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看完《肖申克的救贖》,為何感覺沒有想象中那麼驚豔?

霜月故事


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影視作品,主人公被冤枉殺害自己的妻子,入獄,被欺辱,隱忍,結交朋友,運用自己的能力,利用獄長的貪慾和對自己的信任,終於一步一步逃離那個讓他做了十幾年牢的地方。

這部影片表面演的是主人公被冤枉入獄,遙遙無期的日子,其實映射出的是現實中的一些人,當面臨真正的困境絕境時的反轉能力,以及自我救贖的能力。

現在你覺得不夠驚豔,也許隨著你的人生閱歷的增加,對社會的瞭解,對人性的認知,會越來越喜歡這部電影。






墨之光


我已記不清花了多長時間才看完這部電影,感覺過了很長時間。剛開始,我覺得這部電影並沒有別人說的那麼好,和其他電影一樣,一樣的開頭情節,一樣的故事描述。可是,我堅持看下去,漸漸地,我感覺自己已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如同往昔深愛的人,她身上的一切都充滿魔力。儘管到了午休時間,我仍要堅持把它看完。

看完後,什麼感覺呢,我總感覺自己向聽了一堂生動的課,課後感覺自己知道的實在太少,或許我是在與一位哲人聊天,他對生活的見解深深吸引著我。看完後,我不僅為其中的故事情節所打動,更為這部電影解讀人性的力度而感到震撼。

其實,在我看來,生活不就是一座無形的監獄嗎?不知是犯了什麼罪,我們就這樣被審判為無期徒刑。用電影裡的一句話所說,在這座監獄裡的所有犯人都是無罪。但是,我們判了無期這是事實。生活在這座監獄裡,最可靠當然是最有用的就是時間。每天,我們都會無事找事做。剛開始,我們會感覺很痛苦,畢竟自己一下子就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外面世界的一切。頭一天晚上,將是我們最難熬的時刻。有許多人會在這一天晚上哭鼻子,鬧著要回家。可是,這如典獄長所說,從進入這裡的一刻起,生命交給他們,希望留給自己。每天的生活都是那麼的體制化,隨著時間的延長,我們如果不充滿希望,那麼可能就要在監獄裡度過餘生了。

在監獄裡,我們會遇到很多人,許多形形色色的人。在這些集體裡就藏著重獲自由的希望。這部電影裡的主人公安迪就做到了這一點。雖然,剛開始來的時候,他不與人交流。但過了一個月之後,他終於打開了話匣子,與監獄裡的同事交流。其實,在我看來,他不是不說話,而是在觀察周圍的一切,緊接著考慮自己該怎樣去適應周圍的環境。他首先找到了有求必應的瑞德。有求必應,這四個字很重要。它能代表你走向成功所要用到的一切有形的工具。其實,從進入牢房的第一天起,他就開始規劃自己以後的道路。是終日遊手好閒的過,還是滿懷希望的過?在找到合適的夥伴後。主人公安迪就決定開始實現他的宏偉理想。

在這個人生裡,要想在困境裡成長,我們就必須具備三要素:希望,計劃,人緣。一個有希望的人,絕對是一位很成功的人,在這部電影裡,男主人公安迪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希望。雖然自己是判了無期徒刑,但是任何外在因素都不能阻止他實現自己的理想,有希望就有成功的渴望,千萬不可輕視希望所蘊涵的力量。儘管在生活當中,我們會遇到許許多多困難和險阻,但是這一切也許是自己前進的階梯。

有希望只說明有前進的動力,但接下來的路還很長,我們該怎麼走,還是由我們自己決定。這就要求我們有一定的計劃性,切不可矇頭亂撞。從這部電影裡,我們能得到很好的啟示。主人公安迪在一個月後他就開始實施他的計劃。這計劃可是一時的頭腦發熱,它的制定,可是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透過時間與高牆的限制,他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看未來。他所做的一切,在別人看來都是令人不可思議的。無論是堅持不懈地給州議長寫信,索要一些書籍。還有,他通過這種方式與外面的世界保持聯繫,以至於自己不脫軌太嚴重。

具備了前面那兩個要素後,要想成功,他必須要有很好的人緣。人,畢竟是生活在社會之中,不可能單獨存在。即使在高高圍牆下的監獄裡,要想成功越獄,就更不能單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一隻手指是沒有力量的,但是五隻手指聚在一起就是能擊打出去的拳。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作為其中的我們,有時需要一雙會過濾的眼睛。在這部電影裡,男主人公安迪懷著一顆無比真誠的心與其他人交往。最令我記憶猶新的是,他們一起在外面出勞力時,他無意間聽見獄警的談話。而且談的是他所擅長的理財。這就是機會,這就是上天的青睞。

