜面受损,立马出兵花剌子模国。

花剌子模国过了一把手仞使者特别爽的瘾,但很快便有了屠城的危险。成吉思汗实行了恐怖主义政策,你杀我的商队动我的使者,我便不留你一个人。他下令屠城,杀了花剌子模国120多万的人,小孩老人孕妇都没有放过,只留下了几个样貌还不错的美女。

还有一个鲜活的例子,耿恭被匈奴围困,匈奴派使者招降,耿恭亲手杀了使者,并且在城头用火炙烤匈奴使者尸体。

这就是《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出处。耿恭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匈奴自己永远不会妥协,而且也告诉着自己的将士已经无路可退,战还可能活不战就只能死。汉军的战斗力也确实大大的增强,用不足一千人的将士和两万多的匈奴死扛,最终坚持了两年等来了援军,也给世界上留下一个传奇。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也传承到了现在,《日内瓦条约》曾有过明确的规定:“世界各国不能虐待俘虏,不能射杀医务兵、老人以及孩子,同时也不能杀害双方的谈判人员。”

不斩来使在现代更加详细,人权概念也逐渐得到了各个国家各国人民的代表,如果行为有不做好之处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我是历史漫谈君,欢迎大家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点赞,关注,谢谢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历史漫谈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其实是战场的潜规则。

因为战争绝非双方直接拼个你死我活,而是有很多外交上的联络的。

打个比方,围攻一座城市之前,进攻一方一般都会派遣使节赶来询问是否投降。

如果城市投降,市民大多会保护性命。

就比如斯巴达克斯在初期,明知道自己实力攻城会有很大损失,就派使者威胁罗马某个城市,要求交出被囚禁的数千名角斗士。

罗马城市被吓住了,交出囚禁角斗士避免了攻城。

显然,使者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存在使者,斯巴达克斯就必须直接攻打,而罗马城市也必须死伤,最终双方都损失惨重,两败俱伤。

所以,斩杀使者是很愚蠢的行为。

因为使者只是小卒子,杀不杀其实无关大局,反而会激怒敌人,采用更残酷的手段对付你。

正常来说,杀死使者主要在一些果断作战的场合。

元军南下攻宋 ,名将王坚死守钓鱼城,蒙古大汗蒙哥派降将招降,王坚把该汉奸降将押到阅武场,斩首示众,军声大振。

王坚此举表示与敌人势不两立,要血战到底。

再比如,蒙古攻打日本时,使节携带忽必烈本人的国书,威胁日本必须投降。

当时的“执权”幕府权臣北条时宗认为书状无礼。决定不投降。

然而忽必烈连续派遣使者催促投降,书信威逼恐吓,非常无礼。

北条时宗大怒之下,下令斩杀蒙古使者,以表明绝对不会投降。

忽必烈大陆,开始调集人马,准备攻打日本


萨沙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如果对使者动粗,就是非常严重的政治事件,一般被视为翻脸的标志。

在这方面,付出了最沉重代价的国家,莫过于13世纪的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是一个中亚国家。

1218年,蒙古商队遭到花剌子模的截留,并被苏丹摩诃末下令处死。成吉思汗得到这一消息后,就派蒙古使者到花剌子模交涉。

但是,摩诃末居然也被成吉思汗的死者杀死了。这个消息传到蒙古帝国后,成吉思汗视其为挑衅。

于是在1219年,成吉思汗率领15万大军征讨花剌子模,并消灭了这个中亚国家。这就是第一次蒙古西征的缘由。

事实上,只要把使者杀了,动手就无法避免。

例如,嘉靖二十年(1541)俺答汗派石天爵、恳切赴大同镇,和明朝官员交涉贡市的问题。史书记载:

北虏俺答阿不孩遣夷使石天爵、肯切款大同、阳和塞求贡。

结果,非但俺答汗的请求没被接受,这两个使者也被明朝处死了。面对这一挑衅,俺答汗怒不可遏,随后就对明朝的边境地区展开了报复。

总而言之,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非常关键的注意事项,一旦你做了,就有可能要承担责任。


