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你会选择苏轼的哪一句诗做自己的座右铭来勉励自己?为什么?

骑蜗牛走高速


如果要用东坡居士诗词里的句子作自己的座右铭,我选择《定风波》中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的一生挫折无数,经历了众多的人生起落。官场的失意,注定了一生的奔走潦倒,但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他的人格却是崇高伟大的。《定风波》也正是“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时所作,这首词也标志着他的作品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由苏轼蜕变为了东坡居士。

人生有失必有得,在苏轼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的过程中,涌现了大量的经典作品,也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正如我们自己的人生之旅一样,我们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与困难,只有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去克服战胜它,才能使人变得更成熟。当感觉生活学习中压力大,烦燥不安的时候,要像东坡居士一样保持一颗豁达的心态,也许“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就是在自己有足够韧性的时候来临。

面对困难,我要在心底说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江鹤诗词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苏轼的词作《涴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中的一句,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人间最有味道的是清淡的欢愉,我尤其喜欢,一直用它勉励自己。

第一,它倡导与人交往的极简主义。现在社会,人心不古,复杂难透,勾心斗角,互相利用,缺乏诚信和真情。如其枉费心机费心费力,不如心中有正直,这样一切问题都不难解决,以正直的不变应世事的万变。

第二,它倡导处理事情的极简主义。许多事情原本并不复杂,只是人为使然,简单问题复杂化,重要问题形式化。除了少数专业性很强或者技术含量很高的事情,大部分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多想,不要画蛇添足,不要节外生枝,不要劳民伤财,按事情应有的规律做就行了。

第三,它倡导生活方式的极简主义。现在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严重,声色犬马,浮躁堕落,搞得身心疲惫,欢愉少而抑郁多。其实生活原本简单,夜眠八尺,日啖二升,有吃有喝冻不着就行,有精力看书喝茶玩头条岂不美哉?





共鸣共勉共赏


临江仙·送钱穆父

宋 ·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最喜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句诗意思就是人生就是座旅馆,我也就是个行人。大意是说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所以人不应为过往伤怀,而应豁达处事,不要徒增自己的烦恼。






墨舞人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我会选择这句话当成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全词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喜欢这首词一是因为苏轼一生充满逆境和挫折,但是他豁然开朗的积极面对生活。二是把风雨比喻成人生,向我们传递出一个观点,不要畏惧困难,该怎样的活法随心所欲就好。


这首词描写了苏轼对困境的人生哲理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的春天,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今天的湖北黄冈,成为了一个团练副使。


苏轼雕像


苏轼和朋友一起去春日出游,突然下起了大雨。一般来说下起了大雨,别人都是狼狈四处避雨,而苏轼却偏偏没有,享受着大雨的洗礼,不要去听拿大雨打落在叶子上的声音,我依然悠闲的在雨中漫步。这说明苏轼豁然开朗,面对逆境保持着一种自然的神态。


苏轼词意图


面对逆境也许很多人都会垂头丧气,而苏轼给出了他的哲学理念,竹杖芒鞋顶着风雨前进,轻快犹如骑马,一种豁达喜悦的心情跃然纸上。随后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有大雨联想到人生的风风雨雨,我们不必垂头丧气也不必害怕,而是应该用一种洒脱的自然神态去面对。


联想到现在的疫情危机,很多人都从不同程度上遭受到了逆境,我们的祖国正面临着强大的压力,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垂头丧气,因为有很多的医护战士都奋斗在一线,在国家的政策下,我们一定可以迎来雨后的彩虹。


苏轼画像


总结

人生总是会出现很多的逆境,但是不要害怕逆境,而是应该用一种豁然开朗的态度去面对。一直纠结于此,反而会使自己疲惫。或许这就是苏轼向我们传达的哲理思想吧。


成长伴书行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全能的文化巨人,创造了无法跨越的高度。无论是散文、诗、词,还是书法、绘画,都是他那个时代的巅峰。