儘管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但是是機遇就不得不一試。同時,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會去的。同時,他也提出:若成功的話,他將給他的同事每一個人一瓶啤酒。他知道,一個長期呆在監獄裡的人,所追求的不是高樓大廈或十分昂貴的東西,一瓶啤酒也許就是他朝思夢想的東西。通過這件事,他是懷著一顆無比真誠的心與獄友交往的。當然,他也獲得了獄友的幫助。如果沒有一把鐵錘,他是不會鑿出一條逃跑通道的;類似的事還有很多。比如說,他默默無聞地為典獄長洗黑錢,夜以繼日,有十幾年之久。哪個領導不喜歡為自己孜孜不倦工作的人?同時,他也得到了許多別人根本就不想的待遇。畢竟人與人之間是相互的。

生活,就是一座監獄。在監獄裡,我們該怎樣去生活?這部電影已經給我們答案。

至於為什麼自己看著覺得沒那麼驚豔,可能你對生活的感悟還不夠吧。




豬豬影視廳


一般說我們看一個電影看的感覺沒有想象中那麼好,那麼應該其中有兩個問題,一是電影問題,二是自己的問題,有鑑於肖申克的救贖長期霸榜在各個榜單的榜首,那麼我斗膽猜測這個是你自己的問題。

當然了,先別扔雞蛋,我先說完我的觀點。

1,你說看完肖申克的救贖之後覺得沒有那麼驚豔,那麼就說明你是閒時有過準備工作,你已經看過了榜單上的排名,你甚至可能看過一些影評。也有可能是你已經對這個電影期待已久。

2,肖申克的救贖裡面有很多的小意義和大意義,這個如果你不看影評的話,可能自己體會不到。尤其是看電影,如果不夠數量的話,可能沒有那個積累。

小意義:比如說摩根福利曼在裡面演的瑞德說的:那些牆你一開始憎恨他們,接著適應他們,時間久了你離不開他們。那就是被體制化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習得性無助。當你覺得一件事情你做不到的時候,你才真正做不到,而且你還會告訴別人,他也做不到,這樣其他人也覺得做不到,這樣整個的社會群體全都認為一件事做不到的。

大意義:典獄長第一次查房,在安迪的房間發現了一本聖經,他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得救之道,盡在其中”。

這是一句雙關的話,既是講安迪越獄的小錘子藏在其中,更在講整個影片都在講人生的“得救之道”。

沒有什麼事情是萬無一失的,在安迪計劃的整個越獄中,其實是要冒著很多風險的,比如別人查到,比如挖的時候被人看到,再或者是做假賬被人發現,而是現實生活中,當你要做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時,這都是你必須承受的風險。

這是救贖主題最深層次的東西,整個30多年,安迪一直在對抗自己內心深處那些被這個危險環境激發出來的消極的東西:

一開始是要對抗恐懼,他需要做一些能讓自己忘記這個危險處境的事;

接著是要對抗“甘心接受現實的沉淪”,他開始更大的雙重冒險,白天洗錢,晚上越獄;

最後他要對抗的是內心深處的恐懼,那些恐懼來自於他無法控制的風險。他唯一的辦法是謹慎些,更謹慎一些。

3,電影的節奏

電影從一進來就開始特別壓抑,然後在中間偏前的地方得到了一點點宣洩,就是他們一起幹完活在陽臺上喝啤酒的時候。接下來又是一個長短的壓抑,到了最後才把所有的前面的壓抑阻礙全都變成了他自己宣洩的條件。

在前面所有埋住的情緒都能在後面宣洩出來,這是一個電影的高明之處。

只要為了一個目標,可以把現實中的所有阻礙都變成自己成功的條件。這是安迪的高明之處。

這就是我給出的一些小小提示,有些時候碰到這個電影覺得不好,只是時機未到,人生沒有經歷而已。

再有就是這個電影確實老了點,但是翻拍的風險挺大的。


囂張霸到


經典的作品不等於通俗的作品,不需要每個人都懂得欣賞。

在我看來,影片在安迪揭開牢房海報的那一刻,才是整部影片的精髓所在。也是最讓人驚豔的地方。

驚豔之一:生命中毅力誠可貴。

安迪入獄的第一天起就定下了堅定的信念——用錘子鑿石牆!這個被阿瑞看做0年的工程,安迪用了20年就完成了。可謂是滴水石穿,兩三米場的鋼筋水泥在一把小錘子和20年的毅力前,就如那張海報一般一捅就破。當然,另一位主人公阿瑞也有著不屈的毅力。40年的等待,等白了一頭黝黑的頭髮,等皺了朝氣蓬勃的面龐,但等不掉的是樂觀,鎮定的心態。最終他的豁達、信念,使一個無期罪犯40年就出獄了。