HuiNanHistory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源于周礼。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虽有战争,但周帝与诸侯国之间有很多战争礼仪。不能斩首使节,还要排队欢迎好酒好肉相待。战争开始时,你我都很有礼貌。

1、为什么杀使者不容易

在中国逐渐进入了真正武器夺取领土的时代。所有国家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即使不再需要道义上的支持,也不会轻易杀死使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使者对敌国来讲就是他的“手机”。

在古代,没有移动邮件这样的通讯工具。双方的沟通只能依靠特使的交流。使者们有自己的未来,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人民受到损害,也不想把“使者”变成国家的高危职业。在去向其他国家之前,他们都有需要安排好自己的生死。此外,敌国还会利用使者传递假情报或描述假信息。所以斩杀使者并不是划算的买卖。

任何国家有自己的理由为自己的目的做任何事情,而不是为了杀人而获取自己的利益,或者要投降了,或者双方都不想打了要坐下来谈如何结束,这才正常的战争状态,古今都是如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你不会随便杀死使者,免得如果真的没法打了,连沟通的机会都没有。留使者就是给自己留条路,这样才能保住自己不被灭亡。说到这,我想说也是为什么中华文化为什么能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

2、不杀使者的第一个例子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起源于春秋时期,宋国元作为使者,独自前往楚军军营谈判,要求楚军撤出宋国都城,两国停止了战斗,而作为人质的他则来到楚国生活。这一规则逐渐演变成“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3、若斩杀了使者又会怎么样

若斩杀了使者就是切断这条联系的通道,其实是要释放一种信息:“不妥协,不谈判,不投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这种情况要分强国和弱国来看,强国要是斩杀弱国来使大不了就是告诉这个它:“不用挣扎了,别的不说,你整个国家都是我的了。”

而一个弱国杀死一个强国使者。那他杀死使者不仅是为了敌人,也是为了自己的人民,决定背水一战了。如果输了,那整个国家就堵进去了。而历史上还真有这种事。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450人的大篷车前往西部地区,希望用他的金银珠宝换取马匹和食物。当他经过花剌子模国的讹答剌城时,所有的商队都被当地人拦住了并消灭。这个操作明显就是为自己的经济利益,却动了大国的奶酪,蒙古国毫不犹豫立即派军队去花剌子模国。成吉思汗实行恐怖政策。你杀了我的商队,杀了我的信使。我不会丢下你一个人。他下令屠杀这座城市,吧在花剌子模国120多万人全部杀了。孩子、老人、孕妇都没有放手,只留下几个长相好看的美女。


LongTime常锬


现在有《日内瓦公约》对世界各国进行约束,目的是为了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而缔结的国际公约。

缔约国不得虐待俘虏,不能射杀医务兵、老人以及和孩子等无抵抗能力的人员,同时不能杀害双方的谈判人员。

在这种规则的约束下,各缔约国会承诺在一切情况下尊重本公约并保证本公约之被尊重。

如果有的缔约国故意违反《日内瓦公约》会怎么办呢?

首先违约国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各种施压,制裁,比如冻结违约国家的海外存款,实行经济垄断,限制进出口贸易等,这样一系列措施搞下去,违约国不死也差不多瘫痪了,一个国家再牛也不可能抵挡住上百个国家的集体制裁。

这种违约风险不是一般的国家可以承受的,所以,在这个条约的框架下,大规模的侵犯人权的现代战争很少发生。

古代俘虏和使者的待遇对比

人权和契约精神在现代社会很受重视,但在古代刀耕火种的冷兵器时代,战斗中打击敌国最好的方法就是削减对方人口,因此封建社会对待降民降兵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仁慈,杀俘虏,大军屠城等事情时有发生,比如:人屠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项羽屠城杀降以及坑卒多达六次。

大量降兵平民被残忍杀害。

但是,古代战争中,虽然对待俘虏和平民和残忍,但是绝大多数对战双方却很尊重彼此谈判的使者,有“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不成为规定。

为什么降兵俘虏无法在兵败后幸免于难,反而作为政治家口舌的使者能安然无恙呢?