公元1075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市)任知州时写了这首《江城子》词。它是开爱国情怀豪放派之先河的代表作品。他本人对这首词也相当得意:“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词的上阙以叙事为主,下阙重在抒情。气势雄伟,酣畅开张。

表达了敢于射杀猛虎的雄心壮志,抒发了戍守边疆、杀敌报国的爱国豪情。

苏东坡才华横溢,对国家有赤胆忠心,为人处事又乐观豁达,但他的人生起伏坎坷,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最终客死他乡——

他的遭遇可谓悲惨:怀才不遇,政治上屡受打击,职位上一贬再贬,生活上颠沛流离而又受寒忍饥,不得不常靠兄弟苏辙及好友邻人周济。

42岁时,因“乌台诗案”险些失去了生命,被流放黄州。期间,创作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绝唱。59岁时,花甲之年又被贬流放到广东惠州;接着,又被贬到当时的天涯海角儋洲,66岁时客死在江苏常州,安葬于河南省郏县。

如此的遭遇,但诗人始终保持了超然洒脱、自得其乐的天性,他无怨无悔,积极向上,热爱生活,感念苍生,心怀祖国。

他有

“玉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情怀;

他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他有“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从容;

他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淡然;

他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坦然;

他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乐观;

他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

他更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铮铮誓言!

而今,我们把苏东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当作座右铭,

不仅是对诗人和他高尚品格的缅怀,而且也是对他一生豪情壮志的向往和借鉴!

  


竹林幽听雨


苏轼是宋代文学的最高代表,他在诗、词、书、画等方面的造诣都颇高,留下了诸如《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城子 密州出猎》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上学的时候几乎把他的诗词都背会了,不过现在只记得他寥寥数首诗,其中一首最是通俗好记。那便是《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苏轼于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时所写。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景高低各不同”,写的是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看庐山的不同感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带有局限性。游山如此,看待事物也常是如此。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启迪人们为人处事旳一个哲理--由于人们处的位置不同,看待事物的出发点也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理性对待,不要冲动行事,才能得出恰当结论,不至于做出后悔的事。


老家伊滨的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单从人生意义而不是写景或者寓情的角度来展开讲:

“莫听穿林打叶声”,人生在世正是由于过多的顾及“穿林打叶声”,所以畏葸不前、犹豫不决的时候太多,以至于影响了我们的判断,错过了机会。信息即便是正确的,也可能让我们做出误判,何况各怀心事、各揣鬼胎给我们提供的“事实”和真相?听声知是雨,看竹当虚心。只有在放低自己的欲望,降低自己的需求的情况下,我们才正正能够接近客观的真相。只要欲望太强了,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自己想看到的,也是别人希望我们看到的。

“何妨吟啸且徐行”,既然听声知雨淋,大多数人肯定选择“避雨”,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道境虽深,不怜无德之辈。风雨交加而不能阻君子之所往;炎寒逼迫而难吓断君子之所志。等闲视之,则苦难亦为般若之净土。所以“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君子忧道不忧贫,道之所在,途蹇路舛,安步以当车。没有脚迈不到的山,没有心过不去的坎。即便是竹杖芒鞋,即便是身居陋巷,卧眠陋室,颜回可以箪食瓢饮,不改其乐;长卿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一蓑烟雨任平生”,世间尽是江上客,更无一人是主尊。繁华如烟雨,毕竟晴时皆云散;爱憎如空花,黄土埋尽不甘与情愿。所以这得失、成败、有无、爱恨……便如入眼之“万花”,乱花、渐欲——迷人眼,只有以素淡之心活过,才会“片叶不沾”、“天花不附”。