驚豔之二:生命中智力誠可貴。

看完本片,我們無不讚揚安迪那睿智的頭腦。安迪在短短20年間完成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為人不知的鑿開水泥牆;幫監獄長“洗錢”使其無法自拔;借監獄長之手做出一個有名無實的“人物”;開辦屬於自己的圖書館——真是一個傳奇人物。如此說來,不可能的越獄又何談“不可能”

驚豔之三:生命中希望誠可貴。

影片中安迪與阿瑞的對話實稱為經典。影片前半截阿瑞說,希望是危險的,它會把你越拉越深。安迪成功後,他說,希望是美好的,有了它才有動力。沒錯,希望是一切的動力。安迪心懷希望,他才會在逆境中爬向自由,儘管他的安全只能寄託於一張海報,儘管8000天如一日地擔心,勞累,儘管要在下水道爬行幾英里。

生命的種種可貴在”肖申克的救贖“中都體現了出來。有了感悟,才有阿瑞每隔10年的人生態度變化;有了勇氣,才有最恐怖的監獄頭頭請安迪喝酒;有了樂觀,才有這一對死黨乏味而有趣的監獄生活——

總而言之,這部影片絕對說的上是一部經典之作


老衲說電影


可能是因為我們現在越來越像活在肖生克里邊的監獄中,看到有人追美好反而覺

得他很另類。你可以想象一下:

1949年的春天,安迪憑著自己的專業知識,讓“同事們”在屋頂喝上了啤酒,陽光灑肩頭,彷彿自由人。至於他,不喝。應該是從酒後妻子被殺就再也沒喝過吧。

一個地洞,用小錘子多久能挖通?大家認為需要600年,安迪的答案是19年。

這是為數不多沒有女主角的電影。但是,當看到典獄長用手撕開海報,發現洞之後,有另外一種爽。

安迪逃走後,獄友在吃飯時仍然會偶爾提起他在的一些片段,更多的是感慨吧。瑞德說,當回首前塵往事,真想和年輕的自己好好講講道理。可是,他不見了。小說裡面說了,他的逃走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可是,他值得擁有這份運氣。

我們都生活在肖申克里面,某種制度下的工作,無限的刷手機短視頻,死氣沉沉的家庭關係……更可怕的是,我們已經習慣了這些“正常”的生活,所以在我們看到肖申克的經歷時更像他的獄友心態:麻木。習慣了周遭的一切,害怕變化,可能正是這種心理讓我們覺得看這類電影感受不深。


歪果仁kan中國


肖申克的高牆,也正是代表著這種社會的種種束縛。牆內,是我們所處的真實社會,我們生活在高牆之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典獄長諾頓:權利的象徵,遊戲規則的制定者;

預警隊長拜倫赫德利:權利的擁護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甘做幫兇的人;

好友瑞德:吃透了社會規則,能夠合理利用規則,為自己謀利的人;

圖書管理員老布:特定的體制內,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螺絲釘;

考學的湯米:敢於拆穿謊言的人;

海伍德們:平庸者,逆來順受的大多數;

姐妹幫:惡人,但同時也受制於當權者;

高牆之外,象徵著自由與希望。似乎我們每個人,都會站在高牆邊上,仰望著窗外,嚮往藍天一片。自由與希望。

我認為這部電影真正的主角並不是安迪,他從不需要被救贖。真正被救贖的是誰?沒錯,是他的好友瑞德。瑞德的幸運是他遇到了安迪。在安迪到來之前可以說已經被幾十年的牢獄生活消耗殆盡“這些牆很有趣,剛入越的時候你痛恨這些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很明顯瑞德是被深深地體制化的一員。在之後又告戒安迪“希望是一個危險地東西”但是你會發現瑞德也在慢慢改變“我們坐在陽光底下,感覺自己像是自由人。見鬼,我們好像就是在修自己家的房頂。”陽光灑在肩,彷彿自由人。瑞德在後來變得敢於去希望,在安迪越獄之前,他滿懷著希望地對他說“還有,安迪,如果你真的到了南方,請在太陽下山以後,請替我摸摸沙子,看看星星,在水中嬉戲,感受完全自由地感覺。那一刻瑞德似乎重新燃起了對外面生活的希望和對自由的渴求。但在他出去後很不幸他還是沒有擺脫那該死的體制化“不打報告我一滴也擠不出來”說實話當看到瑞德像老布那樣站在桌子上時,我的心驚了一下,不過很高興後來他最終說出:“我希望可以越過邊境,我希望安迪在那,我希望能見到我的朋友,同他握握手,我希望太平洋和我夢中所見的一樣蔚藍,我希望.....”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瑞德身上如同安迪成功越獄時的釋然,從內心中打碎那把枷鎖的解脫。





大力出張偉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勵志型影片,我看了很多遍,依然感觸良多。

  影片故事情節很簡單:被誣謀殺自我的妻子及其情夫的銀行家安迪被判終身監禁來到了肖申克監獄。他的與眾不一樣引起了黑人囚犯瑞德的注意並最終結成了很好的朋友。

  安迪總是沉默寡言並舊能地維護自我作為一個正常人應當保有的一切。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開始用自我豐富的金融知識幫忙獄卒們“合法”地逃稅,甚至幫忙典獄長洗錢,以此換得一些對囚犯、對自我稍微寬鬆的待遇。

  然而安迪最終從一個新來的囚犯那兒得知了自我妻子被殺的真相,當他向典獄長提出申訴的要求時卻遭到了粗暴的回絕。因為此時貪婪的典獄長已將安迪當作自我謀取暴利的搖錢樹,他甚至不惜殺掉那個知情的囚犯從而將安迪永遠地留在肖申克來滿足自我對於金錢無止境的貪慾。

  安迪對於法律公正的幻想破滅之後,安迪成功地穿越了自我十九年來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獲得了自由。

  是的,這是一部崇尚自由的電影。重要的是,它向人展現了取得自由的過程,它告訴你,自由不可能那麼輕而易舉,甚至可能會依靠向強權妥協來換取自身的生存,它告訴你自由是那樣一個艱難甚至是必須穿越猥瑣與骯髒的過程。

  而高大森嚴的肖申克監獄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象徵,彷彿我們在現實中經常遭遇的一種冷酷的權威的代表。當我們對自我還懵懂無知的時候,我們便開始不斷地理解這種權威的訓練、鍛造和暗示,我們不斷地被告誡要完全清除乾淨自我內心的道路,竭力地、由衷地理解它的教化,從而贏得它的獎賞,獲得我們做人的一切需求:被尊重並實踐自我單純的夢想。他形象的表達了制度化之下的人是順從制度失去自我,還是懷有期望找尋自由。

  然而,它雖然閃爍著自由與人性的光輝,卻是這麼的英雄主義,當安迪最終爬出管道,滾到小溪裡,鏡頭從仰角給了他一個全景,此時雷電交加,大雨滂沱,安迪靠著無比的毅力與信念獲得了自由,不,在鏡頭裡不如說他自我已經成了自由精神的象徵;當安迪在海邊實現著出獄前對自我的承諾---天哪,這些形象在讓我們激動的同時又是多麼的讓我們覺得可望卻不可企及。

  肖申克的救贖把生命變成了一種殘酷的選擇。肖申克的救贖是我們簡單的生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東西。相信自我,不放棄期望,不放棄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屬於自我的輝煌,這就是肖申克的救贖。

 每個人都是自我的上帝,如果你自我都放棄了自我,還有誰會來救你。

  ——題記

  我不是一個影迷,但對肖申克的救贖卻近似瘋狂般的迷戀,那是故事背後精神的洗禮。

  影片講述了一個被誣陷謀殺自我妻子與其情夫的銀行家安迪被終身監禁在肖申克監獄裡,他非凡的氣質引起了囚犯裡德的注意並逐漸與他結為好朋友。安迪總是以一種沉默冷靜的方式全力維護自我作為正常人應當擁有的一切。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開始以他豐富的金融知識幫忙獄卒們安全的逃稅,幫典獄長洗黑錢,以此來換取他們對囚犯、對自我輕微的寬鬆。他為爭取獄內圖書的擴建不厭其煩的給州長寫信,並在幾年後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之後,他從一個新來的囚犯口中得知妻子被殺的真相後便向典獄長申訴,然而典獄長不但拒絕了他的要求,甚至暗中殺了那個知情人,只為了留住安迪,滿足他對金錢無休止的貪慾。安迪最終走上了一條自救的道路——天時地利,安迪成功的穿過自我十九年挖成的秘密通道來到自我向往的世界。

  期望只會給予那些心懷期望的人,安迪說過:“不要忘了這個世界上還有能夠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他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到達,也觸摸不到,那就是期望。”肖申克的救贖告訴我們:人生終有兩件最重要的是,它們能夠在我們最難熬無助時支撐我們堅強地走下去,那就是——期望和信仰。

  自來到大學,常會有迷茫,有時看到身邊同學瀟灑的生活著,每一天睡到自然醒,隨意上課,隨意玩耍,沒有對自我的約束。而自我雖然嚴於律己,每一天在為自我的目標奮鬥,卻沒有成就感。在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閉上眼睛,從安迪的故事中,堅定自我的夢想。這就是我沉迷此影片的原因,它帶給我的,是心靈的震撼和啟迪。