使者是政治的产物

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

所以说战争就是流血的政治,是政治的延续,谈判桌上谈不拢的只能到战场上去谈,刀剑背后都是利益。

而使者就是政治家的分身,把双方的利益诉求相互传达。

倘若争端能通过谈判解决,无需流血牺牲,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孙子兵法·谋攻篇》有写“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外交解除危机属于上等谋略。

战争不是目的,战争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

士兵血洒疆场,马革裹尸换来的成果很大概率能通过谈判得来,既然如此,和平解决不好吗?

对方派来使者必然是有和谈的心理,倘若不分青红皂白杀了和谈使者,必然会激怒对方,同时也传递了拒不谈和的信号,断了自己后路,剩下的路只剩下拼死一搏,搞不好会因此灭国。

甚至杀了使者的统帅会因为忤逆政治家的意愿成为可怜的政治牺牲品,倘若不是到了非战不可的地步,没有哪个统帅会蠢到成为政治牺牲品。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在礼法严苛的春秋时期特别管用,他们准守规则,恪守礼法,甚至到了呆板的程度。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讨伐郑国,与救郑的楚兵展开泓水之战。当时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后葬于襄陵。

正是这种固执的“守规矩”,使得春秋时期的政治环境很明朗,开化,同时催生出一大批卓越的外交使者,比如打破“弱国无外交”定律的齐国使者晏子;夜缒而出,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的烛之武;苏秦为纵,张仪为横,一片薄唇动四方的外交使者比比皆是,倘若当时的君主斩杀来使,恐怕春秋回事另一片光景了吧。

杀使者被灭国

当然也会有一些不守规矩的人。

给大家举一个因为杀了使者被灭国的事一一花剌子模被蒙古铁骑踏平

花剌子模是十一世纪的中亚西部强国,当时蒙古的国力也在蒸蒸日上。

这两个国家本来就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但是花剌子模的国王摩诃末很自大,看不上蒙古国。

倒是成吉思汗很得体,写信拍使者给他送去,请求通商,摩诃末对蒙古的使者奉承很受用,便同意通商。

可是这家伙不仅蠢还贪财。

蒙古的商队出发去了花剌子模,商队由四百五十人组成,清一色的全是穆斯林。

这固然因为蒙古人不会做生意,也因为对方是伊斯兰国家。然而他们刚刚走到边境,就被花剌子模的官员诬为间谍。货物全部被没收,商人几乎全部被杀害,只有一人逃了回去。

此案的真相至今弄不明白,十有八九是边境官员贪图财物谎报军情。

成吉思汗却表现出足够的克制。他派出了最后一个使团,表示只要交出凶手,两国仍是友好邻邦。

然而他得到的回应是:使团中的穆斯林被杀,另外两个蒙古人则被剃光或烧掉了头发或胡子,像丧家狗一样被撵了出去。

这完全突破了成吉思汗的底线,蒙古人能受这气?

复仇之战非打不可,成千上万的蒙古汉子走出毡房,骑上战马,跨上弯刀,所到之地,势不可挡,轻松灭掉一个中亚强国。

而这一切的起因就是花剌子模抢劫蒙古商队,杀了商人,辱没使者。

所以说,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虽不是绝对的,但是互派使者也是政治的需要,相对来说对交战双方都是有益的,所以一般都是遵守这个不成文的规定的。



笔白书雄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又称作“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或“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使”即“使者”,意思是两军在作战期间,双方要有互相协商的代表即使者传达信息,不能斩杀“使者”。按理说,两个国家达到了发动战争的地步了,就是已经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了,你死我活的,为什么不能斩杀“来使”呢?如果斩杀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1、“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出处。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出自周朝,3000年前的周朝,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完善的国家,它对“礼”的要求是很全面的,当然也包括打仗。在西周的分封制下,诸侯国都是在周天子的统一领导下,周王室与诸侯之间、列国之间的活动交往,主要依靠派出的使节来沟通。所以各国对于使节都非常尊重,派出的外交使节是不可侵犯的。即使两国处在战争状态,使节仍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因为在通信不发达的时代,使臣是两个国家之间沟通调节的纽带,对于避免战争是很有帮助的。于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便成为了规则,任何交战方都得遵守。