久住青山Lee


  • 苏轼是小编最为佩服的词人之一,苏轼的词在宋代颇为有名,同时苏轼做官也有一套,但是作为一个文学素养奇高的人,苏轼的诗句也极其出名;并且在现在看来也不过时,小编这篇文章要给大家分享的便是这么一首苏轼的诗歌,这首诗歌曾经激励了无数人在困境中能够有所感悟,在困境中仍然能够坚守自我本心,最终走出困境,小编便是这首诗的爱好者之一,也是吹捧者之一。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宋代-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 不论是知耻而后勇还是面对生活所必需的勇气,对于现代人来说其实都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勇往直前是我们通往成功道路上必须具备的素质。我想象中诗人作诗的场景是这样的:当时皓月当空,水天一色。诗人乘坐着那么一叶扁舟在海水中飘荡,终于等到了这么一天告别了荒芜的蛮夷之地,没有任何怨恨,处变不惊,有的只是面对回归以后的豪气,这样的豪气终究会带领苏轼面对官场,叱咤风云。
  • 时运不济也好,命运多舛也好。任世界给我什么,我都是不畏不惧一腔勇猛豪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浴火涅槃浴血重生,这就是勇。

悠游老爹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宋朝是文人的黄金时代。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他对唐朝的军阀割据造成对对政权的打击深有余悸,于是在开国之初就立下了不杀文人的家训,开始了以文人治国的道路。所以在宋朝,文人的地位很高,文化风气也比较自由,一般的文人都过着非常悠游富贵的生活。但是苏东坡除外。苏东坡算是宋朝文人中过得非常憋屈的一个。

他本来可以不这样的。苏东坡二十岁左右考上进士,进入政坛,当时颇受皇帝、太后等高层的赏识,但是苏东坡并不擅长官场的左右开弓之术,他就是一个直肠子大嘴巴,用韩愈的话说是不平则鸣。在新旧两党围绕变法的问题党争进入白热化的时候,苏东坡并没有选择站队——聪明人要么站在新党王安石这边,无论你是否真心支持变法,只要有官位就行,也可以站在旧党司马光一边,总之,无所谓什么节操,只要随着政坛摇摆就行。

但苏东坡不是这样。他坚持自己的立场,只要是有利于帝国的统治,有利于百姓的安宁,他都会直言不讳地指出新法或旧法中的问题,结果就造成了新党旧党都不满意,于是苏东坡的后半生基本上是在被贬来贬去中度过。

问题是,苏东坡神经大条,自带心理调节机制,多年的贬谪生涯不仅没能击倒他制服他,相反,苏东坡却在艰苦的岁月中,成长为文化大师,成为宋朝文化巅峰上的第一人,成为影响中国文人最为深刻的人。

为什么呢?因为苏东坡从中国的儒道佛人生哲学中找到了人生的秘诀,他漫游在儒道佛之中,将自己的人生过得光风霁月风轻云淡。

苏东坡从儒家中学到了积极进取。用孟子的话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者,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挫折是最好的大学。苏东坡学会了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他一辈子都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一刻也没有忘记为帝国的利益而打拼。所以无论前路多难,他都会勇敢地向前冲,义无反顾。

苏东坡又从道家的清净无为、齐物逍遥和佛家的虚空、放下之中找到了对抗人生苦难的办法,这一点对苏东坡来说特别重要。因为在几十年的官场沉浮中,苏东坡挫折多,顺利少,如果一味地用儒家的进取激励自己的话,那就是铁人也会生锈,所以苏东坡在道家和佛家精神的浸润之下,把本来艰难的生活,活出了诗意。

苏东坡在乌台诗案之后,在被贬到黄州之后,就开始迷恋道家和佛家思想了,他在黄州时候,经常到寺院打坐祈祷,经常阅读老子和庄子的书籍,并对庄子崇拜有加,对庄子的齐物和逍遥的理想深有同感。

我们之所以说这个,就是想说,苏东坡的思想中有着复杂的成分,正是儒道佛兼修的思想,才让他没有被挫折击倒,相反却成为潇洒自在逍遥的人。

如果我选择一句苏东坡的诗词作为座右铭的话,那么我第一个要选的就是他的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因为在数十年的贬谪生涯中,苏东坡正是靠着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受伤的心灵的,正是这句话,让苏东坡看淡了世事的起伏,看淡了人生的不平,看淡了自然界的春花秋月,看淡了所谓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看淡了官场的是非荣辱。

为何呢?