  人生並非平坦,社會中的不公,出身的不一樣,環境的差異,縱不能成為放棄期望、放棄信念的藉口。起點不一樣,哪怕再落魄,也要努力去改變它。有些鳥兒註定是不會被關在籠子裡的,因為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肖申客,一個散發著罪惡之氣的監獄,沒有自由,沒有光明,沒有人性。

  該片以一名無期獄徒阿瑞的口吻講述了另一名無期獄徒安迪追尋自由的感人故事。安迪本是銀行的經理,卻因一齊殺人案成了替罪羊,被毫不講理的送入了肖申克(之後敘述出安迪遭遇殺人案的事實)。與別人不一樣的是,安迪性格怪癖,剛強,在過暗無天日的監獄生活中還有著自我的越獄計謀。他逐漸與阿瑞成了死黨,得到了一個足以改變命運的小錘子。接下來就是漫長的等待。故事最終安迪成功越獄,阿瑞服刑40年後奇蹟釋放,以監獄長的貪汙自殺和安迪與阿瑞的重逢為結局。

  生命中毅力誠可貴。安迪入獄的第一天起就定下了堅定的信念——用錘子鑿石牆!這個被阿瑞看做0年的工程,安迪用了20年就完成了。可謂是滴水石穿,兩三米場的鋼筋水泥在一把小錘子和20年的毅力前,就如那張海報一般一捅就破。當然,另一位主人公阿瑞也有著不屈的毅力。40年的等待,等白了一頭黝黑的頭髮,等皺了朝氣蓬勃的面龐,但等不掉的是樂觀,鎮定的心態。最終他的豁達、信念,使一個無期罪犯40年就出獄了。

  生命中智力誠可貴。看完本片,我們無不讚揚安迪那睿智的頭腦。安迪在短短20年間完成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事:為人不知的鑿開水泥牆;幫監獄長“洗錢”使其無法自拔;借監獄長之手做出一個有名無實的“人物”;開辦屬於自我的圖書館——真是一個傳奇人物。如此說來,不可能的越獄又何談“不可能”

  生命中期望誠可貴。影片中安迪與阿瑞的對話實稱為經典。影片前半截阿瑞說,期望是危險的,它會把你越拉越深。安迪成功後,他說,期望是完美的,有了它才有動力。沒錯,期望是一切的動力。安迪心懷期望,他才會在逆境中爬向自由,儘管他的安全只能寄託於一張海報,儘管8000天如一日地擔心,勞累,儘管要在下水道爬行幾英里。生命的種種可貴在”肖申克的救贖“中都體現了出來。有了感悟,才有阿瑞每隔10年的人生態度變化;有了勇氣,才有最恐怖的監獄頭頭請安迪喝酒;有了樂觀,才有這一對死黨乏味而趣味的監獄生活——

《肖申克的救贖》,這部拍攝於1994年的電影,歷經十幾年的時光卻始終閃爍著無盡的魅力。想念電影最終那片蔚藍的海面,平靜而遼闊,亦如安迪的內心。片中那些黑色壓抑的畫面最終都消融於無垠的海域裡,給人以豁然開朗的感覺。心裡的夢想和期望在經歷挫折和痛苦之後化為寫在笑容裡的完美現實。影片傳遞給人的是一種近乎倔強的對期望和自由的堅持,經得起時光雕琢的不屈的信念。細看電影,你會發現電影中有很多東西是值得深思和學習的。

  肖申克,並非人名,而是一個監獄,一個原本用來讓人改過自新的地方。在那裡,所有的囚犯無論吃飯、睡覺、甚至是上廁所都得報告,最終在肉體和心靈的雙重摧殘下成為失去靈魂的行屍走肉。長久的習慣在那裡演化成可怕的杯具,每一天一成不變的生活磨蝕著他們對於未來的憧憬。沒有期望、沒有自由、沒有尊嚴,彷彿生命的價值在那裡已經消亡殆盡。正如瑞德所說:“剛進入監獄時,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我不得不依靠它生存。”顯然,在這部電影裡,監獄已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含義。

  老布,一個已在監獄裡度過了半個世紀的七旬老人。對他而言,管理監獄裡那個狹小的圖書館已然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在那裡,他能夠憑藉自我受到過的教育贏得一點點其他犯人的尊重。某一天,他突然被告知自我獲得了假釋,恐懼開始佔據他早已乾枯的心靈。半個世紀的鐵窗生涯將他對自由的渴望沖刷的一乾二淨,剩下的只是老朽的軀殼和束縛了的靈魂。像籠中的鳥兒被關的太久之後已失去了飛翔的本事一樣,老布已沒有了在社會上生存的本事,所以不可避免地被社會淘汰了。

  事實上,老布也曾嘗試著融入社會,可是五十年的距離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礙。老去的軀體連同老去的心最終一齊結束在昏暗狹小的屋子裡,留下的僅是那幾個歪歪斜斜的字:Brookswashere。寫完這些字,他默默地笑了然後從容地結束了生命。在他看來,那些字讓他的死有了些許的尊嚴和價值。

  老布的杯具讓人心痛,也讓我想到了現實生活中很多發生在大學生身上的杯具。應對巨大的就業的壓力而不知所措的學生們,不正像老布一樣對外面的世界存在強烈的恐懼感嗎電影裡,瑞德認為老布的杯具是因為體制化,並覺得自我,甚至是整個監獄,都正在淪為體制化的犧牲品。那麼從現實來看,一些心理素質不強的學生也正在演繹著同樣的杯具。有些學生在學校裡待了太久,進入社會後,像老布一樣,因為缺乏生存的本事而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在經歷挫折之後,就不堪重負而了斷自我年輕的生命。不一樣的是,老布是因為太老而無能為力,而他們還沒來得及領悟生命的價值就因為太脆弱而過早地埋葬了自我。那麼究竟如何才能應對這樣的壓力,尋獲屬於心靈的自由呢電影告訴我們的恰是如何進行這樣的一場心靈救贖。

  安迪本是一個年輕而有前途的銀行家,可是一夜之間他被控告殺害妻子和情夫而鋃鐺入獄。事實上,安迪是被冤枉的,殺人兇手另有其人。可是,有時候生活中總會有不公平的事情發生。安迪最終被判兩個無期徒刑,進入了肖申克的高牆之內。那裡等待他的除了嚴酷的管理體制,還有來自“三姐妹”的肉體折磨。遇上這樣的事情,誰都會失去理智,然而安迪卻例外。安迪從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只是默默地努力去把握住自我的命運。冷靜、勇敢、頑強、從不放棄用智慧來進行反抗,這正是安迪的不一樣之處,也正是我們應對困難和挫折時所缺乏的。應對困難,我們總是過於浮躁,急著去抱怨而不是去思考;總是過於怯懦,急著逃避而不是去應對。

  當所有的人,包括瑞德認為安迪快被體制化壓垮的時候,安迪在一個暴雨滂沱的夜晚爬過500碼的充斥著惡臭的管道後尋獲了屬於他的自由。事實上,安迪始終是自由的,即使他被困在高牆壘起的監獄。正如他所說的:莫扎特的音樂在我的心裡,誰也奪不走。是的,誰也奪不走我們堅定的信念和對自由的期望,心靈的自由能夠帶來生命的奇蹟。6年,每週一封信,最終令50年不曾改變的圖書館開始有了改變。他改為每週寫兩封信,這樣的堅持使得圖書館的規模不斷擴大,最終成為新英格蘭最棒的監獄圖書館。20年的時間,一把石錘,堅韌的毅力,最終締造出一條瑞德認為要600年才能鑿出的通往自由的道路。

  而現實中,我們內心的期望往往被輕易地埋葬在那些平凡的挫折裡。我們懼怕失敗,也正是因為我們對夢想和期望的追求不夠執著。也正是因為這樣,我們的心靈才容易被束縛,甚至脆弱到不堪一擊。所以,很多人才懼怕走出學校來到社會。倘若我們能像安迪那樣,冷靜下來,用理性來看待問題、用智慧來解決問題、用執著來戰勝挫折,那些期望和夢想也就不會離我們而去。

  當然,安迪的成功遠不止因為這些。過人的才華使得他在監獄裡也能綻放光芒,但這並不是他成功的真正原因。老布在監獄享有對書籍的管理權;而瑞德則能夠幫其他囚犯弄到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但他們都有點沉醉於這一點權利帶給他們的滿足感。安迪在監獄的地位顯然還要高的多,但他始終明白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正真的自由是在外面的世界。他能夠真切地看清自我所處的位置,始終堅定地朝著自我的目標努力,並不因暫時的成功而停滯不前。

  這一點,對我們而言是極其重要的。我們中的許多人,因在學校裡擔任了某個職務而沾沾自喜,自視甚高。暫時的滿足感阻礙了他們對生活的進一步思考和追求。到了社會中,這種潛在的驕傲情緒讓他們屢屢受挫,壓抑和失望隨之佔據心靈,也讓他們離成功越來越遠。事實上,我們生命的價值最終僅有在社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理性地對待自我學校裡表現,能夠幫忙我們看清自我在社會中的位置,從而更合理地看待自我。

  安迪在監獄中成功地完成了自我救贖。入獄前,他是一個不善於表達情感的人。沒有朋友,甚至,連自我深愛的妻子也背叛了他。而在獄中,他收穫了瑞德的友情,同時也學會了分享,學會了溝通和交流。在分享中,他也試圖讓對自由和期望的渴望重新回到獄友們的心中,救贖他們的心靈。初春的早晨,獄友們能夠像在修葺自家的屋頂一樣,坐在暖暖的陽光下享受著安迪爭取到的冰啤酒。這種久違的自由的感覺再一次回到了獄友們的心頭,那麼真切、那麼完美。安迪私自在獄警的辦公室播放《費加羅的婚禮》,再次給獄友們帶來哪怕是一瞬間的自由的感覺。音樂裡的活力刺激著獄友們原本乾涸的心靈。而圖書館的落成,更讓獄友們見證了期望是能夠在不懈的堅持下帶來成功的。自然,對自由的期望也不再僅僅是一種幻想。無論何時,友誼都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人是社會中的人,始終需要交流和溝通。珍貴的友誼是人格魅力的一種體現,也能幫忙我們獲得社會認同感,加強我們對生活的信心。而同時你也會發現自我身上的優點正在向他人傳遞開來,自我的價值也能得到進一步的體現。尊嚴,並不是自我刻個字就能獲得的,而是存在於大家對你的認同感中。

  如何獲得心靈的救贖,尋求屬於自我的夢想和期望我想電影已向我們給出了十分完美的答案。社會和體制化其實都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內心無法剋制的恐懼和對生命價值的輕視,這也正是我們需要獲得救贖的地方。電影卻堅定地告訴我們:生命的尊嚴和價值,不是別人給的,而是靠自我的執著和智慧在挫折和壓力下一點一點爭取來的。

《肖申克的救贖》主要講述的是兩位主人公安迪和瑞德在監獄裡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以及安迪如何一步步救贖自我和監獄裡的人。這部電影最令人感動的是安迪對待自由和期望的堅持與嚮往,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景下他都沒有放棄對期望的信念。

  安迪對自由和期望的追求是最令人讚賞的,對他來說即便只是片刻的心靈上的自由也是很珍貴的,為此他讓獄友們喝上了本不可能喝到的冰啤酒;他堅持刻石頭,即便進獄也沒有拋棄自我的興趣;為了重溫音樂的完美,他不惜違反監獄的規則而被獨自監禁2個星期;為了建立圖書館堅持每2個星期寫一封信,6年不間斷;為越獄,19年靠一根小小的鐵錘挖除了一條地道。這一切,無一部體現了他對自由的追求。安迪也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他懂得利用一切資源來到達自我的目的,他用他的智慧改變了監獄裡的一切,同時也是很多人得到了心靈的救贖。

  瑞德是此部電影另一重要人物,而電影正是以他的角度來講述安迪的一切的。如果沒有安迪的出現,也許瑞德會步上老布的後塵。然安迪不僅僅解救了自我,更是解救了瑞德以及監獄裡的很多人。而瑞德的存在也是安迪最終越獄成功的重要媒介之一。瑞德和老布的例子也讓我們認識到體制化的可怕,人一旦體制化了,那麼一旦他離開了這個體制就會活不下去。

  影片主要是要告訴我們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不要放棄期望,只要自我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是能夠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正如安迪一步一步用自我的行動來救贖著眾人,同時也解救了自我,最終讓自我生活在自由的世界裡。






火狼觀影


人們對文化作品的欣賞都是有層次的,有的人層次高些,有的人層次低些,有的人能欣賞名畫,有的人能欣賞女優,在電影裡也是一樣的,欣賞能力特別優秀的人很少,特別差的人也很少,大部分人都處在一個一般的水平上,《肖申克的救贖》為什麼廣泛受到大眾的歡迎呢,因為它們最接近大眾的欣賞水平。所以你不太覺得驚豔也不奇怪。

我依稀記得《肖申克的救贖》中,我印象最深的畫面,那是出獄後的老圖書館管理員上吊自殺。他眼神的空洞,表情的木然像一根針插在我心上,讓我的心驚的喘不過氣。書中曾有那麼一段話:在肖申克的日子裡,有時候,他們會饒你一命,但是卻奪走了你的靈魂。

曾經,肖申克里有一個叫波頓的人,他在牢房裡養了一隻鴿子。波頓出獄的前一天,他把鴿子放了,鴿子姿態瀟灑的飛走了。但是,就在一星期後,在監獄運動場的角落,看見那隻鴿子像糞土一樣躺在地上。很多人,因為在肖申克的牆裡生活了太久,他們再也無法適應牆外的生活。

芸芸眾生,像我像你這樣的人,剛剛經歷高考,高中的高強度學習,緊張乏味又不失刺激充實。脫離了高三的所謂苦海,邁入大學的所謂天堂,時間較高中而言,的確是充裕的多,但是為什麼會在一瞬間有一種失落一種彷徨一種不知所措。

一位學長告訴我,無聊是大學生活的常態,習慣就好。可能對我而言高中是再也回不去的肖申克,那裡沒有草長鶯飛,沒有奼紫嫣紅,卻有歡聲笑語,有為了一個目標共同奮進的群體。它雖然沒有賦予我們靈魂的洗禮,但卻給了我們實現自我的機會,讓我們每一個人在每一箇舊時光,揮灑汗水,砥礪前行。這樣的所有人為了一個目標努力奮鬥的場景再也沒有,只有懷念。


米飯orz


《肖申克的救贖》是由弗蘭克•達拉邦特執導,蒂姆•羅賓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

該片改編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譚》中收錄的同名小說,該片中涵蓋全片的主題是“希望”,全片透過監獄這一強制剝奪自由、高度強調紀律的特殊背景來展現作為個體的人對“時間流逝、環境改造”的恐懼。

安迪被指控殺害妻子及其情夫而淪陷於高牆之內的監獄生活,這就意味著自己將在肖申克監獄裡度過餘生。然而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就是崇尚自由,有多少人的性格在高牆內的監獄生活被磨滅,安迪的難能可貴之處就是始終沒有放棄夢想,每天都在為了自己的逃跑計劃做準備。

一把小鋤、一張海報就成了安迪救贖的工具,在獄友瑞德看來需要600年才能完成的事情,安迪卻只用了20年。誰能想象的出安迪在監獄裡的日日夜夜是怎樣度過的,是恐懼與希望並存,是隻要堅持下去就能重獲自由的希望,只要堅持下去就是對自己的救贖。任何事情只要堅持了,就一定能成功。

典獄長把自己當做上帝一樣主宰著肖申克監獄。安迪利用自己的才能從幫著獄警逃稅,到成為典獄長的洗錢手,這才是他在監獄裡真正的成為了罪人。在安迪得知殺害妻子及其情婦的真兇之後,安迪再一次相信了體制,但絕望的是典獄長並沒有幫他找出真兇,反而殺害了知情者,這讓安迪再次崩潰。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安迪選擇了離開,重新獲得了自由。

這部劇的觀感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思考,對成功與失敗的思考,堅持與放棄的思考。人被困難絆住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想放棄。

影片最後的一句經典臺詞:“希望是件好東西,也許是世上最好的東西,好東西從來不會流逝”。








藍海視界


網上曾流行過一段話,來評價李宗盛的歌曲,

年少不知曲中意,聽懂已是曲中人。

電影源自現實,又高於現實(優雅的藝術創造),其實這部故事在我們身邊也是能找到列子的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了1947年,銀行家安迪被指控謀殺妻子和情人,安被盤兩個無期徒刑。這意味著安迪將在監獄度過餘生。多年的牢獄生活讓他成為肖申克監獄的權威人物。他有辦法搞到任何你想要但不違禁的東西香菸,糖果,酒甚至大麻。安迪很長時間都不與任何人接觸,一個月後他第一次與人交流。而這個人就是瑞德,他想讓瑞德幫忙弄一把石錘,過後安迪開始在監獄挖洞,用一張海報擋著,安迪幫助諾頓洗黑錢,賬本被放在牌匾後面的保險箱裡。轉眼過了6年安迪和瑞德說巴克斯頓哪兒有一顆橡樹,是我和妻子相遇的地方,地下埋著我給你的東西。就在第二天,諾頓去找安迪發現安迪不見了,撕開那個畫像發現裡面有一個通道,事後發現安用一個小小的石錘挖了20年終於挖開了。逃出來的安迪用虛擬人的身份取走諾頓幾年收回扣的37萬美元,還把諾頓貪汙的證據寄到報社,諾頓看到牌匾上面寫著主的審判降臨。諾頓舉槍自盡。

肖申克事實上就存在於我們現實的生活中,其實救贖就在你我心中。現實中的每一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的扮演著肖申克中囚徒或者獄方的角色。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將淪為老布那樣的命運,逐漸地被體制化直到嚴重地依賴體制,終其一生不曾越規逾矩。任何一種組織、制度、社會都可以視肖申克為縮影。比如,我們的大學,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肖申克城堡,當我們離開這座城堡時,我們中的絕大多數是註定要被體制化的,即使進入社會,體制對人的侵蝕也一刻沒有停止過,社會歷史就是在體制化和反抗體制化的循環中不斷前進的,然而救贖卻完全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正如安迪的選擇一樣,再強大的體制也永遠無法剝奪我們選擇救贖的權利,因為,救贖就存在於我們的心中,那是任何強權也無法到達的地方。選擇救贖還是選擇絕望,選擇英雄還是選擇大眾,選擇上帝還是選擇撒旦,這一切都在你我心。

相信社會就是最好的大學,經歷多了自然會體會到它的驚豔。時間是經典的最好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