但到了春秋末期则逐渐演变成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即春秋时期的宋国华元作为使者只身前往楚军军营谈判,要求楚军撤围宋国都城,两国停战,而华元则作为人质到楚国居住,这一规则逐渐演变为“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2、两国交战,为什么不斩来使?

一是因为使者往往是没有恶意的,没有攻击性,他的目的只是为了传递信息,如果杀掉这么一个手无寸铁之人,是会被人看不起的,在道德层议论层面会处于下风。我们知道,在古代,担任两国“使者”的大多是德高望重之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在两国交战中,他们主要是传递信息,没有任何武力。并且自古以来,仁义礼智信一直是古人尊崇的道德准则,尤其是在注重礼仪的春秋时期,那时候打仗十分讲究“规矩”,打仗如君子之交,要先宣战,再出兵,一旦一方挂出免战牌,则另一方不可进攻,这在当时是共同遵守的战争规则,一旦违背则被视为不义。在战争中如此,更何况是对待两国的使者呢?况且使者本身没有攻击倾向,对于无抵抗能力的人下杀手,这种行为近乎无耻。所以,为了讲究仁义,两国即便交战,也从不斩杀使者。

二是因为古代的信息传递不发达,使者是传递战争双方信息的重要媒介,并且使者本身地位不高,不存在威胁性,如果斩杀来使不仅没有实际意义,而且会中断信息来源。

三是因为使者是为战争的一部分,是双方将帅利用的“工具”,通过“不斩来使”可以释放一种信号,或借以瓦解对方斗志,其效果有时候远比战场搏杀来的大。倘若轻易杀死使者,这在己方看来就是先一步露怯,毕竟没有信心的人才会用杀掠和暴力掩饰自己的虚心。正大光明的向敌人表示战场相见,这才可以真正的鼓舞军心,赢得战场最后的胜利。

四是因为对方使者有时候能为“己方所用”。在战争中,使者一方面负责传递双方信息,另一方面还负责打探对方信息、情报等。如果己方运用恰当,将计就计,则可借着使者前来的时机向敌人透露假消息,使自己出其不意取得战争的胜利。比如三国时期周瑜的计谋。

五是因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战争只是手段,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人人都热爱和平,将军和士兵在战场上流血牺牲,都是不愿看到的,所以将军们也是很不愿意打仗的,能和解最好不过,没有必要杀了对方的使者,引起对方的反感,断了和谈这条后路。并且一些政治家发动战争只是为了给对方增加压力,并不想扩大事态,小打小闹之后,便会回到谈判桌上,如果那些将军不识相把对方使者杀了,则可能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所以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3、两国交战,如果斩了来使,会有什么后果?

对使者的态度,就是对这场战争的态度,斩杀来使,就意味着不给自己留后路。斩杀来使,释放的信息是:“不谈判,不妥协,不投降,要么你死,要么我活”。杀使者,不只是杀给敌人看,也是杀给自己人看,后路已断,打输了全都得死。

我们知道,战争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政治的延伸,不管多残酷的战争,终究还是要到谈判桌上去的,除非把对方(包括平民)全部杀光。但要做到这样,除非你的实力强硬到绝对百战百胜,或者一战灭国,不然你斩了来使,你就等于给后面任何不可预测的战争局面都没有留后路,一旦你要是想和谈,或者退兵,或者联盟,或者改变策略,你就要为你当初的莽撞和意气用事付出百倍的代价来弥补。比如1860年清政府扣押英法外交使团,就引起了震惊世界的火烧圆明园的事件,并且还要赔款求和。

4、“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已是国际惯例。

《日内瓦公约》规定,世界各国不得虐待俘虏,不能射杀医务兵、老人以及和孩子等无抵抗能力的人员,同时不能杀害双方的谈判人员,这也就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现代战争中所有国家都得遵守的一条规则,违反《日内瓦公约》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以及各种压力,处理不好,先前取得的优势都会化为乌有,正是在这个条约的框架下,大规模侵犯人权的现代战争才很少发生。

所以,小编认为,两国交战,不是为了杀人,而是为了利益,一方获得足够的利益就走,或者一方撑不下去了投降,或者两方不想打了坐下来谈谈怎么结束,这才是战争的正常状态。而这时的“使者”则充当着“外交官”的作用,替双方传达意志,达成一致,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随便斩杀使者的。


葛大小姐


古代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处于战争时代,战争除了让百姓受难于水深火热之中,还有战争的惨烈。清朝庚寅之劫,围城十月,战事不断,尸体堆的比城门还高,进程后屠杀十二日,死亡人数达七十万;长平之战,赵国兵败,秦国白起坑杀四十万已投降的赵国士兵。


为什么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来源于春秋时期,宋国华元作为使者,只身前往楚军谈判,要求楚军撤下围攻宋国都城的兵力,双方停战,而华元则作为人质居住在楚国,于是就演变成了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定。这项规定也算是古代战场的默认规则,就如同如今的国际公约《日内瓦公约》,大家相互遵守,按照规定做事。

古代来使的作用是替主帅传达信息,传达我方意愿。因为古代信息交流困难,双方对峙全靠喊话。因此,交战时如果派出使者,一是为了招降,二是为了投降,最终谈成了,能使双方伤亡人数减到最小,以最小的损失达成相互意愿,何乐不为。


斩杀使者的后果

如果将使者斩杀,斩了就意味着这场战事是没得商量,必须死战到底的,拒绝谈判。因此,历史上斩来使的案例有不少,比如花刺子模因斩杀来使灭国灭族。

花剌子模,现如今的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12世纪,花刺子模摆脱了塞尔柱帝国的统治,独立强国,而当时的蒙古日渐崛起,四处征战,成吉思汗为了筹取军费,派出一个450人的庞大商队前往西域,准备用珠宝和药材换回粮食和战马。在经过花剌子模时,被军队围堵,花剌子模国王摩诃见钱眼开,商队无一人生还。花剌子模此举是想以儆效尤,认为自己足够强大到镇住蒙古,还把后面派出处理危机的蒙古使者也杀了,成吉思汗彻底恼怒,便出兵花剌子模,攻陷一城屠一城,手段极其残忍,最终花剌子模灭国灭族。

使者能够保全自己不被杀,必须要拥有才能和胆识。毕竟要在别人的地盘舌灿莲花,游走于刀锋之间,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使者就有诸葛亮在江东舌战群儒、张仪游说六国,合纵连横、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等。


狂热历史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是对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礼貌和尊重。放在现在就相当于驱赶对方的外交人员。我们都知道,一旦一个国家赶走了另一个国家的外交人员就相当于进入了战备状态。随时准备攻打该国。这是我们现代的规矩。放在当时也一样。如果有人想要破坏这个规矩,就会遭到其他诸侯国的群起而攻之。



春秋时期是最重视礼仪。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一直推崇实行周朝旧法。儒家讲究的修身养性跟知礼义廉耻和周朝的规矩如出一辙。还有各种有趣的规矩。而他们打仗就更有意思,春秋时期打仗先要下战书。约定时间跟地点。然后战书里面的用词也要十分恭敬。

双方都会优待敌军的使节要举办宴会跟欢送会。宴会上是一定要有歌舞节目的,而使者会作为客人进行道谢。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不允许奴隶跟平民上场作战。他们只参战不作战。只负责喂喂马呀,扛扛行李这的后勤工作。担任作战任务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贵族男子。又称作为战士。作战地点必须为两国的交界处。



自从人类文明发展开始,战争作为一种争夺利益的暴力手段,就随之诞生,漫长的战争史上,交战的双方相互之间也保持了一定的默契,并且形成了一些规则,比如说最为简单的“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在战争当中,不能以任何方式伤害对方传达信息的人员。

公元前596年,楚国派遣使节申舟出使齐国,因为土地的摩擦问题,楚国和邻国宋一直有矛盾,因此楚庄王在辞别申舟的仪式上特意交代他,不要出使宋国。没想到这句话却被宫人泄露了出去,传到了宋国的执政官华元的耳朵里面,这下他不高兴了,楚国这是小肚鸡肠嘛!那就别怪我做小人的事情了!因此特意派遣人前往申舟经过的交通要道设伏,杀死了楚国的使臣,有从人逃回了楚国,楚庄王听说了这个消息,气得浑身发抖,《左传》记载他“投决而起”,立刻派遣大军,包围了宋国国都9个月。为此宋国只好派遣华元来到楚国军营,向楚庄王低头认错,楚国军队因为连日的围城,粮草也快吃完了,决定趁好就收,两国随即约定保护双方使节,华元则作为和谈的人质来到楚国居住,这也是第一个有纸面协议的不斩来使约定了。



汉永平十八年,汉平帝去世,因此车师和匈奴趁机反叛,匈奴大军将耿恭和数百名士兵围困在孤城当中,几个月后,汉军粮食耗尽,但是耿恭亲自激励士兵振作,和他们同起同睡,并且用水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兽筋,汉军打退匈奴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城里面也只剩下几十人,这也让汉军有些动摇,耿恭心生一计,当北匈奴单于派使者进城劝降,耿恭竟然派人杀了那个使者,还在城头烘烤北匈奴使者尸体,这让单于彻底大怒,加派部队继续围城,而士兵们得知了这个消息,明白自己一旦投降,下场肯定是非常惨,因此更加只好更加卖力坚持。最终数天之后,耿恭等人总算等来了汉朝的援军,守住了这座孤城,最重要的是他们拖延了匈奴的攻势,耿恭斩了来使,却借此获得了战略上的胜利,这也算战争史上罕见的一幕了。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古代战争中一条不成文的规矩。虽然没有强制的约束力,但是双方即便杀红了眼,也没有人能够轻易的打破这一规则。

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经常交战,孟子就说过春秋无义战,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还是讲规矩的,首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要下战书,这叫师出有名。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都是贵族的运动,而且是以车站为主,双方都要通过使者来约定战争的时间,在作战的时候还要选进一个开阔地点,这个使者正式称呼被称为行人,行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出使各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双方都以维护周天子的统治作为幌子进行攻伐。而对于前来沟通作战地点的使节是没有敌意的,而且更不会随便的斩杀,很多时候这些使者都会得到很高的待遇,但是到了战国之后,所谓的礼仪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战争充满了各种阴谋诡计。


斩杀使者反而会中断一些信息的来源。比如说司马懿就通过蜀国的来使判断出诸葛亮的饮食出了问题,已经活不长久了。战争期间互相派遣使者已经成为战争的一个部分,使者都是双方将帅的工具。一些将领也可以通过厚待使者来瓦解敌方的君心,比如说在关羽知道自己的后背被东吴人给偷袭了,于是他就不断的派遣使者去沟通,而吕蒙正好抓住这一点,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让他们得到了很多的好处,还允许他们回家去报平安。而关羽的士卒知道自己的家人在得到了东吴的厚待,于是他们就不在听从于关羽的命令,数万精锐瞬间走时一大半,最终导致关羽兵败身亡,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关羽吃了大亏教训非常的惨痛。



如果在战争期间斩杀对方的时间,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斩杀对方的使节会激怒对方,导致对方死战。但有时候斩杀使者也能瓦解敌方的军心。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一种蕴含着更多政治军事智慧的事情,在一般的情况下不要斩杀敌方的使者,否则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其实斩杀使者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毕竟使者的地位无足轻重,关键是如何的利用使者达到激励自己的士气或者瓦解敌方的军心的作用。这也是一种战争艺朮。


经常用了


重复一遍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吧!

有个花刺子模国国王,非常讨厌使臣送来坏消息,无论是自己的使臣,还是敌人的使臣,凡是带回来好消息的来使,一律升官加爵,凡是带来坏消息的使臣一律杀头不饶。

然后,他的使臣带回来的全是好消息,把坏消息屏蔽掉了。

成吉思汗派来的“求和”使臣也被他杀掉了。

结果大家都知道,花刺子模国被成吉思汗屠杀殆尽。

一开始,成吉思汗为了全力攻打金国,是打算和花刺子模缔结友好通商条约的,派了使臣领着一个500人的庞大商队,带着金银财宝和商品前往通商。

花刺子模有一个总督见财起意,派兵袭杀了商队,向国王报告“好消息”说是“战争获利”,国王很高兴,总督升官加爵了。

成吉思汗不是一个莽汉,为了息事宁人,为了贸易畅通,也为了集中力量攻打金国,决定还是和平解决的好。

于是,又派了使臣去提出要求:“不要这样搞,把财物还给我们,随便杀一个凶手,咱们还是好朋友,行不行?”

对于花刺子模国王来说,这绝对要算是“送来坏消息”的使臣了,还是来“抢到手财物”的使臣。

国王大怒!杀正使!剃光了两位副使的头发,赶走了事。

怎么可能了事呢?

当时之世,只有成吉思汗才有实力可以蔑视一切外交礼节的,因为他拥有绝对的实力,可以碾压一切。

然而,在花刺子模国的外交工作人员中,没有人敢告诉花刺子模国王成吉思汗的实力,因为这是坏消息。

成吉思汗大怒......。


两国交战,总是需要一个理由,或者一个原因。

比如努尔哈赤派人告诉大明朝“我这里有七大恨,所以我要打你”,大明朝怎么办?杀了来使,再增加一大恨吗?

当然不行了,除非大明朝有成吉思汗的本领,拥有绝对的优势,可以蔑视一切规则,大兵到处碾压也就是了。

大明朝必须好好的接待努尔哈赤的使臣,“这不是闹的嘛!多少年前的事了,当事人都不在了,你们究竟想干什么?是不是想‘要钱’花?”

于是双方讨价还价,讨价还价是“使臣们”的专业工作呀!

专业事还是要交给专业人去干才是好的。

大明朝没有钱,所以双方打了起来。和使臣无关,不是使臣无能,不是使臣该杀。

如果大明朝有钱并且愿意花钱的话,明金之间完全可以学习宋辽的“澶渊之盟”的。

宋辽“澶渊之盟”不正是使臣们来来往往促成的嘛!避免了战争,争取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促进了贸易经济,造福了两国人民,多好的事情呀!

“生于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

被大宋派去大辽谈合约的使臣名字叫做“曹利用”。

据说,曹利用与辽人达成初步协议后,回去交旨,请见之时,正赶上宋真宗吃饭,坐在门口和侍者闲谈,人家问他许给了辽国一年多少银两,他也不敢大声说话惊了皇帝吃饭,伸出了三个指头放在额头上示意了一下,意思是三十万两,侍者见惯了大钱的人呀,以为是三百万两。

真宗饭罢传见,侍者多嘴告诉真宗说“陛下,咱们一年要花三百万两白银呀!”真宗大惊说:“太多了,太多了,寇准不会同意的”,于是脸色就很不好看。

曹利用进去之后,看见真宗脸沉如墨,也吓的不轻,皇帝问“如何?”!

曹利用战战兢兢的答到:“陛下,三十万两,我还可以再去出使一趟,做做努力的。”

你看,这就是使臣的好处,可以讨价还价呀!难不成让宋真宗和辽太后亲自讨价还价吗?

真宗瞪了一眼侍者,高兴的说:“才三十万,这么少,你很会办事,很会办事,为国家省了大钱!”

于辽国来说呢?每年平白无故的曹利用这个来使就送来三十万两白银。

曹利用这样的“来使”能杀吗?

不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