我们先来看看苏东坡的这首词。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这首词是送别词。一般的送别词都是有点悲伤的情绪的。因为江淹说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苏东坡一般不大会悲伤,更不大会把悲伤的情绪带给别人,这就是他的性格。苏东坡说:

京城一别我们已是三年未见,你总是远涉天涯辗转在人世间。相逢欢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你心始终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

心中惆怅你连夜就要扬帆出发,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光淡淡。不要端着酒杯愁眉不展了。人生就是座旅店,我只是匆匆过客。

这首词读来音节缠绵委婉,看似婉约词,实际上这是一首非常豪放的词。这首词 主要是告诉朋友,离别时候不要悲伤,要开心起来,那么苏东坡说要开心起来的理由是什么呢?这就是这首词的词眼,也是我把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当做我的座右铭的原因。

人生如泥路,我亦是行人。这其实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人生观。儒家把人生看成是一座富丽堂皇的舞台,下面都是观众,我们每个人都要在舞台上唱念做打,要非常卖力展示自己,以求获得下面观众的掌声。有掌声则心花怒放,没有掌声则郁郁寡欢,别人的感受决定了你生活的质量。

而道家和佛家眼中的人生,就是一座旅店,你来了它在那里,你走了,他还在那里,你开心与否,伤心与否,世界不会为你改变什么,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生的过客,都是行色匆匆的旅人。

其实苏东坡的这句话来自于李白的作品。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李白谈到了人生的过客意识。时间谁也留不住,生命谁也留不住,对于人来说,一旦死了,一切都将是零,外界的一切对你来说都将毫无意义。所以心学大儒王阳明说心外无物。既然我们都是人生的过客,那么一切的荣辱是非都将烟消云散,一切的富贵利禄都将成为一片黄土,一切的美食美色最终都是粪土白骨,一切的聚散离合都将随着岁月远去。

那么,在这样的人生中,我们还要去执着什么?去在意什么,去争夺什么,就让一切都按照道法自然的原则,顺时顺命顺应一切。人生道路上沿着正道而行,我们只要追求无怨无悔,用王安石的话说,“尽吾志而不至,可以无悔矣”。

人生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把握,但我们能把握的是自我的内心。无论是喜还是悲,我们都要有过客心理,一切都将过去,如此,我们以一种恬淡自安、闲雅自适的态度来应对外界的纷纷扰扰,入世而不粘滞于世,人生可以洒脱无碍矣!

  


好玩的国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意思是: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举起酒杯祭奠这万古的明月。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一句本是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无人相知的苦闷和忧郁之情的,但单独看这几个字,加上自己的理解,它就可以成为勉励自己的一句话。

古人祭奠以酒浇地,本词中作者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情感。与江月同饮,古事已去,成功失败皆付诸笑谈。

他钦慕豪杰的功成名就,而自己现在虽然是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只有在这赤壁之上咏叹,心事无人知晓,只能和这升起的月亮痛饮一杯,叙述自己的苦闷。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只看“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句,给人的就是另一种感触,它不仅仅是词人的满腔抱负无处施展的郁闷,更是告诉我们了一个人生态度。

小时候,背负包袱负重前行的是父母;长大后,背负包袱负重前行的是自己。这一路难免会遇见不顺心的事情,有些事更是不能逢人便说,到处诉说自己的不幸。

心灵就像一个容器,坏情绪越积越多的话,早有一天会把这个容器撑破。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要往内看,寻求自我解脱。

这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就给了你很好的解答。失恋了,安慰自己人生如梦,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孤独了,抬头望月,人间还有一轮圆月陪你;被骗了,想想人生如梦,还有什么好烦心的呢……

也许有人觉得这不就是一种“阿Q精神”吗?其实不然,这不是简单的自我麻痹,而是看淡一切,回归生活,寻求内心的宁静。


分享到:


相關文章: